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4~15页例9及做一做,练习三第4~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尝试自己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以及合作意识和相互沟通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检验习惯。

【目标解析】“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较复杂,是在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这类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基础上发展引申出来的,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自主学习,大胆探究。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上,学会解决较复杂的“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

教学难点:初步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阅读思考

(一)课件出示信息

人心脏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心跳每分钟约75次,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

(二)阅读信息,思考问题

1.请学生认真阅读信息,思考: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预设:(1)婴儿每分钟心跳比青少年多多少次?

(2)婴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是青少年的几分之几?

(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

2.这些问题中,哪些你能解答出来?

对于前两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就能解答。解答完第一个问题时,说说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一方面复习解决分数乘法基本问题的方法,对解决分数乘法问题中表示数量关系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

二、由浅入深,探索新知

(一)改题

在课件上补充前述问题(3):“婴儿每分钟心跳多少次?”,呈现例9。

(二)探索解决稍复杂分数乘法问题的方法

1.认真阅读例9,理解题意。

阅读课本第14页例9及下面的“阅读与理解”和“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并思考:

(1)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把“阅读与理解”栏目的内容填写完整。

(2)从“分析与解答”的线段图中你又读懂了什么?说说每一条线段的意义。

(3)你认为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尝试自己做一下。

2.同桌讨论。

(1)说说题意和图意。

(2)把你的解题思路说给同桌听。

3.集体讨论。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可直接读题理解,也可通过线段图理解。对于遇到困难的同学,可以再次出示线段图辅助理解,尤其是对第二种解法的理解)。

(2)你是怎样解答的?说说解题思路。

方法一:方法二:

(3)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检验两位同学的解答是否正确吗?如果有困难可以提示一下(算算135次比75次多几分之几?)。

4.回顾小结。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来理解题意的?(反复阅读,画线段图,找准表示单位“1”的量等,特别强调画线段图在理解题意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阅读例题、画线段图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又通过讨论、小结,使每位同学都学有所得,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课堂练习,强化新知

1. P15做一做。反复阅读,仔细分析。独立完成后,同桌讨论解题思路和方法。

2.理解“分率句”专项训练:

(1)六(1)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把看作单位

“1”,是的,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女生人数 = 全班人数×。

(2)电视机的数量比洗衣机多。

电视机 = 洗衣机×。

3.独立作业(部分可选作本节的课后作业)

(1)昆虫飞行时经常振动翅膀。蜜蜂每秒能振动翅膀236次,蝗虫每秒振动次数比蜜蜂少。蝗虫每秒能振动多少次?

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你有几种解题方法?

(2)鸡的孵化期是21天,鸭的孵化期比鸡长。鸭的孵化期是多少天?

你能通过画线段图的方式分析题目的意思吗?

(3)严重的水土流失致使每年大约有16亿吨的泥沙流入黄河,其中的泥沙沉积在河道中,其余被带到入海口。有多少亿吨泥沙被带到入海口?

跟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思考过程。

(4)磁悬浮列车运行速度可达到430千米/时,普通列车比它慢。普通列车的速度是多少?

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用不同方法解答的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这节课所学知识。教师也可以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归纳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怎样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它与前一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什么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归纳得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是用这个数去乘几分之几。这里的几分之几有时候可以直接从题目中获取,有时候要根据题意自己计算出来。

解法一:

A.确定单位“1”的量。

B.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先求出中间问题。

C.再计算题中所求的问题。

解法二:

A.确定单位“1”的量。

B.先求出所求问题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C.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出答案。

【设计意图】此处的课堂总结有利于学生构建分数乘法问题的知识结构。

五、互动游戏,适度拓展

师:这堂课同学们都学得很好,现在还有时间,为了奖励大家,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

我这里有2个盒子和30个乒乓球。现在老师拿几个乒乓球放到一个盒子中,但是不给你们看到底拿了多少个,看哪位同学猜得准。

师:我只告诉你们一个条件:“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1号盒子里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如果1号盒子里乒乓球的个数是总个数的,你能说出2号盒子里现在有几个乒乓球吗?

师:你没有看见,怎么会知道另一个盒子里有25个乒乓球呢?

【设计意图】在课堂最后安排了有趣的数学游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回顾分数乘法的学习内容。

巧算分数乘法

巧算分数乘法 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可以简算分数乘法,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1.移 运用乘法交换律,移动运算中数的位置,使之便于“凑整”计算。 如:141×101×8=14 1×8×101 =10×101=1。 2.并 运用乘法结合律,把两个数合并起来,进行“凑整”计算。如:821 ×61×12=821×(61×12)=82 1×2=17。 3.配 运用乘法分配律,一一相配进行简算。如:60×(101+1001 )=60×101+60×1001=6+0.6=6.6。 4.提 反用乘法分配律,提取公因数进行简算。如:107×52+52 ×103=(107+103)×52=52。 5.拆 把一个数拆成两个数,以便于“凑数”计算。如:7323 ×8=(7+32 3)×8=7×8+323 ×8=56+43=564 3。 解题小魔棒 巧用估算定范围 题目下面哪两个数的积在13和5 6 之间? 112313? 5263? 223 ? 分析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每组分数乘法的积,然后通过通分比较积是否在13 和 56之间。比如,112313?=413,而413=1239,13=1339,所以1239<1339 ,于是112 313?的积不在13和5 6之间。其实,不用算出准确结果,通过估算也能确定积的范围。 在112313?中,由于1213比1小,所以112313?的积小于13,不在13和5 6之间。 在5263?中,23比1小,所以5263?的积小于56;同时56比12大,所以5263?的积大于13,因此在13和5 6 之间。

223 的积大于1,所以不在13和5 6 之间。 同学们,怎么样?估算的作用不小吧!对待不同的问题要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解题小魔棒 解决问题六步骤 在解决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时,可以按照“定、画、找、列、算、答”六个步骤来分析解答。 例:某校绘画小组有男生15人,女生比男生多5 1,绘画小组有女生多少人? 一、定,即确定单位“1”。从题中“女生比男生多5 1 ”可知,男生人数是单 位“1”。 二、画,即画出线段图。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画出线段图。 三、找,即找等量关系。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结合线段图,等量关系是: 男生人数+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女生人数,即男生人数+男生人数×5 1=女生人数, 或者男生人数×(1+5 1 )=女生人数。 四、列,即根据等量关系列算式。根据上面的等量关系,把男生人数代入等 量关系式,列式为15+15×51或15×(1+5 1 )。 五、算,即根据列出的算式求结果。15+15×51=18(人)或15×(1+5 1 )=18 (人)。 六、答,即写出答案。答:绘画小组有女生18人。 同学们,上面的方法你们学会了吗?快找些题来练习一下吧! IQ 博士 小虎说得对吗 星期天,小虎和爸爸去电子商城买彩电,他们看中了一台彩电。前段时间,由于商城周年庆,这种彩电降价 201,周年庆后,该彩电又提价20 1 。爸爸灵机一动,便问小虎:“这台彩电是原价高?还是现价高?” 小虎不假思索地说:“这台彩电‘降价 201后,又提价20 1 ’降提正好抵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专项练习

分数乘法专项练习 一、计算。 49×421 219 ×8 (132 +725 )×25 13×25×(225 +213 ) 4.6×723 12 +16 +112 +120 12 +14 +18 +…+164 (4.3×2.375+15 8 ×4.3)×2.5 二、填空。 1.用横线画出单位“1”的量,并写出数量关系式。 ⑴甲数是乙数的35 。 ( )×3 5 =( ); ⑵一桶油,吃去了25 。 ( )×2 5 =( ); ⑶小方的身高比小红矮19 。 ( )×1 9 =( ); ⑷现价比原价降低了18 。 ( )×1 8 =( )。 2.把一根3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份。每份占总长的( ) ( ) ,每份长( )米;两份长( )米, 相当于1米的 ( ) ( ) 。 3.小惠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功课的平均分数是96分,其中语文成绩占三门功课总分的5 16 , 他的语文考了( )分。 4.六⑴班男生25人,女生20人,男生比女生多( )( ) ,女生比男生少( ) ( ) 。 5.一个数是56,它的47 是( );120千米的2 3 是( )。 6.一堆煤24吨,又运进它的( )( ) 后是32吨,再运出( ) ( ) 后还是24吨。 7.小红有36张邮票,小新的邮票是小红的56 ,小明的邮票是小红的4 3 。由题意可知:( )的邮票 最多,有( )张;( )的邮票最少,有( )张。 8.买30千克大米,吃了45 千克还剩( )千克;买30千克大米,吃了4 5 ,吃了( )。 9.一桶油10千克,用去了这桶油的4 5 ,还剩( )( ) ,还剩( )千克。 10.一袋大米重6千克,小明家第一天吃了14 ,第二天吃了1 4 千克,两天一共吃了( )千克。

分数乘法 (2)

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利用本单元所学知识不仅可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且也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以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体会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 算。 2 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 教学重难点 (1)正确计算分数乘法式题,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关键: 通过应用题从整数乘法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结合示意图进行教学。 课时安排 14 课时

第二单元 分数乘法 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29页例1、练一练,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喜欢学吗? 复习:1、5个 2 1 是多少?怎样列式?(多媒体示题) 2、=636261++ =9 29292++ 学生做完1后,提问:整数乘法的意义 做完2后,提问这两道题各有什么特点? =9 2 9292++这道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整数(板书课题) 组织探究 1、教学例1 出示例1, 教师出示图,标注出长是“1米” 教师: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这个已知条件吗? 出示问题:小芳做3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几分之几米绸带? 你能在图中涂色表示出来吗?学生涂色。 问: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列怎样的算式?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103103103++ 教师:求3个 10 3 相加的和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你会列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3×3或3×10 3 提问:这个算式中的 10 3 是什么数?式中的3是什么数? 教师:由此可以看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是相同的,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多媒体示) 二、探索

六年级奥数分数乘法的巧算(一)

分数乘法的巧算(一) 一、拆分因数,使计算简便。 1、拆分分数:一个分数接近单位“1”(小于单位“1”或大于单位“1”) 例:1. 计算33 34×27 2. 计算 23 22×17 练习1: 48 50×13 43 41×13 33 34×13 39 38×25 2、拆分整数:整数接近分数的分母或接近分母的倍数 例:1. 计算2010 ×123 2009 2. 计算93 × 23 46 练习2: 52 ×37 501001 × 101 1002199 × 89 99 43 65×129 二、先分拆分数,然后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1、分母相同的,拆分成一个分数与另一个因数的积的形式,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例:1. 计算3 4×27 + 1 4×39 2. 计算 5 7×27- 2 7×29 练习3: 1 6×45 + 5 6×15 5 7×19 —8 × 4 7 2、将一个带分数拆分成整数加分数的形式,再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例:计算153 11×1 744 5 7× 4 9

练习4: 2137 × 15 2915 × 56 3429 × 911 2916 × 67 作业(一) 2728 × 15 1002 × 1001001 35 × 31 + 15 × 7 2623 × 15 作业(二) 22311 × 17 3842 × 43 13 × 45 + 23 × 15 3940 × 13 131 × 3865 57 × 9 — 47 ×6 作业(四) 1738 × 37 103 × 15104 57 × 5 + 47 × 6 2517 × 78 二、乘法分配律的进一步运用 例1:计算527 ×5 + 457 ×923 练习1: 335 ×25 25 + 37910 ×625 338 ×4+ 558 ×535 1049 ×4 — 249 ×712 例2:计算22×17 + 11×27 + 337 ×211 练习2: 39×14 + 25×34 + 264 ×313 9×38 + 15×18 — 54 ×35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

= ++6 56565=++2 1212 1 第1课时 分数与整数相乘 教学内容: 课本第28--29页例1和“练一练”,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相同,初步理解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了整数和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现在,我们开始来学习分数的计算方法,大家喜欢学吗? 复习:1.5个12是多少? 怎样列式? 2.

10 3103103++

练习五第2题。 教学反思: 第2课时分数乘法的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 课本第29--30页例2和“练一练”,练习五第6-9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可以用乘法计算。 2.通过操作,观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 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你想不想继续往下学?在学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复习:计算下面各题,并说出计算方法。 3 7×2 5 8 ×1 1 10 ×5 上面各题都是分数乘以整数,说一说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二、探究新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教学例2 出示例2的图,然后出示条件: 小芳做了10朵绸花,其中1 2 是红花, 2 5 是绿花。 引导学生理解:“其中1 2 ”是什么意思? 使学生明白是10朵中的1 2 ,然后出示问题

浅谈分数乘法的教学

浅谈分数乘法的教学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分数乘法与通用教材相比,在内容的处理编排与例题的设计上,都作了修改。修改后的教材,更体现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关键是教师如何发掘和把握教材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使学生开发智力、提高能力。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几点浅见。. -、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孕伏和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是非常紧密的。由此,教材在修改上十分重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我们讲,数学课没有完全新的课,就是要求我们去发掘和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更好地组织好教学。 比如,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是建立在整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由此,教材在先讲分数乘以整数时,安排了两个复习内容,一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怎样列式?突出整数乘法的意义;二是同分母分数相加,为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作好准备。教学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两个复习内容,通过复习旧知,导出新知,运用旧知学习新知,使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迁移规律和迁移方法。教学例1就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揭示例题,理解题意,抓住" 2/9块"是什么意思,画出图示;第二步,引导学生想:每人吃2/9 块,3个人就吃了3个2/9 块,用以前学过的分数连加的方法求3个2/9是多少?并列式计算;第三步,引导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第四步,归纳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就是几个相同分数连加的简便运算;计算法则就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而分母则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通过迁移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又如,带分数乘法,"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学生先对"通常"难于理解,教学中就可 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出现算式, 后提出: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吗?学生就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一是把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运用小数乘法计算;二是根据带分数的意义,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三是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来计算。从比较中,学生不难发现,显然方法二是很麻烦的,就会感到方法 一与方法三是简单的,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计算,,学生发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从而看到带分数乘法把带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只有特殊性没有普遍性。从而认识到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为什么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的道理。 二、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抽概括能力 数学具有抽象性,这是数学的又一个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又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往往都需借助形象直观和具体操作实践。由此,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化,通过直观形象的思维,又抽象出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教学中应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而通过修改后的教材正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点。 比如,分数乘以整数就是通过学生熟知的生活实际吃蛋糕的实例来引人,进行知识迁移。又通过一瓶桔汁重3/5 千克,3瓶重多少千克?1/2 瓶重多少千克?2/3 瓶重多少千克?这样的具体实例来理解抽象出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又如,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难点是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的理解与掌握。教学中就应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依据教材的安排来组织好教学,可分四步来进行:第一步,出示例3,理解题意,抓住"每小时耕地1/2公顷"的含意,画出示意图,从示意图,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第二步,理解"1/5 小时耕地多少公顷"的含义,如何推算出1/2 公顷的1/5 是多少,画出示意图,通过示意

分数乘法的巧算(二)

分数乘法的巧算(二) 一、综合运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例1:计算(414 + 823 + 634 + 613 )×(3 — 2 13 ) 练习1: (227 + 456 + 757 + 516 )×(2 — 211 ) (1135 — 214 — 334 + 25 )×(9 — 49 ) (121320 — 2310 — 4710 — 3910 )×(4 — 47 ) (649 + 4413 + 559 + 5913 )×(2 — 211 ) 例2:计算1313 ×34 + 1614 ×45 + 1915 ×5 6 练习2: 1315 ×56 + 1614 ×45 — 1713 ×34 1312 ×23 + 1525 ×57 + 1315 ×56 84419 × 1.375 + 105519 × 0.9 1717 ×78 + 1615 ×56 + 1213 ×34

二、乘法分配律的进一步运用 例1:计算527 ×5 + 457 ×92 3 练习1: 335 ×25 25 + 37910 ×625 338 ×4+ 558 ×535 1049 ×4 — 249 ×712 例2:计算22×17 + 11×27 + 337 ×2 11 练习2: 39×14 + 25×34 + 264 ×313 9×38 + 15×18 — 54 ×35 0.7×149 +234 × 15 + 0.7 × 59 + 14 × 15 9×35 + 24×15 — 115 ×38

(325 + 523 +635 + 613 )×(3 — 311 ) 1614 ×45 + 1717 ×78 + 1315 ×56 625 ×7 + 335 ×1013 22×15 + 11×25 + 335 ×211 作业(二) (449 + 856 + 759 + 716 )×(3 — 314 ) 1915 ×56 + 1919 ×89 — 2513 ×34 425 ×1025 +17910 ×535 39×17 + 25×37 + 267 ×313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分数乘法(练习)分数乘法(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训练学生分析、解题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书上第44页上的第12题 1、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分数的大小特点,知道有一些分数比1大,有些分数比1小。计算后,再把每一个积分别与15(或36)比较。 从而发现: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小。2、书上第44页上的第13题 引导学生根据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出每组两道算式得数的大小。 二、说说分数的意义,并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产1/8。 1/8= (2)钢笔枝数的2/5相当于圆珠笔的枝数。 2/5=

(3)花布的米数比白布长1/4。 1/4= (4)实际每月比计划节约了1/10。 1/10= (引导学生想到:单位1是哪个量,另一个量是多少,写出数量关系。) 二、对比练习。 1、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是白布的1/3,花布有多少米? 2、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比白布长1/3,花布比白布长多少米? 3、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长1/3米,白布比花布长多少米? (1)分别说说题中的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比较3题有何异相点? 三、综合练习。 1、一种商品原价是250元,现价是原价的4/5,现价是多少? 2、一种商品原价是250元,后来降价了1/5,降价多少? 3、修路队修一条12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 (1)两天分别修了多少米?

谈分数乘法的教学论文

谈分数乘法的教学 鸣矣河小学李星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分数乘法与通用教材相比,在内容的处理编排与例题的设计上,都作了修改。修改后的教材,更体现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关键是教师如何发掘和把握教材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使学生开发智力、提高能力。谈几点浅见。. 一、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有关知识的孕伏和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是非常紧密的。由此,教材在修改上十分重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我们讲,数学课没有完全新的课,就是要求我们去发掘和把握教材的这一特点,更好地组织好教学。 比如,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是建立在整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由此,教材在先讲分数乘以整数时,安排了两个复习内容,一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怎样列式?突出整数乘法的意义;二是同分母分数相加,为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作好准备。教学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两个复习内容,通过复习旧知,导出新知,运用旧知学习新知,使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迁移规律和迁移方法。教学例1就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揭示例题,理解题意,抓住2/9块是什么意思,画出图示;第二步,引导学生想:每人吃2/9块,3个人就吃了3个2/9块,用以前学过的分数连加的方法求3个2/9是多少?并列式计算;第三步,引导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第四步,归纳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就是几个相同分数连加的简便运算;计算法则就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而分母则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通过迁移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又如,带分数乘法,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学生先对通常难于理解,教学中就可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出现算式后提出: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吗?学生就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一是把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运用小数乘法计算;二是根据带分数的意义,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三是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来计算。从比较中,学生不难发现,

(完整版)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乘法计算题

分数乘法计算 74 ÷2 74÷3 98÷6 154÷12 8 3÷5 136 ÷9 85÷10 158÷6 2÷2 1 2÷31 2÷32 8÷76 125 ÷3 6÷4 1 32÷5 1 94÷32 38÷4 31÷4 3 6 5÷41 12 7 ÷7 75÷57 6÷5 3 6÷43 6÷1 6÷2 3 6÷2 5 8×4 1 4 3÷4 4 9÷2 3 52÷4 51÷3 2 74÷2= 74÷3= 98÷6= 15 4 ÷12= 83÷5= 136÷9= 8 5 ÷10= 158÷6=

3× 51 54×3 2×53 5×51 6×95 11 3×2 3×92 169×12 10×157 43×16 7×107 4×133 21×14 5 12×1 12× 21 12×41 1×3 31×3 91×3 5×2 2 5 ×2 45×2 5×73 95×6 100×52 127×4 21×74 117 ×4 43×41 83×21 65×31 41×32 53×92 87×145 31×41 52×31 43×98 21×98 83×76 245×56 92×67 258×45 65×87 75×32 14 1×140 89×34 545×9 71×81 103×94 134×83 31×1312 65×32 32×2 32×23 118×8 11 97×79 56×65 2×2 1 7×71 51×5 3× 51= 54×3= 2×53= 5×51= 6×95= 113 ×2= 3×92= 169×12= 10× 157= 43×16= 7×107= 4×133= 21×145= 12×1= 12×21= 12×4 1 = 1×3= 31×3= 91×3= 5×2= 25×2= 4 5 ×2= 5×73= 95×6= 100× 52= 127×4= 21×74= 117×4= 43×41= 83×21= 65×31= 41×3 2=

奥数第一讲 巧算分数乘法

1、教材分析 课程名称:巧算分数乘法 教学内容和地位: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及乘法的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我们知道,分数乘法计算和整数乘法计算一样,既有知识要求, 又有能力要求,计算法则、运算定律是计算的依据,要使计算快速、准确,关 键在于掌握运算技巧。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2、课时规划 课时:3课时 3、教学目标 分析 掌握巧算中经常要用到的一些运算定律,如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以及除法分配律等变 式定律与性质。 4、教学思路 一、课前复习 二、知识点串讲 三、难点知识剖析 四、能力提升 五、易错点总结 5、教学过程 设计 必讲知识点 一、课前复习 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带分数假分数互化、约分、通分、分数加减运算。 二、知识点串讲 (一)分数乘法包含两种情况: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如: 、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一个分数乘整数,可以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为了计算简便,能约分的要先约分,然后再乘;两个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数乘法中有带分数的,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然后再乘。 如:;;。 (三)分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四)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要弄清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倒数,哪个数与哪个数互为倒数,如:5×0.2=1,则5是0.2的倒数,0.2是5的倒数,5和0.2互为倒数。 求倒数的方法: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1与1相乘的积是1,所以1的倒数是1;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没有倒数。 三、难点知识剖析 例1、计算 解析: 21是7的3倍,120是24的5倍,应用乘法结合律分别算。解答: 例2、计算 解析: 为了便于观察与计算,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再利用积的变化规律和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解答: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二分数乘法》单元知识复习清单_教学设计

新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二分数乘法》单元知识复习清单_教学设计 二分数乘法 一、分数与整数相乘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整数乘法的意义。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2. (1)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二、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2.求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实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表示两个数的倍比关系。只是在用整数或小数表示这种倍比关系时,要说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而在用分数表示时,要说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如一个数的1.5倍,也可以表示为一个数的。因此,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都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1.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分数和分数相乘,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3.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所以分数与整数相乘,也可以看成是分数与分数相乘,即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与整数相乘。 四、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及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 1.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方法:先求出中间的间接量,再求出最后要求的量。 2.分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分子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和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五、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积与因数的大小关系: a×b=c(a不为0),当b1时,c当b1时,c当b=1时,c=a。 六、倒数的意义 1.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理解“互为倒数”。 “互为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是倒数。 七、求倒数的方法 1.观察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的特点,发现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子、分母的位置是互换的。 2.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1)求真分数、假分数的倒数,可以直接调换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位置。 (2)求一个整数(0除外)的倒数,先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假分数,再调换这个分数分子、分母的位置。 (3)求小数的倒数,先把小数化成最简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也可以根据倒数的意义来找。

谈分数乘法的教学

谈分数乘法的教学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第十一册分数乘法与通用教材相比,在内容的处理编排与例题的设计上,都作了修改。修改后的教材,更体现了小学数学知识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的理解规律,有利于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关键是教师如何发掘和把握教材特点,优化课堂教学,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使学生开发智力、提升水平。谈几点浅见。. 一、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实行知识迁移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前面知识的学习,往往是后面相关知识的孕伏和基础,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是非常紧密的。由此,教材在修改上十分重视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以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行知识的迁移,掌握新的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我们讲,数学课没有完全新的课,就是要求我们去发掘和把握教材的这个特点,更好地组织好教学。 比如,分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是建立在整数乘法的意义与计算法则的基础上,由此,教材在先讲分数乘以整数时,安排了两个复习内容,一是求几个几是多少,怎样列式?突出整数乘法的意义;二是同分母分数相加,为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作好准备。教学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两个复习内容,通过复习旧知,导出新知,使用旧知学习新知,使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迁移规律和迁移方法。教学例1就可分四步走:第一步,揭示例题,理解题意,抓住2/9块是什么意思,画出图示;第二步,引导学生想:每人吃2/9块,3个人就吃了3个2/9块,用以前学过的分数连加的方法求3个2/9是多少?并列式计算;第三步,引导学生根据整数乘法的意义,把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第四步,归纳出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就是几个相同分数连加的简便运算;计算法则就是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而分母则不变,能约分的先约分,可使计算简便。从而使学生从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通过迁移较好地理解和掌握其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及计算法则。 又如,带分数乘法,通常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学生先对通常难于理解,教学中就可通过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使用迁移的方法来协助学生理解。如出现算式后提出:你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吗?学生就会出现三种计算方法:一是把带分数化成有限小数,使用小数乘法计算;二是根据带分数的意义,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三是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来计算。从比较中,学生不难发现,显然方法二是很麻烦的,就会感到方法一与方法三是简单的,这时教师再让学生计

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的简便计算练习题

六(上)数学分数乘法练习卷 班级: 姓名; 一、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 23 ×15 ×3 5×47 ×35 25 × 4 × 3 4 (220 + 1 5 )× 5 1 6 ×( 7 - 23 ) 21× 320 (89 +427 )×27 6 ×(218 ×730 ) (38 - 38 )× 6 15 56 ×59 + 59 × 16 29 ×34 +527 × 34 613 ×75 - 613 × 2 5 712 × 6 -512 × 6 37× 335 6 25 × 24 (35 + 7 )× 25 16 ×(5 - 23 ) (24 + 83 )× 1 24 34 ×12 + 34 × 25 57 - 49 × 57 1- 514 × 21 25

12×(724 + 56 + 34 ) 417 ×(125 × 34) (15 + 3 7 )×7 ×5 677 × 78 25 ×210 + 910 ×0.4-2÷5×110 23 ×15 ×3 5×47 ×35 6 ×(218 ×730 ) 29 ×34 +527 × 3 4 2 5 × 4 × 34 (220 + 15 )× 5 (89 +4 27 )×27 (38 - 38 )× 615 16 ×(7 - 23 ) 56 ×59 + 59 × 1 6 613 ×75 - 613 × 25 712 ×6 - 512 × 6 21× 3 20 37× 335 57 - 49 × 57 12×(724 + 56 + 34 )

6 25× 24 (3 5+ 7 )×25 3 4× 1 2+ 3 4× 2 5 1- 5 14× 21 25 1 2+ 6 4× 4 6 1 6×(5 - 2 3) 4 17×(125 ×34)(1 5+ 3 7)×7 ×5 (24 + 8 3)× 1 24 6 77× 78 2 5× 2 10+ 9 10×0.4-2÷5× 1 10(按运算顺序算) 1、小华读一本120页的故事书,第1天读了全书的. (1)第1天读了多少页?(2)剩下多少页没有读? 2.小华读一本120页的故事书,第1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读了全书的, (1)第1天读了多少页?(2)第2天读了多少页?(3)还剩多少页没有读?

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过关练习试题及答案(共2套)

新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乘法》测试卷(一)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选择题(10分) 1.王奶奶家养了30只鸭,养鸡的只数是鸭的,养了()只鸡。 A.10 B.12 C.18 2.如果1 5 a= 1 4 b(a、b均不为0),那么a和b相比较,( )。 A.a大B.b大C.一样大 3.把六(1)班人数的1 7 调到六(2)班后,两班人数正好相等,六(2)班人数实际是六(1)班人 数的( )。 A.2 7 B. 3 7 C. 4 7 D. 5 7 4.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用去了1 3 ,另一根用去了 1 3 米,两根用去的长度相比,( )。 A.第一根长些 B.第二根长些C.一样长D.无法比较5.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5 m,宽是长的,求面积的算式是( )。 A.15×B.15×C.×2 二、填空题(34分) 6.3 4 的倒数是(___),6的倒数是(___),(___)的倒数是0.375. 7.“妈妈的体重是60kg,小明的体重是妈妈体重的2 3 ,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这道题 中(______)的体重是单位“1”,求小明的体重就是求(____)的2 3 是多少,算式是 (_______)。 8.一根木棒长2 5 m,2根木棒长(_____)m, 1 2 根木棒长(_____)m。 9.3t的2 9 是(_____)t,2.4m的 3 5 是(_____)m,(_____)km比 2 5 km多0.2m。 10.用分数乘法算式表示图中重叠阴影部分。 () () () () () ()?=

() () () () () ()?= 11.已知a×3 5 =b× 5 3 =c× 4 5 (a、b、c均不为0),把a、b、c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 <(____)<(____)。 12.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9 2 米,高是底的 1 3 ,高是(____)米,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____)平方米。 13.在里填上“>”“<”或“=”。 6 7× 5 9 6 7 5米的 1 6 1米的 5 6 7 8 × 11 9 7 8 9× 2 3 2 3 ×9 14. 5 12 分=(____)秒 3 25 立方米=(____)立方分米 3 8升=(____)毫升 1 4 平方米=(____)平方分米 15.一个球从高处落下,每次接触地面后弹起的高度是前一次下落高度的,如果这个球从25 m的高度落下,第三次弹起的高度是(____)m。 16.一件上衣的原价是120元,现价比原价低,现价是(____)元。 17.一个西瓜,爸爸吃了它的,小明吃的是爸爸的,小明吃了这个西瓜的(____),还剩下这个西瓜的(____)。 三、判断题(5分) 18.5吨大米,吃了3 5 后,又运进 3 5 吨,最后还有5吨大米。(____) 19.3t的5 8 和5t的3 8 同样重。(____) 20.一个数(0除外)乘分数,积一定小于这个数。(____) 2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_____) 22.真分数的倒数大于1,假分数的倒数小于1。(____)四、计算题(25分) 23.看图列式计算。(3分)

苏教版分数乘法教案

§2-1 《分数与整数相乘》(教案) 主 备:胡继清 主备研讨人:宗和杰 巫海燕 审核人:孙红伟 个案修改人: 个案修改审核人: 个案修改审核时间: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例1、“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分数与整数乘的含义,知道“求几个相同分数相加的和”要用乘法计算,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探索成功的感受,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谈话:国庆节的时候,六(1)班同学为了美化自己的教室,纷纷动手制作绸花。 出示:制作一朵绸花用3分米绸带,小明做4朵这样的绸花,一共用多少分米绸带? (1)画出线段图;(2)用两种方法列式、计算。 3+3+3+3=12(分米)或3×4=12(分米) 追问:你能说出这个乘法算式的意义吗? 指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 2.自学课本P28-29例1: 按要求涂一涂,填一填,想一想:分数乘整数可以怎样算? 二、课堂助学 1.做一朵绸花要用10 3米绸带。 引导: “ 103米”表示什么意思?如果用长方形纸条表示1米,你能在长方形纸条上指出10 3米吗? 学生在学案上涂色表示出10 3米。说说这样涂色的理由。 说明: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就是 10 3米. (教师出示图)。 2.

分数乘法课堂实录

分数乘法课堂实录 课题:分数乘分数 教学内容: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分数乘分数的算理,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2.发展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1.根据例题制作的挂图、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2.每个学生准备一张长15cm、宽10cm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谈话,以学校粉刷教室或家庭装修新房等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入。 出示粉刷墙壁的面,给出条件:每小时粉刷这面墙的1/5。 师: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教师板书。 以分数乘整数的问题作研究内容,如“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怎样列式?(板书1/5×4) 师: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用乘法?(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怎样计算。 师:我们解决了4小时粉刷多少的问题,那么1/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出示问题)怎样列式?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根据“4小时可以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的列式类推出,或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可以列出1/5×1/4)。板书算式。 师:(结合板书讲解)我们已经知道求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4个1/5是多少。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那么1/5×1/4如何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分数乘分数

二、操作探究计算算理 师:下面我们来探讨分数乘分数怎样计算。我们每人准备了一张纸,把它看作这面墙,先在纸上涂出1小时粉刷的面积,应该涂出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学生操作。 学生交流是怎样涂的?(用折或量、分的方法把纸平均分成5份,涂出其中的1份,如下图)师:我们已经知道,求1/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就是求1/5的1/4是多少。再涂出1/5的1/4,小组讨论一下,应该怎样涂? 小组汇报(把涂出的1/5部分再平均分成4份,涂出其中的1份)。 学生自己涂色。 师:从涂色的结果看,1/5的1/4占这张纸的几分之几?1/20 师:我们可以得到1/5×1/4=1/20。根据涂色的过程,你能说说是怎样得到的吗?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教师 归纳(用多媒体或投影片演示涂色过程):我们先把这张纸平均分成5份,1份是这张纸的1/5,又把这1/5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4=20份,1份是这张纸的1/20。由此可以得到(板书)。 三、迁移延伸,归纳法则 提出问题: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 师:“3/4小时粉刷这面墙的几分之几?”是求什么?(1/5的3/4是多少?) 小组讨论并操作:怎样列式?涂色表示15的34。怎样计算? 交流计算方法和思路:与前面一样,也是把这张纸分成5×4份,不同的是取其中的3份,可以得到(板书) 根据板书的两个计算算式讨论归纳计算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得到: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 四、反馈提高,巩固计算 出示例4,读题。 师:怎样列式?依据什么列式? 由学生讨论得到:根据“速度×时间=路程”,列出3/10×2/3。

分数乘法简便计算

第一种:连乘——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例题:1) 1474135?? 2)56153?? 3)26 6831413?? 涉及定律:乘法交换律 b c a c b a ??=?? 基本方法:将分数相乘的因数互相交换,先行运算。 第二种: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例题:1)27)27498(?+ 2)20)4152(?- 3) ()1819776?+?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 bc ac c b a ±=?±)( 基本方法:将括号中相加减的两项分别与括号外的分数相乘,符号保持不变。 第三种: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提取公因数) 例题:1) 213115121?+? 2)61959565?+? 3)751754?+?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定律 )(c b a c a b a ±=?±? 基本方法:提取两个乘式中共有的因数,将剩余的因数用加减相连,同时添加括号,先行运算。 第四种:添加因数“1” 例题:1) 759575?- 2)9292167+? 3)232331 17233114-?+?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添加因数“1”,将其中一个数n 转化为1×n 的形式,将原式转化为两两之积相加减的形式,再提取公有因数,按乘法分配律逆向定律运算。 第五种:数字化加式或减式 例题:1)201620152017? 2)201720161998? 3)13534136?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

基本方法:将一个大数转化为两个小数相加或相减的形式,或将一个普通的数字转化为整式整百或1等与另一个较小的数相加减的形式,再按照乘法分配律逆向运算解题。 注意:将一个数转化成两数相加减的形式要求转化后的式子在运算完成后依然等于原数,其值不发生变化。例如:999可化为1000-1。其结果与原数字保持一致。 第六种:带分数化加式 例题:1)513226? 2)815341? 3)135127? 涉及定律:乘法分配律 基本方法:将带分数转化为整数部分和分数部分相加的形式,还可以转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相加的形式,目的是便于约分。再按照乘法分配律计算。 第七种:乘法交换律与乘法分配律相结合(转化法) 例题:1) 24 7179249175?+? 2)1981361961311?+? 3)1381137138137139?+?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法(练习)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分数乘法(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训练学生分析、解题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书上第44页上的第12题 1、先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分数的大小特点,知道有一些分数比1大,有些分数比1小。计算后,再把每一个积分别与15(或36)比较。 从而发现:一个数与比1大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大;一个数与比1小的分数相乘,所得的结果比原数小。 2、书上第44页上的第13题 引导学生根据第12题发现的规律,直接判断出每组两道算式得数的大小。 二、说说分数的意义,并把数量关系补充完整

(1)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增产1/8。 1/8= (2)钢笔枝数的2/5相当于圆珠笔的枝数。 2/5= (3)花布的米数比白布长1/4。 1/4= (4)实际每月比计划节约了1/10。 1/10= (引导学生想到:单位1是哪个量,另一个量是多少,写出数量关系。) 二、对比练习。 1、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是白布的1/3,花布有多少米? 2、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比白布长1/3,花布比白布长多少米?

3、有两块布,白布长15米,花布长1/3米,白布比花布长多少米? (1)分别说说题中的分数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把哪个量看作单位1? (2)比较3题有何异相点? 三、综合练习。 1、一种商品原价是250元,现价是原价的4/5,现价是多少? 2、一种商品原价是250元,后来降价了1/5,降价多少? 3、修路队修一条12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全长的1/6,第二天修了全长的1/4。 (1)两天分别修了多少米? (2)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多少米? (3)还剩多少米没修? 四、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