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及护理标签:手术病人;低体温;预防;护理围手术期低体温是指人体在麻醉和手术期出现的非控制性体温下降的现象,是麻醉和外科手术期常见的并发症,有研究显示大约有50%的手术病人中心体温低于36℃,33.3%病人中心体温< 35℃[1]。
低体温会对机体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减慢药物代谢导致麻醉苏醒延迟,呼吸抑制、循环功能抑制导致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凝血功能障碍导致出血量增多,免疫功能抑制导致术后感染,术后寒战导致组织耗氧增加组织缺氧等等。
维持患者手术过程中体温恒定是降低术中、术后和麻醉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1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原因1.1 心理因素病人因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回心血量和微循环,术中易致低体温。
1.2 环境温度过低手术室的适宜温度为22℃~25℃。
暴露的体表面积越大,经皮肤丧失的热量越多,这是由于皮肤和环境温度差值过大,辐射和对流散热显著增加。
1.3 气管插管和麻醉剂的影响当气管插管后,气体不经鼻腔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作用,低温干燥的气体直接进入肺内,可使中心体温下降约1~2℃[2]。
麻醉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肌松药使全身骨骼肌处于松弛状态,消除了肌紧张及肌肉运动的产热而导致体温下降。
1.4 输液输血对体温的影响手术过程中患者输入大量与手术间等温的液体或血液,有冷稀释作用,可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1.5 手术因素:胸、腹部手术术野消毒范围广,面积大,因消毒液挥发带走体内大量热量,手术时间长,体表暴露面积大,手术切口大,肠管、腹膜等腹腔内容物暴露时间长,术中反复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身体覆盖巾部分被冲洗水浸透,也可导致机体温度下降。
1.6 患者自身因素:患者如果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强,术前禁食使机体释放化学能减少,慢性消耗性病人的体温调控能力不足,机体代谢率下降,易引起体温下降。
1.7年龄对体温的影响小儿体温中枢发育不健全,体温易随室温下降而下降,如1岁婴儿常温下手术1 h体温可下降0.5℃,手术2 h体温可下降3~4℃[3]。
围手术期低体温的预防措施首先,术前的准备非常重要。
医疗团队应仔细评估患者的体温调节功能,并采取预防措施。
例如,对于易患低体温的患者,可以使用温热毯、暖室、暖床等措施来保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患者术前需要禁食禁饮,避免因饥饿和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其次,手术团队应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调整手术环境。
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应适宜,以帮助维持患者的体温。
此外,围手术期低体温往往与麻醉药物和麻醉操作有关,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调整麻醉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方式,减少对体温调节的干扰。
再次,手术团队应采取有效的术中措施保持患者的体温。
例如,在手术操作开始之前,可以在患者的皮肤表面涂抹保暖药物,或者使用电热毯、热水袋等方法对患者进行局部加热。
同时,手术团队应在手术操作期间随时监测患者的体温,发现体温下降时立即采取措施,如:增加室温,调整麻醉药物和输液速度等。
此外,患者还需要在术后得到持续的护理和照顾,以防止低体温的发生。
术后应尽快将患者移至温暖的恢复室,给予温热毯、热水袋等保暖措施。
同时,围术期低体温患者还应避免剧烈运动、大量出汗等活动,以减少身体散热。
最后,合理用药也是预防围术期低体温的重要措施之一、有些药物会导致体温调节失常,对影响体温的药物使用要特别关注。
此外,手术团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平衡,避免脱水导致体温下降。
对于需要长时间手术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外源性热源,如在输液中加热。
在实施上述预防措施的同时,医疗团队还应积极教育患者和家属,在手术前和术后告知他们围手术期低体温的危害和预防方法,使其能够主动参与预防工作。
总之,围手术期低体温是一种常见的手术并发症,在手术过程中采取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通过准确评估和有效干预,医疗团队可以降低患者低体温的风险,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高一数学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测试题姓名 班级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设集合22{|0},{|0}A x x x B x x x =-==+=,则集合A B =( )A .0B .{0}C .∅D .{}1,0,1-2、已知22(2)5y x a x =+-+在区间(4,)+∞上是增函数,则a 的范围是( )A.2a ≤-B.2a ≥-C.6-≥aD.6-≤a3、已知集合{}{}13,25A x x B x x A B =-≤<=<≤=,则( )A. {x |2<x <3}B. {x |-1≤x ≤5}C. {x | -1<x <5}D.{x | -1<x ≤5} 4、已知函数)127()2()1()(22+-+-+-=m m x m x m x f 为偶函数,则m 的值是( )A. 1B. 2C. 3D. 4 5、下列函数中,在(,0)-∞上为增函数的是 ( )A 21y x =- B 11y x =+ C 22y x x =+ D 1x y x =-6、函数()1+=x xx f 的值域为( ); A ()+∞∞-, B ()()+∞∞-,11, C ()()+∞∞-,00, D()+∞,17、已知集合{}2|10,A x x x R =+=∈,若AR φ=,则实数m 的取值范围是( )A .4<mB .4>m C .40<≤m D .40≤≤m8、若偶函数)(x f 在(]1,-∞-上是增函数,则下列关系式中成立的是( )A .)2()1()23(f f f <-<-B .)2()23()1(f f f <-<-C .)23()1()2(-<-<f f fD .)1()23()2(-<-<f f f9、已知)(x f 在R上是增函数,a b R ∈,且0a b +≤,则有( )A ()()()()f a f b f a f b +≤--B ()()()()f a f b f a f b +≥--C()()()()f a f b f a f b +≤-+- D ()()()()f a f b f a f b +≥-+-10、已知)(x f y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当0≥x 时,x x x f 2)(2-=,则)(x f 在R 上的表达式是 ( )A)2(-=x x y B )1(-=x x y C )2(-=x x y D )2(-=x x y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1、设集合{}{}{}1,2,1,2,3,2,3,4A B C ===则A B =()C 。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摘要】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麻醉和外科并发症。
本文综述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止术中病人低体温的护理。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间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体温,而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使该平衡破坏。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而术中低体温是指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核体温低于36℃以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可达50%-70%。
围手术期的低体温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如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心肌缺血、术后渗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的延长等应引起重视。
1 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1.1心理因素患者因恐惧、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对外界事物反应加强,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过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
1.2室温手术室环境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室温60岁)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较大,易引起体温下降。
2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2.1低温对代谢的影响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供,每降低1℃约降低需氧量7%,低温药物在肝脏的代谢速度减慢,因肌松药、麻醉药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使患者清醒时间明显延长,易发生呼吸抑制、呕吐、误吸等意外并发症。
2.2低温对全麻后清醒期的影响低温使多种药物的代谢速度慢,使苏醒期延迟,全麻恢复过程出现寒战、不适感增加40%;肾上腺功能显著增强;使中枢神经系统变迟缓,影响机体识别和运动能力。
因此,导致麻醉苏醒延迟,气管拔管时间延长。
2.3低温对伤口的影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术中低体温会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因其降低血循环、加重组织缺氧、增加蛋白质消耗并使骨胶质合成减少、致蛋白质衰竭、负氮平衡、使伤口延迟愈合及感染率增加。
2.4低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预防手术患者低体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手术室护士提供手术患者体温护理管理的实践指导原则,以维持患者正常体温,防止围术期(尤其是术中)低体温的发生。
该制度针对计划外低体温的预防,计划内或治疗性低体温不在范围内。
手术患者低体温是指在手术中非计划性的对机体有害的低体温,患者核心温度(一般指直肠温度)低于36 ℃。
二、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1、手术室护士应和手术团队(手术医生、麻醉医生)共同评估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低体温发生的风险,评估包括病人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影响围术期低体温的风险因素,采取术前、术中、术后全程的保暖措施。
2、设定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患者进入手术室前打开层流手术间风机,调节室温至适宜温度,应维持在21~25℃。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和年龄等设定个性化室温,高危患者(婴儿、新生儿、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患者等)在手术开始前适当调高室温。
3、严密关注手术进展,根据手术不同时段及时调节温度。
如手术区皮肤消毒时,室温应适当调高。
4、注意覆盖,尽可能减少皮肤暴露。
根据手术部位,术中非手术区域如患者的四肢和躯干可用棉被、肩垫、手臂保暖棉垫等覆盖。
5、合理配置各种保温用具,包括保温毯、电热毯、恒温箱、加温输血器等。
6、使用安全的加温设备,并按照生产商的书面说明书进行操作,做好病情观察及交接班工作,尽量减少对患者可能造成的损伤。
根据环境温度、手术类型、患者实时体温及患者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温度和档位,并与医生确认。
7、术中补液、冲洗液、皮肤消毒液应加温使用。
用于静脉输注及体腔冲洗的液体必须严格控制水温,宜加温至37℃。
在使用加温冲洗液前需再次确认温度。
加温后的静脉输液袋或灌洗瓶不应用于患者皮肤取暖,其保存时间应遵循静脉输液原则及产品使用说明。
血液输注如需加温时必须使用专用血液加温器。
8、科室配备体温计,加强术中病人的体温检测,以早发现患者体温过低的症状和体征( 如寒战、肢体末端冰冷),并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
对于神经阻滞等术中清醒患者可询问患者感受并观察其状态,对全麻患者必须常规行体温监测。
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术中低体温可能会导致围手术期多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
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术中低体温的护理。
在手术期间,患者适当的体温下降,能够降低机体组织代谢,从而增强人体对损伤的耐受性,进一步保护机体。
但若人体体温下降过度,可能会增大患者伤口感染、酸中毒的发生风险,引发凝血功能障碍、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通过了解患者手术中体温过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防止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
1.手术中患者低体温的原因分析人体通过体温调节系统实现产热和散热,以此来保持人体动态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体温。
人体在接受手术时,低体温出现的原因,多数是由于患者自身因素、环境温度、麻醉剂以及术中保暖措施不到位等。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心理因素,会增强患者对冷刺激的敏感性,从而影响回心血量,出现低体温的情况。
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能穿着过多的衣物,因此暴露部位较多,再加上手术时间过长,手术室的温度较低,可能会使患者体热过度散失。
现阶段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层流设备,能够提高室内温度。
胸腹腔大手术时,手术切口会直接将患者体内器官暴露,在手术中使用未加温的清洗液,也会加快人体散失热量的速度。
而大量低于体温的液体的使用,不仅会导致患者体温降低,还有可能会使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症状。
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物能够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从而影响患者的体温情况。
由于医护人员缺少患者保暖意识,在将患者送入移出手术室的过程中,保暖工作不到位,也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低体温。
二、术中低体温对术后康复的影响在手术过程中,患者低体温情况的出现,可能会加重机体应激反应,从而增加术后感染风险,延长麻醉清醒时间,容易出现脑供血不足,降低患者的免疫力。
机体代谢率及需氧量与体温有一定关联,术中低体温的发生会降低机体代谢率和氧的供给,导致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诱发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当人体处于低体温时,交感神经过于兴奋,使人体心率加速,心脏做功增加,从而加重心肌缺血症状,引发心律失常。
围手术期低体温及其护理
作者:周明珍温丽娟
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
【摘要】围手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患者在手术期间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麻醉和外科并发症。
本文综述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及防止术中病人低体温的护理。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护理
正常情况下,机体通过产热和散热间的动态平衡维持正常体温,而围术期由于各种原因使该平衡破坏。
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设定在37℃,而术中低体温是指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的体核体温低于36℃以下,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可达50%-70%。
围手术期的低体温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如导致麻醉药物代谢减慢、凝血障碍、免疫功能抑制、心肌缺血、术后渗血量增多、术后切口感染和住院时间的延长等应引起重视。
1 术中低体温发生的原因
1.1心理因素患者因恐惧、紧张、焦虑等精神因素,对外界事物反应加强,会使血液重新分配,影响了回心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过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容易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低体温。
1.2室温手术室环境的温度通常控制在22-24℃,室温
1.3手术床、棉被手术病人躺在太凉的手术床或盖太凉的棉被可通过传导作用丧失体内热量。
1.4通风设备气流的交换室内通风设备通过对流散热的比例高达61%,蒸发散热为19%。
1.5麻醉及麻醉用药的影响麻醉剂对体温调节抑制作用正常人的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状态,通过大脑和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和神经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但麻醉剂的使用既损害中枢温度调节,又损害周围温度调节。
1.6输液和输血术中病人输入大量低温的液体或快速输注大量冷藏库血,则对病人机体中液体造成“冷稀释”作用,从而导致病人体温下降。
1.7皮肤的暴露皮肤具有调节体温的功能,皮肤是体内热量散发的主要部位,手术过程皮肤消毒时裸露皮肤面积较大、碘酒酒精涂擦病人皮肤上的挥发作用、使用冷液体冲洗体腔、大手术胸腹腔长时间暴露等,使外周血管出现收缩反应,热量丢失,体核温度可下降至33-35℃之间。
这是手术导致体内热量散失的重要原因。
1.8年龄因素儿童由于体表面积相对体重大,且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如年龄60岁)自身体质较差,对于冷刺激敏感性较大,易引起体温下降。
2 围手术期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
2.1低温对代谢的影响低温可降低代谢率和氧供,每降低1℃约降低需氧量7%,低温药物在肝脏的代谢速度减慢,因肌松药、麻醉药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使患者清醒时间明显延长,易发生呼吸抑制、呕吐、误吸等意外并发症。
2.2低温对全麻后清醒期的影响低温使多种药物的代谢速度慢,使苏醒期延迟,全麻恢复过程出现寒战、不适感增加40%;肾上腺功能显著增强;使中枢神经系统变迟缓,影响机体识别和运动能力。
因此,导致麻醉苏醒延迟,气管拔管时间延长。
2.3低温对伤口的影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术中低体温会增加切口感染的风险,因其降低血循环、加重组织缺氧、增加蛋白质消耗并使骨胶质合成减少、致蛋白质衰竭、负氮平衡、使伤口延迟愈合及感染率增加。
2.4低温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低温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
外周阻力增加和血液粘稠度升高,会增加心脏负担,导致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2.5低温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低温时循环血流速度减慢,血中血小板数减少,降低血小板的功能和凝血物质的活性,血细胞聚集升高,并且有激活血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
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增加手术输血的机会。
3防止术中病人低体温的护理措施
3.1保持病人情绪稳定由于术前病人情绪的波动在术中容易发生低体温,因此,加强术前病人的心理疏导有助于低体温的发生。
手术室护士参与术前讨论及术前访视,了解病人病情,对病人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性制定术中护理方案。
3.2术前预保温术前预保温2H或1H均能有效减少麻醉后第1小时中心温度的快速降低,因此,围手术期病人的保温应包括术前的保温。
患者入手术室前的体温需保持在正常的体温范围内,冬天季节宜对使用的接送车、盖被和手术床做好预先加温的工作。
3.3调节合适的室温研究表明,外科手术病人热量丢失最多的是在手术后的1h内,当手术室温度高于22℃时,保持手术室温度,手术1h会减少病人热量的丢失。
但手术室温度过高,手术医生会有不适,会增加细菌繁殖。
因此,目前主张病人入室前30 min将手术间空调开启,手术室室温宜保持在22-24℃之间,相对湿度宜为50-60%。
3.4减少因消毒液蒸发而带走的热量因为酒精能在皮肤上迅速蒸发、吸收带走大量热量,可使体温在短时间内降低,因此,在手术消毒过程中不采用挥发性的消毒液。
3.5覆盖体表防止暴露皮肤由于约90%的代谢产热量是通过皮肤表面丧失,保证皮肤温度可有效地防止体温降低,可使体热丢失减少30%;在皮肤表面覆盖保暖物品是减少皮肤热量散失最简易的方法。
3.6输注液和冲洗液加温实验表明,术中若静脉输注大量低温液体,可诱发寒战。
而输注预热(37℃~38℃)的液体可有效地预防体温降低。
如非手术特殊需要,冲洗液宜加温至40℃,方可在手术台上使用。
3.7正确使用保温仪器设备术中能给患者直接的保暖仪器设备多种多样。
如加压充气式保温毯、加温床垫(循环水变温毯、立体加热垫)、加热毯、保暖水袋、保湿加温气道过滤器等。
4小结
目前,很多医院手术室已意识到维持手术病人正常体温以及围手术期保温护理的重要性,术中低体温的发生常常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叠加,单一的保温措施很难达到保温效果,只有对手术病人进行全手术期(包括手术前、中、后)的综合性的体温维护措施,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刘旭垚.围手术期低体温预防的护理进展:医药前沿,2095-1752(2012)17-0268-02
[2] 常后婵.防止手术患者低体温:手术室安全管理学习班讲义.广东省手术室质量控制中心,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