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学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以英国为例

  • 格式:doc
  • 大小:52.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文化学院全校公选课《西方视域中的国学》课程论文课程号:任课教师:

学院:专业:

姓名:班级:

学号:成绩:

联系电话:

目录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传入: (3)

二:中国翻译入英国的主要作品: (3)

1:清小说 (4)

2:道德经 (4)

3诗经: (4)

三:中国文化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5)

四、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国学 (6)

五:参考文献 (6)

论国学对英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国都曾经来学习我中华的国学,并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先大体介绍了国学传入英国的过程,然后具体介绍了英国翻译的一些重要的国学经典和由汉语而来的英语外来词,最后阐述了青少年如何继承和发扬国学,将中华文明延续下去

关键词:国学明清小说道德经诗经英国易经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传入:

18世纪末,是英国汉学研究的萌生期和准备阶段。英国刚开始派遣一些人来学习汉语和研究中国文化,记录的中国风俗、地理出产。并开始翻译中国的古典文学。首先是中国古代的小说,主要是明清的小说,代表人物有:托马斯·珀西,他为了改变英国人对中国人的鉴赏能力和道德水准的认识,他专门译著了一本《关于中国人的杂著》,后来,中国的诗歌渐渐地引起英国人的关注,例如威廉·琼斯,对诗经的翻译。他深为论语中孔子所引用的诗歌所感动,进而找到诗经的中文原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用英文翻译出了诗经的部分并指出:诗在任何民族、任何时代,都被重视,而且在任何地域,都会采用同样的意象。但是这个时期翻译数量少、面也相当狭窄,也缺乏对中国古代文学真正的了解,更谈不上深入的研究,后来一直到鸦片战争开始,英国大批的传教士,文人等进入中国,这些人在传播英国文化的过程中,遇到汉字,并开始了汉语的语言文字学习和研究。接触到中国的大好河山和诸多人文景观;搜集的大批中国典籍和风俗文化资料,使他们在震惊、激动之中逐渐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郁的兴趣,主要代表人物有:理雅各,用20多年时间译介的儒家的经典,包括尚书、竹书纪年、春秋左氏传、诗经、易经和礼记,共七大卷,取名《中国经典》,其中《诗经》是英国第一部全译本。德庇士翻译了许多中国的唐诗,并著成中国诗选译。翟理思翻译了中国的聊斋志异等。

1906年,英国财政部门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研讨改进汉学教学和研究问题。后来成立东方研究院,英国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正式进入发展期,主要代表人物有克莱默-宾翻译中国古代诗文选,邓罗翻译的《三国演义》,这是英语世界第一个《三国演义》的全译本,杰弗理·邓洛普翻译了《水浒传》,但是此时汉学教学虽已在大学学院、帝王学院等大学设立,包括中国古典文学翻译和研究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但是并未受到大学当局的重视,因此研究经费困难,汉学教授薪水低于其它学科教学人员,图书设备差,缺乏藏书和一些工具书,很难进行高水平的研究,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对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学重视起来。

二:中国翻译入英国的主要作品:

1:清小说

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在清代,中国古典小说就此进入全面成熟期,在创作的质与量方面,都超越前代,达到了新的艺术水平。清小说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珍宝,也是世界文学花园中的奇葩。清小说英译亦是中国文学、文化与审美精神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这个传播过程必须有赖于翻译来实现。19世纪之前,清小说的英译本乏善可陈①。19世纪初是一个转折点。这一时期,英国因为工业革命,国力大大增强,成为日不落帝国,把目光转向东方,希望增强跟远东地区的商贸联系。1816年,英国女王第二次派出使团,阿美德勋爵率队来到北京,提议促进英国人的汉语学习。所以,英国汉学家开始掀起第一波翻译清小说的浪潮。清小说逐步走进了英语世界,拉开了西传的帷幕,开始在欧美产生一定影响。到19世纪末,清小说英译已经从零散、个别、偶发到开始呈现一定的学术自觉性。

在英国汉学史上,19世纪从总体上被认为是“传教汉学”时期。汉学家们的身份大抵是传教士、外交官,或者从教从商从政后转入书斋和课堂的复合式文人学士。有意思的是,19世纪翻译中国小说的英国人的身影中,却缺少了传教士的身影,译者们来自不同阶层,从事不同在华的活动,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身份,那就是驻华外交官员。他们的译介活动不仅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欧美的翻译与传播,更有效地拓展了汉学家的研究视野,使他们从四书五经转向关注中国古典小说。

2:道德经

《道德经》是国外认识老子思想和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英国汉学家为《道德经》的英译和西方的老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他们的身份特征和基督教思想本位的思维定势,他们的译作具有明显的基督教化倾向,从而造成了译本的文化失真。以湛约翰、理雅各和韦利的译本为例,介绍他们译本的刊布历史,并从译者的身份目的和翻译策略对他们译本的基督教化倾向问题进行剖析,希望能对《道德经》的重译起到借鉴的作用。自首个英译本问世以来,《道德经》经历了三次翻译高潮这些译本,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学术界最常使用的参考资源。第一个翻译《道德经》的英国汉学家是湛约翰。湛约翰是一名传教士兼牧师,早年毕业于鸭巴甸大学。他曾为1865年创刊的《中外新闻一匕日录》主笔,对基督教合一堂贡献良多。1868年,他把《道德经》翻译成英文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并在伦敦图伯纳出版社门出版,后来英国汉学家理雅各于1839年理雅各来华传教,他在传教的同时翻译、研究中国古代经典,探索中国宗教文化,改革香港教育体制,出版中文报刊。译著《中国圣书:道教经书》,这部译著被东方学家麦克斯缪勒收入其主编的《东方圣书》里。该书第一部分包括老子的《道德经》和庄子的作品。此书曾在伦敦、纽约、台北再版。自面世以来,理雅各的《道德经》译本在国际学术界研究译介老学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理雅各之后另一个颇具影响力的《道德经》英译者是著名汉学家阿瑟·韦利。韦利从未到过中国,但是他对中国经典思想的理解要远远超过其同时代的汉学家。训他的《道德经》译本“(《道德经探研:它的意向和力量,以及它在中国思潮中的地位》于年在伦敦乔治艾伦与昂温出版。

3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