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语文论述类
- 格式:pptx
- 大小:92.64 KB
- 文档页数:20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南卷)语文一、语言的运用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任务出类拔()、深()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
其懿行()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守祖训,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
1、下列汉字依次填入语段中括号内,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萃孚fóu 佳恪géB、粹负fú佳恪kèC、粹负fù嘉恪géD、萃孚fú佳恪kè2、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选项是A、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庭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B、家风即便是一个家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里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C、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庭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D、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庭必备的要素。
中国美术馆和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
走进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迎面的青绿山水画《谷口人家》前站满了凝神观看的人。
这青绿泼彩渲染的画面,令人叹为观止。
在展厅右侧,一副《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
“”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动力,也模仿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3、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B、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C、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D、诗书门第,勤俭人家4、下列选项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A、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二、文言文阅读。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安徽专用):(十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小题3分,共9分)民族艺术图案中,人民最熟悉的无过于龙凤图案。
但专家学者说到它时,也很难说清楚。
因为龙的形象由传说想象而成,反映到工艺造型设计中又不断发展变化,仅查几篇文献资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凤的问题更加复杂,由于数千年来用它做艺术装饰主题更广泛而普遍,它的形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历来龙凤并提,且和封建政治紧密结合,龙凤图案成为封建装饰艺术的主题,同时也近于权威象征。
但事实上两者却在历史发展中似同实异,终于分道扬镳,各有千秋。
决定龙凤的地位并影响到后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故事:有关龙的是《史记》所记载的黄帝传说,鼎湖丹成乘龙引凤,群臣攀龙髯也有随同升天的。
关于凤的是萧史吹箫引凤,和弄玉一同跨凤上天的故事。
同是升天神话传说,前者和封建政治结合,后者却是个动人的爱情故事,后来六朝人把“攀龙”“附凤”二词连用,其实二者应当分开。
甲骨文字上的龙凤并无固定格式,但基本上可看出龙是个因时屈伸的灵虫,双龙起拱即成天上雨后出现的虹,可知龙在三千年前即有能致雨的传说或假想,并象征神秘。
从青铜器花纹上看,凤顶有高冠,曳着长尾,尾上还有眼形花纹,样子和孔雀相差不多。
古记称“有凤来仪”“凤凰于飞”,让我们知道这种传说中的灵禽,被当成吉祥幸福和爱情的象征是来源已久。
在人民诗歌中,凤和鸳鸯同为爱情象征;在封建宫廷艺术中则是龙凤并用,成为上层统治权威象征。
龙历来代表一种权威或势力,汉唐以来,由于方士和尚附会造作,龙的原始神性虽日减,新加的神性却日增。
封王封侯,割据水府,称孤道寡,龙在封建社会制度上占有一个特别地位。
凤到这时和诗文爱情相联系,越来越少神性,和人民的感情日益亲切。
元明清三个朝代中,龙始终代表一种神性,又成为九五之尊的象征,因此不能亵渎。
而凤却和花中之王的牡丹结合,“凤穿牡丹”“丹凤朝阳”反映到工艺图案上,象征光明、幸福、爱情等,形象上也越来越秀美华丽,成为人民吉祥图案的主题,和人民的情感深厚而普遍。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十四)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7分)记得鲁迅先生在许钦文初写小说时,曾称他的小说为“乡土文学”。
我想,这不外是,许钦文所写都是浙江绍兴一带的人物故事、风土人情,甚至在人物对话方面,也保留了一些方言土语,所以鲁迅给了它这样一个称呼。
这个称呼,很难说是推崇。
鲁迅自己也写了很多篇以家乡人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但他并没有自称过这些小说为“乡土文学”,别人也没有这样称谓过。
就文学艺术来说,微观言之,则所有文学作品,皆可称为“乡土文学”;而宏观言之,则所谓“乡土文学”,实不存在。
文学形态,包括内容和形式,不能长久不变,历史流传的文学作品,并没有一种可以永远称之为“乡土文学”。
凡是文学艺术,都要有根基,有土壤。
有根基者才有生命力,有根基者才能远走高飞。
什么是文艺的根基呢?就是人民的现实生活,就是民族性格,就是民族传统。
根基也在受内在和外来的影响,逐渐变动。
不管多么偏远的地区,外来的东西,总是要进来的,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变化。
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乡土文学”,就像人间并没有世外桃源一样。
但是只要民族的根基深,传统固,自信力强,那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也无需大惊小怪。
任何艺术品种,都有所谓民间的形式,或称乡土的形式。
但是,这种形式并非永久不变,它要进入都市,甚至进入宫廷,一为文人墨客所篡易,就不永远是乡土的了。
艺术是不胫而走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宫墙限制不住它,城墙也限制不住它。
它又可以衣锦还乡,重新进入荒山僻野,为那里人民所喜爱,并改变着那里人民的艺术爱好、艺术趣味。
古之于今,今之于古,外洋之于中国,中国之于外洋,其规律也是如此。
在文学史上,南宋以来,又有所谓“市民文学”,好像是与“乡土文学”对立的。
其实这一名词,也很难成立。
平话形式的梁山故事,固然可以说是“市民文学”,但一成为《水浒传》,就很难这样说了。
城市是个非常复杂的所在,人也是很混杂的。
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_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试题汇编0725 1615:2014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新课标卷1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自司马迁《史记》以来即有异说,清代学者崇尚考据,对此议论纷纷,如汪中作《老子考异》,力主老子为战国时人,益启争端。
钱穆先生说:“老子伪迹不彰,真相大白,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
”大家都期待这个问题有新的解决线索.过去对于古书真伪及年代的讨论,只能以纸上材料证明纸上材料,没有其它的衡量标准,因而难有定论。
用来印证《老子》的古书,大多收到辨伪家的怀疑,年代确不可移的,恐怕要数到《韩非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但这几木书成书太晚,没有多少作用。
近年战国秦汉简帛佚籍大量出上,为学术界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地下材料,这使我们有可能重新考虑《老子》的时代问题。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内有《老子》两种版本,甲本字体比较早,不避汉高祖讳,应抄写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讳,可能抄写于文帝初。
这两本《老子》抄写年代都晚,无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黄帝书》四篇,系“黄”、“老”合抄之本,则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术界对早期道家的认识。
郭沐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发明黄老道德意”为其指归,故也可称之为黄老学派。
《老子》和《黄帝书》是道家的经典,在汉初被抄写在《老子》前面的《黄帝书》显然在当时公众心目中已据有崇高位置,不会是刚刚撰就的作品。
同时,《黄帝书》与《申子》、《慎子》、《韩非子》等有许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韩非二人均曾学黄老之术,这些共通之处可认作对《皇帝书》的引用阐发。
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为战国中期,《皇帝书》不应更晚。
至于《皇帝书》与《老子》的共通之处也甚多,如《皇帝书•经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见解释。
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北京专用):(十三)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1分)①人因礼乐而成人,社会则因礼乐而联结繁荣。
无礼乐,则无秩序,也就无文明。
②人需借助外物而生存,如衣、食、住、行。
欲望若没有节制,人必将成为外物的奴隶。
若此种行为模式普遍化,则人间将进入弱肉强食的丛林状态,人人处于恐惧、焦虑、不安中,既无秩序,也无幸福,更无文明可言。
社会欲进入和维持文明状态,就必须以规则节制各人物欲,协调人际关系。
这样的规则,古人称为“礼乐”。
礼乐之大用,就在于稳定个体生命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
③然则,何为礼?何为乐?④古代之礼无所不包,无往不在,大体可分为两类:经礼、仪礼。
用现代话来说,前者为规范特定关系中各方权利、义务的法律规则体系;后者则是日常性的,是内容极为繁复的礼仪、礼俗。
然而,不管何种礼,其基本功能都是“别”,即确定公、私生活不同场合中各人的角色、地位、义务及权利,以及由此所决定的行为模式。
礼的目的是“定分止争”:若每个人都明晓自己的本分,尽上自己的本分,即可不争而和。
《论语·学而篇》曰“礼之用,和为贵”,说明礼分别人际的目的,正是为了使处在不同地位、扮演不同角色的人相互协调,以最低合作成本,享最高合作收益。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礼胜则离”,若只有礼之分别,则人必倾向于疏离生分,斤斤计较,逐渐丧失斯密所说的“通情能力”,蜕化为“理性经济人”。
如此,则人人相互防范,导致合作成本不断上升,以至于社会共同体无法维持而瓦解,此所谓“离”。
故“礼”之外还需“乐”。
乐主同,主亲,诉诸人之情感,拉近人际距离。
如此,人才能产生和保持合作的情感意向。
故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乐记》云:“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德者,得也。
”⑤由此看来,礼乐就是塑造和维系人际间合宜关系的规则、纽带,礼乐就是健全优美的生活形式。
人总在生活,但有时蝇营狗苟,没有尊严可言;有时则相互伤害,人人焦虑不安。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母题题源系列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理解、分析文章内容【母题来源】2014年新课标Ⅰ卷第3题【母题原题】【2014年高考新课标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201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2014年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 笑靥(yè)盥(guán)洗粗犷(guǎng)暮(mǜ)然回首B. 书箧(qiè)装帧(zhēn)碑帖(tiè)博闻强识(zhì)C. 敷(fú)粉脂(zhi)肪烙(lào)印刀耕火种(zhòng)D. 采撷(jié)竹笋(sǔn)咋(zé)舌拈(niān)轻怕重【答案】B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不字的一组是A.俸禄切蹉投桃报李一笑泯恩仇B.发轫枢纽并行别悖久旱逢甘霖C.花哨原委如雷贯耳时事造英雄D.调剂伸张促别及防真人别露相【答案】B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湖北的国画创作受浪漫瑰丽的荆楚文化的,源远流长,底蕴十脚。
当今的湖北画家既尊崇传统,又勇于创新,风格,为中国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不管足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惟独家乡的滋味,熟悉又,它就像一具味觉定位系统,一头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久牵系着经历深处的家乡。
A.滋润绚丽多彩顽固框定B.滋养绚丽多彩稳固锁定C.滋润多姿多彩稳固框定D.滋养多姿多彩顽固锁定【答案】D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满脚信息时代语言日子和社会进展的需要,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了《通用规范汉字表》。
B.自199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我市老龄化速度加快。
据统计,我市60周岁以上老龄人口已达145.6万,占总人口的17.7%,老龄人口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C.截至去年底,中国铁路营运里程已突破10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1万公里、在建规模1.2万公里,这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