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化要先打破制度束缚
- 格式:docx
- 大小:13.38 KB
- 文档页数:3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和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对高素质农民需求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在我国农村地区长期存在,“谁来当农民”“如何当农民”“现代农民应该是怎样的”等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大力培育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的职业化水平是解决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数据显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已经超过1500万人[1],其中,31.1%的新型职业农民文化程度在高中及以上,72.11%的新型职业农民年龄在35至54岁[2]。
对标农民职业化的内涵和特征,如何加速农民的职业化成为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农民职业化的内涵(一)农民职业化的缘起与演进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小农经营取得了辉煌成绩。
但是,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由于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的弊端逐渐显露,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三农”问题成为国家整体现代化发展的短板。
以家庭为单位的有限的土地经营规模难以保证家庭的收入水平,从而降低了农民的种地积极性,于是一部分农民弃农务工成为农民工;一部分农民流转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
规模化、机械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被动”“低素质”“封闭”的农业从业者,急需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于是,长期以来被贴着“身份”标签的农民,作为一种职业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从我国颁布的促进农民职业化的政策来看,农民职业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农民职业化的萌芽阶段。
早在2005年农业部颁布的《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就提出,将“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作者简介吕莉敏(1981- ),女,江苏理工学院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职业教育,教育领导与管理(常州,213001)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返乡创业农民工职业培训支持体系研究”(18YJC880063),主持人:吕莉敏;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苏南推进社区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实证研究”(2018SJZDI175),主持人:张胜军农民职业化的内涵、特征与实现路径吕莉敏摘 要 随着我国城乡互动的增多,农村劳动力有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
做社会之社会研究寻三农之三农之路———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雷明教授访谈雷明,王钰晴,刘晴晴■■名家语丝WORDS FROM THE CELEBRITY天地人师,敬畏敬畏之人,好奇好奇之事。
置思想于天上,入双脚于泥里。
学可学之师,教可教之人。
思可思之题,寻可寻之路。
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寻思社会之真理,探究华夏之大道。
是以为治学之座右铭。
收稿日期:2023-01-16作者简介:雷明(1965-),河南上蔡人,新疆财经大学“天池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二级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教授(Honorary Professor of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北京市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原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乡村治理、乡村振兴、区域可持续发展;王钰晴(1998-)女,山东德州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刘晴晴(1992-),女,湖南邵阳人,《社会科学家》杂志社编辑,研究方向为编辑学、社会治理、公共政策。
摘要:访谈中,雷明教授主要围绕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话题讲述了三农问题学术研究之路和要旨。
在他看来,人才问题是乡村振兴的元问题,应当塑造乡村人才的可持续能力,实现造血式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建设“和美乡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坚持“两山”理念,既要“百姓富”也要“生态美”,既要美丽经济也要美丽生态。
共同富裕战略下,亟需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应加快构建以初次分配为基础、以再分配为重要补充、充分发挥三次和四次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同时也要打造城乡联合共生体。
关键词:贫困治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二元结构;连体共生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4)01-0003-06雷明(1965-),河南上蔡人,武汉大学学士、硕士,中国人民大学中美研究生班,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站首位博士后(国家博士后),师从厉以宁先生。
2018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高度重视人力资本培育,切实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入新时代,“农民”这一职业身份逐渐摆脱传统的农耕和自给自足角色,开始融入现代工业社会职业体系,逐步得到国家与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认同和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农业现代化的推进赋予了广大农民更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更大的历史使命,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主攻方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的有力举措。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尚处于起始阶段,与当今世界农业强国相比,仍存有很大差距,可谓任重道远。
因此,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明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面临的系列[摘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是推进农民职业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基本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的有力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虽然已经逐步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依然面临队伍发展不均衡不稳定、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培育精准程度不够高等系列现实挑战。
立足新时代,落实政策扶持、完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甄选培训对象、强化保障措施和能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新时代;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作者简介]徐进(1982-),男,山东淄博人,甘肃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在读博士。
(甘肃兰州730070)康芳(1994-),女,甘肃天水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
全国人大代表赵昭:农民身份要职业化
凯风
【期刊名称】《中国农民合作社》
【年(卷),期】2018(0)4
【摘要】外出求学在城市有了工作,却转变思路,回农村办起了养牛合作社,34岁的她和记者聊起,脸上洋溢的依然是自信和率真,10年时间,她用成绩证明了当初果敢智慧的选择。
此次“两会”,记者采访了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南召县犇犇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昭。
2006年河南工业大学毕业后,赵昭在郑州市找到一份广告设计的工作。
一次给客户做牛产品设计的契机,她得以充分调研当前养牛市场,看到了中国牛肉市场路子宽、可发展性强的特点,萌生回乡养牛的念头。
【总页数】1页(P34)
【作者】凯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西部实力派书画家:赵昭 [J], 赵昭
2.中国西部实力派书画家:赵昭 [J], 赵昭
3.苏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方向农村土地股份化农业经营规模化农民身份职业化[J], 品浓
4.\"牛倌\"赵昭:返乡女大学生的山乡牧歌 [J], 甘泉
5.面向公民权:农民身份转变的政治社会学——读《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身份转换研究》 [J], 陈晓运; 陈彦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年公务员总每日一练09-19-公务员考试总题库1、在农业越来越依靠现代科学知识和农耕技术的当下,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卷入城镇化大潮而失去种地技能之后,农民职业化可以有效促进家庭小农经济变革为家庭农场或庄园经济,从而解放农村的落后生产力,也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然而农民职业化,不是农民证书化,更不是相关部门设立几个条条框框,外加做一些培训工作,就能让农民实现职业化了的。
关于这段文字所表述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农民职业化不应当给农民颁发证书或组织农民进行培训B. 农民职业化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对农民适当培训也是需要的C. 当下农业面临着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丧失传统种地技能的问题D. 农民职业化意味着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务农,形成家庭农场2、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①②⑤,③④⑥B. ①③④,②⑤⑥C. ①③⑤,②④⑥D. ①④⑥,②③⑤3、下列画家和其代表作对应正确的是:A. 吴道子——《洛神赋图》B. 张择端——《游春图》C. 徐悲鸿——《五牛图》D. 阎立本——《步辇图》4、戏曲:京剧:《红灯记》A. 军队:陆军:步兵连B. 运动:田径运动:水上运动C. 西方音乐:歌剧:芭蕾舞D. 植物:灌木:乔木5、从3双完全相同的鞋中,随机抽取一双鞋的概率是:A. 1/6B. 1/3C. 1/2D. 3/5根据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经济年均增长11.2%,远高于同期3.5%的世界平均水平。
我国经济总量的国际地位实现“三连跳”。
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GDP)22569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2010年增加到5879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也逐年上升,从2005年的5%提高到2010年的9.5%。
同时,中国与美国的差距逐步缩小,相当于美国GDP的比例从2005年的17.9%上升至2010年的40.2%。
新型农民职业化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新型农民职业化是指传统农民转变为具有现代理念、知识和技能的新型农民。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培育新型农民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展开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培育新型农民的问题1. 教育资源不足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等方面存在短缺。
这就给农村学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工作。
2. 土地流转难题农民在传统的土地所有权观念下,对土地有着较强的情感认同,不愿意将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村劳动者进行规模化经营,从而制约了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3. 就业机会不足由于农村就业机会较为有限,很多农村青年在完成学业后选择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业,而不是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
4. 传统观念束缚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着较为保守的农村观念,农民长辈对新型农民的理念和技术知识持有排斥态度。
这些观念束缚也给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 推进土地流转政府在土地流转方面应倡导相关政策,推动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规模化经营的企业或合作社,增加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同时也为新型农民的培育创造更好的条件。
3. 发展农村产业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吸引农村青年留在农村,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4.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居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农村居民树立现代理念,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型农民的理念和技术知识,进而推动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5. 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政策体系,促进新型农民的培育和发展。
在财政扶持、科技创新、土地流转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为新型农民的发展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几点思考一、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与分类对职业农民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一直以peasantry(传统农民)而不是farmer (职业农民,也翻译成农场主)称呼中国农民。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沃尔夫的经典定义,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他们是身份有别于市民的群体;而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将农业作为产业,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极大化。
沃尔夫对传统农民和职业农民的定义实际上道出了两者的最大差别。
传统农民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身份农民,它强调的是一种等级秩序;而职业农民更类似于经济学意义上的理性人,它是农业产业化乃至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职业类型。
笔者认为,新型职业农民可以定义为,自主选择在农业一、二、三产业充分就业,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工作,具有较高农业生产技能,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其主要收入来源于农业生产且高于当地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的职业化农民,是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新型职业农民按照从事农业产业类别,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生产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大都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有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直接从事园艺、鲜活食品、经济作物、创汇农业等附加值较高的农业生产。
主要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以及在农场、基地、农业企业被雇佣的“农业工人”,如农艺工、蔬菜园艺工、淡水养殖工、花卉园艺工、家禽繁殖工、家禽饲养工、制种工、果树育苗工、农药生产工、饲料生产工、蔬菜加工工等。
二是服务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是指掌握一定农业服务技能,并服务于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群体。
主要包括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等,如农产品经纪人、农资营销员、农作物植保员、动物防疫员、沼气生产工、农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
三是经营型职业农民。
这类职业农民有资金或技术,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有较强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验,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管理工作。
主要包括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协负责人以及规模种养大户、农场主、基地带头人、农业企业经理等。
十八大作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部署,把实现农业现代化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对于其他“三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是实现四化同步的短板,因此加快农业现代化是现代化建设关键之举。
现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可以表述为:一是在生产环节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通过广泛应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改变以往粗放发展方式,提高产量,提升品质,降低成本;二是在经营方式上实现产业化,通过建立合作组织等,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条龙综合经营,推动农业专业化和规模经营。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特别需要一批热爱农业、精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从业人员。
然而,当前支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人力资源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农业从业人员存在断层风险。
由于农业比较效益明显低于其他行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成为所谓“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农村真正的剩余劳动力——老弱病残则成为农村的留守者并成为现阶段农业的主要从事者。
调查显示,当前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57岁,其中60岁以上占63%。
一方面,具有丰富种植经验的老农民数量逐渐减少;另一方面,80后、90后等新一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不高,造成农村农业人员出现“青黄不接”的断层现象。
二是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的人才短缺现象突出。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原有农业从业人员依赖经验开展生产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难以为继,而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学农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就业,即使从事与农相关职业也主要集中在科技服务等,真正从事农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的人少之又少。
导致农业就业人员数量和素质都难以达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农民作为一种身份的存在,社会地位相对较低,降低了人们从事农业的意愿。
不同于发达国家的“farm e r”是职业名称,与其他职业平等,享有同等社会地位,农民在我国更侧重于作为“pe asa nt”的身份内涵,与“市民”相对立,在社会地位、公共服务等方面都低于“市民”。
新型职业农民相关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推动新型农民职业化发展,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备一定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和管理能力,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和服务的专业化农民。
第三条新型职业农民应当具备以下基本条件:(一)具有农业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操作农业生产工具和设备;(二)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职业准则;(三)具有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条新型职业农民相关制度包括培训考核、认定评定、激励支持等内容。
第五条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
第二章培训考核第六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当以实际农业生产和服务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开展专业培训和技能提升。
第七条地方政府应当组织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加强对培训机构和培训师资的管理和监督。
第八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核应当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合格者方可获得相应证书和技能等级认定。
第十条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考核机制,鼓励和支持农民参加培训考核,提升农民技能水平。
第三章认定评定第十一条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应当按照国家或地方相关规定进行,符合条件的农民方可获得认定资格。
第十二条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包括技术等级、服务能力、职业贡献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三条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应当公开透明,遵循公平公正原则,严格执行认定程序。
第十四条地方政府应当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评定机制,定期评估并更新认定名录。
第十五条对被认定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个人应当给予一定的激励奖励,如资金扶持、荣誉称号等。
第四章激励支持第十六条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农民参与现代农业生产和服务。
第十七条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贷款支持,减轻其经营压力。
农民职业化要先打破制度束缚
今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
《“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数量将达到2000万,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过35%。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过去农民是身份,生下来父母如果是农民、户口是农民,你就是农民。
现在要把农民概念回归职业概念,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9月3日《人民日报》)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普遍。
由于人均土地太少,按照家庭来算,每家的土地也很少,导致种田收入较低,辛辛苦苦干一年,还没有出去打工一个月挣得多。
显然,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已不适合,需要走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科学种植养殖模式,对农民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先导力量。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得到长足进步,部分行业跃居世界前列,成为具有全球市场竞争力的领域。
但农业领域的改革步伐较为迟缓,整体生产效率较低,科技化水平薄弱,全球市场竞争力较差,部分农产品价格比国外的高,诸如大豆、玉米、猪肉、大米等,均高于国际价格,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可见,需要提高我国农业技术含量,加大资本投入、科技投入,走产业化、规模化道路,让农民不再是身
份代名词,而是职业概念,吸引有能力的人才进入,改变农业的落后现状。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关系到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目前,农业从业人口结构不太好,以老人、妇女为主体,年轻人流失较严重,导致整体技术水平有限,难以掌握和理解新技术。
而且,现在有部分城市人口想从事农业,他们有知识、有资金、有经验,但受到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的限制,阻碍他们的进入,造成先进技术和资本无法正常流入农业领域。
因此,要放开政策和户籍限制,打破身份制度束缚,容许民间资本、城市人口自由进入农业,以市场经济规则为基准,实现农业资源优化组合,从而激活农业发展活力,让从业者能够赚到钱,拥有职业获得感,才会真正实现农民职业化,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目前,我国在推行土地流转,为规模化经营创造条件,部分地方取消农村户口,统一为居民户口,亦为劳动力和资本的自由双向流动,创造了制度条件。
农民可以进城务工,城里人也可以下乡搞农业,这样的自由双向流动,才是最好的劳动力流动模式,能够最大化实现个人选择,不再受制于出生、地域限制。
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未来农业不需要这么多人,很多低素质农民都会被“挤”出来,如何承接他们,则就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产业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资源,农业亦不例外,旧制度束缚了农业发展,现在要想释放农业活力,让农民职业化,就要先打破制度束缚,将眼光放得长远些,不要畏首畏尾,要敢于突破创新,尊重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