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论民族问题的各种倾向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民族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 我国的民族构成答:我国由56个民族构成,其中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共一亿多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9%。
2. 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及其特点答: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3. 斯大林1913年写《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4. 民族识别的重要依据:①民族特征②民族源流③民族意愿5. 三个过度: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6.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7.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三种途径:民族形成具体过程中的希腊人、罗马人、德意志人式的途径8.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有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最后归于大同,这是民族发展的总趋势9. 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
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
也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民族消亡10. 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①有以民族群体相互交往中表现的民族关系;②有以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民族关系;③有以国家为依托表现的国与国之间的民族关系;④有以国家与民族作用下,弥足的内部结构、整体素质、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协调适应的过程。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又包括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即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5、民族平等:指一切民族的平等,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平等,各民族在事实上的平等。
指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任何民族不能享有特权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7、民族观: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看法,是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
8、宗教: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
9、部落的二重性:人们共同体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从部落发展中产生两个平衡的新事物,一个是民族,一个是国家。
浅议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摘要】本文阐述了斯大林民族定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斯大林民族定义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作用,批判了其所谓的社会主义民族和资产阶级民族分类。
认为作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家,斯大林主要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来考虑民族问题。
斯大林在当时提出民族定义主要是为了阻击民族主义思潮、批判一部分社会民主党人在民族问题上的错误看法和主张,以便维护统一的无产阶级运动,其民族定义因而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现实作用。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理论;民族定义;现实作用斯大林在发表于1913年《启蒙》杂志第3-5期的《民族问题和社会民主党》(该文十月革命后题目被改为“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给民族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1]由于斯大林在社会主义世界的特殊地位,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时间内斯大林的民族定义都是我国民族学界最有影响的民族定义,不仅如此,我国还在这个民族定义的指导下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讨论一直都存在,但直到八十年代以后学界对斯大林民族定义的谈论才进入了相对比较深入和广泛的时期,这时已经有人明确提出应该否定斯大林的民族定义,[2]此后围绕斯大林民族定义的学术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
我们经过仔细的研究后也对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有了一些认识,在此略陈己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斯大林民族定义提出的历史背景1、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面临民族主义浪潮的严重威胁1905年-1907年革命失败后的一段时期内,俄国的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上联系的加强势必会促进民族的整合过程,民族意识也开始逐渐觉醒。
不仅如此,民族也通过参加政治集团、参与杜马及其选举活动有了更多活跃的机会。
面对日益活跃的民族和日益加强的民族意识,俄国统治者采取了高压政策。
沙皇俄国原来就存在着十分严重的民族问题,甚至被称为各民族的监狱。
狭隘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中最极端的一种。
为表示对自身民族的忠心与认同,不惜以各种手段损害其他民族的利益。
容易发展成民族沙文主义和复仇主义。
这种人作为当政者要么使用武力对外进行扩张侵略,要么狂妄自大、闭关锁国。
作为普通百姓,则热衷于政治运动。
喜欢游行示威、抵制外国产品,鄙视或者仇视外国人。
持有这种主义的人往往目光短浅、心胸狭隘。
这种人一般不是盲目自大,就是极度自卑,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一部份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承受过巨大的压力,有时也会借此报复和发泄。
这种人一般有严重的仇富心理。
往往以维护民族利益为由,损害他人的私有财产。
例如“弹弓队”、“板砖队”等。
还有一部份人有严重的心理变态,喜欢看热闹、喜欢挑拨是非,例如“罗刚事件”中打电话冒充留学生的湖南某民工。
狭隘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中危害最大的一支。
会严重影响世界和平和社会稳定。
任何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应当主动远离这种主义。
要想了解民族主义,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民族.民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认同自身的为一个团体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称国族主义或国家主义,为包含民族、种族、与国家三种认同在内的意识形态,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之“基本单位”,以作为形塑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之理念基础。
具体的说,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
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无从区分。
开化的社会过去大多强调民族共同体,而则着重于由国家或政府陈述的文化或政治共同体。
民族主义亦特指民族独立运动之意识型态,即以民族之名义作出文化与政治主张,如今通常用以叙述英格兰;民族主义也同时被称为凝聚民族共同体的学说。
民族主义的两种度量标准(与相异的方法论)为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之《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以及利娅·格林菲尔德(Liah Greenfeld)之《民族主义:现代化五途》(Nationalism: Five Roads to Modernity)。
原苏联民族问题的评述与思考郭建平2012-1-9 15:48:2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1993年第2期80年代中期以后,原苏联民族矛盾骤然加剧,日益白热化,并最终导致联盟解体。
这一切到底是为什么?我们应该从中吸取哪些基本教训?本文试对此作一评述与思考。
(一)沙俄时期的民族积怨原苏联民族问题并非始于联盟建立之后,而是根源于沙俄时期。
在原苏联境内120多个大大小小民族中,有些民族曾比占原苏联人口近一半的俄罗斯族先进,当俄罗斯人还处于原始社会时,有的民族就已步入奴隶社会,已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形态了。
但是,公元9世纪后,随着东斯拉夫人(欧洲最大的种族之一,属印欧语系)在东欧的兴起,从中逐渐派生出俄罗斯部族。
16世纪初,俄罗斯部族统一为中央集权的莫斯科大公国,随后便走上了向周围民族地区扩张的道路。
从16世纪中叶伊凡四世称作沙皇算起,300多年间历经21代沙皇,连年征战扩张,不断吞食相邻民族地区,由一个只占据欧洲东部一隅的内陆国家,最终成为一个横垮欧亚两大洲、面积达2280多万平方公里的庞大殖民帝国。
同时,俄罗斯帝国囊括了上百个民族,为全世界所罕见,被人们称之为“民族展览馆”。
在沙俄数百年统治期间,利用军警宪特系统对各民族严加控制,沙皇、农奴主和资本家相互勾结对各族人民实行残暴统治。
列宁曾愤怒地指出,沙俄“即使在和平时期,在更加野蛮的、中世纪的、经济落后的、军事官僚式的帝国主义基础上,也打破了民族压迫的世界纪录”。
[1]沙俄帝国被人们形象地喻为“各民族人民的监狱”。
政治上,沙俄向各民族全面推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
沙俄统治者一方面大肆欺压广大非俄罗斯民族;另一方面在俄罗斯人中培植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情绪。
它除依靠武力强行统治其他民族外,还在民族地区制造摩擦夕唆使一个民族反对另一个民族,致使许多民族间长期不和,互相残杀,积怨加深。
正如斯大林指出的,这一切都是为了“离间俄国各民族,削弱它们,然后毫不费力地把它们一一征服”。
论述题例题标准答案1、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第一, 是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第二,是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第三,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第四,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答案:斯大林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斯大林对民族的这一论断,无疑对我国民族识别工作有极大的启示;虽然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是针对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民族,即现代民族提出的,然而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我国的民族理论在四个特征的基础上还特别强调共同历史渊源、共同文化、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认同;3、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民族融合是在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作用下,自然而然发生的无强制手段的过程,无论是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或者若干民族聚合为一个新的民族,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民族同化则是某些民族主要是居于统治地位的民族通过采取带有强制性的政策措施,改变被统治民族的属性来达到使其他民族的成员合于本民族的目的,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和行为;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民族分化、组合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某些部分从这一民族的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如历史上出现的“同源异流”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类型;民族组合是指某些民族或某些民族的部分特征在一定的条件下新组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如历史上“异源同流”的现象就属于这种情况;民族的融合与同化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即民族的融合和同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民族组合过程中,经济文化和人口的优势是决定民族组合趋势的基本条件;民族融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而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的必然结果;.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答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第一,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为密切;第二,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越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第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第一,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第二,民族团结的大趋势与民族主义包括民族分裂主义思想有所增长并存;第三,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经济领域竞争增强并存;第四,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差距拉大的趋势并存;第五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5、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也是各民族之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的不合理,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在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不断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关系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经济的发展将是在效率较量中提高自身效率的发展,将是在竞争环境中提高自身民族素质的发展,将是在平等的环境中提高自身享受平等权利能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6、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答案: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7、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答案: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8、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答案: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主要内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9、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第一,拓宽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专业配套、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第二,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第三,积极采取措施,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并尽可能做到人才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工作,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第四,切实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第五,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第六,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第七,新形势下,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更新;10、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第一,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第三,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第四,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方针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11、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答案: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2、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发展性和交融性;联系实际略13、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答案:第一,坚持群众自愿,第二,注重调查研究;第三,遵循循序渐进;第四,尊重客观规律。
如何正确认识我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有很多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生活在比较偏僻的地域。
其生活条件,文化发展,经济条件差异很大。
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条件不能达到中东部文化底蕴较厚和经济条件较发达地区的水平,导致很多少数民族同胞综合竞争力不够,他们在求职、求学、继续发展发面处于不利地位。
就这样,一些结构性的不均衡对民族平等产生了制约。
关于民族团结的相对性问题。
中国是一个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主要的封建王朝是汉族建立的。
统治国中国的少数民族只有蒙古和满族。
其他民族对汉族的了解比较深,但是汉族和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以及其他五十五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还不是很多。
中国各民族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壁垒、隔阂。
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团结也是相对的。
关于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
一个社会,政治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都是有限的。
过去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按计划分配。
随着向市场经济过渡,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是竞争。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需要讲互助,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是要面对竞争。
所以互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互助与竞争它是同时存在的。
关于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在目前发展中,各民族都在发展提高,但由于资源配置的差异性,导致短期内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
既然有差距的存在,我们说共同繁荣就是初步的。
今年来,由于上述因素加上“民族理论”的指引和外部反华势力的鼓励,“疆独”,“藏独”的反动运动屡禁不止。
09西藏的3.14事件、新疆的7.5事件以及今年“3•10”前后出现在海外的“藏独”分子冲击中国驻有关国家外交机构的情况,再次证明和暴露了“藏独”势力的分裂本质和暴力倾向。
我们党和国家早已经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存在性,从建国起就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自己的民族政策。
我们制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民族工作任务是加快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缩小差距,创建和谐的社会。
民族识别我国民族识别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0年到1954年,经过识别,确认了38个少数民族。
其间,除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朝鲜、满、瑶、黎、高山等民族早已被确认外,其他被确认的少数民族有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僳僳、侗、东乡、纳西、拉古、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27个民族。
民族学家黄现璠对壮族的确认,方国瑜对纳西族的确认,都曾做出过重要贡献;第二阶段是从1954年到1978年年底,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么佬、布朗、讫佬、阿昌、普米、怒、崩龙(后改为德昂)、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后改为毛南)、哈巴等16个少数民族;第三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7年。
1979年确认了基诺族为单一的少数民族。
至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民族识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领导的一次大规模的、前所未有的民族工作。
它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标准,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构成,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在民族识别三个阶段的工作里,费孝通、黄现璠、夏康农、秋浦、翁独健、李有义、李安宅、吴泽霖、方国瑜、杨成志、杨堃、吴文藻、江应梁、刘咸、林耀华等等20世纪中国人类学界和民族学界的名家,及大批学者、民族工作者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民族的界定民族识别在世界上是一个创举,没有借鉴可言。
因此,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民族”的概念或定义的理论问题,换句话说,就是如何科学地界定一个族类共同体。
有关民族的界定问题,我国学术界历来有争议,但也有一个普遍共识,那就是,斯大林的民族定义仍是对民族概念最简明的科学概括。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书中指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斯大林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失误及其动因作者:张三南张建平来源:《东疆学刊》2012年第02期[摘要]斯大林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失误对苏联解体具有潜在影响。
斯大林不仅在“两种民族主义”问题上存在错误认识,而且在实践工作中存在诸多过失。
失误的动因在于斯大林在俄罗斯传统集权思想、国内外形势和政权巩固的现实需要影响下,力图建立高度统一的“苏联民族”框架下的民族一国家体制。
其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理论与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立场、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主义问题;失误;动因[中图分类号]D6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1-0084-05[收稿日期]2012-01-0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10CMZ002;河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SKYQ201104。
[作者简介]1.张三南,男,燕山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民族与民族主义、国际政治。
(秦皇岛066004)2.张建平,男,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
(赣州341000)1991年,曾经创造无数辉煌的苏联轰然解体,令世人惊愕不已。
多年来,人们在反思和总结其解体原因时,总是不免联想到积重难返的“苏联模式”及斯大林这位模式缔造者的诸多过失。
斯大林作为经历沙俄、苏俄、苏联多个重要历史阶段和执政时间最长的苏联领导人,给学界留下了诸多值得深入讨论的议题,其中包括其在处理民族主义问题上的理论与实践及对苏联解体的潜在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力图在苏联解体20周年之际,对斯大林处理民族主义问题的失误及其动因进行回顾与分析。
一、斯大林在“两种民族主义”问题上的错误认识“两种民族主义”问题是苏联民族问题的重要内容,长期存在于处于主导地位的俄罗斯族和其它非主导地位的民族之中,集中体现为各种形式的大俄罗斯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
“两种民族主义”对苏联革命和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列宁对此曾有精辟的论述,主张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无一例外地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尤其是大俄罗斯主义,要“特别坚决地反对‘俄罗斯’共产党人的大俄罗斯帝国主义和沙文主义的(有时是不自觉的)残余”。
关于斯大林民族定义及其相关理论问题的思考张建军【摘 要】斯大林民族定义是中国民族理论中最广为人知又最富争议的定义,科学解读该定义对于准确运用该定义认识民族的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斯大林民族定义在运用于汉民族形成问题上时引起的矛盾进行分析,指出造成该定义本身科学性和特定指向性矛盾的客观原因,提出民族形成的关键在于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
同时在梳理东西方民族不同发展轨迹的过程中,提出文化民族概念,分析政治民族形成,归纳出作为人们共同体的民族发展的一般过程。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定义;认同;文化民族;政治民族【作 者】张建军,新疆大学南校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在读博士。
新疆乌鲁木齐, 830049【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2-0009-011On the Stalinπs,derinition of N ation and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theoryZhang JianjunAbstract:Stalinπs definiton of Nation is the most well2known and most controversial definition in Chinaπs Ethnic Theories1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interpreting the definition in a scientific way and us2 ing accurately the Stalinπs definiton to underst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process1There have ha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sing Stalinπs definition of Nation to interpret the formation of Han2nationality1This pa2 per point out the objective reasons about the contradiction in between on the scientific definition itself and a specific definition by analyzing the contradictions1Then I put forward the key to the formation of na2 tionality that is formation on the identity of nationat culture Therefore by Carding different path of devel2 opmenl on the nationality in East and West,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ultural2nationality and analyze the formation of nation,sum up a general development process of nationality1 K ey w ords:Stalinπs definition of Nation;Identity;Cultural2nationality;Nation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可能没有什么学科在基本理论框架层面上面临象民族学这样复杂的令人无所适从的困境,具有如此多的概念分歧和理论争议,矛盾从学科的基石———民族定义开始,一直蔓延到学科研究的每一个细小的角落,这种状况使每一个民族理论研究者都陷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即为了避免误解、误读,在论述任何一个相关理论问题时,都不得不从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什么是民族,我怎么理解民族———谈起,否则就难免会出现因缺乏理论设定而不知所云的状况。
浅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作者:胡楠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6期摘要:斯大林,苏联政治家,同时也是研究民族问题的专家,他关于民族问题的著述颇丰,这些著作对苏联乃至世界各国的民族工作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及借鉴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部分阐释斯大林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形成的思想渊源;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斯大林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斯大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中图分类号:D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6-0182-01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结合具体实践,根据当时的国内及国际环境,在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斯大林民族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斯大林是马克思主义者,“在成年后的整个生活中,马克思主义一直是斯大林的指导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民族理论对斯大林民族政策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点影响:第一是消灭剥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
即是说民族压迫是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只有消除剥削制度和阶级压迫,民族问题才能解决。
第二是民族自决,列宁提出采取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域自治等形式实现各民族的独立自主,促进各民族的团结。
同时他还指出民族自决权只是政治层面上自由分离的权力。
也就是说,民族自决权就是各民族拥有分离和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即脱离异族集体的国家分离,成立起独立的民族国家。
第三是民族平等,列宁提出民族平等的基本要求是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反对民族特权。
要求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一律平等。
“我们要求国内各民族绝对平等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二、斯大林民族观的具体内容斯大林在领导苏联过程中一直很重视民族问题并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事实上的平等斯大林认为,民族平等不能仅仅局限于民族权力的平等、法律上的平等,真正的民族平等必须消灭差距,从民族权力平等转到各民族事实上平等。
论民族问题、及其根源与表现摘要:本文是从民族问题的根源说起,后讨论了其在不同历史简短的表现以及原因,其中包括民族与阶级的联系和区别。
关键词:民族问题;阶级问题;根源;表现。
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
民族问题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交融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民族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内容、表现和特点。
“民族问题既包含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这就是说,民族问题绝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现象。
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看,民族问题不仅仅反映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而且还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阶级之间、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问题。
一般来说,民族问题又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来讲,民族问题包括民族之间并涉及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和阶级、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狭义方面讲,民族问题是指从民族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各个历史阶段,不同民族之间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的一切矛盾问题。
民族问题可以变现在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并贯穿于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全过程。
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可归结为两个基本因素:第一,民族差异是民族问题产生和存在的自然因素。
民族差异是之民族特征、特点上的不同。
具体包括:一是民族之间特征、各自特点的差异。
民族之间在交往联系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差异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会引发民族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生。
二是民族发展上的差异。
包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差距。
在民族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原因,各民族的发展水平出现了差距,只是民族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为个民族自身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以此为核心构成的各民族所拥有的社会综合实力,之间影响着该民族在民族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与做用,并往往决定民族关系的走向。
一个民族之所以是该民族而不是别的民族,正是由于其基本特征的差异,以及在这些特征上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斯大林论民族问题的各种倾向(《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①的政治报告》(摘录),1930年6月27日)如果我们不谈谈党内在民族问题方面所存在的倾向,那末我们就不能看出党内反对各种倾向的斗争的全貌。
我指的第一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第二是地方民族主义倾向。
这两种倾向不像“左”倾或右倾那样明显和顽固。
可以把它们叫做爬行的倾向。
但这还不是说它们不存在。
不,它们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在发展。
这一点是丝毫不容怀疑的。
所以不容怀疑,是因为阶级斗争尖锐化的普遍气氛,不能不使在党内有着反映的民族磨擦在一定程度上尖锐起来。
因此必须揭穿和暴露这两种倾向的真面目。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的实质是什么呢?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的实质是:企图抹杀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的民族差别;企图准备撤销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企图破坏民族平等权利原则,破坏党关于机关民族化与报刊、学校及其他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民族化的政策。
这类倾向分子在这方面所持的出发点是:既然在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下各民族应该融合成一体。
而它们的民族语言则应该变成统一的共同语言,那末现在已经是消灭民族差别和放弃支持以前被压迫的各族人民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的时候了。
在这方面,他们还引证列宁的话,不正确地引用列宁的话,有时简直是歪曲和诬蔑列宁。
列宁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各民族的利益必将融合成一个整体,——由此不是应当得出结论说现在已经是撤销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来维护……国际主义的时候了吗?列宁在一九一三年同崩得分子争论时说过,民族文化的口号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由此不是应当得出结论说,现在已经是消灭苏联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来维护……国际主义的时候了吗?列宁说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压迫和民族壁垒是会消灭的,——由此不是应当提出结论说。
现在已经是废除照顾苏联各族人民的民族特点的政策转而采取简化政策来维护……国际主义的时候了吗?如此等等。
毫无疑问,民族问题上的这种倾向尤其因为它是戴上国际主义假面具并以列宁的名字做掩蔽的,所以是一种最精制绖而也是最危险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
关于民族身份认同的浅析与探讨摘要:民族身份认同这个话题是近几年学术界讨论的非常激烈的问题。
关于民族身份认同,有些学者容易把它和爱国主义、民族意识、边疆状况等等联系起来。
还有些人只要一提到汉族的大多数,就会使他们对政治敏感起来,认为这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
被忽视的的一点是,大多数人所说的民族身份的认同问题主要指少数民族,他们忽略了汉族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还有一种现象是汉族的民族认同问题正在受到冲击。
笔者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思考和想象,下面浅谈一些自己的一些观点。
关键词:民族认同少数民族国民身份民族概念是近代以来出现的,基于中国当时的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被唤醒,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斯大林认为,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形式,共同的稳定的心理状态的共同体。
根据这一概念,再加上中国当时的国情,老一批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我国的民族成分进行了区分,结果是我国境内共存56个民族:以汉族为主,55个少数民族共存,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随后,我国根据区分的小数民族结果,实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
众所周知的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在民族地区的治理方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另外,国家还实行弘扬民族文化,在教育、经济、升学等各个方面对少数民族给予优惠政策。
对这一状况,笔者想对此进行评析和说明。
首先,笔者想就民族身份这一概念进行阐述。
我认为,我们首先要对民族与国族两者之间的区别有所了解,国家具有政治性,而民族则不是。
有些学者在讨论民族认同的问题时经常把对国家的认同与对民族的认同混在一起。
民族,应该是一个身份,不应该具有任何政治意义,就像是说我是一个人一样;在有些文献中,一些学者指出,我国边境及跨边境的民族,特别是少数民族意识不强,或者是受外国及不法分子的影响对我国民众进行思想渗透,削弱他们的民族意识,埋没他们的爱国情感。
关于这一点,跨界民族确实大量存在,无论是我国还是外国,但这已是由社会历史文化形成的定局,我们无法改变。
论民族问题与苏联解体———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研究之一崔 剑Ξ(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摘要] 苏联解体虽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民族问题对苏联解体可谓关键因素。
作为多民族国家的苏联,一直存在着四种类型的民族问题。
由于列宁之后的苏联历届领导人严重忽视本国民族问题的普遍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因而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上忽左忽右,连连失误,以至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苏联解体。
[关键词] 苏联 民族问题 苏联解体 民族主义[中图分类号] K 5121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2)06-0165-05 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势下自行解体,令世人震惊与沉思。
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苏联解体的根源进行了多方面研究,观点纷呈,智仁互见。
总体上大家都认为苏联解体是苏联社会危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意识形态诸方面)总爆发的结果。
笔者也持此观点,但笔者不同意有的论者所说:“至于苏联的瓦解,也不是如同某些苏联问题专家所言,是导因于境内的民族紧张情势,虽然这的确一直是苏联的隐忧之一。
促使苏联瓦解的真正关键,应该是它所面临的经济困境。
”[1]“苏联国际地位的下降,虽然助长了某些民族主义情感强烈的共和国的分离主张,尤以波罗的海诸国和格鲁吉亚为最———立陶宛首先一试,于1990年3月挑衅地先行宣布独立———苏联最后的解体,却不是来自民族主义的压力。
”[2]笔者赞同法国史学家埃莱娜・唐科斯和日本学者谷烟良三早在苏联解体前所提出的观点,前者指出:“在苏联面临的所有问题中,最急需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显然是民族问题。
像它所继承的沙俄帝国一样,苏维埃国家似乎也无法走出民族问题的死胡同。
”[3]后者强调,“民族问题已成为左右苏联对外行动的危险因素,也是从内部动摇苏联体制的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导致苏维埃帝国的崩溃。
1991年底,世界上第一个且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没有战争和外敌入侵的情势下自行解体,令世人震惊与沉思。
苏联解体是政治、经济、社会、民族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民族问题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这是不争的事实。
苏联的历届党政领导在民族问题上几乎都有相当严重的错误,尤其是在斯大林体制的左右下,苏联的领航者们在这一问题上先后走了不同的极端。
一、沙俄时代俄罗斯民族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民族主义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西欧,而实质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认识深处都存在着民族主义情绪,并且常常会以各种形式加以表现出来。
众所周知,对外扩张是沙皇俄国的主要国策,在俄罗斯民族初步统一时,其为单一民族国家,且领土面积不足300万平方公里。
此后自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建立沙皇俄国起到1917年被推翻,在长达三百七十多年的征伐中,俄罗斯帝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先后迫使外高加索、中亚、波罗的海沿岸国家、西伯利亚远东地区等臣服,使自身的领土横跨欧亚大陆,濒临三大洋,达2000万平方公里,帝国内大大小小民族总计120多个(另有一说为190多个①)。
伴随着沙皇俄国扩张脚步的不仅是帝国的金戈铁马,还伴随着俄罗斯民族主义的不断扩展,并且在19世纪西方思潮的冲击下,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即学术界定义的斯拉夫思想②。
初期,斯拉夫思想在抵制西方的文化侵蚀发挥了一定功效,加强了俄罗斯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不过,后来事情朝着相反的一面发展,在帝国精英的鼓吹下,沙皇在其俄罗斯帝国内推行民族同化政策,残酷迫害非俄罗斯人,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皇帝,一个宗教,一种语言”③的口号,逐渐把斯拉夫思想构造成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使得俄罗斯帝国的民族关系相当紧张,矛盾重重,盘根错节,最终不但没有实现沙皇“大俄罗斯”的梦,反而撼动了帝国稳定的基石。
笔者在此还想提醒一下,这些长期积累的民族矛盾也给日后苏俄(后来的苏联)的领航者们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当领航者们的视野足够高时,问题会得以缓和,但当领航者们出现失误时,这些积压的矛盾便会冲击甚至压垮新政权的基石,日后苏联历史的发展便证明了这一点。
斯大林论民族问题的各种倾向(《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向第十六次代表大会①的政治报告》(摘录),1930年6月27日)如果我们不谈谈党内在民族问题方面所存在的倾向,那末我们就不能看出党内反对各种倾向的斗争的全貌。
我指的第一是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第二是地方民族主义倾向。
这两种倾向不像“左”倾或右倾那样明显和顽固。
可以把它们叫做爬行的倾向。
但这还不是说它们不存在。
不,它们是存在的,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在发展。
这一点是丝毫不容怀疑的。
所以不容怀疑,是因为阶级斗争尖锐化的普遍气氛,不能不使在党内有着反映的民族磨擦在一定程度上尖锐起来。
因此必须揭穿和暴露这两种倾向的真面目。
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的实质是什么呢?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的实质是:企图抹杀语言、文化和生活习惯方面的民族差别;企图准备撤销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企图破坏民族平等权利原则,破坏党关于机关民族化与报刊、学校及其他国家组织和社会组织民族化的政策。
这类倾向分子在这方面所持的出发点是:既然在社会主义胜利的条件下各民族应该融合成一体。
而它们的民族语言则应该变成统一的共同语言,那末现在已经是消灭民族差别和放弃支持以前被压迫的各族人民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的时候了。
在这方面,他们还引证列宁的话,不正确地引用列宁的话,有时简直是歪曲和诬蔑列宁。
列宁说过,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各民族的利益必将融合成一个整体,——由此不是应当得出结论说现在已经是撤销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来维护……国际主义的时候了吗?列宁在一九一三年同崩得分子争论时说过,民族文化的口号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由此不是应当得出结论说,现在已经是消灭苏联各族人民的民族文化来维护……国际主义的时候了吗?列宁说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压迫和民族壁垒是会消灭的,——由此不是应当提出结论说。
现在已经是废除照顾苏联各族人民的民族特点的政策转而采取简化政策来维护……国际主义的时候了吗?如此等等。
毫无疑问,民族问题上的这种倾向尤其因为它是戴上国际主义假面具并以列宁的名字做掩蔽的,所以是一种最精制绖而也是最危险的大俄罗斯民族主义。
第一、列宁从来没有说过。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胜利以前,在一个国家内,民族差别应该消失,而各民族的语言应该融合成一种共同的语言。
恰恰相反。
列宁说过一些与此完全相反的话,他说:“各民族间和各国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甚至在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似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
”(《列宁全集》第4版第31卷第72页)忘记了列宁的这个基本指示。
怎么还能引证列宁的话呢?不错,有一位过去是马克思主义者、而现在是叛徒和改良主义者的考茨基先生武断地说过和列宁教导我们的完全相反的话。
他反对列宁的意见,断言如果十九世纪中叶无产价级革命在德奥联邦获得胜利,那就会形成一种共同的德语并使捷克人德意志化,因为“单是挣脱了束缚的交换的力量,单是德意志人所带去的现代文化的力量,就能不用任何强制的德意志化而使落后的捷克小资产者、农民和无产者变成德意志人,因为他们这种没落的民族已经不能给予他们任何东西”(见《革命和反革命》德文版序言)。
显然,这种“观念”是和考茨基的社会沙文主义完全吻合的。
一九二五年我在东方民族大学的讲话②中就曾经驳斥过考茨基的这种看法。
但是,一个肆意妄为的德国社会沙文主义者的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胡说,对于我们愿意彻底做国际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来,难道还能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吗?谁对呢,是考茨基还是列宁?如果是考茨基对,那末为什么像白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这样比较落后的民族,虽然和大俄罗斯人的关系要比捷克人和德意志人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并没有因为无产阶级革命在苏联的胜利而俄罗斯化,相反地,却作为独立的民族复兴和发展起来了呢?为什么像土尔克明人、柯尔克兹人、乌兹别克人和塔吉克人(更不用说格鲁吉亚人、阿尔明尼亚太和阿捷尔拜疆人等等)这样的民族,虽然他们落后,但是他们非但没有因为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而俄罗斯化,相反地,却复兴和发展成独立的民族了呢?我们可敬的倾向分子为了追求表面的国际主义而落入了考茨基的社会沙文主义的魔掌,这不是很明显吗?他们主张在一个国家内即在苏联一国内有一种共同的语言,实质上是力图恢复失前占统治地位的语言即大俄罗斯语言的特权,这不是很明显吗?这哪里是国际主义呢?第二、列宁从来没有说过,消灭民族压迫和把各民族的利益融合成一个整体就等于消灭民族差别。
我们消灭了民族压迫。
我们消灭了民族特权并确立了民族平等权利。
我们消除了苏联各民族间旧意义上的国界,即界碑和关税壁垒。
我们确立了苏联各族人民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的一致。
但这是不是说我们这样就把民族差别即民族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等消灭了呢?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既然民族差别即民族语言、文化、生活习惯等等还存在,那末在目前的历史时期取消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的要求就是一种违反无产阶级专政利益的反动要求,这不是很明显吗?我们的倾向分子是否了解,现在取消民族共和国和民族区,这就是使苏联各族千百万人民群众不可能使用本族语言受教育,使他们不可能有使用本族语言的学校、法院、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机关,使他们不可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呢?我们的倾向分子为了追求表面的国际主义而落入了反动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者的魔掌,忘记了,完全忘记了对苏联各族人民,无论是大俄罗斯人或非大俄罗斯人都同样有效的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的文化革命口号,这不是很明显吗?第三、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发展民族文化的口号是反动的口号。
恰恰相反,列宁向来主张帮助苏联各族人民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正是在列宁而不是在别的什么人的领导下,在党的第十次代表大会上拟定并通过了关于民族问题的决议,决议中直截了当地指出:“党的任务在于:帮助非大俄罗斯各族劳动人民赶上走在前面的俄国中部,帮助他们:(甲)在他们那里发展和巩固适合于这些民族的民族生活习惯条件的形式的苏维埃国家制度;(乙)在他们那里发展和巩固使用本族语言的、并由熟悉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的本地人组成的法院、行政机关、经济机关和政权机关;(丙)在他们那里发展使用本族语言的报刊、学校、剧院、文娱事业以及一般文化教育机关;(丁)广泛地建立和发展使用本族语言的普通教育性质的和职业技术性质的训练班网和学校网。
”③列宁完完全全拥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发展民族文化的口号,这不是很明显吗?否认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民族文化口号,就是否认苏联境内非大俄罗斯各族人民发展文化的必要性,否认各该族人民受普遍义务教育的必要性,而让各该族人民去受反动的民族主义者的精神奴役,这难道不是很明显吗?列宁确实曾经认为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族文化口号是反动的口号。
但是难道还能有别的看法吗?什么是民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民族文化呢?这是一种资产阶级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文化,其目的是用民族主义的毒素来毒化群众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
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民族文化呢?这是一种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文化,其目均是用社会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来教育群众。
如果不背离马克思主义,怎么能把这两种根本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泥?列宁反对资产阶级制度下的民族文化的口号时,打击的是民族文化的资产阶级内容,而不是它的民族形式,这难道不是很明显吗?如果以为列宁把社会主义文化看做是一种无民族性的即没有某种民族形式的文化,那就愚蠢了。
崩得分子有一个时候确实曾经把这种荒谬见解硬加在列宁身上。
但从列宁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列宁严厉地抗议过这种诬蔑,断然和这种荒谬见解划清了界限。
难道我们可敬的倾向分子真的要步崩得分子的后尘吗?既如上述,我们的倾向分子的论据还剩下什么呢?除了玩弄国际主义旗帜和诬蔑列宁以外,什么也没有剩下。
倾向于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就是民族文化瓦解和消灭的时期,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实际情形恰恰相反。
事实上苏联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是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民族文化的繁荣时期,因为在苏维埃制度下各民族本身并不是普通的“现代”民族。
而是社会主义民族,它们的民族文化按内容说也不是普通的资产阶级文化,而是社会主义文化。
看来他们不懂得,随着使用本族语言的初等普遍义务教育的施行和巩固,民族文化必将更加有力地发展起来。
他们不懂得,只有在发展民族文化的条件下才能真正使各落后民族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他们不懂得,列宁的帮助和支持苏联各族人民发展民族文化的政策的基础正在于此。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我们主张各民族的文化在将来融合成一种有共同语言的共同(无论在形式上或在内容上)文化,而同时又主张在目前即在无产阶级专政时期要繁荣民族文化。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
应该让各民族的文化发展和繁荣起来,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以便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胜利时期各民族的文化融合成一种有共同语言的共同文化创造条件。
在一个国家内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繁荣民族形式和社会主义内容的民族文化,是为了当无产阶级在全世界取得胜利和社会主义深入日常生活的时候,它们能融合成一种有共同语言的共同的社会主义(无论在形式上或内容上)文化,——列宁关于民族文化问题的提法的辩证性正在于此。
有人会说,这样提问题是“矛盾的”。
但是,我们在国家问题上难道不也是有这样的“矛盾”吗?我们主张国家的消灭。
而我们同时又主张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这个至今存在的一切国家政权中最强大最有力的政权。
高度发展国家政权是为了给国家政权的消灭准备条件——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公式。
这是“矛盾的”吗?是的,是“矛盾的”。
但这是生活中的矛盾,它完全反映着马克思的辩证法。
或者拿列宁关于直到分离的民族自决权问题的提法来说吧。
列宁有时把民族自决这一论题表述为一个简单公式:“为联合而分离”。
你们想一想吧:为联合而分离。
简直会觉得这是一种奇谈怪论。
但是,这个“矛盾的”公式却反映着马克思辨证法的一个生活中的真理,这个真理使布尔什维克能够攻克民族问题方面最难攻下的堡垒。
关于民族文化的公式也必须这样说:在一个国家内无产阶级专政时期繁荣民族文化(和语言)是为了给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胜利时期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消亡并融合成一种共同的社会主义文化(和一种共同的语言)准备条件。
谁不懂得我国过渡时期的这种特殊性和“矛盾性”,谁不懂得历史过程的这种辩证法,谁就根本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者。
我们的倾向分子糟糕的地方在于他们不懂得而且也不愿意懂得马克思的辨证法。
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倾向的情形就是这样。
不难了解,这种倾向反映着从前占统治地位的大俄罗斯民族中的垂死阶级想恢复自己已经丧失的种种特权的意图。
由此就产生了大俄罗斯沙文主义的危险,这是党内在民族问题方面的主要危脸。
地方民族主义倾向的实质是什么呢?地方民族主义倾向的实质是:力图独树一帜并在农民族的狭隘范围内闭关自守,力图抹杀本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力图用脱离社会主义建设总流的方法防御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力图漠视那些使苏联各民族劳动群众接近和联合的东西,而只看到那些能使他们彼此疏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