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482.50 KB
- 文档页数:40
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与技术方案一、背景介绍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是为了合理规划和保护自然资源而进行的空间分区研究,具有指导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了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亟需制定合理的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和技术方案。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案。
二、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1.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的基础。
通过对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综合考量,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2.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模型:借助系统工程理论,建立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规划模型,综合考虑资源的需求和供应、环境的限制和保护,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自然资源在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上的特点,运用GIS技术、遥感技术和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自然资源综合区划分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空间布局。
三、自然资源综合区划技术方案1.区域自然资源整体评价: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调查、观测和统计等手段,对区域内的自然资源进行整体评价。
根据自然资源的质量、数量、可利用程度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等因素,确定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优先区域。
2.自然资源优化配置:结合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定自然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通过建立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目标体系,确定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开发的重点和方向,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自然资源环境保护措施:针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包括加强环境监测和评价,推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等方面。
四、结论自然资源综合区划理论研究和技术方案的制定是确保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开发自然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以及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蔡运龙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参考文献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三、地表结构参考文献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第六章土地评价第七章土地变化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自然区划方法:自上而下: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然区域。
自下而上:依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使若干小区合并为一个范围较大的自然区。
无论是合并还是划分都必然形成一个区域等级系统。
区划方案正确与否取决于其能否客观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制定区划的等级系统正是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手段。
因此,等级系统的研究是自然区划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工作步骤。
而确定分级单位并给予明确定义,则是进行等级系统研究的基础。
1.双列系统: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区域。
任何一级区域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因此,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即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区划专家称之为“双列系统”。
2.单列系统: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它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
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同时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说的单列系统。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成因:地带性因素决定地表的地带性地域分异,形成了地带性区域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
区域的地带性属性不仅表现在气候、土壤和植被上,在其他组成成分乃至整个区域综合特征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因此,地带性区划单位是综合单位,只是由于其内部在地质基础和地貌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缺乏这些方面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因此这些单位的综合性不完全或不充分。
纬度辐射因素仍然是决定地带性单位的分化及其界线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
第一章由于老师的课件很乱, 请注意结合课本复习。
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填空1、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是又许多要素如地貌, 气候, 水文, 植被, 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
2、外部圈层包括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指地球表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圈层;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生物圈指地球表层所有活着的有机体组成的圈层。
3、自然地理环境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岩石圈4、二、名词解释5、1.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而言, 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 即整体性和差异性。
6、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和空间组合性, 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 其中某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
7、地球表层系统: 1.定义: 由地球表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开放系统。
它是地球上大气、水体、岩石、生物相互接触、相互渗透的部分;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直接影响的部分;是地球最有序的部分。
8、边界:上边界:大气对流层的顶部,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在极地上空约8km, 赤道上空约18km, 平均在10km左右。
下边界:岩石圈上部沉积岩层达到的深度, 距地球固体表面的距离约4-5km。
9、环境: 上边界以外的大气上层和下边界以外的岩石圈下层及岩石圈以下的地幔部分和地核。
10、11、12、三、简答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特点的总的概括。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内在联系性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是自然地理环境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在其运动的过程中, 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一要素必然影响另外的要素, 某一部分必然影响另外的部分,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该书形式整体性最基本的内容。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一、前言自然区划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其自然特征分成若干个区域的过程,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然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对自然区划进行详细介绍。
二、自然区划原则1. 自然因素优先原则自然因素是影响地球表面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应该以自然因素为主导。
具体来说,就是要优先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区域划分的影响。
2. 综合性原则为了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全面和准确,需要将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综合考虑。
例如,在进行植被类型划分时,不仅需要考虑气候条件,还需要考虑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其他因素。
3. 层次性原则在进行大尺度的自然区划时,应该采用层次性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个地球表面分成若干个大洲,然后再将大洲分成若干个区域,再将区域分成若干个子区域。
这样的划分方式既能保证整体性,又能保证细节性。
4.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是连续的,即相邻的地区应该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样可以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合理和科学。
5. 实用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具有实用价值,即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分类和规划。
三、自然区划方法1.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多种统计指标来描述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
2. 地形因素法地形因素法是一种基于地形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气候因素法气候因素法是一种基于气候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降水量、温度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综合自然地理学绪论地理学的核心内容:人地关系1、综合自然地理学: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进行综合、系统研究的学科。
着重探讨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关系,阐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地域分异和类型特征。
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分异性、结构和功能。
包括:(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2)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制定等级系统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并研究其动态、发展史、预测其未来变化;(4)人类与整个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3、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随: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地理学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相对独立性——部门自然地理学;(2)整体性——综合自然地理学;(3)区域性——区域自然地理学4、现代地理学作为一个科学体系,可以从四个方面划分学科:(1)三分法: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社会文化地理学即狭义人文地理学(2)三层次:即部门地理学、一级综合和二级综合地理三个组织水平;(3)三重性:理论、应用理论、区域实践研究等三个程序;(4)三时段: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时间地理学(指现代过程的地理研究)P6人地关系学派:——强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
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白兰士的可能论;戴维斯的人地和谐论。
P6景观学派:认为:地表可以按发生上的相对一致和形态结构上的同一性来划分成一个个地理区域和地段,这就是景观。
地理学主要研究地表个别区域或地段的特征,包括从小地段的识别到自然区的划分,以及地球表层的区域差异。
P11自然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1)太阳辐射集中分布于地球表层,太阳能的转化亦主要在地球表层进行;(2)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同时存在着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物质和三个圈层的界面;(3)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本身发展的形成物;(4)互相渗透的各圈层间进行着复杂的物质、能量交换和循环、化学物质循环、地质循环等;(5)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既是一个整体,又存在着复杂的内部分异,其各部分的特征差别显著,在极小的距离内都可能发生变化;(6)地球表层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场所,地球表层仍是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自然区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
本文试图从自然区划作为一种地理科学方法论和作为地理学规律表达的一种形式等方面,对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治武、陈传康等在分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以下自然地理区划所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
这五项基本原则并非彼此独立、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例如福建省自然区划遵循以下原则:⑴区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自然环境结构的差异性;⑵在一定等级区内流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比较密切的生态关联性;⑶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以下3条原则:⑴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和灾害程度的相对一致性。
⑵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难易程度和对策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⑶集中连片性与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辽宁省森林公园区划的原则⑴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
即每一个等级系统的区域划分,按其区域内部本身存在的,如热量、地貌或其他某一因子的特征具有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⑵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属性即为区域共轭性。
⑶主导因素原则在形成各分区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主导因素原则。
抓主导因素原则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找出1个~2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区划区域的依据,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