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0课《孔孟论学》课件1 沪教版五四制
- 格式:ppt
- 大小:5.54 MB
- 文档页数:22
孔孟论学(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目标:了解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基本情况。
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文章语句,理解文章中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学习的意义,重视学习中思考的价值:既要虚心求教,又要敢于质疑。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深层理解《孔孟论学》之内蕴,并能学以致用。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孔孟论学》(板书课题)。
二、介绍孔子及《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1.生字注音有不逾矩罔殆冶2.指名朗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注意语句的停顿。
四、疏通文字、初步理解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1)有:通“又”(2)立:自立,指立于礼,即做事合乎礼。
(3)不惑:不受迷惑。
(4)天命:指自然的规律法则。
(5)耳顺:指听到别人说的话,用不着怎么想,就能领会。
(6)逾矩:超过规矩、法度。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做事合于礼;四十岁时能辨惑解疑;五十岁时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时听到别人的话,用不着怎么想,便可领会;七十岁时能随心所欲,*(任何念头)不会超出规矩。
”赏析:第一则,是孔子自述他进德修业的过程和认识能力提高的阶段,反映了人生经验不断积累的规律。
孔子论学习的作用:少年应有志于学习,终身学习,终身受益。
孔孟论学2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思想美。
2、掌握常用虚实词,结合个人体验,理解文中的思想、方法。
3、比较孔孟议论方式的特点和优点。
3学情分析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公元前800—前200年,尤其是公元前600—前300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这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
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
范曾先生说,这是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个产生世界文化巨人的时代。
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哲人,成为中国文化的源头和精神家园之一。
特别在精神虚浮的今天,在世界各地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成为人们精神回归古典的源头之一。
人们在其中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归宿。
4重点难点比较孔孟议论方式的特点和优点5教学过程5.1第一学时5.1.1新设计一、导入1、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学派就是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之所以为后世所推崇,这与儒家学派主张学习、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通过《孔孟论学》既可以从古人那里汲取学习的智慧,还可以另一个有意思的问题:2、孔子被推举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这与孔子出生早,是儒家学派开创者,孟子出生晚,是儒家学派继承者有关。
那么如果他们是同时代的人,究竟谁的水平更高呢?《孔孟论学》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PK的舞台,而在座的各位同学都是评委。
二、明确学习要求请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孔子和孟子打分(满分10分)1、所论内容对读者帮助的大小2、思想观点的正确、严谨与否3、语言表达方式说服力的强弱;4、为人师表的气质、修养高低;5、其他(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其他理由)三、逐句点拨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做事能合于礼,四十岁能辨惑解疑,五十岁能知晓自然规律,六十岁能闻言知意,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又不越出规矩。
孔孟论学(第2课时)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