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方法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53.28 KB
- 文档页数:2
7种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方法的优缺点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较多,临床上较常用的有解剖钢板与LISS解剖钢板、人工关节置换以及动力髁螺钉等七种方法,下面给大家详细讲讲这七种手术治疗方法的优点与缺点。
动力髋螺钉动力髋螺钉的优点表现4个方面:(1)在股骨头内部的固定作用较强,即便患者存在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2)套筒内的滑行机制能有效避免动力髋螺钉穿透髋臼或者股骨头,可将负重力传导至骨;(3)动力髋螺钉采用的动力滑行装置可以确保骨折复位嵌紧,避免出现骨折处不愈合的情况;(4)动力髋螺钉在滑动以及加压的双重作用下,可以起到动静加压的效果。
缺点为:(1)抗旋性能略差,患者术后需要采用高分子托进行外固定或者穿钉子鞋;(2)动力髋螺钉手术过程对于患者骨膜造成的损伤较为严重,需要广泛的剥离软组织,对骨折处血供造成破坏。
相关研究认为动力髋螺钉可导致骨缺损偏大,会影响血运循环,内固定超出以后会增加发生骨折的风险;(3)动力髋螺钉颈干角一般为130°或者150°,不能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自由调整。
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优点为:(1)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增加了1枚防旋螺钉,患者股骨颈部内由2枚螺钉承载,可以显著提升抗疲劳性能;(2)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手术过程对患者造成的损伤较小;(3)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远端锁孔距离主钉远端相对较远,可以有效避免骨干应力过度集中;(4)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近端存在约6°外倾角,因此外翻角度略小,牵引时可不必进行强内收。
缺点为:(1)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采用的长度较大、弧度较大的髓内钉,对股骨干过于前弓的患者不适用;(2)手术所使用的器械比较昂贵,患者经济负担较重,同时手术过程对于医生的要求较高。
动力髁螺钉动力髁螺钉的优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动力髁螺钉可以根据患者骨折情况合理选择螺钉入点,整个手术过程操作比较简单;(2)动力髁螺钉在骨折部位的数量略多,固定性明显增加,骨折区可采用桥接固定,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低;(3)动力髁螺钉手术中动力加压拉力螺钉和钢板接近于直角,契合人体髋部生物力学标准,同时也能起到分散应力的效果,以此,固定效果良好。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不同治疗方式比较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在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对我院骨科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并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采取随机抽样分组方式,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gamma钉的三种内固定方式进行治疗,并在完成手术后随访一年。
对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经过、术后恢复、并发症等症状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比较。
结果:dhs术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显著多于pfn-a术及gamma钉术,dhs 术、gamma钉术、pfn-a术术后并发症依次减低。
三种术式最终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
结论:虽然三种术式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上存在差异,但是最终治疗效果相似。
三种治疗方式各有适应症,并无优劣之分,在临床治疗中还应结合骨折情况综合考虑选择。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动力髋螺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gamma钉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5【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60-02随着我国社会老年化加剧,因年龄增加,骨质疏松而导致的骨折发病率逐年上升,股骨粗隆间骨折就是其中一类常见的骨折类型。
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目前临床上首选手术内固定的治疗方式。
对于此类骨折,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手术方式,其中较为常见的三种治疗方式为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gamma 钉。
为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及治疗特点,笔者设计了以下临床对照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自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并手术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
所有患者均参照第七版人卫版外科学关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体征、x线检测确诊。
并根据evans骨折分型,分为ⅰ、ⅱ、ⅲ、ⅳ四种分型。
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价值研究PFNA内固定系统是一种具有改良设计的锁定钉系统,它采用倒螺旋型构型使钉成为螺栓型拧紧螺母部分的一部分,改善了与钉在骨内夹持的接触点,提高了翻转和侧向稳定性。
这种锁定钉的设计更有利于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固定和骨折愈合。
相对于传统的钢板内固定系统,PFNA内固定系统的优点是术中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可以快速缓解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压力,术后康复时间较短。
此外,PFNA内固定系统将股骨钉仅在粗隆内凸处固定,不会破坏股骨神经、股总神经等重要神经结构,其影响较小,不会造成术后感觉障碍。
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PFNA内固定系统可以取代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成为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首选方法,其有效率在85%以上,骨折非联合率低于5%,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质量也得到了较好的恢复。
例如一项针对收治10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研究,其中46例患者采用PFNA内固定系统治疗,61例采用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方法,结果显示PFNA内固定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和术后疼痛均较传统组明显低,固定效果和功能恢复效果也较好。
此外,一些学者还探讨了PFNA内固定系统在不同年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表明该方法不仅可以治疗老年人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还可以有效地治疗年轻人的骨折。
当然,PFNA内固定系统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其应用范围有限,更适用于无转位的近端股骨骨折;此外,术中放置粗隆钉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经验,并且术后康复密切相关,患者需要保持足够的休息和适当的康复锻炼。
因此,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总之,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术后康复快等优点。
然而,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希望本文对临床医师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52例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疗效分析[摘要]目的:进一步观察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总结2010年1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52例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根据骨折情况按照Evans分型方法分组:I型13例,II型30例,III型9例,所有患者均行骨折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治疗后,按照文中疗效标准进行评价,最后计算治疗总有效率。
结果:I型患者中治疗优秀者5例,良好者8例,II型患者中治疗优秀者13例,良好者15例,效果差者2例,III 型患者中治疗优秀者3例,良好者6例,总有效率为96. 2%。
结论: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需合理选择内固定治疗方法,根据各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适当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等),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Evans分型,老年患者老年人是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多发人群,这主要是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跌倒时下肢突然扭转或急剧过度外展或内收,或外力直接冲击大粗隆即可发生骨折。
若不及时治疗,因长期卧床,可引起褥疮等并发症,治疗不当可引起畸形愈合,影响患肢功能,所以应及时治疗[1],为了进一步观察老年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1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52例病例资料,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文统计的资料对象来自于2010年1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52例病例资料,其中包括男性38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为63岁-79岁,平均年龄为74.28岁±18.98岁。
所有患者按照致伤原因分类:暴力致伤者5例,交通事故致伤者24例,摔伤致伤者11例,高空坠落致伤者9例,另有其他原因致伤者3例,所有患者入院治疗前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外伤部位的疼痛和肿胀现象,压痛感明显。
统计资料入选标准:临床X 线影像学结果可见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三种内固定术效果比较股骨粗隆间骨折是指股骨颈基底部至小粗隆水平以上的骨折,随着社会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由于其自身多伴有骨质疏松,因而成为并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危人群,在我国约有90%的老年患者由摔倒所致[1].临床治疗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前者由于治疗时间长、并发症较多以及致残率、死亡率较高,因而除不能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外均不作为首选治疗方式.手术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多推崇于内固定系统,相比外固定系统其更符合股骨的生物力学特征,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的特点[2],因此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通过对我院较常运用的动力髋螺钉( Dynamic Hip Screw,DHS)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以及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三种内固定术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1 年 2 月至2013 年12 月收治并分别经动力髋螺钉( DHS)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 PFNA) 以及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 PFLCP) 手术治疗的60 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DHS 组25 例,PFNA 组18 例,PFLCP 组17 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经X 线或CT 诊断为新鲜且无特殊处理的闭合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排除合并股骨头及股骨下段骨折或全身其他部位多处损伤、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肢体活动障碍以及意识不清的患者.分组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1.2.1 研究方法: 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进行分组后,分别从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其中术后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 评分法进行评定,Harris 评分法主要内容为疼痛程度( 0-44 分) 、步态( 0-11 分) 、日常活动功能( 0-14分) 、辅助行走( 0-11 分) 、行走距离( 0-11 分) 、畸形情况( 0-4 分) 以及活动范围( 0-5 分) 7 个方面,活动范围评分标准为其活动度乘以相应的系数所得,各项评分相加为总分,满分为100 分,90-100 分为优,80-89 分为良,70-79 分为中, 1.2.2 手术方法: ①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 患者取仰卧位,垫高患侧髋粗隆部,采用C 臂机复位,于股骨近段外侧切口,沿135 度导向器插入导针,调整 C 臂机透视位置后扩孔,选择合适的DHS 滑动螺钉置入股骨颈骨质中,并用DHS 钢板与股骨干固定.经 C 臂机透视确认完成后,冲洗伤口,止血,留管接负压引流,并逐层缝合.②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术: 患者取仰卧位,垫高患侧髋粗隆部,运用 C 臂机透视牵引整复,于大转子上沿股骨作纵行切口,于大转子顶点置入导针并扩口,沿导针插入PFNA 主钉后移除导针,运用近端定位瞄准器,将导针置入股骨颈中轴偏后下方部位,扩孔后置入螺旋刀片,随后运用远端定位瞄准器置入远端锁钉,拧入主钉近端尾帽固定.经 C 臂机透视确认完成后,冲洗伤口、止血、留管接负压引流,并逐层缝合.③股骨近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 患者取仰卧位,垫高患侧髋粗隆部,运用 C 臂机透视牵引整复,于股骨大粗隆顶点远端约3cm 处外侧做一切口,逐层剥离暴露股骨大粗隆,在此过程中保护骨膜不受损伤.选择合适的PFLCP,运用接骨板上的定位导向器沿肌肉下骨膜外将接骨板置入股骨远端,插入过程中接骨板应紧贴骨干,确保位于骨干正中.随后想股骨头颈内置入 3 枚导针,运用 C 臂机确认位置正确后拧入合适的锁定螺钉,远端拧入3-4 枚双皮质骨锁定螺钉完成固定.经C 臂机透视确认完成后,冲洗伤口,止血,留管接负压引流,并逐层缝合.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结果录入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及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则采用X²检验,以P 2 结果2.1 三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 对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DHS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出血量、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方面与PFNA 组和PFLCP 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 P0.05) ,见表2.2.2 三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比较: 三组患者术后分别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和12 个月进行随访,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见表3) .PFNA 组患者术后1 个月的Harris 评分明显高于DHS 组和PFL-CP 组( P0.05) .3 讨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常见的股骨近端骨折之一,主要多发于老年人群,其主要原因与骨质疏松发病率的增长有密切关系.而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由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因而导致其局部微循环较差、愈合能力较弱,使得其愈合速度缓慢,时间较长.长期的临床观察和研究表明[3-5],手术内固定治疗运用于伴有骨质疏松老年患者表现为其对内固定物的把持能力较差,以致出现内固定物拔出等并发症,无法起到固定的作用.但若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其骨折部位进行治疗和复位,患者又极易出现骨折畸形愈合的不良预后症状,影响日后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障碍.由此,如何选择积极有效的手术方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DHS 是包括拉力螺钉、加压螺钉以及套筒钢板的内固定方式,其特有的滑动机制能避免螺钉穿透股骨头,使力量作用于股骨干全段,其固定后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会对骨折端起到挤压的作用,同时还可产生静力和动力加压的效果,从而保持并促进骨折端的愈合.临床观察表明,DHS 具有抗剪切力和抗内翻力以及一定抗旋转的优势,但手术失血量较大、骨量丢失较多,因而术后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短缩等后遗症[6,7].另外,对于不稳定骨折,由于骨折线与螺钉置入处较为靠近,因而可能使作用力相对集中,进而引发股骨头断裂、断钉或断板等并发症.PFNA 是在Gamma 钉的基础上设计的包括主钉、股骨头颈螺钉、防旋螺钉、远端锁钉及主钉尾帽的新一代内固定手术,在角度上PF-NA 与Gamma 手术相比具有6 度的外偏角,因而从解剖学上更加符合股骨近端的特点,另外PFNA 还在Gamma 原有的组成上增加了一枚防旋钉,有效的弥补了Gamma 抗旋转性差的不足.而其中的远端锁定具有动力锁定和静力锁定两种形式成为PFNA 的优势,但仍有不足的是对于短而细的股骨颈则存在置入困难的障碍.有研究认为PFNA 是治疗合并有骨质疏松以及不稳定股骨粗隆骨折的首选内固定物[8].PFLCP在传统接骨板的基础上,通过保护骨膜减小对局部血液循环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骨折端的愈合,另外在股骨颈内设置 3 枚松质骨螺钉,使其呈"品"字型固定,起到良好的抗旋转力,同时在接骨板上可进行4-6枚的螺钉固定,具有强大的抗拔出力,因此其具有促愈合、抗旋转以及抗拔出的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DHS 在手术时间、负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方面表现较弱,相比PFNA 和PFLCP 均有明显延长,且出血量较多,伴有24.0%的并发症发生率,这一现象与上述DHS 的缺点一致.而通过长期的随访调查显示,随访经PFNA 治疗的患者其术后 1 个月Harris 评分明显高于DHS 和PFLCP( P综合对手术方式优劣、手术一般情况以及术后临床效果等多方面考虑,我们认为PFNA 和PFLCP 相比DHS 均具有恢复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势,且PFNA术后患者在短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因此我们认为PENA 可作为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手术方式.参考文献:[1] 张保中,常晓.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个体化治疗[J].中国骨伤,2011,24( 5) : 357-361.[2] 童安,王建伟,赵毅.DHS 和PFN 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J].河北医学,2013,19( 9) 1380-1382.[3] Smith EB,Parvizi J,Purtill JJ.Delayed surgery for patientswith femur and hip fractures risk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J].Trauma,2011,70: 113-116.[4] Garg B,Marimuthu K,Kumar V,et al.Outcome of short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and dynamic hip screw for fix-ation of unstable trochanteric fractures,a randomized pro-spective comparative trial[J].Hip Int,2011,21: 531-536.[5] Vekris MDI,ykissas MG,Manoudis G,et al.Proximal screwsplacement in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treated with externalfixation: comparison of two different techniques[J]. OrthopSurg Res,2011,22: 6-48.[6] 王飞,刘克敏,刘四海,等.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3,32( 8) : 853-856.[7] 王勇,杨益宇,于志华,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研究[J].中国骨伤,2011,24( 5) :370-373.[8] 闫石,刘振虹,冯振,等.应用解剖学定位方法置入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 15) : 1199-1201.。
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对比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老年骨折类型,因其易于并发并骨不连贯而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
内固定术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对于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目前,术中可选择的内固定方式主要包括钢板内固定和钉内固定两种方式,钢板内固定是通过将钢板和螺钉固定在骨折部位来实现稳定,而钉内固定则是通过将钉子插入骨髓腔内来固定骨折。
那么这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究竟如何呢?本文将对这两种内固定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钢板内固定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内固定方式,其优点在于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恢复快,且能够提供较为稳定的内固定效果。
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钢板内固定能够有效地恢复髋关节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项研究表明,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足5%,这表明钢板内固定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钢板内固定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可能出现感染、创口愈合不良等并发症;骨折愈合后的钢板需要二次手术取出,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和风险。
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虽然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钢板内固定和钉内固定均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其优缺点各有所长。
钢板内固定具有内固定效果好、稳定性强的优点,但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较多;而钉内固定则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但骨折愈合可能受到影响,并发症发生率略高。
在具体选择内固定方式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骨折类型、手术技术水平等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在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方面,还存在着其他治疗方法和技术。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等手术方式也逐渐成为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要手段,其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