胃癌术后胃瘫15例临床诊治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14.22 KB
- 文档页数:1
胃癌术后胃瘫的临床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PGS)的诊治经验。
方法:对65例胃癌术后PG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对照组32例予对症积极治疗,观察组33例给予内镜治疗。
结果:胃癌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2105例,发生PGS65例(3.09%),观察组平均恢复时间(19.38±3.25)d,显著优于对照组(28.7±4.15)d。
结论:胃癌术后PGS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内镜治疗优于单纯对症治疗。
【关键词】胃瘫;内镜;治疗【中图分类号】R【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01-02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指手术后特别是胃大部切除术后出现,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一种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1]。
以急性为常见,由于PGS经保守治疗后可治愈,而若误遭再手术则可导致病情加重,使恢复更趋缓慢。
因此,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患者痛苦有着重要意义。
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实行胃癌根治性切除术2105例,发生PGS65例。
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所观察胃瘫综合征患者共65例,其中观察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6l.5岁。
手术时间3~6h,平均4.7小时。
对照组患者32例,男19例,女性13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62.6岁。
两组患者麻醉方式为全麻,术后均应用静脉自控镇痛泵。
1.2 诊断标准(1)胃术后患者以排气、拔除胃管进流质或半流饮食后发生恶心、呕吐,中上腹饱胀,体检发现胃振水音;(2)胃引流量每日超过600~800ml,并持续6~10天或更久;(3)无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4)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5)无应用影响胃平滑肌收缩的药物[2]。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病例采用非手术方法。
除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疏导、解除其顾虑外,我们应用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①禁食;②重新留置胃肠减压管;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纠正低血钾状态;④冷、温盐水交替洗胃,每日1~2次;⑤腹部热敷;⑥营养支持:间断输血、血浆、白蛋白,有条件者采用完全胃肠外营养或空肠内营养;⑦ 胃动力促进剂的应用:主要包括胃复安、多潘立酮、普瑞博思及阿奇霉素等,根据病情不同,选用1~2种[3]。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胃瘫是指胃肌肉的收缩减弱或停止,导致胃排空延迟或完全停止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包括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饱胀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
胃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手术方式,但也容易导致胃瘫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我在临床实践中对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
一、术后早期预防1. 术前及时准确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和手术风险,减少手术创伤和手术时间,遵循规范的手术操作流程,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2. 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包括胃肠道营养支持和静脉营养支持。
胃肠道营养支持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和胃肠道分泌,有利于恢复胃肠道功能。
静脉营养支持可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防止恶性营养不良的发生。
3. 早期行肠镜检查,了解手术后肠道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肠道并发症,如肠梗阻、吻合口狭窄等。
二、术后中期治疗1. 应用促胃肠道蠕动药物,如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胆碱能受体激动剂等,促进胃肠道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
2. 应用口服或静脉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营养支持方式,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恢复。
3. 应用抗胃酸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等,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酸对胃壁的损伤,改善胃肠道症状。
4. 应用中药治疗,如香砂养胃丸、四君子汤等,具有促进胃肠道蠕动、增加胃肠道分泌、改善胃肠道症状等作用。
三、术后晚期治疗1. 应用电刺激治疗,通过电刺激促进胃肠道蠕动和胃排空,改善胃肠道症状。
2. 应用胃肠动力药物,如丙泊酚、多潘立酮等,促进胃肠道蠕动,加速胃肠道排空,改善胃肠道症状。
3. 应用针灸治疗,针刺胃肠道相关穴位,促进胃肠道蠕动和胃排空,改善胃肠道症状。
四、注意事项1. 术后应避免过度进食和过度饮水,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延缓康复进程。
2. 应避免长时间卧床,适当进行体位转换和肢体活动,促进胃肠道蠕动。
3. 应避免使用含有铝、钙、镁等离子的药物,以免影响胃肠道的吸收和代谢。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方法340例胃癌根治术患者中,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26例,回顾性分析2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340例实施胃癌根治术的患者中,26例发生术后胃瘫综合征,发生率为7.65%。
26例患者均经过保守治疗痊愈,5例于1周内康复,9例于2周内康复,8例于3周内康复,4例于4周内康复。
患者病情恢复期间,上腹部阻塞感消失,经钡剂透视检查证实胃蠕动正常,吻合口通畅。
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胃蠕动减弱及吻合口水肿是发生胃瘫综合征的主要病因,依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可以明确诊断,胃动力药物、激素联合营养支持及心理疗法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关键词胃癌根治术;胃瘫综合征;临床诊治胃癌根治术是胃癌的最佳治疗手段,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但患者术后可出现一系列并发症,胃瘫综合征是患者术后发生以胃排空延迟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非机械性梗阻,属于功能性并发症,多数可经过非手术治疗而康复。
由于患者可以出现频发的呕吐、进食障碍,常被误诊为术后吻合口或者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在临床中具有一定的误诊率[1]。
如对患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避免盲目二次手术带来的痛苦。
本文为探讨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与治疗,选取了340例患者展开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2月在本院进行胃癌根治术340例患者,术后并发胃瘫综合征患者26例,其中男18例,女8例,年龄49~67岁,平均年龄(61.1±4.5)岁。
在26例患者中,3例教师,5例农民,10例公务员,8例工人。
患者术前均经过胃镜及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胃癌,并实施胃癌根治术。
1. 2 临床诊断[2] 症状:患者于术后6~13 d出现胃瘫,均在流质饮食变换为半流质饮食期间发生,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顽固性呃逆、上腹部饱胀感等,呕吐物主要为大量胃内容物以及少量胆汁,伴有酸臭感,呕吐后患者症状减轻,在实施胃肠减压处理24 h后抽取胃内容物,可抽出引流液约每日800~2000 ml,患者症状体征消失。
胃癌术后胃瘫的营养治疗体会胃瘫,即术后胃瘫综合征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以残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1]。
胃瘫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腹部手术后数日肛门曾恢复排气,胃肠减压解除后不久即出现腹胀呕吐,进食后症状加重,再禁食水、胃肠减压后症状缓解,经1项或者多项检查提示无机械性硬阻征象。
此症状持续10d以上无改善即可诊断胃瘫[2]。
本文对我院2009-2010年普外科胃癌术后并发症胃瘫的患者,给予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0例,男8例,女2例。
年龄33-55岁,3例,63-79岁,7例。
胃癌根治术后6例,胰十二指肠空场吻合术4例。
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2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病症多发生在术后拔除胃管开始进食或改半流质饮食后,主要表现为:上腹饱胀或压迫感,一般不明显,含少或大量胆汁的胃液,呕吐后自觉缓解或减轻,同时可伴有肛门停止排气排便。
查体:腹部平坦、无胃肠形及蠕动波,无明显压痛,胃区叩诊为鼓音,振水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胃镜:胃镜能顺利通过,残胃无蠕动波,有时可见吻合口等慢性炎症。
X线检查:造影剂虽可通过吻合口,但胃内造影剂残留过多,有明显排空减缓征象。
1.3 诊断标准本组10例均符合以下胃瘫诊断标准:(1)胃肠减压引流量>600-800 ml/d,且持续时间>10 d。
(2)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肠道机械性梗阻。
(3)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
(4)排除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5)未应用影响胃肠平滑肌收缩的药物。
(6)无明显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4 治疗方法10例病例均采用保守治疗,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高渗温热盐水洗胃,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充足的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给予补充足够热量、蛋白质、及微量元素,静脉滴注制酸剂及糖皮质激素,应用胃肠动力药如西沙比利、吗丁啉等,间断输入新鲜血浆或全血及应用等综合治疗。
本组患者术后24小时全部给予采用0.9%的NS或GNS250~500 ml,以30ml/小时滴数,通过EN空肠或胃管营养泵泵入进行消化道功能适应性刺激,术后第1~5天采用全肠外营养治疗。
《例恶性肿瘤术后胃瘫患者的护理体会》一、疾病概述恶性肿瘤术后胃瘫是指在恶性肿瘤手术(如胃癌、胰腺癌、食管癌等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胃排空延迟,出现以胃潴留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胃瘫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 病因- 手术因素:手术创伤、迷走神经切断、胃解剖结构改变等是导致胃瘫的主要原因。
手术过程中对胃的牵拉、损伤,以及迷走神经的切断,可影响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
- 精神因素:患者术后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可影响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导致胃排空延迟。
- 营养因素:术后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等可影响胃肠道的修复和功能恢复,增加胃瘫的发生风险。
- 感染因素:术后腹腔感染、肺部感染等可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影响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
2. 发病机制- 胃动力障碍:手术创伤和迷走神经切断可导致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减弱。
胃的正常蠕动需要迷走神经的支配,迷走神经切断后,胃的蠕动频率和幅度降低,导致胃排空延迟。
- 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手术应激、精神因素等可引起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导致胃排空延迟。
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涉及多种激素和神经递质,如胃动素、促胃液素、多巴胺等,这些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失衡可影响胃的蠕动和排空功能。
- 炎症反应:术后感染可引起胃肠道的炎症反应,导致胃排空延迟。
炎症反应可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炎症介质可影响胃肠道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和肌肉收缩功能,导致胃排空延迟。
三、临床表现1. 恶心、呕吐:是胃瘫的主要症状,多发生在进食后数小时至数天内。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有时含有胆汁。
2. 腹胀:由于胃排空延迟,胃内潴留大量食物和液体,导致腹胀。
腹胀可伴有腹痛、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3. 食欲减退:患者由于恶心、呕吐和腹胀等症状,食欲减退,进食量减少。
4. 体重下降:长期胃瘫可导致患者营养不良,体重下降。
远端空肠造瘘治疗胃癌术后胃瘫的体会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是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癌术后发生率为0.4% ~ 5%[1]。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约占腹部手术后肠梗阻的20.0%[2]。
我们偶然的手术发现胃癌术后胃瘫是一种局限性的早期炎性肠梗阻,且通过远端空肠造瘘的肠内营养而获得治愈。
报告如下。
病例1,男,58岁。
因上腹隐痛半年,胃镜检查、病理示胃窦腺癌。
全麻下行开腹远端胃窦癌根治术、胃空肠Y型吻合术。
术后4天排气、排便,停胃肠减压,进少量流食。
第六天出现上腹胀满、进而出现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少量胆汁。
无排气、排便。
胃肠减压至术后10天,每天300-500ml,仍未排气排便。
无发热。
期间查体:腹部无隆起,无胃肠型,肠鸣音弱。
X线片:无液气平面。
泛影葡胺胃造影示胃蠕动消失,提示胃瘫。
大生化无异常。
11天胃镜检查不能发现吻合口,且吻合口远端肠内营养管置入失败。
急症开腹探查:原手术切口中下部切开入腹探查,切口下缘以上腹腔肠管广泛粘连、充血水肿。
Y壁胃肠吻合口远端10cm左右肠管切开1.5cm,进入食指探查胃肠吻合口及远端肠管通畅,肠壁水肿增厚。
下腹部肠管无粘连,14号尿管潜行穿肠壁进入空肠远端,作空肠造瘘。
术后经造瘘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30天左右恢复排气排便,进正常饮食治愈。
病例2,女80岁。
因胃窦癌幽门梗阻行胃癌姑息切除,毕罗Ⅱ氏胃肠吻合术。
术后第7天排气,进流食,第9天出现恶心呕吐、腹胀无排气排便,无发烧。
保守治疗至第15天。
期间电解质正常,白蛋白较低。
胃造影示胃无蠕动。
胃镜发现输入袢胆汁流出,输出袢水肿不能进入胃镜和置入营养管。
术后15天,全麻下下腹正中8cm切口,探查:上腹广泛粘连,未作处理,下腹肠管无异常,空肠远端放入空肠造瘘营养管,肠内营养支持,术后35天恢复排气排便,进食治愈。
讨论1胃癌术后胃瘫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3]:(1)远端胃癌根治手术破坏了胃电起搏点,切除了蠕动能力最强的胃窦和幽门;(2)切断了胃的迷走神经;(3)消化道重建破坏了胃肠道正常电活动的起搏和传递,胃肠运动协调性消失;(4)胃的大部切除和广泛的淋巴结清扫破坏了残胃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导致胃壁水肿;(5)其他因素,包括精神因素、术后腹腔感染、胰周及肠间渗液、胆汁反流影响残胃功能、饮食改变、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胃癌根治术后胃瘫患者10例治疗体会胃瘫综合征(GS)是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主要表现为持续性嗳气、胃部胀气、反酸、烧心以及体重减轻等。
其原因是正常胃调控功能异常。
多见于腹部手术,尤以胃和胰腺术后多见,其他常见病因有:糖尿病、特发性及病毒感染等。
我科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发生胃癌根治术后胃瘫10例,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0例病人中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52~79(平均65)岁,本组病人TMN分期均为Ⅲ、Ⅳ期胃癌,其中合并幽门梗阻者6例,术前给予行温盐水洗胃3-7天,术中行毕Ⅰ式4例,毕Ⅱ式5例,胃空肠吻合术1例。
胃瘫发生时间为4~10d。
且均行上消化道X线造影可见胃蠕动欠佳或无蠕动,对比剂虽然可通过吻合口,但有明显排空减缓征象。
排除机械性梗阻。
2 治疗及其结果本组10例患者均给予保守方法治疗:给予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地塞米松减轻胃黏膜水肿,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空肠营养管管饲能全力及多潘立酮。
部分病人还给予肌注甲氧氯普胺、静滴红霉素、针灸理疗、新斯的明足三里封闭等处理。
本组病人均经上述治疗后痊愈,6例5~10天恢复,2例11~20天恢复,1例21~30天恢复,1例42天恢复。
3 讨论3.1病因及发病机制胃瘫是胃癌根治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
①手术因素:胃手术后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
②重建方式:B-Ⅱ式吻合较B-Ⅰ式吻合胃瘫发生率高,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更快地使胃肠动力恢复正常。
③精神神经因素:围手术期病人精神紧张、焦虑及失眠时人体产生应激反应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胃肠排空的延迟。
④麻醉因素:麻醉药物的直接抑制作用及患者术后早期进食中脂肪含量过高引起胃肠激素紊乱都可引起术后胃瘫。
⑤基础疾病:手术前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贫血、高龄、糖尿病等均为胃功能性排空延迟的高危因素。
腹部术后胃瘫患者临床分析目的:探讨腹部术后胃瘫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腹部术后出现胃瘫症状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胃癌根治术后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2例,开腹胆囊术后1例;9例患者在出现胃瘫后1月恢复正常饮食,5例为3个月内恢复正常饮食,1例为6个月内恢复正常饮食。
15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治愈。
结论:腹部术后胃瘫痪为常见并发症,保守治疗可基本治愈。
标签:胃瘫;胃癌;诊断胃瘫又称为胃排空障碍,是指腹部手术后所继发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是胃肠吻合术后常见的近期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0.47%~2.40%[1]。
多见于胃肠吻合术后,也可见于腹部其他手术。
近年来,胃瘫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但胃瘫的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正确认识胃瘫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对于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对笔者所在医院普外科2008-2012年诊治胃瘫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年1月-2012年5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腹部手术术后出现胃瘫患者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45岁,平均58.4岁,12例患者均为开腹手术,其中胃癌术后1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胆囊切除、胆管切开取石术后1例。
1.2 临床表现15例患者均在术后3~5 d出现肛门排气,1例患者为禁食期出现腹胀,恶心呕吐,5例患者在进食流质后出现恶心呕吐,9例患者进食流质饮食无明显不适,改半流饮食后出现腹胀及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可含有胆汁,呕吐后症状可暂时缓解,但1小时或者数小时后症状再次出现。
胃肠减压后每日引流量800~1400 ml,平均约1020 ml/d,一般为含胆汁样液体。
查体:腹部平软,肠鸣音正常或者稍减弱,胃肠造影提示胃蠕动功能消失或者减弱,胃排空延时,小肠蠕动功能无异常。
1.3 诊断标准(1)明确的腹部手术史,大部分病例为胃部术后,也可为非胃部术后。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胃部分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胃癌、胃溃疡等胃部疾病的手术。
然而,手术后可能出现胃瘫,对患者的恢复和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本文将从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出发,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治体会。
一、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症状表现胃瘫是指胃肠道的运动功能受损,导致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使食物无法正常通过,出现胃胀、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症状表现主要包括:1.食欲减退或丧失:患者常常感到饥饿,但食物一旦进入胃内就会感到不适,甚至呕吐。
2.胃胀:患者感到胃部充满气体和液体,胃腔内的食物无法正常消化。
3.恶心和呕吐:患者常常感到恶心和呕吐,尤其是在进食后。
4.体重下降:由于食欲减退和消化不良,患者的体重会出现下降。
二、影响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因素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生与手术的方式、术后护理、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具体包括:1.手术方式:胃大部分切除术、胃次全切除术等手术方式与胃瘫的发生率有关。
2.术后护理:术后早期的胃肠道保护和饮食管理以及术后康复治疗等因素也会影响胃瘫的发生。
3.患者自身身体状况: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营养状况等也会影响胃瘫的发生率。
三、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方法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常见的诊断方法包括: 1.症状和体征:对患者的食欲、胃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行详细询问和观察。
2.临床检查:通过腹部触诊、听诊和排空试验等方法检查胃肠道的蠕动情况。
3.实验室检查:通过血清胃肠动力素、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指标检查胃肠道的运动功能。
四、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方法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瘫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1.药物治疗:通过促进胃肠道蠕动的药物、改善胃肠道消化功能的药物等进行治疗。
2.营养支持:通过调整饮食和营养支持等方法,保证患者的营养摄入和能量消耗平衡。
World Latest Medicine Information (Electronic Version) 2018 V o1.18 No.38184投稿邮箱:sjzxyx88@·临床研究·0 引言我科自2012年2月至2017年10月共收治胃癌根治术后胃瘫患者38例,针对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分别措施治疗。
1 临床资料本组38例,其中男29例,女9例,年龄38~70岁,平均年龄54岁。
病程为7~20天,术后病检查报告:腺癌34例、未分化癌4例,无淋巴结转移28例,术前见幽门梗阻25例,术前有腹部手术史者4例,有贫血者15例。
行毕罗Ⅰ式10例、毕罗Ⅱ式26例、Roux-y 吻合2例。
均做腹部彩超检查,其中有10例,术后行胃镜检查,均提示吻合口通畅,可通过胃镜探头。
有20例行泛影葡胺胃肠造影,显示残胃及肠管张力减低扩张无蠕动或蠕动减弱。
2 临床表现术后表现为5~7天后,患者自诉腹部胀痛、喛气、恶心、不排气、不排便,腹部略隆起,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腹软,无反跳痛,腹部有轻度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或减弱,行胃肠减压术及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均无明显无效。
3 治疗方法采用禁食水,持续胃肠减压,及时调节水电解质平衡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防止低钾血症,加强营养支持,静脉高营养治疗。
并采用水温35℃、5%的盐水洗胃,每日1~2次,以减轻胃壁水肿,促进胃张力的恢复,或用吗叮啉、西沙必利10mg 经胃管注入每日2~3次,每次闭管保留2~3小时,或用中药汤剂(大承气汤)35℃、50~100mL,经胃管注入后闭管2~3小时。
4 疗效观察本组病例除一例因器官衰竭导致死亡,剩余37例均痊癒。
5 讨论胃癌根治术后出现胃肠功能麻痹又称为胃瘫,是一种功能性疾病。
根据本组资料,术后出现胃瘫患者,约占10%。
引发本病的因素较为复杂,如:行胃癌根治术时,清扫淋巴结而损伤神经,使残胃低张力状态,蠕动无力;手术时间较长,腹腔温度、温度变化;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胃壁损伤,使胃的蠕动减弱;胃肠吻合时空肠侧壁缝合内翻过多或缝合组织过多,引起吻合口炎性水肿,可以出现吻合口局部麻痹使胃肠排空障碍;胃肠道激素的分泌和调节功能受影响,胃部分切除时通过多种途径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抑制性活动增强。
胃癌术后胃瘫15例临床诊治体会
于新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年(卷),期】2010(012)009
【摘要】@@ 胃瘫又称为胃功能性排空障碍,是胃手术后的一种非机械性梗阻,是以胃排空迟缓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又称胃术后无力症,是胃术后早期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1.9%~4.7%[1].临床上表现为腹胀、呕吐等症状,恢复时间较长.现将我院2000~2008年收治的胃癌术后胃瘫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作一总结.【总页数】1页(P28)
【作者】于新
【作者单位】114200,辽宁海城市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胃术后9例胃轻瘫的临床诊治体会
2.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3.胃癌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4.胃癌术后胃瘫15例临床诊治体会
5.食管癌和胃癌术后胃瘫16例诊治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