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1)
- 格式:ppt
- 大小:942.50 KB
- 文档页数:37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后习题答案一、默读课文,想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的含义,说说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并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正如文中所说的:“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2)这句话启发我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不断思考,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才有可能发现真理。
二、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哪几个事例?每个事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的?(1)第一个事例是波义耳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溅上盐酸的花瓣变红,并制成石蕊试纸。
第二个事例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并写进《海陆的起源》中,并对地质界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个事例是阿瑟林斯基发现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证实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都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三、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
失败乃成功之母阳光总在风雨后,这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你若能从挫折中站起来,重新出发,必定能获得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
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
他曾为-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浪费,而是说:“ 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
’”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
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小练笔600字《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篇一嘿,你说真理是啥?有人说真理就像那高高在上的星星,闪着神秘的光,让人捉摸不透。
不过呢,我觉得真理更像是个调皮的小精怪,总是躲在一堆问号后面,得你费好大劲儿去找它。
就说牛顿吧,这家伙简直就是个问号制造机。
他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心里肯定想:“哟呵,这苹果咋就不往天上飞呢?”这就是他的第一个问号。
要是一般人,可能就嘀咕一句“这不是很正常嘛”,然后就把苹果吃了,啥事没有。
但牛顿不啊,他心里就像猫抓一样,这个问号就像一颗种子,在他脑袋里生根发芽。
他可能晚上睡觉都在想:“是不是有啥东西在拉着苹果呢?”然后他就开始观察周围的东西,是不是所有东西都会往地上掉呢?这个问号越来越多,就像滚雪球一样。
他可能还被人笑话呢,“嘿,牛顿,你整天琢磨苹果掉不掉的,是不是傻呀?”但是牛顿不管,他就一个劲儿地在问号堆里打转。
我想啊,他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也有犹豫的时候。
“也许这就是个偶然现象呢?”“我这么研究下去会不会根本就没结果啊?”可他还是继续坚持。
最后呢,经过无数个问号的折磨,他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时候真理就像个害羞的姑娘,被牛顿从一堆问号后面拉了出来。
还有那个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他也不知道要失败多少次。
他肯定想:“啥材料能让这灯泡一直亮着呢?”他试了这个,不行,试了那个,也不行。
周围的人可能都说:“爱迪生,你别折腾了,这根本就不可能。
”但他就不信这个邪。
每一次失败就给他多添一个问号,“为什么这种材料不行呢?”“是不是还有别的因素影响呢?”他在这成百上千个问号里摸爬滚打,最后终于让电灯亮起来了,这真理就诞生了。
所以说啊,真理这东西,它不会自己跑到你面前,你得先有那一百个问号,得去好奇,去追问,哪怕被人觉得你是个怪胎。
就像我们学习一样,有时候一个问题不懂,你要是就这么算了,那你永远也找不到真理。
只有不停地问“为什么”,在问号的海洋里扑腾,说不定哪天真理就被你捞出来了呢。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读写5个生字,正确认读“追根求源、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打破沙锅问到底”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三个故事在写法上的相同点。
3、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学习作者运用三个典型事例证明中心论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名言交流,谈话导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许多有关质疑的名言,是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有没有什么疑问?(学生自由发言)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0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信你会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读顺,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和词语掌握情况。
生字注音,词语认读,解释“无独有偶”和“打破沙锅问到底”。
三、整体感知,弄清道理1、课文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哪些句子讲述了其中的道理,画下来。
2、指名读句子。
3、如果让你用几个词语来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的原因,你会选哪几个词语?4、作者只讲述道理了吗?(板书:举事例)作者讲述了哪几个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课前预习我们每个人填写了这样的表格,下面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表格,互相评价补充,待会儿请同学们再来汇报。
5、学生四人小组内交流表格。
6、指名一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表格。
台下的同学进行评议。
四、细读感悟、理解含义。
1、你认为作者举的这三个事例把作者的观点表达清楚了吗?让我们再认真研读这三个故事,透过事例中的语言文字,去寻找答案。
勾画出故事中能体现这些见微知著、追根求源、锲而不舍这几方面的语句,说说你的看法。
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有解析)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儿童与发明①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离不开创造灵感,而孩子们天真无邪的问题和常人眼中的“异想天开",在发明者看来却是创造的源泉。
②1821年的一天,德国有个农家女孩拿着妈妈的木梳在家门口玩耍。
玩腻了,她想出个新花样:找来两张纸片,一上一下贴在木梳上,把它放在唇边,谁知竟呜哩呜哩吹出声了。
一个叫布希曼的音乐家路过,被这奇妙的声音吸引住了。
他仔细观看了女孩的“杰作”,回家后,综合女孩的木梳、中国古笙和罗马笛的发音原理,制成了第一支口琴。
③无独有偶,听诊器的发明灵感也来自儿童。
一次,法国医生雷内克到一位患心脏病的贵妇家去诊病。
由于病人过于肥胖,传统的叩诊法无法测得准确的心率,可是又不便直接用耳朵贴在患者胸部听诊,雷内克医生十分为难。
回家的路上,他看到一群孩子在一根圆木的一头用针刮划,而另一群孩子把耳朵贴在另一头。
出于好奇,他凑上前去,竟清楚地听到了圆木那头的声音。
这件事启发了雷内克,不久,听诊器问世了。
④一次性成像照相机是美国人兰德的发明,提醒他进行这项研究的是他的小女儿。
一天,兰德和女儿去公园游览。
他给女儿拍了许多照片,拍完后,孩子急切地向爸爸要照片。
孩子的要求促使兰德花了好多年研究一次性成像问题,兰德终于在194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次性成像照相机。
⑤非洲裔美国人毕寇是位身手不凡的机械师。
他的儿子是个报童,整日奔波送报,脚踏车上的链条常常脱落,儿子为此十分苦恼。
于是,毕寇用塑胶做了些齿轮,再用木工工具加工,给孩子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两轮传动"的脚踏车——用踏板的力量同时带动两个轮子,这种车能畅行于郊外崎岖的小径。
⑥与前几位相似,发明隐形眼镜的比斯特得益于儿子的恶作剧。
一天,他正聚精会神地读报,突然,鼻梁上的眼镜被调皮的小儿子打落在地。
比斯特正要发火,小儿子却拾起碎镜片,贴在眼前大叫起来。
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含答案)第15课《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阅读理解题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①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②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③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④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
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
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1.选择正确答案,把字母填到括号里。
(1)和“差不多”的“差”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参差____________B.出差____________C.相差____________D.差别(2)和“司空见惯”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A.经久不衰____________B.持之以恒____________ C.屡见不鲜(3)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意思相近的名言是( ) A.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
——巴甫洛夫B.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爱迪生2.“把‘?’拉直变成‘!’”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写的好处,下面描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新颖有趣,能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B.避免了啰唆的表述,更加通俗易懂。
C.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