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的功能解剖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148.00 KB
- 文档页数:9
大一解剖学小脑的知识点大一解剖学课程中,学习小脑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小脑是人类脑部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协调和调节身体的运动、姿势、平衡以及一些其他功能。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小脑的知识点。
一、小脑的位置和结构小脑位于脑干后方,与大脑相连。
它由两个半球组成,称为小脑半球。
小脑表面有许多褶皱的细小脑回,以增加其表面积。
小脑半球之间由薄的小脑蚓相连。
二、小脑的功能小脑在运动和协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它接收来自身体的感觉信息,并协调身体肌肉的运动以保持平衡和站立的姿势。
如果小脑受到损伤,可能会导致协调能力下降,行走不稳等问题。
三、小脑的损伤和疾病小脑损伤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脑震荡、中风、肿瘤等。
小脑损伤可能导致手脚不灵活、平衡问题、语言障碍等症状。
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小脑萎缩症,也会影响小脑功能。
四、小脑的发育和进化小脑在胚胎发育的早期就出现,并随着发育逐渐成熟。
在进化过程中,小脑的大小和复杂度也发生了变化。
人类的小脑相对较大,说明我们在运动协调方面有着高度发达的能力。
五、与小脑相关的科学研究对小脑的研究对于理解运动和神经系统疾病非常重要。
科学家通过研究小脑的解剖构造、功能特点以及与其他脑区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小脑的神经调控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六、总结小脑是大脑的重要辅助器官,在运动协调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了解小脑的结构、功能及相关研究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继续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小脑,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以上就是关于大一解剖学小脑的知识点的简要介绍。
希望通过此文能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解剖学中有关小脑的内容。
教案名称:小脑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所选用的教材《神经科学基础》是一本广泛使用的医学类课程教材,其中对小脑有较详细的介绍。
小脑在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运动和调节肌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小脑的结构、功能及相关医学知识点,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为大学医学类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但尚未对小脑进行深入了解。
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化,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阅读获取知识,部分学生则更喜欢通过互动和实践来学习。
学生在认知能力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需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三、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小脑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小脑相关的医学问题,培养临床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探究精神和对病人负责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小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2.教学难点:小脑损伤及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和治疗方法。
五、教学对象本教案的教学对象为大学医学类学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小脑的结构和功能,掌握小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六、教学任务分析本教案的主要教学任务包括:1.介绍小脑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2.讲解小脑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3.分析小脑损伤及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4.探讨小脑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七、教学方法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解法:教师授课时详细讲解小脑的结构和功能等知识点;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小脑相关疾病的理解;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的小脑疾病案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小脑的结构和功能。
八、教学准备为确保教学质量,需要做好以下教学准备:1.准备教具:制作精美的小脑结构模型和功能示意图,以便学生直观了解;2.准备材料:选购相关教材、参考文献和多媒体资源等;3.准备资源:利用互联网资源,收集小脑相关疾病的真实病例及诊疗过程。
小脑解剖及功能今天的内容是小脑解剖及功能首先来看看小脑的体表解剖定位:小脑位于后颅窝后颅窝的体表定位点———枕外隆突和上项线枕外隆突和上项线以下是小脑的位置从头顶向下看小脑从脚底向头顶方向看从前向后看从后向前看从外侧看从中线看小脑下脚:包含传入和传出神经纤维小脑有四个主要的神经核团如何测试前庭小脑的功能?1:Romberg's 测试双腿并拢,双手自然垂直,先睁眼直立,再闭眼直立2:交叉步伐3:眼球运动测试那么前庭小脑受损,患者会出现什么体征和症状?与其功能相对应,患者会出现平衡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1:平衡障碍- 眩晕- 站立不能- 行走不能- 跨步过宽- 不能走交叉步伐2:眼球运动障碍/眼球震颤- 运动/静止目标凝视障碍- 追踪性眼球震颤1:控制肌张力2:调控抗重力肌群活动11月15日郑州筋膜软组织平衡调节与新鲜实体精细解剖高级研修班具体传导通路是:根据脊髓小脑的功能,如其受损,患者会出现两大主要症状:肌张力降低和意向性震颤不同组分受损,还有一些特别变现:前叶和上蚓部的旁中央部分受损- 直立困难- 行走不稳- 跨步过宽- 轻击病人胸部,病人摇晃病变在上蚓部- 指鼻试验阳性- 跟膝胫试验阳性下蚓部损害- 站立不稳- Romberg's 测试时无方向性来回摇晃小脑齿状核对“原始指令”和肌肉反馈回的“指令”进行对比,将对比后的信号上传报告给大脑皮层运动区,告诉大脑皮层,运动信号是否被正确传导大脑皮层在分析小脑齿状核的回馈信号后,可以纠正不正确的运动或对运动进行调节注:书本中提到小脑齿状核发出信号经“皮质脊髓束”上传至皮层,但是皮质脊髓束是下行纤维,我不确定书本上写的是否正确!皮质脑桥小脑束皮质脑桥小脑束与运动学习和运动记忆有关大脑皮层运动区发出皮质脑桥小脑束到同侧的脑桥核,再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经对侧小脑中脚进入对侧小脑皮层,再发出纤维与对侧齿状核相联系,对侧齿状核发出纤维出对侧小脑上脚后又交叉回同侧,到达同侧丘脑换元后回到大脑皮层运动区这个神经传导环路参与了人体运动学习和运动记忆的过程小脑皮层发出的纤维经齿状核到红核后,红核发出部分纤维经中央被盖束到下橄榄核再回到小脑,这个环路参与小脑自身的神经功能调节注:并非只有皮质脑桥小脑束参与了运动学习和记忆过程,所以我这里写了与其有关!可能还有其他的神经纤维束参与相关功能调控!大脑小脑受损,患者出现:随意运动障碍和运动学习障碍随意运动严重障碍包括:- 轮替运动障碍- 意向性震颤- 构音障碍本文仅作学术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小脑的功能解剖写在课前的话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功能主要是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协调随意运动和管理编程运动,是人体的生命中枢。
了解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可以对小脑疾病的诊断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即是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这将有助于我们对患者的救治,挽救更多的生命。
一、小脑的位置下图是脑正中矢状断面图,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
小脑在成人大约有150g,占整个脑体积约40%。
小脑所在的位置为:A. 颅前窝B. 颅后窝C. 颅中窝D. 以上均对正确答案:B解析:小脑位居颅后窝,脑桥与延髓的背面,与端脑枕叶底面有小脑幕相隔。
枕骨大孔疝是怎么形成的?二、小脑的外形(一)在小脑的下面观上,小脑中部比较缩窄,称之为小脑蚓,或者叫小脑蚓部。
两侧比较膨大的部分称之为小脑半球。
小脑上面观察,小脑上面比较平坦,两侧仍然是小脑的半球。
在上面上有一条明显的浅沟,我们称之为原裂,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脑沟。
也就是说,以脑沟为界,前方就是小脑的前叶,后方即是小脑的后叶。
在蚓部看中间比较缩窄的这部分,或者比较细窄的这部分正好位于两侧小脑扁桃体之间,称之为蚓垂,蚓垂为蚓椎体。
这两个位置比较重要。
(二)下面这张图上的是小脑扁桃体。
在近枕骨大孔外上方,小脑蚓垂两侧的半球较膨出的部位则是小脑扁桃体。
其位置尤为重要,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高压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压迫延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危及生命。
三、小脑的分叶(一)小脑在进化上分成小脑在进化上分成古小脑、旧小脑和新小脑第一部分发生上比较古老,在小脑形态学上我们称之为绒球小结叶,也就是下图中颜色比较深的部分。
包括蚓部的小结,和两侧半球上的绒球。
脑小舌的部分也属于古小脑。
图中杏黄色的部分,也就是小脑原裂的部分,加上蚓部的蚓锤和蚓锥体,我们称之为旧小脑。
旧小脑主要与脊髓发生联系,又称之为脊髓小脑。
下图颜色浅的大部分区域,包括半球以及蚓部都是进化上比较新的结构。
是随着大脑运动皮质的发展而来的,我们称之为新小脑,又叫做大脑小脑,主要指的是后叶的部分。
(二)总体上小脑分成为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三个部分1. 小脑借表面两条深沟,分为3叶:小脑上面前1/3与后2/3交界处的深沟称为原裂。
原裂以前的半球和小脑蚓为前叶,原裂以后和小脑下面的大部分为后叶。
在小脑下面,后外侧裂是小脑后叶与绒球小结叶的分界。
2. 机能区分与小脑的种系发生密切相关。
小脑主要分为3个功能区:绒球小结叶主要与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相联系,称之为前庭小脑,在进化上该部出现最早,故又称为原小脑;小脑蚓和半球中间区共同组成旧小脑,即脊髓小脑;小脑体的外侧部为新小脑,又称大脑小脑。
3. 根据小脑皮层梨状细胞轴突的投射规律,可将小脑分成3个纵区:半球蚓部,蚓部的外侧称之为半球的中间部,中间部再向外大部分称之为小脑的外侧部。
四、小脑的内部结构小脑包括表面的皮质、深部的髓质和小脑核。
小脑表面的部分平行的小脑沟之间,称之为小脑小叶,主要由小脑皮质构成,也就是表面的部分,称之为小脑皮质。
皮质的深处,称之为髓质。
因为皮质内含有大量的神经元,其中主要是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的部分。
小脑髓质也称之为髓体,主要是神经纤维聚集的部分。
在髓质之中包含有一些灰质的核团,我们把他称之为小脑核,笼统的称之为中央核,因为他位于小脑的中央部。
根据形态、位置以及纤维联系可以分成三类:一类称之为顶核,第二类称之为中间核,中间核又可以区分为球状核和栓状核。
第三部分是齿状核。
(一)小脑皮质的细胞结构小脑皮质细胞可由浅入深,分成3层。
浅层的部分为分子层。
分子层内主要含有星形细胞,或者叫星状细胞,以及蓝状细胞。
第二层为梨状细胞层,主要是梨状神经元细胞体的部分。
所以又叫做梨状细胞。
再深层就是是颗粒层。
颗粒层里含的细胞比较多,主要有颗粒细胞,高尔基一型、二型细胞,还有其他的结构,比如说颗粒细胞的树突、苔藓纤维末梢以及高尔基细胞的轴突共同组成的小脑小球等更细的结构。
(二)小脑核前面已经介绍,小脑核分为顶核、中间核、齿状核,其中中间核又可分为球状核和齿状核。
前庭小脑的主要纤维联系是怎样的?五、小脑的纤维联系和结构(一)前庭小脑(原小脑)前庭小脑主要接受来自同侧前庭神经节(初级)和前庭神经核发出的(次级)纤维,经小脑下脚至绒球小结叶皮质。
向小脑传递头部位置变化和头部相对于重力作用方向的信息。
接受:同侧前庭神经核和前庭神经节→小脑下脚→绒球小结叶皮质。
传出:绒球小结叶皮质→小脑下脚投射到同侧的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和内侧纵束→脊髓前角细胞和脑神经运动核。
前庭小脑的主要功能:调控躯干肌和眼外肌的运动神经元,维持身体平衡,协调眼球运动。
(二)脊髓小脑(旧小脑)脊髓小脑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脊髓小脑束(包括脊髓小脑前、后束和楔小脑束)的纤维,经过一系列的传导,获取运动过程中身体内外部各种变化着的信息。
接受:脊髓小脑束(包括脊髓小脑前、后束和楔小脑束)的纤维→小脑上、下脚→旧小脑皮质。
传出:(1)蚓部皮质→顶核(中继)→小脑下脚→同侧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网状结构→前庭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
调控躯干肌和肢体近端肌肉的肌张力和肌协调运动(2)半球中间部皮质→中间核(球状核、栓状核中继)→小脑上脚→对侧红核大细胞部和丘脑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
脊髓小脑的功能:通过红核脊髓束和皮质脊髓束调节、控制肢体远端肌肉的肌张力和肌协调运动。
(三)大脑小脑(新小脑)接受:对侧脑桥核发出的纤维--小脑中脚--新小脑皮质,半球外侧部皮质--齿状核。
传出:齿状核(中继)→小脑上脚→对侧红核小细胞部和丘脑腹外侧核→到大脑皮质运动区。
功能:通过皮质脊髓束调节运动的力量、方向、范围和精确度(共济运动)。
六、小脑的动脉供应小脑的机能,有赖于其动脉供应。
两侧椎动脉在脑桥腹侧汇合,形成基底动脉。
供应小脑的动脉主要来自椎动脉和基底动脉。
其中供应小脑的动脉主要有小脑上动脉。
供应小脑下面的前部的是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供应小脑下部的后面。
由此可见,供应小脑的动脉主要有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
总体上,这三条动脉都起自椎-基底动脉系统。
所以说椎-基底动脉系统如果发生栓塞,或者是供应小脑的血管发生破裂、出血,都可能影响小脑的正常机能。
七、小脑的病变和损伤原小脑综合征的病变主要有供应小脑的血管病变,如血管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小脑的实质性肿瘤、炎症、外伤、中毒以及临近的肿瘤压迫小脑等。
小脑的血管性病变、局部肿瘤等,均可造成小脑一定部位的损伤。
一侧小脑半球损伤时,运动障碍出现在同侧。
小脑损伤的典型体征:共济失调,运动时,有控制速度、力量和距离上的障碍;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
以下病变哪项可以引起小脑损伤()A. 血管病变B. 小脑的实质性肿瘤C. 小脑炎症D. 以上均对正确答案:D解析:引起小脑损伤的病变主要有供应小脑的血管病变,如血管破裂出血或血管栓塞;小脑的实质性肿瘤、炎症、外伤、中毒以及临近的肿瘤压迫小脑等。
八、脑疝小脑扁桃体位于近枕骨大孔外上方,当颅脑外伤或颅内肿瘤等导致颅内高压时,小脑扁桃体可嵌入枕骨大孔,形成小脑扁桃体疝,即枕骨大孔疝,压迫脊髓,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重者可危及生命。
而脑疝还有另外一个类型,即海马沟回疝。
在小脑幕切迹上方,正好是海马旁回和沟的部分脑组织,或者叫脑回。
是当颅压升高时,海马旁回和钩被挤入小脑幕切迹,压迫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引起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到昏迷,两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还可发生对侧肢体瘫痪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所以这个部位的疝就称之为海马沟回疝,或者称之为小脑幕切迹疝。
九、小脑功能和损伤后的主要表现(一)古小脑损伤古小脑损伤:平衡运动失调,站立时出现摇摆不稳,走路时步态蹒跚,有摔倒的倾向,步态如醉汉,但是没有肌张力减退的现象。
旧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肉张力,维持身体平衡。
损伤后出现肌张力增强,深反射亢进。
(二)新小脑损伤新小脑损伤:肌张力降低,运动范围不是过大就是过小,肌肉收缩的适时性不准确。
收缩与舒张不协调,--即共济运动失调,距离辨别不准确,通常出现超过目标或未达到目标,如指鼻实验不准,越接近目标是摆动越加重。
不能快速做交替运动。
(不能做到运动的准确、自如恰到好处)病人还可能出现眼球震颤。
(三)小脑的临床联系1. 小脑扁桃体疝是因小脑扁桃体嵌入枕骨大孔所致。
当颅内血肿(如内囊出血)或肿瘤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原来位于枕骨大孔脑扁桃体受压下降至枕骨大孔内,压迫延髓,致使生命中枢受累,造成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危及生命。
2. 原小脑综合征指绒球小结叶的病变,因与前庭密切相关,患者主要体征为平衡失调(步态不稳)和眼球震颤。
3. 新小脑综合征实际是指小脑半球的病变。
因涉及新、旧小脑,患者主要体征为肌张力低下和运动性共济失调。
后者表现为指鼻试验阳性(不能准确用手指鼻)、轮替运动障碍(不能快速做手心向上、向下交替动作)和构音障碍(发音不清)等。
原小脑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A. 平衡失调(步态不稳)和眼球震颤B. 构音障碍C. 轮替运动障碍D. 指鼻试验阳性正确答案:A解析:原小脑综合征指绒球小结叶的病变,因与前庭密切相关,患者主要体征为平衡失调(步态不稳)和眼球震颤。
本节课主要讲解了小脑的功能解剖及损伤表现,介绍了小脑的位置、外形、分叶分区、内部结构,接着又讲解了小脑的纤维联系和结构以及小脑的病变和损伤,重点讲解了脑疝的形成和分类,最后又详细介绍了小脑功能和损伤后的主要表现。
通过这些详细讲解,帮助学员深刻领会相关内容,造福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