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患者体温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470.54 KB
- 文档页数:4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最新共识围术期低体温是指由于围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的一种临床现象。
发生率为7%~90%,可导致诸多不良结局。
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已成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笔者特整理《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中有关对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与预测、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以及为患者提供具体保温措施等方面相关知识,做如下分享。
一、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是否干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概率明显增加。
目前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任何单一因素会增加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
推荐意见:围术期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以及是否采取干预措施是复合形成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投票赞成率:100%。
二、围术期核心体温监测围术期患者体温监测主要为核心体温,而外周组织温度比核心体温低2~4℃。
临床患者体温监测的部位和技术方法对于发现和防治低体温十分重要。
本专家共识明确了患者体温监测的时机、频率和常用监测方法。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如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等)具有快速、精确、舒适的优势,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水银体温计。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的精确性取决于测量部位,可实现连续监测和数据联网传输,使得围术期体温监测更实时、准确。
推荐意见:手术患者的体温监测应具有动态连续性,涵盖整个围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恢复期;术中需应用准确度高、成本低、创伤小且能够准确反映患者核心体温的体温测量方法与部位。
投票赞成率:100%。
三、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措施体温管理目标:目前根据既往研究和临床指南,术中维持患者核心体温目标依旧定义为不低于36℃。
围术期低体温防治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物理保温措施,主要分为被动保温、主动保温和增加环境温度。
2、药物干预措施推荐意见:结合患者热舒适度,手术患者的体温维持目标为36℃。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摘要】:手术中的低体温会导致人体细胞免疫力下降、术后感染概率增加、常有意识障碍、颈项强直、影响凝血功能,甚至增加心血管意外的发生率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为此,本文总结了围手术期病人低体温的原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对围手术期低体温采取针对性的综合保温措施的护理干预研究进展。
【关键词】:围手术;低体温;护理;进展体温是生命的重要指征,体温的维持对人体各项机能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低体温是手术中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患者体温低于36℃,据统计,这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50%~70%,多发于儿童和老年群体,且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其发生率逐步上升。
大量研究显示,低体温一定程度可以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机体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但是同样低体温的发生更可引起麻醉药物代谢减慢,麻醉苏醒延迟、术后寒战、躁动、凝血功能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增加术后渗血和感染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1]。
现对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原因、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预防低体温的护理干预综述如下。
1 引起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1.1 麻醉因素全身麻醉时,麻醉剂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温度调节,抑制血管收缩和寒战的程度是抑制出汗的3倍。
研究表明,全麻的人体核心温度的变化可由原有的0.2℃增加至4℃,高达正常体温调节阈值区间的20倍[2]。
另外,全身麻醉后气管直接与外界空气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对吸入气体的滤过、加温和湿化作用,使大量冷而干燥的空气直接进入肺部,通过呼吸带走体内大量热量,导致体温下降。
1.2 年龄因素年龄是影响围手术期体温的一个重要因素,青春期正值发育旺盛期,体温控制不稳定;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新陈代谢功能逐渐衰退,而老年人群体温普遍较低,在多种应激源刺激下更易发生低体温;与成年人相比,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低体温发生风险亦处于较高水平;体质较差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较弱,对冷的耐受力差,这样的患者较正常体质的患者在术中出现低体温的概率要高得多。
2023围术期低体温•概述•防治措施•研究进展目录•临床案例分析•小结与展望01概述围术期低体温是指手术过程中患者发生的中心体温下降现象。
定义围术期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麻醉并发症,对患者的心血管、免疫、代谢等多个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含义定义与含义原因手术操作、麻醉药物、低温环境、手术时间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患者发生低体温。
影响因素患者年龄、体重、性别、基础疾病、术前用药等也会影响低体温的发生。
产生原因及影响因素临床表现低体温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寒战、心悸、血压下降、呼吸抑制、苏醒延迟等表现。
危害低体温可对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凝血系统等多个方面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表现及危害02防治措施在术前应详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可能的低体温风险,以便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
评估患者情况对于有低体温风险的患者,术前应做好保暖措施,如使用保暖床垫、加盖毛毯等。
做好保暖措施术前准备1 2 3手术室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一般温度应保持在24℃~26℃。
保持环境温度术中应实时监测患者的体温,以便及时发现低体温状况。
监测体温在手术过程中可采用一些保暖技术,如使用加温毯、输注加温液体等。
采用保暖技术03鼓励患者活动术后鼓励患者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预防低体温的发生。
01密切观察体温术后应继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02做好疼痛管理术后疼痛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应激反应,进而引发低体温,因此应做好疼痛管理工作。
03研究进展1最新研究成果23研究表明围术期低体温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最新研究发现,围术期低体温与术后感染风险增加有关一项最新研究提出,围术期低体温可导致认知功能障碍当前研究趋势主要集中在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治疗方面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围术期低体温的潜在机制和影响研究趋势倾向于开发新的技术与方法以维持围术期正常体温研究趋势分析未来研究方向应加强针对围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的研究未来研究应关注围术期低体温的潜在机制及其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验证围术期低体温与心血管疾病及术后感染等相关性的结论04临床案例分析患者为中年女性,拟行妇科手术,存在低体温风险患者情况术前评估患者情况,制定保温计划,使用保温毯、暖风机等措施保温防治措施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但症状较轻,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后恢复正常结果案例一:妇科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防治患者为青年男性,因脊柱病变需行手术治疗,存在低体温风险案例二:脊柱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护理患者情况术前评估患者情况,制定护理计划,使用恒温毯、热水袋等措施保温护理措施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但症状较轻,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后恢复正常结果案例三管理措施术前评估患者情况,制定管理计划,使用暖风机、恒温毯等措施保温,同时注意术中补液的温度和速度结果患者术中出现低体温,但症状较轻,及时采取保温措施后恢复正常患者情况患者为老年男性,因股骨头坏死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存在低体温风险05小结与展望低温对身体的危害低温可以导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如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受到影响。
麻醉学围术期体温、肌张力和麻醉深度监测技术一、体温监测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动态平衡,使中心体温维持在(37±0∙4)o C o麻醉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变化除与其疾病本身相关外,还受到手术室内温度、手术术野和体腔长时间大面积暴露、静脉输血或输注大量低温液体、体腔内冲洗等因素影响。
此外全身麻醉药物可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使机体随环境温度变化调节体温的能力降低,一些麻醉期间常用药物(如阿托品)也可影响机体体温调节,导致体温升高。
因此体温监测是麻醉期间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危重患者、小儿和老年患者尤为重要。
(一)测量部位麻醉期间常见的中心体温监测部位是鼻咽部、鼓膜、食管、直肠、膀胱、肺动脉等,前两者反映大脑温度,后四者反映内脏温度。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并不一致。
直肠温度比口腔温度高O.5~L0℃,口腔温度比腋窝温度高O.5~1.O o C o体表各部位的皮肤温度差别也很大。
当环境温度为23。
C时,足部温度为27℃,手为30℃,躯干为32℃,头部为33℃o中心温度比较稳定。
由于测量部位不同,体温有较大的变化。
在长时间手术、遇危重及特殊患者时,体温变化更大。
因此,根据患者需要围术期可选择不同部位连续监测体温。
(二)体温降低和升高1.围术期低温体温低于36。
C称体温过低。
当体温在34〜36。
C时为轻度低温,低于34。
C为中度低温。
麻醉期间体温下降可分为三个时相。
第一时相发生早且体温下降快,通常发生在全身麻醉诱导后40分钟内,中心体温下降近HC。
第二时相是之后的2〜3小时,每小时丢失0.5〜L(ΓC0第三时相是患者体温与环境温度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相对稳定阶段。
常见围术期低温的原因如下:①术前体温丢失,手术区皮肤用冷消毒,及裸露皮肤的面积大、时间长;②室温过低,<21。
C时;③麻醉影响:吸入麻醉药和肌肉松弛药;④患者产热不足;⑤老年、新生儿和小儿;⑥术中输冷库血和补晶体液;⑦术后热量丢失,运送至病房时保暖欠佳。
中西医防治围术期低体温的研究进展【摘要】围术期患者常发生低体温。
目前防治围术期低体温(IPH)多采用物理保温、升温的方法。
中医认为,体温降低与机体阳气温煦失司、营卫失调、阴阳失衡以及脏腑功能受损有关。
从创伤出血证候出发,围术期发生的低体温与寒邪内侵导致的阳气不舒关系最为密切。
按照中医的阳气不舒理论进行论治可采用调畅气血、舒展全身阳气的方法防治术中、术后低体温,方法包括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按摩、中药热熨等。
本文对中医、西医防治IPH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中西医结合防治IPH的前景,以期为预防IPH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达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围术期低体温;中医;西医;防治人体依赖正常体温调节系统使核心温度保持在37℃。
恒定的体温是保障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围术期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IPH)是指围术期中出现的非控制性核心体温<36 ℃的现象,在择期手术中的发生率为25%~90%[1]。
IPH能增加患者寒战、手术部位感染、心血管意外、药物代谢改变、凝血功能障碍等风险[2],严重时可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预防IPH及其相关并发症非常重要。
随着术后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的不断发展,防治IPH已成为ERAS的重要内容之一[3]。
尽管目前临床上有多种物理体温保护措施,但IPH的发生率仍较高[4],亟需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
中医药的传统康复技术在ERAS中具有显著应用优势[5],并已取得良好效果。
采用中西医结合共同防治IPH或可达到优势互补、标本兼治的临床效果。
IPH发生原因IPH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与麻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手术创口大小、肌松药应用、液体输入及患者自身器官功能状态等因素相关。
中医认为,麻醉过程阻抑气机、创伤出血、外邪内侵以及患者个人体质等因素均可使阳气全身输布障碍,导致IPH的发生。
不同保温措施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体温变化的影响研究剖宫产是一种通过腹部切口进行的分娩方式,对于妇女和胎儿来说,剖宫产都是一种创伤性手术。
在剖宫产手术中,产妇容易面临术中的体温调节问题,因为手术室温度低、产妇衣物少、手术刀的过热等原因导致产妇体温下降,进而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和产妇的术后恢复。
因此,进行不同保温措施对剖宫产产妇围术期体温变化的影响研究,对于产妇的术后护理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不同保温措施在剖宫产产妇围术期体温变化上有着显著的影响。
一项研究表明,使用加热毯等外源性热源可以显著提高产妇的体温,减少体温下降的风险。
加热毯可以通过向产妇的身体提供热量,提高体温并保持体温稳定。
此外,研究还发现,在剖宫产手术中使用盖毯和给予适量的热水也可以有效地保持产妇的体温稳定。
其次,不同的补液和输血策略对剖宫产产妇的体温变化也有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使用热的液体进行补液和输血可以显著提高产妇的体温。
这是因为热的液体进入体内能够提供热量,并通过改变血液循环促进体温的调节。
因此,在剖宫产手术中,选择适当的热液体进行补液和输血是维持产妇体温稳定的有效措施之一另外,产妇的穿着和覆盖也与体温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项研究发现,在剖宫产手术中,使用加热毯、盖毯和适当的穿着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的体温,并减少体温下降的风险。
在手术中,产妇通常只穿着手术衣,而手术室温度低,因此容易导致产妇体温下降。
合理选择合适的衣物和覆盖,可以有效地减少产妇体温的下降。
最后,过热的手术器械也会对产妇的体温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剖宫产手术中,手术刀等手术器械经常需要使用,而长时间的使用会导致手术器械的过热,进而对产妇体温产生影响。
因此,在手术中及时检查和调整手术器械的温度,可以避免过热对产妇体温的不良影响。
围术期体温监测的最佳证据总结围术期体温监测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围术期体温监测对于手术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手术刺激、麻醉药物和手术环境等因素都可能导致患者体温的变化,而体温的异常变化又会对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康复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围术期体温监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最佳证据角度总结围术期体温监测的相关研究,为手术团队提供指导和参考。
1. 体温监测的方法1.1 无创体温监测方法无创体温监测方法包括耳温、额温和无创血流测温等。
这些方法简便、迅速,适用于围手术期的实时监测。
其中,耳温和额温监测方法在手术室中常用,可提供准确的体温数据。
1.2 有创体温监测方法有创体温监测方法包括食道温度探头和膀胱温度探头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连续的体温监测数据,但需要插入探头,可能带来不适和并发症风险。
2. 体温监测的时机2.1 术前体温监测术前体温监测可以评估患者的基础体温,为手术后的体温监测提供参考。
此外,术前高体温可能提示患者存在感染或其他炎症反应。
2.2 术中体温监测术中体温监测一般通过无创体温监测方法进行,可以帮助手术团队及时评估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体温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3 术后体温监测术后体温监测是为了评估患者的手术恢复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可能发生的体温异常。
有创体温监测方法在这一阶段的应用更为常见。
3. 体温监测的临床意义3.1 体温异常与术后感染风险的关系体温异常是术后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
低体温可能提示体内反应降低,免疫功能较差;高体温则可能是感染或炎症反应的表现。
因此,及时监测和处理体温异常对于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3.2 体温异常与手术并发症的关系体温异常可能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关。
低体温可能导致出血、休克等并发症;高体温则可能增加术中出血风险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因此,合理监测和调整体温对于手术过程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4. 体温监测的优化策略4.1 围术期体温监测的标准化建立围术期体温监测的标准化流程,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时机、监测间隔等,以确保体温监测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2024术前禁食禁饮与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IPH)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从麻醉诱导前1 h开始,术前、术中和术后24 h内,由于围手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 ℃的一种临床现象,可导致多种临床不良事件。
已有研究表明,即使轻度低体温也会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凝血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增高,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及病死率上升。
目前认为IPH在临床上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患者、手术、环境等方面,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亦与IPH的发生有关。
目前,多数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均超过指南推荐的“6‑4‑2”h,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一系列身心不适,甚至还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低体温、低血压等。
但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延长如何对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产生影响,目前仍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对IPH、术前禁食禁饮及二者相关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优化成年人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提供新思路。
1 IPHIPH是手术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由于手术类型及体温检测方法的不同,临床研究中报道的IPH发生率差异较大,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3.1%到结直肠手术的83.2%不等。
自2017年第1版《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发布以来,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对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认识已得到显著提升。
1.1 IPH发生机制生理条件下,核心(头部和躯干)体温受机体严格调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而以四肢为主的外周则起到缓冲作用。
但非生理状态(如麻醉状态)下几乎所有未予保温的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低体温。
麻醉期间发生的低体温具有其特征性,可分为再分布期、缓慢线性下降期和平台期。
再分布期多为麻醉诱导后1 h,这一阶段由于麻醉药物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自主体温调节反应,降低寒战阈值,且基础代谢率下降、骨骼肌松弛导致产热减少,使得热量由核心重新分布至外周,是术中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患者术后体温低于36摄氏度的情况。
低体温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潜在风险,包括影响伤口愈合和免疫功能、延迟药物代谢、增加感染风险以及延长住院时间等。
预防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措施非常重要,本文将从手术室环境、麻醉技术和体温监测等方面总结各种最佳证据。
一、手术室环境的调节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手术室环境过凉,因此合理调节手术室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1.1 控制手术室温度:根据最佳证据,推荐手术室温度在24-26摄氏度之间,因为在这个范围内患者的体温更容易保持稳定。
但需要注意,手术室温度过高也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需在维持患者舒适度和减少感染风险之间取得平衡。
1.2 调节手术室湿度:维持适宜的手术室湿度也是预防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
研究表明,相对湿度在30-60%之间,可改善患者的术后体温控制,减少低体温的发生率。
二、麻醉技术的选择和管理:围手术期低体温与麻醉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有着密切关系,以下为最佳证据的总结。
2.1 局麻药的选择:对于一些较小手术,推荐使用局麻技术,因为相比全麻,局麻对患者的体温影响较小。
2.2 麻醉药物的温度:对于围手术期使用的液体药物,应尽量将其温度预先调至患者体温或接近体温,以减少温度差对患者体温的影响。
2.3 术前预热:最佳证据表明,术前预热是减少围手术期低体温的有效手段之一。
使用温水浸泡,电热毯等方法,可提高患者体温,减轻低体温的风险。
2.4 导尿:围手术期使用导尿也是一种有效的预防低体温的方法。
通过引流患者体内的尿液,可以减少体温的散失。
三、体温监测的应用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监测的实施和准确性,对于早期发现低体温的患者至关重要,以下为最佳证据的总结。
3.1 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根据最佳证据,经食管温度探头是较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因其准确性较高。
3.2 准确监测体温时机:围手术期监测体温的时机要选择合适,既要保证准确性又要避免过于频繁的干扰和疼痛。
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研究进展摘要: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对病人的恢复愈后有很大影响,主要有凝血功能障碍,术后伤口感染及呼吸循环功能抑制.引起低体温的主要原因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现就正常体温调节、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不良反应及不同手术引起低体温的原因及保护予以综述。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麻醉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恒定在37℃,而围手术期体温在36℃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其发生率为50% -70%【1】,多发生在手术麻醉中。
全麻手术超过3小时,一般手术超过2小时,就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
低体温对患者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包括心脏事件、凝血障碍、伤口感染和术后恢复延迟等【2】。
因此有必要在治疗性低体温以外,维持手术病人的核心体温高于36℃。
1、体温调节机制正常体温调节过程是由皮肤和组织的神经传入冲动、下丘脑的中枢整合及传出防御反应组成的。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结构包括下丘脑、脑干下部、网状结构、脊髓和交感神经节。
体温调节反应具有阈值、增益和最大强度三个特征。
体温调节防御反应可能是行为性的或自主性的。
自主性反应包括防御寒冷和防御热刺激反应两个方面。
前者包括动静脉短路血管收缩(早期)、非寒战性产热和寒战(后期),而后者包括出汗和主动性毛细血管前血管舒张【3】。
2、围术期低体温对病人的影响2.1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使心率及心输出量随体温的下降而下降。
低体温还可以引起低钾,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低体温还会使患者循环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增加心脏做工和耗氧,从而增加病人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
2.2 降低机体免疫力低体温能直接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少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
2.3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低体温使循环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黏附、聚集能力下降,并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患者的术中输血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