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技术的网络结构设计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软交换1.概念软交换是一种功能实体,为下一代网络NGN提供具有实时性要求的业务的呼叫控制和连接控制功能,是下一代网络呼叫与控制的核心。
简单地看,软交换是实现传统程控交换机的“呼叫控制”功能的实体,但传统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和业务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的业务所需要的呼叫控制功能不同,而软交换是与业务无关的,这要求软交换提供的呼叫控制功能是各种业务的基本呼叫控制。
软交换技术独立于传送网络,主要完成呼叫控制、资源分配、协议处理、路由、认证、计费等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向用户提供现有电路交换机所能提供的所有业务,并向第三方提供可编程能力。
分层组网是建设低成本融合网络的核心理念2.基本要素软交换技术区别于其它技术的最显著特征,也是其核心思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生成接口,接入能力,支持系统。
(1)生成接口软交换提供业务的主要方式是通过API与“应用服务器”配合以提供新的综合网络业务。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兼顾现有通信网络,它还能够通过INAP与IN中已有的SCP配合以提供传统的智能业务。
(2)接入能力软交换可以支持众多的协议,以便对各种各样的接入设备进行控制,最大限度地保护用户投资并充分发挥现有通信网络的作用。
(3)支持系统软交换采用了一种与传统OAM系统完全不同的、基于策略(Policy-based)的实现方式来完成运行支持系统的功能,按照一定的策略对网络特性进行实时、智能、集中式的调整和干预,以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分组交换网络与传统PSTN网络融合的全新解决方案,软交换将PSTN的可靠性和数据网的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新兴运营商进入话音市场的新的技术手段,也是传统话音网络向分组话音演进的方式。
在国际上,软交换作为下一代网络(NGN)的核心组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所接受和采用。
3. 体系结构软交换控制设备(Soft switch Control Device)这是网络中的核心控制设备(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软交换)。
论述软交换网络的层次结构及功能软交换技术是基于传统的电路交换机技术,逐渐走向开放的新型体系架构,以分组交换技术为基础,主要的思想是分离传统交换机中的3个功能层,并且从传统交换机的软件层和硬件层,实现对业务层的剥离,形成4个相互独立的功能层。
在电力通信中应用软交换技术,可以实现分离呼叫和控制业务的功能,还可以实现对媒体传送和媒体接入功能的分离。
1 软交换网络的层次结构及主要功能软交换技术的网络层次结构,主要是应用分层体系结构,主要包括4个相互独立的层面。
例如,网络层次结构包括业务层、接入层、控制层和传送层。
业务层应用的接口主要是开放的API接口,可以实现对业务和呼叫控制的分离,呼叫控制和承载的分离。
在电力通信的应用过程中,软交换网络的不同层次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接入层的功能,主要是连接不同的用户终端和外部网络到核心网络,通过核心网络实现对用户业务的集中,并传送到目的地。
接入层的主要网络部件,包括中继网关、无线接入网关、用户接入网关和信令网关等;传送层主要的功能是为不同的媒体,提供宽带传输通道,并且将不同的信息选路送至目的地。
传送层的网络元件,主要是指标准的IP路由器或者ATM交换机;控制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呼叫控制的功能,分配和管理网络中的交换资源,可以为软交换网络层次中的业务层设备提供一定的业务能力或者特殊资源。
控制层的网络部件,主要是软交换设备;业务层的功能,主要是实现对电力通信中软交换网络的不同业务,例如软交换网络的创建、执行和管理等,包括增值业务、第三方业务和多媒体业务等。
业务层主要的网络部件,包括应用服务器、策略服务器、AAA服务器和网管服务器等。
软交换的主要功能,包括媒体网关接入功能、呼叫控制功能、业务提供功能和互联交通功能。
在电力通信中,软交换的不同功能,发挥了不同的作用,在电力通信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
媒体网关功能主要是集合在IP网络中接入的一个或者几个端点,可以直接连接SIP客户终端和H.323终端,提供相应的电力通信业务。
软交换网络的总体结构软交换技术采用了电话交换机的先进体系结构,并采用IP网中的IP包来承载话音、数据以及多媒体流等多种信息。
一部程控电话交换机可以划分为业务接入、路由选择(交换)和业务控制3个功能模块,各功能模块通过交换机的内部交换网络连接成一个整体。
软交换技术是将上述3个功能模块独立出来,分别由不同的物理实体实现,同时进行了一定的功能扩展,并通过统一的IP网络将各物理实体连接起来,构成了软交换网络。
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接入功能模块对应于软交换网络的边缘接入层;路由选择(交换)功能模块对应于软交换网络的控制层;业务控制模块对应于软交换网络的业务应用层;IP网络构成了软交换网的核心传送层。
边缘接入层软交换技术将电话交换机的业务接入模块独立成为一个物理实体,称为媒体网关(MG),MG功能是采用各种手段将各种用户及业务接入到软交换网络中,MG完成数据格式和协议的转换,将接入的所有媒体信息流均转换为采用IP协议的数据包在软交换网络中传送。
根据MG接入的用户及业务不同,MG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类。
中继媒体网关(TG):用于完成与PSTN/PLMN电话交换机的中继连接,将电话交换机PCM中继中的64kbit/s的语音信号转换为IP包。
信令网关(SG):用于完成与PSTN/PLMN电话交换机的信令连接,将电话交换机采用的基于TDM电路的七号信令信息转换为IP包。
G和SG共同完成了软交换网与采用TDMA电路交换的PSTN/PLMN电话网的连接,将PSTN/PLMN网中的普通电话用户及其业务接入到了软交换网中。
接入网关(AG):提供模拟用户线接口,用于直接将普通电话用户接入到软交换网中,可为用户提供PSTN提供的所有业务,如电话业务、拨号上网业务等,它直接将用户数据及用户线信令封装在IP包中。
综合接入设备(IAD,Integrated Access Device):一类IAD同时提供模拟用户线和以太网接口,分别用于普通电话机的接入和计算机设备的接入,适用于分别利用电话机使用电话业务、利用计算机使用数据业务的用户;另一类IAD仅提供以太网接口,用于计算机设备的接入,适用于利用计算机同时使用电话业务和数据业务的用户,此时需在用户计算机设备中安装专用的"软电话软件"。
引言软交换(Softswitch)是一种基于软件的交换机系统,它采用集中式架构来实现电话交换。
相较于传统的硬交换(Hardswitch)系统,软交换具有更高的扩展性、灵活性和成本效益。
本文将介绍软交换的基本原理、主要组成部分以及其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
软交换的基本原理软交换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软件实现电话信号的交换与路由。
其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号传输与转换:软交换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实现语音信号的传输和转换。
它可以将传统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利用网络协议进行传输。
2.信号路由与交换:软交换根据通话双方的号码信息,通过路由算法来选择最佳的通话路径。
它可以将通话切换到不同的网络节点上,实现通话的路由与交换。
3.呼叫控制与管理:软交换通过呼叫控制协议实现电话呼叫的建立、保持和释放。
它可以实现呼叫转接、转移、保持等电话功能,并提供呼叫管理功能。
软交换的主要组成部分软交换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1.基于服务器的交换核心:软交换的核心是一台或多台高性能服务器,用于处理呼叫控制和信号路由。
它可以运行专门的软交换软件,如Asterisk、FreeSWITCH等。
2.软交换网关:软交换网关用于与传统的电话网络进行连接,实现语音信号的传输和转换。
它通常支持多种接口,如模拟接口、数字接口和IP接口等。
3.用户终端设备:用户终端设备包括IP电话、软电话、传统电话和门户装置等。
它们与软交换系统进行通信,实现电话呼叫和电话功能。
4.管理和监控系统:管理和监控系统用于对软交换系统进行配置、管理和监控。
它可以监控呼叫质量、实时呼叫状态以及系统性能等。
软交换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软交换在通信网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VoIP业务提供商:软交换可以用于提供VoIP(Voice over IP)业务,如语音通话、视频通话和电话会议等。
它可以实现跨网络的语音通信,降低通信成本。
2.企业电话系统:软交换可以作为企业电话系统的核心,实现企业内部的语音通信和电话功能。
[导读] 1、引言近几年,软交换技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重视,国际4大标准组织ITU-T、ETSI、3GPP和IETF都在不同的范畴对软交换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标准的制定。
中国标准化组织也做了不少工作,总体来看,标准化工作处于世界的前列。
国内几大运营商也加入到软交换网络建设中,从引入角度看,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从长途引入
1、引言
近几年,软交换技术得到了业界的广泛重视,国际4大标准组织IT U-T、ETSI、3GPP 和IE TF都在不同的范畴对软交换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标准的制定。
中国标准化组织也做了不少工作,总体来看,标准化工作处于世界的前列。
国内几大运营商也加入到软交换网络建设中,从引入角度看,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从长途引入,优化和分流现有VoIP业务,如中国移动和中国卫通。
一种从本地引入,快速提供业务,抢占市场,主要代表是两大传统固定运营商,由于南北拆分,各自在对方领地进行博弈,软交换恰好提供了技术手段。
在全程全网上部署软交换近期是不成熟的,也是不可行的。
因为这已经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它涉及到现行的运营体制、管制等方面。
本文主要对软交换组网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分析软交换网络组织、IP承载网组织、安全性设计和编号等四个方面,并给出近期可实施的解决方案。
2、软交换的网络组织
软交换组网包括两个方面:软交换间路由设计和话路网设计。
路由设计主要是指软交换之间信令组织,一般采用SIP-I协议;话路网设计主要是指各种媒体网关的话路互通。
2.1软交换间路由设计
定义一个软交换机所辖的区域叫一个控制域。
在路由设计中,要进行控制域的划分,多个软交换不论采取何种控制域划分方式,都涉及到对网关设备的寻址,即路由组织问题。
路由组织方式可以分为3种:全平面方式、分级方式和定位服务器方式。
全平面方式用于软交换初期规模较小时。
分级方式沿袭了PSTN成熟的多级路由体系,使每个软交换机的路由数据相对简单,并使软交换组网的结构比较清晰。
定位服务器方式改变了上两种信令组织逐跳转发的方式,直接利用IP的可达性,直接定位到对端的软交换机,信令转接简单明了。
由于目前现行软交换厂家设备间互通性较差,上述三种路由组织方式在近期都是不可行的,尤其是定位服务器方式本身还处于发展之中。
在实际组网时,尽量不要全程全网引入软交换,可从本地引入或从长途引入,具体根据运营商引入软交换的初衷来决定。
信令组网还是考虑软交换和传统TDM混合组网的方式,等到各厂家互联互通的问题解决后可以逐步引入软交换分级或者全平面的路由组织方式。
2.2话路网络设计
由于采用IP快速转发的技术,软交换话路组织呈平面化、无话路汇接,在话路网络设计时主要应考虑QoS和安全性。
目前在IP承载网主要是采用MPLSVPN的技术来实现。
由于TG(中继网关)、AG(接入网关)、IAD(integratedaccessdevice,综合接入设备)和智能终端要实现话路互通,必须采用全网状连接的方式。
MPLS逻辑链路LSP(标记交换路径)全网状的连接给承载网带来了很大挑战,业界虽然可以采用VPN路由反射器技术来解决,但大规模MPLS VPN在IP承载网实施,以及跨自治系统(autonomous system,AS)的MPLS VPN的实现在实际中还缺乏支撑的案例。
在近期,建议话路组织还是采用与TDM混合组网方式,把软交换域限制在本地或者长途。
在本地引入时,由于在驻地网会大规模部署IAD 和智能终端,要求驻地网支持MPLS VPN的功能是不现实的,建议在城域网P OP点或者汇接点部署业务接入控制设备(service access control,SAC),快速收敛IAD和智能终端的话务,对实时业务流进行过滤转发。
3、IP承载网的组织
3.1IP承载网的技术要求
软交换的承载网可以分为3个层面:全国骨干网、城域网和驻地网。
软交换对IP承载网的要求是轻载、安全和有QoS保证。
由于软交换网承载的实时会话型业务有别于传统的Internet业务,建议最好能单独建设1张全国IP骨干专网,要支持MPLSVPN的功能。
城域网比较复杂,根据目前运营商的思路,城域网是合一的,这就需要城域网具备业务分流的能力。
城域网技术主要可以分为4种:
大型城域IP网:要求城域核心、汇聚层支持P/PE功能,可直接构建MPLSVPN;城域内AG、SAC设备直接接入PE路由器,也可以通过传输网络或二层VLAN链路接入PE 设备;SS(软交换机)、SG(信令网关)和TG设备通过跨AS域实现MPLSVPN互通。
小型城域IP网:原则上要求城域内设备支持MPLSVPN。
对于不能支持的,至少边缘层能够支持分布式PE的功能。
纯二层以太城域网:AG、SAC接入的二层交换机设备必须支持VLAN的隔离,对于不同的用户、业务流,通过划分不同的VLAN来隔离;城域网与骨干网PE设备之间通过VLANtrunk方式互通,完成不同VLAN到不同VPN的VRF(VPN路由转发表)之间的关联,实现到不同VPN的接入。
MSTP城域网:AG、SAC直接通过MSTP接入骨干网的PE设备,在PE设备上通过不同的MSTP接入端口关联到不同VPNVRF上,实现VPN的接入。
对于采用IAD接入的驻地网用户,要求其IAD设备能够支持软交换业务流量与普通Internet上网业务流量的不同标记;城域内的SAC设备要求能够识别其所控区域的IAD设备的标记,进行业务的分流,将软交换业务流与Internet业务流导入不同的网络。
3.2IP承载网的QoS
IP承载网的QoS问题是业界研究的热点,从目前的技术看,用IP网承载软交换实时业务,在QoS上的办法不多。
从可实施的角度看,也就是采取MPLSEXP的字段来实现业务优先级的QoS保证。
在IP承载网的QoS问题上,IPTN提出加入一层承载控制层的办法,来实现MPLSLSP的建立。
采用这种方法面临着新的问题,从现行技术看,实现动态的LSP 的建立是不可能的,MPLSLSP的通道可以通过静态的方式建立,而未来软交换话务疏通要求MPLS LSP全网状的连接,会严重制约着MPLS流量工程的实现。
如何在IP网实现更好的QoS,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3.3IP承载网的拓扑结构设计
为了适应软交换业务承载,IP网的拓扑设计要求更倾向于可靠性。
在实际设计时,应考虑以下几点:
对于链路考虑冗余,单节点采用双链路上联,一主一备,设置成不等值的。
当主链路坏了,可以采用链路倒换功能,快速切换到备份链路上来。
小熊在线
在节点内,考虑双路由设备设计,负载分担,当某一个设备宕机了,可以快速切换到另一设备上。
骨干网核心层设计,采用双平面设计思路,链路采用全网状连接。
边缘层还是采用双归属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