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低体温文献分享
- 格式:ppt
- 大小:451.00 KB
- 文档页数:7
预防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最新共识围术期低体温是指由于围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的一种临床现象。
发生率为7%~90%,可导致诸多不良结局。
预防围术期低体温已成为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环节。
笔者特整理《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23版)》中有关对围术期低体温风险评估与预测、常用的体温监测方法以及为患者提供具体保温措施等方面相关知识,做如下分享。
一、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患者围术期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包括药物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是否干预等,多重因素作用下,患者发生低体温的概率明显增加。
目前尚无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任何单一因素会增加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率。
推荐意见:围术期患者因素、手术因素、麻醉因素和环境因素等以及是否采取干预措施是复合形成低体温的影响因素。
投票赞成率:100%。
二、围术期核心体温监测围术期患者体温监测主要为核心体温,而外周组织温度比核心体温低2~4℃。
临床患者体温监测的部位和技术方法对于发现和防治低体温十分重要。
本专家共识明确了患者体温监测的时机、频率和常用监测方法。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如电子体温计和红外线体温计等)具有快速、精确、舒适的优势,已逐渐取代传统的水银体温计。
新型体温监测方法的精确性取决于测量部位,可实现连续监测和数据联网传输,使得围术期体温监测更实时、准确。
推荐意见:手术患者的体温监测应具有动态连续性,涵盖整个围术期,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恢复期;术中需应用准确度高、成本低、创伤小且能够准确反映患者核心体温的体温测量方法与部位。
投票赞成率:100%。
三、围术期低体温防治措施体温管理目标:目前根据既往研究和临床指南,术中维持患者核心体温目标依旧定义为不低于36℃。
围术期低体温防治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1、物理保温措施,主要分为被动保温、主动保温和增加环境温度。
2、药物干预措施推荐意见:结合患者热舒适度,手术患者的体温维持目标为36℃。
围术期低体温及进展体温是重要的生命指征,正常的体温是机体各项机能得以维持的关键。
Sesser(1)将机体核心温度34℃-36℃定义为低体温,而它是麻醉以及外科围术期的常见并发症。
有研究显示(2)50%-70%的手术患者出现低体温。
患者常主诉术后初期的寒冷不适是住院期间最为痛苦的体验之一,有时甚至超过疼痛。
低体温虽然对机体存在有利的影响,如降低机体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增加组织器官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等。
但其不利的一面更不容忽视,本文将对围术期影响低体温的因素及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和围术期中的保温措施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1影响低体温的因素1.1麻醉与低体温正常核心温度为36.5℃~37.5℃。
常规的保温措施下,有约一半的患者术中的核心体温低于36℃,有1/3者低于35℃,而未保温者术后初期体温多在34℃左右[3]。
因此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原因[1,4,5,6,]。
全麻时,意识的丧失意味着行为性调节机制的丧失,药物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如全麻降低体温调节反应的阈值,阈值间范围从0.2℃增至4℃[1,5,7, 8]),且麻醉药多能直接扩张血管,以及肌松药对寒颤反应抑制,因此几乎所有的全麻患者都可出现低体温[1,5,6,7,8]。
椎管内麻醉引起的体温改变曾一度不被认识,椎管内麻醉时的体温监测也被忽视[9,10]。
近期的一项调查显示:仅有33%被调查的麻醉医生在椎管内麻醉时监测体温[10]。
正常机体对外周温度的感觉主要是冷感觉,而椎管内麻醉时,外周冷感觉的传入纤维被阻断,使得中枢误认为被阻滞区域是温暖的,行为性调节被抑制[11];复合麻醉同时从中枢和外周抑制体温调节机制,较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麻醉更早出现再分布低体温,线性期体温下降速度也更快[4,12 ]1.2病人自身的特点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婴幼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能力差,因此更容易发生围术期低体温[4]。
中西医防治围术期低体温的研究进展【摘要】围术期患者常发生低体温。
目前防治围术期低体温(IPH)多采用物理保温、升温的方法。
中医认为,体温降低与机体阳气温煦失司、营卫失调、阴阳失衡以及脏腑功能受损有关。
从创伤出血证候出发,围术期发生的低体温与寒邪内侵导致的阳气不舒关系最为密切。
按照中医的阳气不舒理论进行论治可采用调畅气血、舒展全身阳气的方法防治术中、术后低体温,方法包括艾灸、穴位贴敷、穴位按摩、中药热熨等。
本文对中医、西医防治IPH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展望中西医结合防治IPH的前景,以期为预防IPH提供更加有效的方法,达到促进患者快速康复的目的。
【关键词】围术期低体温;中医;西医;防治人体依赖正常体温调节系统使核心温度保持在37℃。
恒定的体温是保障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围术期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 IPH)是指围术期中出现的非控制性核心体温<36 ℃的现象,在择期手术中的发生率为25%~90%[1]。
IPH能增加患者寒战、手术部位感染、心血管意外、药物代谢改变、凝血功能障碍等风险[2],严重时可影响患者预后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预防IPH及其相关并发症非常重要。
随着术后加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RAS)的不断发展,防治IPH已成为ERAS的重要内容之一[3]。
尽管目前临床上有多种物理体温保护措施,但IPH的发生率仍较高[4],亟需更加有效的防治方法。
中医药的传统康复技术在ERAS中具有显著应用优势[5],并已取得良好效果。
采用中西医结合共同防治IPH或可达到优势互补、标本兼治的临床效果。
IPH发生原因IPH的发生原因比较复杂,与麻醉抑制体温调节中枢、手术创口大小、肌松药应用、液体输入及患者自身器官功能状态等因素相关。
中医认为,麻醉过程阻抑气机、创伤出血、外邪内侵以及患者个人体质等因素均可使阳气全身输布障碍,导致IPH的发生。
围麻醉期低体温的研究进展摘要: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机体通过体温的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围术期低体温在麻醉和外科手术期间经常发生。
因此,围术期低体温应引起麻醉医师的重视。
现就有关围术期低体温的定义、麻醉对体温的影响、低体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体温管理予以综述。
关键词:围麻醉期;低体温;体温管理体温是人体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机体通过体温调节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本文对低体温的定义、麻醉对体温的影响等综述如下。
1.围术期低体温的定义体温是指机体内部的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骨骼肌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结果。
同时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人体中心温度低于36℃称为低体温。
有文献报道50%-70%的手术病人会出现低体温,是围术期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低体温可导致人体生理紊乱、严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
2.麻醉对低体温的影响。
2.1全麻对体温的影响人的体温是通过产热及散热来进行调节的,当产热大于散热,可致体温升高。
而散热超过产热时,则会引起体温下降。
人体最主要的散热途径是通过皮肤、呼吸器官、消化道和排尿等散热。
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使体温维持在恒定水平。
麻醉对体温调节系统的抑制作用,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主要原因。
麻醉引起体温下降可表现为“三阶段模式”。
即再分布期—线性期—平台期。
再分布期体现在全麻早期,全麻早期机体散热量较少,体温基本保持不变。
线性期体现为全麻诱导后2-3小时内,失热大于产热,核心温度线性下降。
平台期体现在麻醉后3-4小时内,核心温度可逐渐稳定于某一水平。
被动平台期,不足以促发血管收缩反应,失热等于产热。
主动平台期由于显著低温,血管收缩反应被触发,若不加温,体热含量及平均体温将持续降低[2]。
此外,全麻期间代谢率减少40%-45%,机械通气减少呼吸作功,全麻插管期间,低温的气体也可进入肺部,导致机体体温的下降,药物可抑制中枢性体温调节反应。
2.2椎管内麻醉对体温的影响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时,体温再分布是导致早期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围术期低体温的麻醉管理研究手术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方式,许多手术都需要采取麻醉处理,尤其是在骨科中,一些常见的病症如骨折都需要结合麻醉处理来进行治疗。
而在围手术期,患者容易出现低体温的情况,不仅对患者手术的进展产生影响,也不利于患者后期的康复,因此,做好麻醉管理工作也非常重要。
传统的麻醉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当前围术期低体温患者的情况,需要不断创新改革,实现更加系统化的麻醉管理方式。
该文针对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原因、麻醉管理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具体麻醉管理措施,为今后临床骨科围术期低体温实际的麻醉管理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依据。
标签:围术期;低体温;麻醉管理外科手术仍是目前临床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因此法属于有创操作,治疗时将对患者机体造成严重创伤,提示采取正确有效的麻醉措施对降低患者自觉不适感、提高手术顺利完成几率、保障外科手术有效性及安全性均具有积极意义[1] 。
但有研究显示[2],由于个体差异客观存在,部分外科手术患者围术期将表现出低体温情况从而导致生理内环境紊乱,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随之增加,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注意。
因此提示,分析围术期低体温原因、探讨相应对策对确保外科手术及麻醉效果、保障患者预后均具有积极意义[3]。
基于此,该文将着重分析骨科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麻醉管理措施,以期为今后临床实际工作提供切实详尽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围术期低体温概述低体温即静息条件下患者中心体温在标准差平均值水平以下的情况,一般临床认为体温测量结果为36.4℃以下即提示该患者发生低体温。
研究表明[4],低体温发生后将对人体生理功能造成相应干扰,若病情严重甚至致死,应引起相关医护人员高度重视。
研究显示[5],围术期低体温是外科手术患者发生率较高的不良反应之一,根据热量以辐射、对流、传导、蒸发等四种形式自机体传递至周围环境中这一理论,因此临床研究认为围术期低体温的发生主要与麻醉药品种类、手术室环境温度、手术暴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其中麻醉药物是导致围术期低体温的最常见因素。
围术期低体温原因分析及护理田利利王文芳李晋芳(晋城煤业集团古书院医院,山西晋城048000)围术期人体温度受到麻醉剂的抑制,同时由于患者暴露于低温环境中,导致深部体温低于36℃,即低体温。
低体温发生率为50%~70%[1],对人体的生理功能影响较大,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手术中低体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们可采用维持适宜室温,减少患者体温丢失及对输血、输液、冲洗液加温等措施,使患者术中维持正常体温,对减少低体温引起的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1围术期影响体温变化的因素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因药物、麻醉、环境等因素,患者体力过度消耗,特别是新生儿、婴幼儿、年迈患者及胸腹腔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可致体温下降,这对患者预后极为不利,心功能不全者更加危险。
1.1麻醉对体温调节功能的影响1.1.1静脉麻醉药(如异丙酚)和阿片类药物(如芬太尼)均显著降低冷反应的温度阈值,吸入性麻醉药(如地氟醚和异氟醚)也可显著降低冷反应的温度阈值。
1.1.2神经阻滞麻醉,既干扰了温度感受,也抑制了正常的温度调节反应,如出汗、血管收缩和寒战。
1.1.3局麻药,可引起周围血管扩张,相对于较高的皮肤温度,可误导中枢温度调节系统,使其耐受较高的热量散失仍不触发冷反应。
1.2环境温度的影响目前,大部分手术室都配有空调设备或空气净化系统,并且主张手术室温度设定于24~25℃为宜,患者在室温中呼吸,吸入气体为室温,呼出气体为34~36℃,以通气量5L/min,吸入气体为20℃,呼出气体为36℃计算,呼吸时机体为加温气体而散失的热量约为100.36J/min,这部分热量通过气体对流丢失[2]。
因此,手术室温度应适宜,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麻醉及手术全过程。
1.3各种护理操作的影响手术患者进入手术间后要进行各项操作,如静脉输液、输血,术前皮肤消毒,摆放合适的体位等。
静脉输注的液体和皮肤消毒液与机体直接接触,这些液体极易挥发,带走体内的大部分热量。
同时操作时身体暴露于空气中,体温与室温形成温差,加大热量散发。
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的研究进展摘要:围手术期低体温是麻醉和手术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对病人的恢复愈后有很大影响,主要有凝血功能障碍,术后伤口感染及呼吸循环功能抑制.引起低体温的主要原因是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现就正常体温调节、围手术期发生低体温的不良反应及不同手术引起低体温的原因及保护予以综述。
关键词:围手术期;低体温;麻醉人体体温调节系统通常将中心体温恒定在37℃,而围手术期体温在36℃以下称为体温过低,其发生率为50% -70%【1】,多发生在手术麻醉中。
全麻手术超过3小时,一般手术超过2小时,就容易出现术中低体温。
低体温对患者会造成很大的伤害,包括心脏事件、凝血障碍、伤口感染和术后恢复延迟等【2】。
因此有必要在治疗性低体温以外,维持手术病人的核心体温高于36℃。
1、体温调节机制正常体温调节过程是由皮肤和组织的神经传入冲动、下丘脑的中枢整合及传出防御反应组成的。
与体温调节有关的神经结构包括下丘脑、脑干下部、网状结构、脊髓和交感神经节。
体温调节反应具有阈值、增益和最大强度三个特征。
体温调节防御反应可能是行为性的或自主性的。
自主性反应包括防御寒冷和防御热刺激反应两个方面。
前者包括动静脉短路血管收缩(早期)、非寒战性产热和寒战(后期),而后者包括出汗和主动性毛细血管前血管舒张【3】。
2、围术期低体温对病人的影响2.1 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低温直接抑制窦房结功能,使心率及心输出量随体温的下降而下降。
低体温还可以引起低钾,是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低体温还会使患者循环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增加心脏做工和耗氧,从而增加病人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
2.2 降低机体免疫力低体温能直接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减少白细胞向感染部位的移动,造成患者抵抗力下降。
2.3 对凝血功能的影响低体温使循环血中血小板数目减少,血小板黏附、聚集能力下降,并降低凝血因子活性,从而导致出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患者的术中输血量【4】。
2024术前禁食禁饮与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及其相关性的研究进展(全文)围手术期意外低体温(inadvertent perioperative hypothermia,IPH)是指接受手术的患者从麻醉诱导前1h开始,术前、术中和术后24h内,由于围手术期非医疗日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C的一种临床现象,可导致多种临床不良事件。
已有研究表明,即使轻度低体温也会导致手术切口感染、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凝血功能下降的发生率增高,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及病死率上升。
目前认为IPH在临床上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患者、手术、环境等方面,禁食禁饮时间过长亦与IPH的发生有关。
日前,多数择期手术患者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均超过指南推荐的“6-4-2”h,不仅给患者带来了一系列身心不适,甚至还会造成生理功能紊乱,导致低体温、低血压等。
但术前禁食禁饮时间延长如何对患者的围手术期体温产生影响,目前仍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研究。
本文将对IPH、术前禁食禁饮及二者相关性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优化成年人围手术期体温管理提供新思路。
1IPHIPH是手术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之一。
由于手术类型及体温检测方法的不同,临床研究中报道的IPH发生率差异较大,从全^关节置换术的13.1%到结直肠手术的83.2%不等。
自2017年第1版《围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发布以来,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对围手术期低体温的认识已得到显著提升。
1.1IPH发生机制生理条件下,核心(头部和躯干)体温受机体严格调控,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稳定,而以四肢为主的外周则起到缓冲作用。
但非生理状态(如麻醉状态)下几乎所有未予保温的患者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低体温。
麻醉期间发生的低体温具有其特征性,可分为再分布期、缓慢线性下降期和平台期。
再分布期多为麻醉诱导后1h,这一阶段由于麻醉药物扩张血管,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及自主体温调节反应,降低寒战阈值,且基础代谢率下降、骨骼肌松弛导致产热减少,使得热量由核心重新分布至外周,是术中低体温的主要原因。
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櫜 ssessmentofvocalchangesinbenignvocalfoldlesionsaftervoicetherapy[J].AurisNasusLarynx,2013,40(3):291 297.[5]陈志鹏,熊姗姗,李美丽,等.声带显微手术后发声功能恢复和嗓音训练时间的初步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6):39 41.[6]李翠娥,周涛,屈季宁,等.声带息肉患者术后声休方案探讨[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3,21(5):497 500.[7]VerdoliniAbbottK,LiNY,BranskiRC,etal.Vocalexercisemayattenuateacutevocalfoldinflammation[J].JVoice,2012,26(6):814.e1 13.[8]杨世贤.嗓音训练时机对声带息肉微创术后患者疗效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8,27(10):1785 1787.[9]GarrettCG,FrancisDO.Issurgerynecessaryforallvocalfoldpolyps?[J].Laryngoscope,2014,124(2):363 364.[10]高绫,王睿卿,黄煦格,等.术前嗓音训练在声带息肉显微手术患者嗓音恢复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8,32(6):408 411.[11]关彩霞,朱素月,张小梅,等.嗓音训练对声带息肉患者术后发声能力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5):85 86.[12]林玲玲,林少雄,程耿斌,等.声带息肉术后嗓音训练配合中医针药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6,6(8):12 14.[13]杨琛.支撑喉镜下二氧化碳激光切除术治疗声带息肉的疗效评估[J].中国内镜杂志,2016,22(7):18 21.[14]欧阳杰,黄永望,高晓葳,等.手术联合围手术期嗓音训练治疗声带息肉的疗效分析[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26(5):492 495.[15]姜宇英,王珊,诸葛盼,等.早期声带息肉患者嗓音障碍调 查与对策[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10):1608 1610.[16]黄前进,李兆生,许振跃.嗓音训练治疗声门闭合不全所致功能性嗓音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17,23(5):422 426.[17]迟晨雨,王嘉玺,刘大新.嗓音训练对用声过度嗓音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31(4):307 309.[18]董海燕,胡怀军,吴巧.规范化发声训练在声带息肉病人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全科护理,2017,15(26):3250 3252.[19]干强,方红雁.嗓音训练对声带息肉患者术后发声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25):147 149.[20]贾莉娜,郭文俊,张森,等.嗓音训练对职业用声者声带息肉术后发音质量的效果观察[J].中国临床护理,2018,10(2):163 166.[2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7 168.[22]王玲,朱力,任婷婷,等.语言及吞咽功能训练在声带息肉术后康复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8,28(8):728 731.[23]李红艳,徐文,胡蓉,等.嗓音障碍指数量表简化中文版的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8,18(6):566 570.[24]郭晓梅,钱冰菁,孙晶晶,等.基于医院的延续护理干预对声带息肉术后康复作用的影响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14):2167 2169.[25]李爱,汤田,左晓斌,等.护士知信行模式在声带息肉围术期护理培训中的效果评价[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9,26(2):95 97.(本文编辑:李小玲)DOI:10.19791/j.cnki.1006 6411.2021.04.007工作单位:100034 北京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姬书瑶:女,硕士,护师收稿日期:2020-03-11围术期意外低体温的研究进展姬书瑶 穆 丽摘要 综述了围术期意外低体温的研究进展,包括意外低体温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等,认为医护人员应提高预防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预防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