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与广州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1.25 MB
- 文档页数:7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策略探析【摘要】高职教育是区域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区域经济水平决定其发展规模。
当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时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发展。
高职教育应当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区域经济相适应,才能实现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高职教育;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由于我国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管理水平、劳动力基础素质等多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争取做到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需要积极探索,深入研究。
近几年来,随着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人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趋突出,尤其是技能型人才需求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
开展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研究,可以使职业教育更好的为我市经济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服务。
因此,开展该项目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1.1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已不再是资金和土地,而是更多地依赖于人力资源,依赖于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完善的教育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地方经济、面向产业、面向大众的,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都是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展开的。
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人才需求,成为高职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为其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2区域经济特征对高职教育的制约作用区域经济特征主要表现在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上。
首先,区域产业结构决定了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
其次,劳动力需求结构反映了产业结构对劳动力的需要,而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类型不仅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构成状况,也反映了区域内劳动力的供给结构状况。
再次,区域技术结构的变动和发展及其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层次。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支撑,更需要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技术工人与技术管理人才。
在这样的发展方向下,职业教育成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展开研究,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效的路径指引。
一、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香港、澳门及广东省九个城市组成,涵盖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珠江三角洲的九个市。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先行先试的重要区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特区发展的重要示范区。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同时也是对内改革的重要试验田。
其发展战略旨在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引擎、科技创新示范区、内地与香港澳门深度融合示范区、优先发展经济合作联系区,形成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化大湾区。
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既是培养技术工人和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有效手段。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职业教育可以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的需求,提升劳动力素质,培养大量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职业教育也可以帮助提升居民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从而促进区域的经济繁荣。
1. 促进跨境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共享机制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应充分优化和整合资源,促进跨境合作,建立职业教育共享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技术人才,可以通过建立共享机制,促进跨境合作,充分利用各地的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跨境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和就业机会,促进区域各地的人才流动和交流。
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的互动关系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人力资源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校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日益增强,这种关系不仅促进了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同时也助力学校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探讨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校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校通过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往往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他们的就业选择直接影响到地方经济的活力。
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可以有效提升行业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新兴产业的崛起。
此外,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许多地方经济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愈加提高,学校的培养目标需要与地方经济的需求相适应,实现“产学研”结合。
学校的科研能力、技术转化能力也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大学往往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技术积累,其研发成果可以为地方经济的转型提供动力。
许多地方政府依靠高校的研究力量,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与创新,通过产学合作、技术服务等多种方式,使科研成果得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实例表明,许多地方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时,依托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快速发展。
学校还通过人才的引进和交流,促进地方经济的开放与融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学校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交流,引进优秀的教师和学者,加强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这种开放性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也为地方经济开辟了新的发展机遇。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教师和学生,为地方经济的多样性发展带来了新思路、新模式,通过引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了地方经济的竞争力。
同时,学校的发展也会受到地方经济环境的影响。
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政策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源、科研方向和发展模式。
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学校相对较为完善,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创新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师资和学生。
“校地融合,协同共生”视域下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路径研究作者:赵男男李嘉龙来源:《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2年第04期摘要:校地融合是发展社会经济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
分析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提出校地融合发展原则,从顶层设计、产业对接、资源共享三方面探讨民办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发展路径。
关键词:校地融合;民办高校;资源共享;共建共享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69(2022)04-010-05目前,经济全球化、教育现代化、文化多样化稳步推进,区域间的竞争日益体现在人才与教育方面。
民办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力量,民办高校和城市在经济建设、人才集聚、科技创新等方面存在协同共生、相互促进关系。
校地融合本质是基于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区域内知识、社会、信息以及物质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各类要素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形成新的资源优势,实现校地协同同生、发展的目的。
在学术领域,部分学者就校地融合问题展开探讨,何宗錡指出校城融合的本质在于新旧动能转换,融合路径为建立融合机制、明确目标、建立合作平台[1]。
倪鹏飞等基于亚洲564个城市的调查结果,分析耦合协调度与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实证结果显示高等教育和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协调度更高,需积极促进城市与高校合作共赢[2]。
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多是聚焦于公立高校与城市的融合,忽视了民办高校的重要作用,民办高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基于城市融合视角探讨民办高校和城市融合路径问题。
在高等教育现代化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要求校地融合朝着更高维度发展。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校地融合还不够顺畅,存在顶层设计不佳、需求对接不准、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因此,需挖掘人才、科研、文化、创新等要素间的契合点,制定完善合理的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路径,实现城市与高校的协同良性发展。
一、民办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必要性高校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受到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高校在发展中,也会从校园规划、校园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城市经济与空间布局。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作者: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4年第04期2024年3月22日,广东省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2023年年会在广州举行。
大会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职普融通”为主题,设1场主论坛、3场分论坛。
来自16个地市相关政府部门、17个行业协会、88所院校和100家企业的400多位领导集聚一堂,聚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聚力探索广东产教深度融合新范式,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应用型人才支撑。
大会由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工信厅、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員会指导,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主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承办。
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在致辞中表示,广东以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为统领,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人才供给、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促进产教相向而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吴艳玲介绍,广东是职业教育大省,办学规模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有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615所,2023年职业教育全日制在校生达到300万人。
目前全省已成立108家职业教育集团,成员覆盖数千家行业企业、院校、科研院所。
全省高职院校协同行业企业多元共建共管146个现代产业学院,立项82个省示范性产业学院。
全省推行现代学徒制试点,有三分之二的高职院校参与其中,校企协同支持在职员工提升学历和技能,大力推广订单培养,全省职业院校开设订单班超过4000个。
2023年,广东组织落实现代职业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成立28家市域产教联合体和79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吴艳玲表示,大会将进一步广泛凝聚各方力量,为广东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注入新动力。
会上,广东省产教融合促进会会长凌靖波代表促进会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过去一年取得的坚实成效。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也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窗口。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将在其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是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背景、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和发展路径等方面进行研究探讨,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粤港澳大湾区背景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南方的经济中心,涵盖广东、香港、澳门三个地区,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人口约7千万。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中央政府提出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旨在打造世界级城市群、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战略规划中,人才培养被视为关键因素之一。
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职业教育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将对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1.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对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粤港澳大湾区地处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拥有发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逐渐升级,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需求日益增长。
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这些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
2.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各地区政府和学校为了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职业教育的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各种类型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不断涌现,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随着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也日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开始实行校企合作,实习就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培养方式,也更好地满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与广州经济社会联动发展探析王建军,李晓明(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系,广东广州510405)摘 要:在全球化浪潮席卷和本土化经营并存态势下,面对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以及新行业、新岗位(群)不断涌现,作为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教育应积极“响应”和强化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功能,办出特色,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办学效益再上新台阶。
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围绕高职教育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和客观要求,遵循校企社政四方共建平台原则、高职教育与社会服务互促互进原则,进行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与广州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经济社会;联动;发展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08(2014)02-0051-06Discussion on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between Higher VocationalEducation and Guangzhou ’s Economic Society in the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WANG Jian-jun ,LI Xiao-ming(Department of Tourism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Guangzhou 510405,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situation of co-existence of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facing the coming up of development of newurbanization in Guangzhou ,construction of intellectual city ,upgrading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new industry and newpositions ,etc.,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positively answer to the time and strengthen functions of talent build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roviding social services.Taking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linkag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Guangzhou ’s economic socie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urbanization.Relevantsuggestions are provided as well.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economic society ;linkage ;development收稿日期:2014-03-18基金项目:广州市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探索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2012JK156);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2A158)、(2013A187);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教研项目(JY2013021)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王建军,男,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旅游系副教授、硕士,广东省高等院校“千百十工程”第七批培养对象,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创新、高职教育。
15第8卷第2期2014年6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zhou City PolytechnicVol.8NO.2Jun.2014文献下载 www.vlunwen.com 发表论文 QQ:1105885881高职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类型”属性和“层次”属性,决定了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直接性[1]。
高职教育的发展目标是构建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2]。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应当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确定办学方向和办学规模,专业设置应当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应突出自身的行业性、职业性[3]。
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产业转型升级、产业融合以及新行业、新岗位(群)不断涌现的背景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成为制约广州城市和企业发展的发展瓶颈。
本文就当前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职教育现状出发,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试点,立足广州,服务产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民,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结合学院自身人才培养、社区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路径,遵循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和客观要求,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层次、结构需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调研分析和试点运行,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与广州经济社会联动发展研究。
一、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对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一)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要求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新型城市化”内涵是“以人为本”、“城乡融合”的城市化[4],是由“重数量、轻质量”的外延式传统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转变为“重人文、宜居住”、“城乡一体”的内涵式新型城市化发展模式[5]。
当前广州面临着二元结构和体制严重制约和束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发展差距扩大、高度发达的城市经济与落后的农村经济并存、农村改革发展滞后等主要挑战[6]。
另外广州市人口复杂化,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人口素质有待提高。
新型城市要求消除区域经济发展二元结构,以人为本。
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区域经济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而高职教育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区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继续教育提供培训场所以及为技术革命提供创造基地[7]。
因此,充分发挥高职教育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市民学历教育和社区教育,是实现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消除区域经济二元结构,提升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同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职教育与广州经济社会都面临巨大的压力,两者只有联手互动,才能提高高职教育水平,提升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才能适应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契机和挑战。
(二)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要求高职教育提供人才支持2011年,教育部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中提出,现代职业教育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依据,实现专业与产业对接,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随着广州产业转型升级在产业结构的变动、发展以及对人才的数量、层次、结构需求和质量要求,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数量、层次、结构和质量。
广州新型城市化面对此态势,客观上要求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增加知识容量,提升办学水平,形成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职教育体系。
随着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推进,高职教育必将与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更新和提升高职教育理念,突破其传统办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加速广州市社区居民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体系的形成、完善和提升,为广州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
(三)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要求高职教育提供技术服务高职院校拥有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地缘优势,面对广州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产业转型升级,可与企业共同研制开发,加强科技创新,改造和提升传统夕阳产业,促进广州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职院校在与企业密切合作过程中,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有助提升其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5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四)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要求高职院校为政府、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离不开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高职院校教师等在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建设过程中,可成为企业顾问,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提出改革方案和有效措施。
在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中,高职院校教师等可提供智力支持,帮助政府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发展规划,研究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高职教育与广州经济社会联动发展原则本文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
学院经过多年探索,坚持立足广州和“服务产业、服务社区、服务市民”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体制创新,创新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校企社政”合作办学思路,建立了“校企社政”合作发展理事会,制定了章程和组织架构,实行学校、企业、社区和政府四方共同育人,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校企社政”四方共建平台原则学院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校企社政”[8]四方合作的组织范式和有效载体。
如果仅依靠学院单方面努力,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不依靠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脱离企业和社会需要,高职教育就缺乏社会服务的持久生命力。
因此通过共建“校企社政”合作平台,在政府主导下,建立起“校企社政”四方在法律法规、优惠政策、经费及人才保障、师资激励等方面具体的合作框架,确保“校企社政”四方的互动发展。
(二)高职教育与社会服务互促互进原则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要与学院自身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不能脱离高职教育本身就社会服务谈服务。
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才更有针对性和适用价值。
同时,围绕社会服务反过来促进学院自身、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科研等方面的发展。
因此,围绕两者互惠合作的契合点,高职教育与社会服务才能互促互进、互惠合作、联动发展。
三、高职教育与广州社会服务互促互进发展———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一)高职教育服务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关系到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其内涵是提供社会需要人才,进行产学研创新,提供技术创新、推广和服务,实施先进文化的传播和辐射。
应结合学院所处的区域优势、办学特色和自身竞争优势,围绕服务广州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为区域社会培养人才,提供科学技术、社区教育和志愿者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