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_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 格式:pdf
- 大小:773.58 KB
- 文档页数:16
DRC-ESRI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影响和应对策略课题组2012年8月/北京课题组名单课题组组长: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课题协调人:余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处长)课题组成员:赵晋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张立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巡视员、研究员)苏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余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局处长)尹德挺(北京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刘洁(北京联合大学讲师)目录总报告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经济影响和应对策略摘要 (1)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成因和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1、人口老龄化的概念和老龄社会标准 (1)(1)“老年人”的界定 (1)(2)“人口老龄化”的界定及统计口径 (5)2、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史演变与现状特点 (8)(1)历史演变 (8)(2)现状特点 (14)3、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分析 (22)(1)直接影响因素:生育率和死亡率的下降 (23)(2)间接影响因素:工业化、城市化、人口惯性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34)4、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40)二、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影响的机制探讨和文献研究 (47)1、影响机制的理论探讨 (47)(1)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49)(2)对资本形成的影响 (54)(3)对全要素生产力的影响 (58)2、人口老龄化经济后果的文献综述 (61)三、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5)1、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异及其分类 (65)(1)中国老龄化的分省差异 (65)(2)中国老龄化地区类型划分 (66)2、不同类型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68)(1)人口老龄化与人均GDP的相关关系分析 (70)(2)人口老龄化与人均GDP增长率的相关关系分析 (78)3、小结 (82)四、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若干社会敏感问题研究 (84)1、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来临?中国真的是“民工荒”了吗? (84)(1)基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未来中国分省“用工荒”形势分析 (84)(2)基于就业调查的中国分省“用工荒”形势分析 (93)(3)小结 (96)2、调整计划生育政策能在应对老龄化上发挥主要作用吗? (97)五、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社会政策 (99)1、消除城乡制度壁垒,促进社会融合,以形成中国内部的劳动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保持发达地区在劳动力资源使用上的优势,确保国家保持经济活力 (99)2、调整教育结构,挖掘人力资本潜力,提升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参与率 (100)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和资本市场建设,形成新的储蓄动机 (101)4、以老年人社会需求为导向发展老龄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01)5、适时调整人口生育政策,尽量降低对人口老龄化的负面风险 .. 1026、探索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妥善解决城乡养老问题 (103)参考文献 (104)专题报告一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应对人口老龄化一、中国正进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期 (113)(一)粗放和数量扩张为主经济发展方式的成因分析 (113)(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必然性 (116)(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任务: (119)(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工作重点 (119)二、人口老龄化与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前景展望 (122)(一)人口老龄化条件下中国人力资源供给潜力分析 (122)(二)中国中长期发展具备的其它条件分析 (123)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重点 (134)(一)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134)(二)加快规划发展老年产业 (136)专题报告二中国人口老龄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一、对日本面向中国出口的影响 (139)1、日本对华出口增长趋势及其结构特点 (139)2、人口老龄化对资本品市场需求的影响 (141)3、关于中国从日本资本品进口增长形势估计 (144)4、中国从日本的医药品进口增长形势 (146)二、对日本企业在华制造业投资的影响 (147)1、日本对华直接投资概况 (147)2、日本制造业直接投资与东道国老龄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 (148)3、关于日本制造业对华直接投资动向的若干结论 (152)三、对日本在华服务业投资和服务贸易出口的影响 (154)1、对日本对华服务业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154)2、对日本对华服务贸易收支的影响 (157)3、对日本劳动力供给的可能影响 (160)。
《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简介中国是当今世界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怎样,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研究放眼国际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转轨、社会转型、人口转变大背景,在研究历年来人口变动和对当前人口态势做出准确判断基础上,通过对“五普”等数据资料进行调整和补正,如将全国1.22总和生育率(TFR)调整到城镇1.31、农村2.06、全国1.72,做出低、中、高三种方案人口预测,比较分析后确定中方案“软着陆”战略思路;然后将该方案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变动发展趋势与国家“十一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年以及21世纪前半叶“新三步走”发展规划联系起来,阐发人口与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图象、特征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就贯彻实施这一人口发展战略,提出具有理论前沿意义和较强实证研究价值的对策建议。
研究提出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基本点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在零增长以后寻求理想适度人口规模;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实现由人口和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加大人口结构调整力度,将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城乡人口保持在合理水平;最终实现人口数量、素质、结构的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专著按这五个部分,做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阐发: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于人口学视角,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出具有新意的诠释: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交往、文化等全面发展的需要;发展应着眼于代际的可持续发展,把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的需要结合起来;发展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人力资本,21世纪人力资本比自然、产出、社会资本具有更高价值;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摆正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关系。
教育与人口变化关系研究报告一、引言教育和人口变化是社会发展中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规模、结构、分布等方面的变化会对教育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教育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作用于人口的素质、就业、生育等方面。
因此,深入研究教育与人口变化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和人口政策,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口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一)人口规模的变化人口规模的增长或减少会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需求。
当人口规模迅速增长时,教育系统需要扩大学校数量、增加教师数量、扩充教学设施等,以满足新增学生的受教育需求。
反之,人口规模的减少可能导致学校合并、教师过剩等问题。
(二)人口结构的变化1、年龄结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教育的层次和类型产生影响。
例如,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教育的需求可能增加;而在年轻人口占比较高的时期,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压力较大。
2、性别结构性别结构的不平衡可能导致教育机会的不均等。
在一些地区,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女性可能面临更少的教育机会,这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三)人口流动人口的流动,特别是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流动,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他们在入学机会、教育质量、心理健康等方面可能面临诸多困难。
(四)人口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会对教育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家长和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更加强烈,这促使教育系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水平。
三、教育对人口变化的影响(一)教育对人口素质的提升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接受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和职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教育对人口就业的影响良好的教育可以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同时,教育也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推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人口变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调研报告一、引言人口变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教育发展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报告旨在探讨人口变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人口变化对教育需求的影响1. 人口数量的增长或减少对教育需求产生影响。
人口增长会导致学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从而需要扩大教育资源供给,包括学校设施、师资和教学设备等。
相反,人口减少则可能导致学校减少、合并或关闭,以适应学生数量减少的情况。
2. 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教育需求产生影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对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也会增加。
老年人口的学习需求将推动教育机构开设关于老年教育和再教育的课程。
此外,年轻人口的结构变化也会影响对不同类型教育的需求,例如,如果年轻人口中男性比例较高,则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需求可能会增加。
三、人口变化对教育机构的影响1. 人口变动导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
当人口数量增加或减少时,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往往是一个突出问题。
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可能会出现学生资源紧缺和教育质量下降的情况,而人口减少的地区则可能会出现学校关闭和师资流失等问题。
2. 人口结构的变化引起学科结构调整。
人口结构变化会导致对不同学科的需求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对相关学科(例如护理、老年学等)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这将引导教育机构调整学科设置,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
四、人口变化对教育政策的影响1. 人口变化引起教育政策调整。
人口变化对教育需求的影响将促使政府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
例如,当学龄人口数量增加时,政府可能会增加教育经费,扩大学校建设并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
相反,当学生数量减少时,政府可能会调整教育资源配置,以适应变化的需求。
2. 人口结构的变化推动教育改革。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政府可能会加大对高等教育和终身学习的支持力度,促进老年人口的学习和职业发展。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年龄群体的学习需求。
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导向一、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导向实现人口发展目标,必须从经济社会全局高度和国家中长期发展层面谋划人口工作,深入实施国家人口均衡发展战略,明确并贯彻以下战略导向。
注重人口内部各要素相均衡。
推动人口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调控总量、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变。
推进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平缓人口总量变动态势,避免人口达到峰值后快速下降,发挥政策最大效应。
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努力挖掘各年龄段人口潜能,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
注重人口与经济发展相互动。
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综合施策缓解经济因素带来的生育率下降等人口发展问题。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技术、产业、公共服务、就业同步扩散,引导人口与经济布局有效对接。
充分发挥人口能动作用,为经济增长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和内需支撑。
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防范和化解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注重人口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完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着力补齐重点人群发展短板,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合法权益,实施贫困人口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尊重个人和家庭在人口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权利义务对等,推动人口工作由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向政府、社会和公民多元共治转变。
注重人口与资源环境相适应。
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定位要求,健全差别化的人口政策,多措并举引导人口向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适度集聚,支持鼓励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人口自愿迁出,严格控制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加大环境治理与保护力度,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增强人口承载能力。
二、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适度生育水平是维持人口良性再生产的重要前提。
要针对人口变动态势,做好超前谋划和政策储备,健全生育服务和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引导生育水平提升并稳定在适度区间,保持和发挥人口总量势能优势,促进人口自身均衡发展。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摘要30 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
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
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计划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
关键词人口问题;教育影响;教育约制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30 多年来,累计少生4 亿多人,节约了9 万多亿元抚养费用,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与教育的发展。
但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研究我国人口问题的状况及其对教育的影响,探讨教育约制人口问题的思路与对策,对于促进人口、教育、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特点。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教育快速发展的最佳时期,其中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人口正在实现着两个转变:一是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低死亡和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和低增长”的转变;二是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
根据统计资料,中国当前的出生率、增长率以及综合生育率均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明显低于亚洲水平、发展中国家水平及世界平均水平。
这说明,经过30 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控制人口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由于人口发展的惯性作用,以及与低生育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等原因,人口问题仍旧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
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当前的人口问题具有下列特点:1. 人口基数大,年出生量仍然偏多。
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口发展研究报告人口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之一,人口的数量、质量和结构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报告旨在对中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国的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快速增长的阶段。
1950年中国人口为5.8亿,到2019年已经增长到14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规模。
然而,由于长期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中国的人口增长正逐渐趋缓。
预计到2030年,中国的人口将达到14.3亿左右,之后将开始下降。
这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人口质量的改善除了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质量的改善也是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方面。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中国的人口也越来越健康和寿命更长。
同时,由于城市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推进,农村地区的人口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与此同时,老龄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需要加强养老服务和照顾。
三、人口结构的调整人口结构是指人口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上的分布情况。
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双峰形特点,即老年人和年轻人的比例较高。
这对社会保障、教育和就业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中国需要采取措施鼓励年轻人生育,并提供良好的养育和教育环境。
四、人口迁移与城市化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中国的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迁移,这对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城市人口过剩、城市贫困问题和城市环境污染等。
因此,中国需要在推动城市化的同时,注重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城乡人口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的人口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
它既是一个重要的资源,也是一个需要加以管理和调控的领域。
中国政府应该加强人口管理和政策制定,创造有利于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发展环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人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人口信息是科学发展的基础信息,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管理重要决策的基础依据。
与人口相关的政策和决策一般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为长期的影响,需要依据较长期的人口预测、预报数据做出判断。
因此,提供准确及时的人口统计和人口预测、预报信息,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人口环境的基础性工作。
人口预测、预报体制机制缺失成为制约许多重大人口政策、决策和公共服务管理的重要因素。
我国没有官方人口预测、预报体制机制,表现为:第一没有官方的人口预测、预报和发布机构。
国家统计局、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安部等都没有人口预测、预报职能;第二,没有权威认可的官方预测平台。
2011年以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启动了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人口与发展数学模型与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该课题两大主要目标:一是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人口与发展模型体系。
汇集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模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人口与发展数据仓库、模型库和信息库,为国家及各级政府、各行业进行科学规划、政策模拟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撑;二是创建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支持各级政府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各方面发展数据实施动态监测、实施预警、预测预报、开放服务、科学决策。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该课题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研发成功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人口预测软件PADIS-INT和微观人口仿真模型,在完善人口政策相关决策支持活动中,使用微观与宏观模型相结合方法,测算了“单独”家庭户等与完善人口政策直接相关数据的动态变化,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
重庆市人口计生委首次依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应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人口与发展数学模型与综合决策支持系统”课题研究成果—人口预测分析软件PADIS-INT,对重庆市及分区县小区域2010-2050年人口发展态势进行了多情景预测。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摘要】中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发展对经济社会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国人口现状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人口政策的演变历史,以及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
分析了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展望了未来人口预测和发展趋势。
挑战包括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弱。
建议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应对人口问题并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口的未来发展将对世界产生深远影响,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共同应对全球人口挑战。
【关键词】中国、未来人口、预测、发展趋势、人口现状、人口政策、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挑战、可持续发展、政策建议、世界影响。
1. 引言1.1 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国未来人口预测与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
人口是一个国家的基础,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且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的趋势,这给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不少挑战。
研究中国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对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当前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人口政策演变历史、人口结构与人口老龄化问题、人口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未来人口预测及发展趋势展望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
结合中国未来人口发展面临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人口政策建议以及中国人口未来发展对世界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中国的人口发展问题提供参考和建议。
2. 正文2.1 当前中国人口现状分析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最新统计数据,中国的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了14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国的人口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中国的人口总量庞大,但增长速度已经趋于缓慢。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已经连续几年保持在0.5%左右,远低于过去的高峰时期。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2019·02- 21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卫人发〔2019〕18号委机关各司局,委直属和联系单位,国家中医药局,中国老龄协会:《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委党组会议研究通过,现予印发。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019年2月13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央编办关于国家卫生健康委所属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中央编办复字〔2018〕90号),设立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为国家卫生健康委直属事业单位。
设机构正副职领导职数10名。
分类情况为公益一类。
四、其他事项内设机构职责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一、主要职责(一)开展人口科学、人口健康、人口和家庭发展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发挥人口与发展领域国家智库作用。
(二)开展人口与发展领域的调查评估,参与人口监测预测。
(三)参与卫生健康信息化工作,承担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支持和人口大数据开发利用,承担相关信息系统的建设、维护及培训。
(四)开展人口、家庭、卫生和计划生育舆情监测及信息咨询服务。
(五)开展人口、家庭、卫生和计划生育等究中心研究制定,报国家卫生健康委备案。
五、附则本规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负责解释,其调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人事司按照规定程序办理。
政策的宣传,编辑出版相关刊物。
(六)开展人口与发展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七)承办国家卫生健康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设13个内设机构,分别是:办公室、战略研究部(科研管理处)、人口研究部、信息咨询部(图书馆)、调查评估部、数据实验部、信息网络部、人口研究传播中心、国际合作部(南南合作卓越中心办公室)、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报2019·02- 22 -务人事处、财务资产处(后勤保卫处)、纪检监察室、审计处。
三、人员编制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财政补助事业编制100名。
教育与人口变迁调研报告教育和人口变迁是两个相互关联且对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领域。
为了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一、教育与人口变迁的现状在教育方面,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早已实现,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扩招,毛入学率逐年上升。
教育资源的分配在区域和城乡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政府正在通过一系列政策努力缩小这种不均衡。
同时,人口变迁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
劳动力人口的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对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
二、教育对人口变迁的影响1、教育影响人口生育率接受良好教育的人群往往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生活质量,推迟生育年龄,从而降低生育率。
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但也可能导致人口老龄化的加速。
2、教育提升人口素质高质量的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对于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推动社会进步至关重要。
3、教育促进人口流动通过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使人们更有能力和意愿离开家乡,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也可能导致部分地区人才流失。
三、人口变迁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影响随着老龄化加剧和新生儿数量的减少,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需求可能会有所下降,而老年教育和职业培训的需求则会增加。
2、劳动力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内容的影响为了适应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需求,教育内容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知识。
3、人口流动对教育公平的挑战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导致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凸显,如何保障他们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是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根据人口变迁的趋势,合理调整教育资源的布局,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全文)基本判断:一、如果人口总量(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全国总和生育率在未来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就巨大,来之不易。
目前的低生育水平反弹势能大,维持低生育水平的代价高,必须创新作思路、机制和方法。
三、确定人口发展战略,必须既着眼于人口本身的问题,又处理好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必须调整发展思路,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展。
战略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本,推进体制创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口安全;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的转变,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为落实2004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关于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指示精神,组成了由蒋正华、徐匡迪宋健同志任组长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集中了包括十多位两院院士在内的300多位专家学者,自2004年2月至20年4月,对科学发展观、人口发展态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重大关系等3个分课题及其42个子课题,进行了广泛、深地调研和专题研究论证,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人口形势与严峻挑战(一)人口发展的成就与经验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发展的基本态势:一是生育水平逐步下降,人口总量经历高速增长后进入增速趋缓时期。
展中国家总和生育率从6.2下降到2.9,发达国家从2.8下降到1.6。
据联合国预测,到本世纪中叶,全球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将基本完成。
二是人口年龄结构持续老龄化。
2000年,世界60岁以上和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分别达到10%和7%,欧洲为20%和15%。
专题三:中国人口理论与方法建设用于人口与发展研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蔡林陈海杰(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摘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人口是关键。
人口研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而系统动力学正是解决这类复杂动态反馈性系统问题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人口调控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介绍了系统动力学(SD)研究方法的特点,系统动力学人口研究的基本模型:对系统动力学在人口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述评:提出了拓展系统动力学人口研究领域,并向安全与预警方向发展。
建立系统动力学国家人口调控模型,加强人口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人口;系统动力学:SD: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一、概述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开始实施越来越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并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时期,使我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控制,30年多来少生了4亿多人。
但是,我国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一是人口规模过大并继续增长;二是低生育水平还不稳定:三是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四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衡将导致婚姻挤压现象;五是人口素质亟待提高:六是大量的人口需要生态移民;七是流动人口急剧增加;八是“人口红利”即将消失,人力资源短缺与就业压力同时存在。
人口问题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人口的诸多问题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状况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而系统动力学就是解决这类复杂系统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二、系统动力学的特点系统动力学简称S D(s y st e m dynamics),是一种分析研究复杂动态反馈性系统,认识和解决系统问题的系统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fl新兴的交叉学科;被誉为“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总体而言,系统动力学基于系统论,吸收了控制论和信息论的精髓,通过结构分析和信息反馈来认识系统问题和解决系统问题.212从系统方法论来说,系统动力学是结构的方法、功能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
第33卷第2期2009年3月人口研究Vol133,No12March20094Population Research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预测学龄人口和在校生人数,结果显示,从现在起到21世纪末我国各层次学历教育适龄人口都将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但是,早期教育、老龄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和培训适龄人口将不断增加。
并且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趋势,指出各层次教育进入以结构优化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期,教育资源进入整合期,城乡教育发展进入人口城市化变动为导向的调整期。
本研究得出的重要结论是,促进教育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立足人口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的变动,针对不同层次、区域、时期教育梯次发展需求,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终身教育体系:高度重视早期教育,巩固完善义务教育,推进现代高等教育,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积极促进老年教育。
关键词:教育适龄人口;在校生人数;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在研究和制定本国长远发展战略时,更加重视教育发展,纷纷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步伐。
2006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4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也是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七大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列为改善民生六大重点社会建设的首位。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是指公共支出和政策受约束的条件下,在投入和政策上对教育发展进行倾斜,同时教育发展重点和目标应该与社会和经济的需求相协调。
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也会进一步丰富。
就目前而言,教育优先发展的内涵归纳起来有七点:(1)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持续加大教育投入;(3)实行普遍免费义务教育;(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5)提高高等教育质量;(6)保障教育的公益性;(7)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2008年底我国总人口已经达到13.28亿人¹,人口发展进入/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0新发展阶段。
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重点,是变人口压力为人口优势,实现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因素,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本研究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出发,审视我国教育发展现状和问题,测算教育适龄人口和各教育层次在校生人数变化趋势,分析教育适龄人口变动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剖析教育热点问题,谋划教育发展总体思路。
*课题组组长:马力,课题组成员及分报告撰写人:王军平、王俊、桂江丰、张许颖、陈佳鹏、刘中一、王志理、王钦池、孔铮、王英安、陈恩、刘鸿雁。
本论文执笔人:马力、张许颖、王军平、桂江丰、王俊。
¹源自国家统计局,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52 我国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2.1 教育发展现状2.1.1 早期教育(0~2岁)薄弱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是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1998、1999年中国早期教育开始萌芽,处于起步阶段。
目前仍未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据统计,城市3岁以下儿童的入托率不到10%,85%不能经常接触同龄伙伴,90%以上由祖辈或保姆在家看护,未受到系统智力开发。
2.1.2 学前教育(3~5岁)滞后图1 在园幼儿人数变动我国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由2000年的2250万迅速减少到2001年的2000万,2007年稳步上升到2349万(图1)。
2007年,全国有幼儿园13万所,3~5岁学前教育适龄人口为4968万人,毛入园率不到50%。
2.1.3 义务教育(6~14岁)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普及,成为实现中国教育振兴的基石。
20世纪90年代,小学毛入学率¹超过100%,2007年初中毛入学率达98%(见表1)。
2007年小学、初中在校生人数分别为10564万人、5736万人。
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网站、52000~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6等数据整理。
表1 各级教育毛入学率%年份小学初中12~14周岁高中阶段15~17周岁职前全口径高等教育18~22周岁1990111.066.721.9 3.41995106.678.428.833.67.22000104.688.638.242.812.52001104.588.738.642.813.32002107.590.038.442.815.02003107.292.742.143.817.02004106.694.146.548.119.02005106.495.050.952.721.02006106.397.057.759.822.02007106.398.0-66.023.0资料来源:根据教育部网站、52000~200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6等数据整理。
2.1.4 高中阶段教育º(15~17岁)发展提速2007年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达4527万,毛入学率快速增加,从2000年的42.8%提高到66%(见表1),普通高中在校生2522万,比2000年翻番,呈快速发展态势(见图2)。
2.1.5 高等教育»(18~22岁)大众化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2007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达566万,是1998年的5倍(见图3),¹º»教育毛入学率=(某教育阶段的在学人数A 该教育年龄段的人口数)@100%。
公式中计算分子在学人数时,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大小。
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
中国的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普通本专科、成人本专科、其他高等学历教育(包括在职攻读、网络本专科、学历文凭考试、自学考试等)。
6 人口研究33卷图2 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变动高等教育在学总人口超过2700万(见图4),毛入学率23%。
我国高等教育在学人口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居世界第一,奠定了现代化建设对专门人才需求的基础。
2.1.6 职业教育取得突破职业教育日益受到重视。
2002年和2005年,国务院两次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坚持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全社图3 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生历年招生数会的发展方向,推动职业教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十一五0期间,中央专项资金11亿多元,国债项目资金18亿多元,直接支持1500所职业院校,地方用于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资金达200多亿元。
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0规划纲要6提出,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2.1.7 老龄教育得到关注改革开放以来,/老有所学0的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同。
1996年颁布5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6,2000年出台5关于加强老年工作的决定6,制定老年事业五年发展规划,加大老龄教育投入。
2007年全国老年大学和老年学校3.3万所,在校学员334万。
老年教育覆盖率较低,老年人口入学率仅为1.16%,与发达国家10%入学率差距较大,难以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
图4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变化2.2 教育发展问题2.2.1 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
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不平等,城市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是农村的1.7倍,专项调查显示,1986年5义务教育法6颁布到2000年的15年间,中国大约有1.5亿左右的农村学生没能完成初中教育。
这其中包括未入小学的近3200万人,小学阶段失学的近3800万人,小学毕业后未能升学的5000多万人,以及初中阶段失学的3000多万人;区域教育机会不均等。
西部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区域内择校现象普遍。
基础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
择校现象已从高中逐步蔓延至初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名牌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迅速转化为经济收益,又转化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相反,薄弱学校日益捉襟见肘,更加陷入生源2期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人口与教育发展战略研究7质量、办学力量的薄弱,这更进一步加剧了教育机会的不均等;2.2.2教育质量不高早期教育是儿童智力开发最关键的时期,我国早教仍处于自然成长阶段;学前教育师资专业水平低,现有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与儿童智力、特长个性化发展不相适应;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理念与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农村偏远地区义务教育师资短缺,设施陈旧老化,教育质量亟待提高;高中教育仍然以升学率为中心,中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受到遏制,农村高中教育资源匮乏,教育质量难以保证;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重复,缺乏专业教师队伍,知识和专业技能更新慢,实验设施落后,职业院校学生能力培训明显不足,实践能力较弱;高等教育缺乏前瞻性规划,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强调教育规模,忽视教育质量。
高校对教师的考核重科研、轻教学,培养机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从而带来/文凭病0、/教育过度0和/知识失业0等社会问题。
2.2.3教育投入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一是教育投入总量不足。
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地区5.6%,发展中国家4%。
2007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49529.9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32%¹,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二是教育投入结构不合理。
我国教育投资分配比例失调。
根据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发展中国家初等教育投资总额应高于中等和高等教育。
但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性投入相对偏高,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初等教育投入相对偏低,学前教育支出较少,早期教育几乎为零。
农民工培训费用不到教育经费的千分之一。
2.2.4人力资源不匹配人力资源质量低。
全国人力资本存量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为14.76%,大学及以上仅为3.61%;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占5.2%,总数达4300万;初中及以下学历是劳动力主要群体,2000年比重高达91.2%。
25岁以上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水平,比美国1999年12.74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整整低了5年,与后发型国家韩国11.48年(相当于高中三年级)相比低近4年。
人力资源结构失调。
(1)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比例偏低。
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是:12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80%~90%、大学入学率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