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2.05 MB
- 文档页数:34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综合自然地理学作者:伍光和,蔡运龙绪论综合自然地理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一、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二、从系统论看地理学的分科三、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基本特征四、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五、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六、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实践意义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认识的发展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及能量基础一、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二、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三、太阳辐射的地理分布特征四、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能量循环和转化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一、分层结构二、渗透结构三、地域结构或水平结构第四节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一、对流层的物质交换二、水圈的物质交换三、岩石圈的物质交换四、有机界与其他地圈的物质交换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演化一、古代自然地理环境的一般发展过程二、新生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趋势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发展规律四、关于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的节律性参考文献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第一节地域分异:概念、因素与尺度一、地域分异的定义二、地域分异因素三、地域分异的尺度第二节纬度地带性分异与自然地带学说一、地带性地域分异的基础——热力分带性二、大陆的纬度地带性分异三、海洋的纬度地带性分异四、自然地带学说第三节非纬度地带性(非地带性)地域分异一、海陆分异二、海陆起伏分异三、大陆形状与面积分异四、陆地干湿度分带性五、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六、地方气候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七、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八、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第四节垂直带性分异一、垂直带性分异概说二、垂直带谱第五节三维地带性与高原地带性问题一、三维地带性(three—dimentional zonation)二、高原地带性分异第六节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一、水平地带的平面结构二、水平地带和垂直带的关系三、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四、研究地域分异规律的意义第七节地域分异实例研究一、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二、非地带性特征和分异描述三、地表结构参考文献第三章自然区划理论与方法第四章土地与土地单位第五章土地分类与土地结构第六章土地评价第七章土地变化第八章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九章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应用研究。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自然区划方法:自上而下: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然区域。
自下而上:依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使若干小区合并为一个范围较大的自然区。
无论是合并还是划分都必然形成一个区域等级系统。
区划方案正确与否取决于其能否客观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制定区划的等级系统正是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手段。
因此,等级系统的研究是自然区划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工作步骤。
而确定分级单位并给予明确定义,则是进行等级系统研究的基础。
1.双列系统: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区域。
任何一级区域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
因此,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即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区划专家称之为“双列系统”。
2.单列系统: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它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
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同时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说的单列系统。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成因:地带性因素决定地表的地带性地域分异,形成了地带性区域单位。
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
区域的地带性属性不仅表现在气候、土壤和植被上,在其他组成成分乃至整个区域综合特征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
因此,地带性区划单位是综合单位,只是由于其内部在地质基础和地貌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缺乏这些方面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因此这些单位的综合性不完全或不充分。
纬度辐射因素仍然是决定地带性单位的分化及其界线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
第二节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区划目的、区划原则、区划方法、区划指标等的概念,由于这些因素的不同,会出现多种区划方案。
由于作为自然区划理论基础的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认识是由浅入深的,区划等级单位系统由简单趋向比较完备的,区划界线从不甚精确逐渐走向精确化,区划工作者特别重视从农业自然条件和资源中选取区划指标,选择性吸收和推广了自然大区、自然省和自然州等,摒弃了“自然国”之类易产生面影响的名称。
一、区划原则地表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学说是自然区划的理论基础。
区划的任务就是提示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异状况。
为使区划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有必要进行划划的一般方法,即地域分异规律、区划等级系统、区划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具体进行区划时,为体现地域分异规律,必须以若干区划原则作指导。
目前常用的区划原则有发生统一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等。
这些原则可以归成两类:一类是由区划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目的在于解决分区问题;另一类是由地域分异和区域单位的整体性所决定的,目的在于确定区域界限。
伊萨钦科认为,自然区划具有下列基本特征:1)区划中所划分的区域单位,因其间存在着空间相互联系而保持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2)区划对象可以是各种不同的对象和现象,但必须是能够形成有规律的地域组合的“地域现象”;3)区划是一种独特的系统方法,可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共同性和它们这间的有规律的地域联系合并在一起。
这种由区域的共同性合并在一起的各个对象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是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任何区域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因此,区划是反映历史上形成的对象和现象之地域联系的区域系统方法;4)区划既可以自上而下划分,也可以自下而上合并;5)任何区划对象都可以既按照区域的原则,又按照类型的原则加以系统化。
自然区划上述的特点,决定了区域单位的划分和合并应根据其发生共同性、特征的相似性和空间的连续性来进行。
因此,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和空间连续性原则是进行任何区划都必须遵循的原则。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了解和理解其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对于深入了解我国的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地理区划是依据自然地理条件划分的区域。
下面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分析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包括:1. 地貌和地形原则:我国广袤的地域包括了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
在地形特征上,可以按照高程、坡度、地势、地表形态等原则进行划分,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
2. 气候和水文原则:我国的气候分布十分复杂,南北差异明显,西部高原地区气候干燥,而东部沿海地区气候湿润。
水文条件也是我国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江河湖泊的分布情况、水资源的利用等,这些都是划分自然地理区域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原则。
3. 土壤和植被原则:土壤和植被是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一,它们的分布与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土壤和植被分布对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自然地理区划中也需要考虑土壤和植被的分布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包括:1. 归纳演绎法:即通过对我国自然地理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和规律。
通过对各种地理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不同地理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 统计分析法:利用统计学的方法和技巧,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从而为自然地理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3. 地图综合法:通过绘制地理分布图、气候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将不同地理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可视化,有助于理清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空间格局和规律。
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十分重要,它涉及到我国地理环境和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了解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分布,为地理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个人观点上,我认为我国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应该充分考虑到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多种地理要素的综合影响,同时要注重地域间的联系和差异性,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理环境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自然区域划分简介自然区域划分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自然要素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和划分的过程。
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为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自然区域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1. 统一性原则:将自然现象根据其共同特征进行分类,并划分为自然区域;2. 相对独立性原则:各自然区域之间在自然要素上应有较明显的区别,以便获取区域间的较大差异;3.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应该保证在地理空间上的连续性;4. 综合性原则:自然区域划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要素,如气候、地貌、植被、土壤、水文等;5. 层级性原则: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层级进行,从大到小逐级细化。
自然区域划分的方法自然区域划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 统计分类法:通过对大量的自然要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类,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2. 区域统一法:根据地理特征的相似性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自然区域;3. 区域聚类分析法:通过对多个自然要素进行聚类分析,找出相似性较高的地理单位,划分自然区域;4. 归纳法:总结和归纳各种地理要素的特征,以确定自然区域的划分。
自然区域划分的意义自然区域划分对于科学研究和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1. 为科学研究提供基础:自然区域划分为各类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区域划分框架,方便研究者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2. 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通过自然区域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特征,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3. 为资源利用规划提供指导: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地区的资源分布情况,为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提供指导;4. 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自然区域划分可以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不同的城市发展区域,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自然区域划分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自然区域的划分,可以更好地了解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特征。
自然区域划分的原则包括统一性、相对独立性、连续性、综合性和层级性。
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一、前言自然区划是指将地球表面按照其自然特征分成若干个区域的过程,是地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自然区划的目的在于揭示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原则和方法两个方面对自然区划进行详细介绍。
二、自然区划原则1. 自然因素优先原则自然因素是影响地球表面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进行自然区划时,应该以自然因素为主导。
具体来说,就是要优先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自然因素对区域划分的影响。
2. 综合性原则为了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全面和准确,需要将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因素综合考虑。
例如,在进行植被类型划分时,不仅需要考虑气候条件,还需要考虑土壤类型、海拔高度等其他因素。
3. 层次性原则在进行大尺度的自然区划时,应该采用层次性原则。
具体来说,就是将整个地球表面分成若干个大洲,然后再将大洲分成若干个区域,再将区域分成若干个子区域。
这样的划分方式既能保证整体性,又能保证细节性。
4. 连续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是连续的,即相邻的地区应该有一定的相似性。
这样可以使得自然区划更加合理和科学。
5. 实用性原则自然区划应该具有实用价值,即能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进行分类和规划。
三、自然区划方法1. 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一种基于数据和统计方法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多种统计指标来描述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通过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将地球表面划分成若干个具有相似特征的区域。
2. 地形因素法地形因素法是一种基于地形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海拔高度、坡度、坡向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3. 气候因素法气候因素法是一种基于气候特征进行自然区划的方法。
它通常以降水量、温度等为主要指标,并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来确定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论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自然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重大理论之一,是制定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科学基础,自然区划发展至今已形成了自己的原则与方法。
本文试图从自然区划作为一种地理科学方法论和作为地理学规律表达的一种形式等方面,对自然区划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1.自然地理区划原则区划原则是区划制定过程中所遵循的准则,为区划的核心问题之一,确定合理而实用的区划原则是任何一个自然地理区划成功的关键所在。
李治武、陈传康等在分析了大量不同类型的自然地理区划方案的基础上,总结和提出了以下自然地理区划所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即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相结合原则、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以及地域共轭原则。
这五项基本原则并非彼此独立、相互排斥,而是互为补充。
例如福建省自然区划遵循以下原则:⑴区内自然环境结构的相对一致性和区间自然环境结构的差异性;⑵在一定等级区内流域的相对完整性和比较密切的生态关联性;⑶尽可能保持乡(镇)地域的完整性。
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综合农业自然灾害区划提出以下3条原则:⑴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综合影响和灾害程度的相对一致性。
⑵防治农业自然灾害的难易程度和对策措施的相对一致性。
⑶集中连片性与保持县级行政界线的完整性。
辽宁省森林公园区划的原则⑴相对一致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域单位时,必须注意其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是相对的一致性,而且不同等级的区域单位各有其一致性的标准。
即每一个等级系统的区域划分,按其区域内部本身存在的,如热量、地貌或其他某一因子的特征具有的一致性进行划分。
⑵区域共轭性原则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独立于区域之外而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这一属性即为区域共轭性。
⑶主导因素原则在形成各分区特征的诸要素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这就是主导因素原则。
抓主导因素原则并非忽视其他要素的作用,而是通过分析各因素间的因果关系,找出1个~2个起主导作用的自然因素,并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区划区域的依据,主导因素必须是那些对区域特征的形成、不同区域的分异有重要影响的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