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C++第三章习题解答

3C++第三章习题解答

3C++第三章习题解答
3C++第三章习题解答

第三章函数习题

一.基本概念与基础知识自测题

3.1 填空题

3.1.1 被定义为形参的是在函数中起(1)作用的变量,形参只能用(2)表示。实参的

作用是(3),实参可以用(4)、(5)、(6)表示。

答案:

(1)自变量

(2)变量名

(3)将实际参数的值传递给形参

(4)具有值的变量

(5)常量

(6)表达式

3.1.2 局部域包括(1)、(2)和(3)。使用局部变量的意义在于(4)。

答案:

(1)块域

(2)函数域

(3)函数原型域

(4)局部变量具有局部作用域使得程序在不同块中可以使用同名变量

3.1.3 静态局部变量存储在(1)区,在(2)时候建立,生存期为(3),如定义时未

显式初始化,则其初值为(4)。

答案:

(1)全局数据区

(2)编译

(3)全局生存期

(4)全0

3.1.4局部变量存储在(1)区,在(2)时候建立,生存期为(3),如定义时未显式

初始化,则其初值为(4)。

答案:

(1)栈

(2)在函数或块开始执行时

(3)函数或块的执行期

(4)随机值

3.1.5 编译预处理的作用是(1),预处理指令的标志是(2)。多文件系统中,程序由(3)

来管理,用户自定义头文件中通常定义一些(4)。

答案:

(1)将源程序文件进行处理,生成一个中间文件,编译系统对此中间文件进行编译并生成目标代码

(2)#

(3)工程文件

(4)用户构造的数据类型(如枚举类型),外部变量,外部函数、常量和内联函数等具有一定通用性或常用的量

3.1.6设有函数说明如下:

int f(int x, int y){ return x%y+1; }

假定a=10,b=4,c=5,下列语句的执行结果分别是(1)和(2)。

(1) cout<

解答:

(1)答案:4

a b c f(a,b)返回值f(a,c)返回值

(2)答案:5

a b c f(f(a+c,b),f(b,c))返回值:

3.1.7下列程序的输出结果分别为(1)和(2)。

(1)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a,b;

void f(int j){

static int i=a; //注意静态局部变量

int m,n;

m=i+j; i++; j++; n=i*j; a++;

cout<<"i="<

cout<<"m="<

}

int main(){

a=1; b=2;

f(b); f(a);

cout<<"a="<

return 0;

}

解:

a b i

答案:

i=2 j=3 m=3 n=6 (对应蓝色)

i=3 j=3 m=4 n=9 (对应绿色)

a=3 b=2

(2)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float sqr(float a){return a*a;}

float p(float x,int n){

cout<<"in-process:"<<"x="<

if(n==0) return 1;

else if(n%2!=0) return x*sqr(p(x,n/2));

else return sqr(p(x,n/2));

}

int main(){

cout<

return 0;

}

图解递归,共五层,返回值是回归时产生:

答案:

in-process:x=2 n=13

in-process:x=2 n=6

in-process:x=2 n=3

in-process:x=2 n=1

in-process:x=2 n=0

8192

3.2 简答题

3.2.1 函数的实参和形参怎样对应?实参和形参数目必须一致吗?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同?答:实参和形参的个数和排列顺序应一一对应,并且对应参数应类型匹配(赋值兼容),当有缺省参数时可以不同。

3.2.2 函数和内联函数的执行机制有何不同?定义内联函数有何意义?又有何要求?

答:内联函数的调用机制与一般函数不同,编译器在编译过程中遇到inline时,为该函数建立一段代码,而后在每次调用时直接将该段代码嵌入到调用函数中,从而将函数调用方式变为顺序执行方式,这一过程称为内联函数的扩展或内联。内联函数的实质是牺牲空间来换取时间。因inline指示符对编译器而言只是一个建议,编译器也可以选择忽略该建议,内联函数只适用于功能简单,代码短小而又被重复使用的函数。函数体中包含复杂结构控制语句,如switch、复杂if嵌套、while语句等,以及无法内联展开的递归函数,都不能定义为内联函数,即使定义,系统也将作为一般函数处理。

3.2.3 全局变量和全局静态变量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提倡尽量使用局部变量?

答:有static修饰的全局变量只能在定义它的文件中可见,在其他文件中不可见,而非静态的全局变量则可以被其他程序文件访问,但使用前必须用extern说明。

局部变量具有局部作用域使得程序在不同块中可以使用同名变量。这些同名变量各自在自己的作用域中可见,在其它地方不可见。所以提倡尽量使用局部变量

3.2.4 函数重载的作用是什么?满足什么条件的函数才可以成为重载函数?重载函数在调用

时是怎样进行对应的?

答:函数重载可以定义几个功能相似,而参数类型不同使用相同的函数名的函数,以适应不同情况下自动选用不同函数进行操作。函数重载的好处在于,可以用相同的函数名来定义一组功能相同或类似的函数,程序的可读性增强。

在定义重载函数时必须保证参数类型不同,仅仅返回值类型不同是不行的。

当某个函数中调用到重载函数时,编译器会根据实参的类型去对应地调用相应的函数。匹配过程按如下步骤进行:

(1)如果有严格匹配的函数,就调用该函数;

(2)参数内部转换后如果匹配,调用该函数;

(3)通过用户定义的转换寻求匹配。

3.2.5 多文件结构的程序是如何进行管理并运行的?采用多文件结构有什么好处?

答:多文件结构通过工程进行管理,在工程中建立若干用户定义的头文件.h和源程序文件.cpp。头文件中定义用户自定义的数据类型,所有的程序实现则放在不同的源程序文件中。编译时每个源程序文件单独编译,如果源程序文件中有编译预处理指令,则首先经过编译预处理生成临时文件存放在内存,之后对临时文件进行编译生成目标文件.obj,编译后临时文件撤销。所有的目标文件经连接器连接最终生成一个完整的可执行文件.exe。

多文件结构管理程序的好处是十分明显的。首先,可以避免重复性的编译,如果修改了个别函数,那么只需将这些函数所在的文件重新编译即可;其次,将程序进行合理的功能划分后,更容易设计、调试和维护;另外,通常把相关函数放在一个文件中,这样形成一系列按照功能分类的文件,便于为其他程序文件使用。

3.2.6 宏定义与常量定义从作用及效果上看是一样的,二者是否完全相同?

答:完全不同。不带参宏定义与const说明符定义常量从效果上看是一样的,但它们的机制不同。首先宏定义是在预处理阶段完成,而const定义则是在编译阶段实现。其次宏定义只是一种简单的字符串替代,不会为字符串分配内存单元,替代过程也不作语法检查,即使指令中的常量字符串不符合常量要求,预处理的替代过程也照样按指令给出的格式进行。而const定义则是象定义一个变量一样定义一个常量标识符,系统要按照类型要求为该标识符分配内存单元,同时在将常量放入单元时进行类型检查,如果类型不匹配,类型相容的会进行系统的类型转换,不相容的则要提示错误。

二.编程与综合练习题

3.3 设计函数,将小写英文字符变为对应的大写字符。

解:小写字母比大写字母ASCII码值大32,或写作ch=ch-…a?+?A?;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char capitalize(char ch){

if(ch>='a'&&ch<='z') return ch-'a'+'A';

else return ch;

}

int i=0;

char cp[30];

cout<<"请输入包含小写字母的句子:"<

cin.getline(cp,30);

while(cp[i]!='\0') cout<

cout<

return 0;

}

3.4 设计两个函数,分别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解:可用穷举法求最大公约数(从大到小找到的第1个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从小到大找到的第1个公倍数)。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MaxCommonDevisor(int n,int m){

int i;

for( i=n;i>=1;i--)

if(n%i==0 && m%i==0) break;

return i;

}

MinCommonMultiple(int n,int m){

int i;

for(i=n;i<=n*m;i++)

if(i%n==0 && i%m==0) break;

return i;

}

int main(){

int i,j;

cout<<"请输入两个整数:"<

cin>>i>>j;

cout<<"最大公约数:"<

<<'\t'<<"最小公倍数:"<

return 0;

}

3.5设计函数digit(num,k),返回整数num从右边开始的第k位数字的值。例如:

digit(4647,3)=6

digit(23523,7)=0

解:把整数转换为数串,放在一个整型数组中。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igit(int num,int k){

int s[10]={0,0,0,0,0,0,0,0,0,0};

do{//先把整数转换为数字串

s[i]=num%10;

num/=10;

i++;

}while(num>0);

if(k<=i) return s[k-1]; //题目中位数的下标从1开始,而数组下标从0开始

else return 0;

}

int main(){

cout<<"digit(4647,3)="<

cout<<"digit(23523,7)="<

return 0;

}

3.6 设计函数factors(num,k),返回整数num中包含因子k的个数,如果没有该因子,则返

回0。

解:必须先判断整数m能否被k整除。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factors(int num,int k){//缺省返回值为整型

int count=0;

while(num%k==0){

count++;

num/=k;

}

return count;

}

int main(){

cout<<"factors(1875,5)="<

cout<<"factors(64,3)="<

return 0;

}

3.7 歌德巴赫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之和。例如:

4=2+2 6=3+3 8=3+5 …… 50=3+47

将4 50之间的所有偶数用两个素数之和表示。判断一个整数是否为素数用函数完成。解:用prime()函数判断是否素数,用穷举法。歌德巴赫猜想验证也用穷举法,在所有组合中找两个数均为素数者。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bool prime(int m){

if(m==1||m==0) return false;

if (m==2) return true ; int k=(int )sqrt(m); for (int i=2;i<=k;i++)//穷举法 if (m%i==0) break ; if (i>k) return true ; else return false ; }

int main(){ for (int n=4;n<=50;n+=2){ for (int i=2;i<=n/2;i++) if (prime(i)&&prime(n-i)) cout<

3.8 设计函数打印直方图,直方图宽度为3行,每列代表数据1%。如下面的图形表示10%。 |

|********** |********** |********** |

解:为简单将a%用a 表示。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PrintDiagram(int m){ int i ; cout<<'|'<

for (int j=0;j

cout<<'|'<

int main(){ PrintDiagram(10); PrintDiagram(15); PrintDiagram(7); return 0; }

3.9 定义递归函数实现下列Ackman 函数:

??

?

??>>--==+=0m 0,n ))1,(,1(

0n 11 0m

1),(n m Acm m Acm ),Acm (m -n n m Acm

其中m 、n 为正整数。设计程序求Acm(2,1),Acm(3,2)。 解:递归函数实现非常简单,按公式写即可。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Acm(int m,int n){ if (m==0) return n+1; if (n==0) return Acm(m-1,1); return Acm(m-1,Acm(m,n-1)); }

int main(){ cout<<"Acm(2,1)="<

cin>>ch;

while(ch!='!'){

if(IfDigitChar(ch)) cout<

else cout<

cout<<"请输入一个字符(输入“!”停止)"<

cin>>ch;

}

return 0;

}

3.13设计两个重载函数,分别求两个整数相除的余数和两个实数相除的余数。两个实数求

余定义为实数四舍五入取整后相除的余数。

解:实数四舍五入取整,正数是+0.5取整,负数是-0.5取整。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mod(int n,int m){

return n%m;

}

round(double x){ //四舍五入函数

if(x>=0) return int(x+0.5);

else return int(x-0.5);

}

mod(double x,double y){

return round(x)%round(y);

}

int main(){

cout<<"mod(8,3)="<

cout<<"mod(8.2,3.6)="<

cout<<"mod(-8.2,-2.6)="<

return 0;

}

注意:mod(double x,double y)形参类型不可以写成float,因为在入口函数中mod(8.2,3.6)的实参8.2、3.6都认为是double型常数,重载时系统不知应转换为float还是int,出现歧义。

3.14建立一个头文件area.h,在其中定义两个面积函数area(),分别用来计算半径为r的圆

的面积和边长为a和b的矩形面积。另外建立一个实现文件area.cpp,在其中定义主函数。通过包含area.h,输入数据并输出圆和矩形的面积。

解:两个面积函数area(),一个是单参数,一个是双参数。

//头文件area.h

double area(double r){

return 3.14*r*r;

}

double area(double a,double b){

return a*b;

}

//实现文件area.cpp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include"area.h"

int main(){

double a,b,r;

cout<<"input radius:"<

cin>>r;

cout<<"input side length:"<

cin>>a>>b;

cout<<"area("<

cout<<"area("<

return 0;

}

注意:例题源代码中,为了使文件命名方式一致,采用Exp3_14.h和Exp3_14.cpp来命名。

3.15 下面递归函数执行结果是什么?

1) void p1(int w){

int i;

if(w>0){

for(i=0;i

cout<

p1(w-1);

}

}

调用p1(4)。

答:用调用树来解答,如下图,注意打印是在递归调用之前:Array按照打印语句:

for(i=0;i

cout<

可得输出为:

① 4 4 4 4 //第1次W=4

② 3 3 3 //第2次W=3

③ 2 2 //第3次W=2

④ 1 //第4次W=1

2) void p2(int w){

int i;

if(w>0){

p2(w-1);

for(i=0;i

cout<

p2(w-1);

}

}

调用p2(4)。

答:用调用树来解答,如下图,注意打印是在两次递归调用之间:

按照次序和打印语句,可得输出为:

① 1

② 2 2

③ 1

④ 3 3 3

⑤ 1

⑥ 2 2

⑦ 1

⑧ 4 4 4 4

⑨ 1

⑩ 2 2

⑾ 1

⑿ 3 3 3

⒀ 1

⒁ 2 2

⒂ 1

3) void p3(int w){

int i;

if(w>0){

for(i=0;i

cout<

p3(w-1); p3(w-2);

}

}

调用p3(4)。

答:用调用树来解答,如下图,注意打印是在两次递归调用之前:

按照次序和打印语句,可得输出为:

① 4 4 4 4

② 3 3 3

③ 2 2

④ 1

⑤ 1

⑥ 2 2

⑦ 1

4) void p4(int w){

int i;

if(w>0){

for(i=0;i

cout<

p4(w-1);

for(i=0;i

}

}

调用p4(4)。

答:如下图用调用树解答,注意打印是在递归调用之前和之后各一次:

按照次序和打印语句,可得输出为:

① 4 4 4 4

② 3 3 3

③ 2 2

④ 1

⑤ 1

⑥ 2 2

⑦ 3 3 3

⑧ 4 4 4 4

第三章习题解答

第三章 纯流体的热力学性质计算 思考题 3-1气体热容,热力学能和焓与哪些因素有关?由热力学能和温度两个状态参数能否确定气体的状态? 答:气体热容,热力学能和焓与温度压力有关,由热力学能和温度两个状态参数能够确定气体的状态。 3-2 理想气体的内能的基准点是以压力还是温度或是两者同时为基准规定的? 答:理想气体的内能的基准点是以温度为基准规定的。 3-3 理想气体热容差R p v c c -=是否也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 答:理想气体热容差R p v c c -=不适用于理想气体混合物,因为混合物的组成对此有关。 3-4 热力学基本关系式d d d H T S V p =+是否只适用于可逆过程? 答:否。热力学基本关系式d d d H T S V p =+不受过程是否可逆的限制 3-5 有人说:“由于剩余函数是两个等温状态的性质之差,故不能用剩余函数来计算性质 随着温度的变化”,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答:不正确。剩余函数是针对于状态点而言的;性质变化是指一个过程的变化,对应有两个状态。 3-6 水蒸气定温过程中,热力学内能和焓的变化是否为零? 答:不是。只有理想气体在定温过程中的热力学内能和焓的变化为零。 3-7 用不同来源的某纯物质的蒸气表或图查得的焓值或熵值有时相差很多,为什么?能否 交叉使用这些图表求解蒸气的热力过程? 答:因为做表或图时选择的基准可能不一样,所以用不同来源的某纯物质的蒸气表或图查得的焓值或熵值有时相差很多。不能够交叉使用这些图表求解蒸气的热力过程。 3-8 氨蒸气在进入绝热透平机前,压力为 2.0 MPa ,温度为150℃,今要求绝热透平膨胀机出口液氨不得大于5%,某人提出只要控制出口压力就可以了。你认为这意见对吗?为什么?请画出T -S 图示意说明。 答:可以。因为出口状态是湿蒸汽,确定了出口的压力或温度,其状态点也就确定了。

第三章题库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单项选择: 1、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是:( D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 A.劳动发展史B.阶级斗争史 C.思想发展史D.国家发展史 3、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B ) A.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天才人物的出现D.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 4、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C ) 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 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5、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因为统治阶级( B ) A.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B.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 C.掌握了宣传机器D.控制了大多数知识分子 6、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地表现为:( B ) A.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B.对社会存在的巨大反作用 C.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完全同步D.社会意识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7、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D ) A.阶级斗争 B.社会革命 C. 科学技术 D.社会基本矛盾 8、上层建筑的核心是(A) A. 国家政权 B. 军队 C.政治与法律制度 D.思想意识形态 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 B ) A. 历史是英雄创造的 B.历史是群众创造的 C.历史是英雄与群众共同创造的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 历史人物的出现( D ) A.具有历史必然 B.具有历史偶然 C.与历史条件无关 D.既具有历史必然性,又具有历史偶然性 10、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A ) A. 社会生产方式 B.领导人的水平 C.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 D. 国际环境多项选择题: 1、下列观点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有:(A) A.社会意识归根到底要从社会存在得到说明 B.社会存在的变化迟早要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 C.社会意识纯粹是人脑的创造物和想象物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有些社会意识不能从社会存在中找到根据 2、社会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其基本结构有( CDE ) A.自然环境结构B.人口结构C.物质经济结构 D.社会政治结构E.社会观念结构 3、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深刻含义主要是(ABE )

第三章习题答案

第三章 效用论 1. 已知一件衬衫的价格为80元,一份肯德基快餐的价格为20元,在某消费者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 是多少? 解答:按照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 的定义公式,可以将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写成: MRS 12=-△X 2/△X 1 其中,X 1表示肯德基快餐的份数;X 2表示衬衫的件数;MRS 12表示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份肯德基快餐消费时所需要放弃的衬衫的消费数量。 在该消费者实现关于这两种商品的效用最大化时,在均衡点上有 MRS 12=P 1/P 2 即有: MRS 12=2080 =0.25 它表明,在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上,该消费者关于一份肯德基快餐对衬衫的边际替代率MRS 为0.25。 2. 假设某消费者的均衡如图3—1(即教材中第96页的图3—22)所示。其中,横轴OX 1和纵轴OX 2分别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线段AB 为消费者的预算线,曲线 图3—1 某消费者的均衡 U 为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E 点为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已知商品1的价格P 1=2元。 (1)求消费者的收入; (2)求商品2的价格P 2; (3)写出预算线方程; (4)求预算线的斜率; (5)求E 点的MRS 12的值。 解答: (1)图中的横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1的数量为30单位,且已知P 1=2元,所以,消费者的收入I =2元×30=60元。 (2)图中纵截距表示消费者的收入全部购买商品2的数量为20单位,且由(1)已知收入I =60元,所以,商品2的价格P 2=I /20=60/20=3元。 (3)由于预算线方程的一般形式为: P 1X 1+P 2X 2=I 所以,由(1)、(2)可将预算线方程具体写为:2X 1+3X 2=60 (4)将(3)中的预算线方程进一步整理为X 2=-23X 1+20。很清楚,预算线的斜率为-23 。

第3章部分习题测验答案

第3章部分习题答案 3.2. 为什么进程在进入临界区之前,应先执行"进入区"代码,在退出临界区后又执行"退出区"代码? 为了实现多个进程对临界资源的互斥访问,必须在临界区前面增加一段用于检查欲访问的临界资源是否正被访问的代码,如果未被访问,该进程便可进入临界区对资源进行访问,并设置正被访问标志,如果正被访问,则本进程不能进入临界区,实现这一功能的代码成为"进入区"代码;在退出临界区后,必须执行"退出区"代码,用于恢复未被访问标志. 3.3 同步机构应遵循哪些基本准则?为什么? a. 空闲让进. b. 忙则等待. c. 有限等待. d. 让权等待. 3.6你认为整型信号量机制和记录型信号量机制,是否完全遵循了同步机构的四条准则? a. 在整型信号量机制中,未遵循"让权等待"的准则. b. 记录型信号量机制完全遵循了同步机构的"空闲让进,忙则等待,有限等待,让权等待"四条准则. 3.9在生产者-消费者问题中,如果缺少了signal(full)或signal(empty),对执行结果会有何影响? 生产者-消费者问题可描述如下: var mutex,empty,full: semaphore:=1,n,0; buffer: array[0,...,n-1] of item; in,out: integer:=0,0; begin parbegin producer: begin repeat . . produce an item in nextp; . . wait(empty); wait(mutex); buffer(in):=nextp; in:=(in+1) mod n; signal(mutex); /* ************** */ signal(full); /* ************** */ until false; end consumer: begin repeat wait(full); wait(mutex); nextc:=buffer(out); out:=(out+1) mod n; signal(mutex); /* ************** */

第3章习题及部分解答

3.5设有一个SPJ数据库,包括S,P,J,SPJ四个关系模式: S(SNO,SNAME,STATUS,CITY); P(PNO,PNAME,COLOR,WEIGHT); J(JNO,JNAME,CITY); SPJ(SNO,PNO,JNO,QTY); 1、供应商表S由供应商代码(SNO)、供应商姓名(SNAME)、供应商状态(STATUS)、供应商所在城市(CITY)组成; 2、零件表P由零件代码(PNO)、零件名(PNAME)、颜色(COLOR)、重量(WEIGHT)组成; 3、工程项目表J由工程项目代码(JNO)、工程项目名(JNAME)、工程项目所在城市(CITY)组成; 4、供应情况表SPJ由供应商代码(SNO)、零件代码(PNO)、工程项目代码(JNO)、供应数量(QTY)组成,表示某供应商供应某种零件给某工程项目的数量为QTY。试用关系代数语言完成如下查询: 1)找出所有供应商的姓名和所在城市; 2)找出所有零件的名称、颜色、重量; 3)找出使用供应商S1所供应零件的工程号码; 4)找出工程项目J2使用的各种零件的名称及其数量; 5)找出上海厂商供应的所有零件号码; 6)找出使用上海产的零件的工程号码; 7)找出没有使用天津产的零件的工程号码; 8)把全部红色零件的颜色改成蓝色; 9)由S5供给J4的零件P6改为由S3供应,请作必要的修改;

10)从供应商关系中删除S2的记录,并从供应情况关系中删除相应的记录; 11)求供应工程J1零件的供应商号码SNO; 12)求供应工程J1零件P1的供应商号码SNO; 13)求供应工程J1零件为红色的供应商号SNO; 14)求没有使用天津供应商生产的红色零件的工程号JNO; 15)求S1提供的零件名PNAME; 16)求给工程J1和J2提供零件的供应商号码SNO; 解: 1)找出所有供应商的姓名和所在城市; Select SNAME,CITY From S 2)找出所有零件的名称、颜色、重量; Select PNAME,COLOR,WEIGHT From P 3)找出使用供应商S1所供应零件的工程号码; Select JNO From SPJ Where SNO= ‘S1’ 4)找出工程项目J2使用的各种零件的名称及其数量; Select PNAME,QTY From SPJ,P Where SPJ.PNO=P.PNO And JNO=‘J2’ 5)找出上海厂商供应的所有零件号码; Select PNO From S,SPJ Where SPJ.SNO=S.SNO And CITY=‘上海’

马原课机考试题库第三章试题及答案

第三章试题清单(含答案) 一.单选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吃喝穿住 ( ) B.人的自觉意识活动 ( ) C.物质生产活动(√) D.社会关系的形成 ( ) 世纪50年代,北大荒人烟稀少、一片荒凉。由于人口剧增,生产力水平低下,吃饭问题成 为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于是人们不得不靠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垦,北大荒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然而由于过度开垦已经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现在,黑龙江垦区全面停止开荒,退耕还“荒”。这说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 )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 ) C.人在自然界面前总是处于被支配的地位 ( )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这说明:() A.人的生理需求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 ) B.人的本质决定于人的自然属性 ( ) C.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的物质欲望 ( ) D.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等活动(√) 4.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生产方式(√) B.传统意识 ( ) C.政治制度 ( ) D.阶级关系 ( ) 5.下列哪一原理可以解释“大众心理影响经济走势”这一社会现象:()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决定作用 ( ) B.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社会心理可以左右社会发展方向 ( ) D.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能影响社会发展 ( ) 6.社会意识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阶级斗争的反映 ( )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 ) D.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 ( )

第3章部分习题与解答

第三章习题 4 .针对上题中建立的四个表试用SQL语言完成第2章习题5中的查询。 答案: (1)求供应工程J1零件的供应商号码SNO; SELECT SNO FROM SPJ WHERE JNO=‘J1’; (2)求供应工程J1零件P1的供应商号码SNO; SELECT SNO FROM SPJ WHERE JNO=‘J1’AND PNO=‘P1’; (3)求供应工程J1零件为红色的供应商号码SNO; SELECT SNO /*这是嵌套查询*/ FROM SPJ WHERE JNO=‘J1’AND PNO IN /*找出红色的零件的零件号码PNO */ (SELECT PNO FROM P /*从P表中找*/ WHERE COLOR=‘红’); 或SELECT SNO FROM SPJ,P /*这是两表连接查询*/ WHERE JNO=‘J1’/*这是复合条件连接查询*/ AND SPJ.PNO=P.PNO AND COLOR=‘红’; (4)求没有使用天津供应商生产的红色零件的工程号JNO; *解析:第一种解法是使用多重嵌套查询,第二种方法的子查询是一个多表连接。 注意:从J表入手,以包含那些尚未使用任何零件的工程号。 SELECT JNO FROM J WHERE NOT EXISTS (SELECT * FROM SPJ WHERE SPJ.JNO=J.JNO AND SNO IN /*天津供应商的SNO*/ (SELECT SNO FROM S WHERE CITY=‘天津’) AND PNO IN /*红色零件的PNO*/ (SELECT PNO FROM P WHERE COLOR=‘红’)); 或SELECT JNO FROM J WHERE NOT EXISTS (SELECT * FROM SPJ, S, P WHERE SPJ.JNO=J.JNO AND SPJ.SNO=S.SNO AND SPJ.PNO=P.PNO AND S.CITY=‘天津’AND P. COLOR=‘红’); //注:本例中父查询和子查询均引用了Student表,可以像自身连接那样用别名将父查询中的Student表与子查询中的Student表区分开:// (5)求至少用了供应商S1所供应的全部零件的工程号JNO (类似于P113例44)。 解析:它所表达的语义为:不存在这样的零件y,供应商S1供应了y,而工程x 没有选用y。 用SQL语言表示如下:

《土力学》第三章习题集及详细解答

《土力学》第三章习题集及详细解答 第3章土的渗透性及渗流 一、填空题 1.土体具有被液体透过的性质称为土的。 2.影响渗透系数的主要因素有:、、、、、 。 3.一般来讲,室内渗透试验有两种,即和。 4.渗流破坏主要有和两种基本形式。 5.达西定律只适用于的情况,而反映土的透水性的比例系数,称之为土的。 二选择题 1.反应土透水性质的指标是()。 A.不均匀系数 B.相对密实度 C.压缩系数 D.渗透系数 2.下列有关流土与管涌的概念,正确的说法是()。 A.发生流土时,水流向上渗流;发生管涌时,水流向下渗流 B.流土多发生在黏性土中,而管涌多发生在无黏性土中 C.流土属突发性破坏,管涌属渐进式破坏 D.流土属渗流破坏,管涌不属渗流破坏 3.土透水性的强弱可用土的哪一项指标来反映?()

A.压缩系数 B.固结系数 C.压缩模量 D.渗透系数 4.发生在地基中的下列现象,哪一种不属于渗透变形?() A.坑底隆起 B.流土 C.砂沸 D.流砂 5.下属关于渗流力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其数值与水力梯度成正比,其方向与渗流方向一致 B.是一种体积力,其量纲与重度的量纲相同 C.流网中等势线越密集的区域,其渗流力也越大 D.渗流力的存在对土体稳定总是不利的 6.下列哪一种土样更容易发生流砂?() A.砂砾或粗砂 B.细砂或粉砂 C.粉质黏土 D.黏土 7.成层土水平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与垂直方向的等效渗透系数的关系是()。 A.> B.= C.< 8. 在渗流场中某点的渗流力()。 A.随水力梯度增加而增加 B.随水利力梯度增加而减少 C.与水力梯度无关 9.评价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土的渗透系数越大,土的透水性也越大,土的水力梯度也越大; ②任何一种土,只要水力梯度足够大,就有可能发生流土和管涌; ③土中任一点渗流力的大小取决于该点孔隙水总水头的大小; ④渗流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水力梯度,还与其方向有关。 A.①对 B.②对 C.③和④对 D.全不对 10.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第三章机考题库

一、多选题 1、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程序设计自动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B、C、D 知识点:3 2、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人性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A、E、F、H 知识点:3 3、1、学完《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后,某同学共完成了以下几个作品: A、电子报刊《爱鸟报》 B、二次函数画图程序 C、学生学籍管理系统 D、100米决赛成绩排序程序 E、2005 年十运会奖牌分布情况统计表 F、网页“logo图标”的设计 G、在线翻译一篇文章 H、片头动画的制作 判别该同学完成的作品中:属于人工智能技术智能化信息加工类型的是()。 参考答案:G 知识点:3 4、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有()。 A、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 B、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C、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加工

参考答案:A、B、C 知识点:3 5、以下关于信息的编程加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编程加工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可以加工批量的信息 B、编程加工可以提高信息加工的效率 C、编程加工可以针对具体问题编写专门的程序来实现信息加工的自动化参考答案:A、B、C 知识点:3 二、选择题 1、一位爱好程序设计的同学,想通过程序设计解决“ 鸡兔同笼” 的问题,他制定的如下工作过程中,更恰当的是()。 A、分析信息、设计方法、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B、提出问题、编写代码、设计方法、调试运行 C、设计方法、编写代码、分析信息、调试运行 D、提出问题、设计代码、编写代码、调试运行 参考答案:A 知识点:3 2、扫描仪是一种()仪器。 A、语音识别 B、光学字符识别 C、手写识别 参考答案:B 知识点:3 3、属于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是()。 A、自动控制和网络化 B、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 C、模式识别和自然语言理解 D、分类识别和语义分析 参考答案:C 知识点:3 4、现在机器人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机器人利用的技术是()。 A、网络技术 B、人工智能技术 C、编程技术 D、自动化信息加工技术 参考答案:B 知识点:3

高分子物理第三章习题及解答.docx

第三章 3.1 高分子的溶解 3.1.1 溶解与溶胀 例3-1 简述聚合物的溶解过程,并解释为什么大多聚合物的溶解速度很慢? 解:因为聚合物分子与溶剂分子的大小相差悬殊,两者的分子运动速度差别很大,溶剂分子能比较快地渗透进入高聚物,而高分子向溶剂地扩散却非常慢。这样,高聚物地溶解过程要经过两个阶段,先是溶剂分子渗入高聚物内部,使高聚物体积膨胀,称为“溶胀”,然后才是高分子均匀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完全溶解地分子分散的均相体系。整个过程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 高聚物的聚集态又有非晶态和晶态之分。非晶态高聚物的分子堆砌比较松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因而溶剂分子比较容易渗入高聚物内部使之溶胀和溶解。晶态高聚物由于分子排列规整,堆砌紧密,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很强,以致溶剂分子渗入高聚物内部非常困难,因此晶态高聚物的溶解要困难得多。非极性的晶态高聚物(如PE)在室温很难溶解,往往要升温至其熔点附近,待晶态转变为非晶态后才可溶;而极性的晶态高聚物在室温就能溶解在极性溶剂中。 例3-2.用热力学原理解释溶解和溶胀。 解:(1)溶解:若高聚物自发地溶于溶剂中,则必须符合: 上式表明溶解的可能性取决于两个因素:焓的因素()和熵的因素()。焓的因素取决于溶剂对高聚物溶剂化作用,熵的因素决定于高聚物与溶剂体系的无序度。对于极性高聚物前者说影响较大,对于非极性高聚物后者影响较大。但一般来说,高聚物的溶解过程都是增加的,即>0。显然,要使<0,则要求越小越好,最好为负值或较小的正值。极性高聚物溶于极性溶剂,常因溶剂化作用而放热。因此,总小于零,即<0,溶解过程自发进行。根据晶格理论得 =(3-1) 式中称为Huggins参数,它反映高分子与溶剂混合时相互作用能的变化。的物理意义表示当一个溶剂分子放到高聚物中去时所引起的能量变化(因为)。而非极性高聚物溶于非极性溶剂,假定溶解过程没有体积的变化(即),其的计算可用Hildebrand的溶度公式: =(3-2) 式中是体积分数,是溶度参数,下标1和2分别表示溶剂和溶质,是溶液的总体积。从式中可知总是正的,当 时,。一般要求与的差不超过1.7~2。综上所述,便知选择溶剂时要求越小或和 相差越小越好的道理。 注意: ①Hildebrand公式中仅适用于非晶态、非极性的聚合物,仅考虑结构单元之间的色散力,因此用相近原则选择溶剂时有例外。相近原则只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还应有溶剂与溶质的极性和形成的氢键程度要大致相等,即当考虑结构单元间除有色散力外,还有偶极力和氢键作用时,则有

第三章题库2答案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全国性政党;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组织,但兴中会成立于1894年,华兴会、光复会成立的时间较晚。B选项正确。 2.【答案】C【解析】1905年日俄战争以俄国战败结束。中国人从日俄战争受到了启发:日本战胜是因为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制度,而俄国实行的是君主专制制度,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日本战胜了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的俄国,因此中国人主张向日本学习君主立宪制度。C选项正确。 3.【答案】D【解析】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未划分为大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AB选项错误于此。D选项正确。 4.【答案】B【解析】《革命军》是邹容的著作;《警世钟》、《猛回头》是陈天华的著作;《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是章炳麟的著作。B选项正确。 5.【答案】D【解析】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的内容为“平均地权”;创立合众政府是兴中会的纲领之一,故B错误。D、选项正确。 6.【答案】.B【解析】发动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义的革命团体是共进会和文学社;其他选项都是错误的。B选项正确。 7.【答案】C【解析】1912年8月,孙中山、宋教仁组织了国民党;中国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中华革命党1914年成立于东京;中国国民党成立于1919年。C选项正确。 8.【答案】D【解析】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终结。D选项正确。 9.【答案】D【解析】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全国性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D选项正确。 10.【答案】D【解析】选项ABC是论战的内容,不是其焦点问题,“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是双方论战的焦点。D选项正确。 11.【答案】B【解析】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戊戌维新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二次革命发生在辛亥革命之后,不能称为第一次;新文化运动跨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也不能称为第一次。B选项正确。 12.【答案】D【解析】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D选项正确。 13.【答案】C【解析】“二十一条”是复辟帝制的袁世凯接受的;“善后大借款”是1913年4月袁世凯与列强签订的;“西原借款”是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的借款;“庚子赔款”是《辛丑条约》的规定。C选项正确。 14.【答案】B【解析】护国运动发生在1915年;“二次革命”发生在1913年;护法运动发生在1917-1918年;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B选项正确。 15.【答案】B【解析】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骨干是一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些青年知识分子在国外更多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世界大势与国内民族危机有了更敏锐的认识,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B选项正确。 16.【答案】A【解析】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制定的,《五五宪草》是中国国民党制定

第三章部分习题答案

第三章部分习题答案 1、高级调度与低级调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为什么要引入中级调度? 答:高级调度主要任务是根据某种算法,把外存上处于后备队列中的那些作业调入内存,也就是说高级调度的调度对象是作业。 低级调度主要任务是:决定就绪队列中的哪个进程应获得处理机,然后再由分派程序执行把处理机分配给该进程的具体操作。 中级调度的任务:使那些暂时不能运行的进程不再占用宝贵的内存资源,而将它们调至外存上去等待,把此时的进程状态称为就绪驻外存状态或挂起状态。当这些进程重又具备运行条件且内存又稍有空闲时,由中级调度来决定把外存上的那些又具备运行条件的就绪进程重新调入内存,并修改其状态为就绪状态,挂在就绪队列上等待进程调度。引入中级调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内存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 2、何谓作业、作业步和作业流? 答:作业(Job):作业是一个比程序更为广泛的概念,它不仅包含了通常的程序和数据,而且还应配有一份作业说明书,系统根据该说明书来对程序的运行进行控制。 作业步(Job Step)。通常,在作业运行期间,每个作业都必须经过若干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顺序加工步骤才能得到结果,我们把其

中的每一个加工步骤称为一个作业步,各作业步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往往是把上一个作业步的输出作为下一个作业步的输入。 作业流:若干个作业进入系统后,被依次存放在外存上,这便形成了输入的作业流;在操作系统的控制下,逐个作业进行处理,于是便形成了处理作业流。 5、试说明低级调度的主要功能。 答:(1) 保存处理机的现场信息。 (2) 按某种算法选取进程。 (3) 把处理器分配给进程。 6、在抢占调度方式中,抢占的原则是什么? 答:(1) 优先权原则。 (2) 短作业(进程)优先原则。 (3) 时间片原则。 7、在选择调度方式和调度算法时,应遵循的准则是什么? 答:面向用户应遵循的准则是:(1) 周转时间短。(2) 响应时间快。 (3) 截止时间的保证。(4) 优先权准则。 面向系统应遵循的准则是:(1) 系统吞吐量高。(2) 处理机利用率好。(3) 各类资源的平衡利用。

第3章习题及解答

第3章习题及解答 3.1分析图P3.1所示电路的逻辑功能,写出输出逻辑表达式,列出真值表,说明电路完成 何种逻辑功能。 F 图P3.1 题3.1 解:根据题意可写出输出逻辑表达式,并列写真值表为: B A AB F += 该电路完成同或功能 3.2 分析图P3.3所示电路的逻辑功能,写出输出1F 和2F 的逻辑表达式,列出真值表,说明 电路完成什么逻辑功能。 A B C F F 1 2 图P3.3 题3.3 解:根据题意可写出输出逻辑表达式为:

= + AC ⊕ = F+ ⊕ AB BC F C B A 1 2 列写真值表为: 该电路构成了一个全加器。 3.5 写出图P3.5所示电路的逻辑函数表达式,其中以S3、S2、S1、S0作为控制信号,A,B 作为数据输入,列表说明输出Y在S3~S0作用下与A、B的关系。 图P3.5 题3.5 解:由逻辑图可写出Y的逻辑表达式为: A S + ⊕ = + AB Y+ S S B B S A B 3 2 1 图中的S3、S2、S1、S0作为控制信号,用以选通待传送数据A、B,两类信号作用不同,分析中应区别开来,否则得不出正确结果。由于S3、S2、S1、S0共有16种取值组合,因此输出Y和A、B之间应有16种函数关系。列表如下:

3.7 设计一个含三台设备工作的故障显示器。要求如下:三台设备都正常工作时,绿灯亮; 仅一台设备发生故障时,黄灯亮;两台或两台以上设备同时发生故障时,红灯亮。 题3.7 解:设三台设备为A 、B 、C ,正常工作时为1,出现故障时为0; F 1为绿灯、F 2为黄灯、F 3为红灯,灯亮为1,灯灭为0。 根据题意可列写真值表为: 求得F 1、F 2、F 3的逻辑表达式分别为: C A C B B A F C AB C B A BC A F ABC F ++=++==321;; 根据逻辑表达式可画出电路图(图略)。 3.9 设计一个组合逻辑电路,该电路有三个输入信号ABC ,三个输出信号XYZ,输入和输出 信号均代表一个三位的二进制数。电路完成如下功能:

第三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三章思考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时,“材料采购”账户借方登记购入材料的 () A. 实际采购成本 B. 计划采购成本 C. 材料成本差异 D. 暂估价款 2.“材料成本差异”科目的借方余额反映的内容是 () A.结存材料的成本节约 B.采购材料的成本节约 C.结存材料的成本超支 D.采购材料的成本超支 3. 某种产品的实际产量与其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的乘积为该种产 品材料的() A. 定额消耗量 B. 消耗定额 C. 费用定额 D. 定额费用 4.用于固定资产购建工程的人员工资应记入的会计科目是 () A.辅助生产成本 B.在建工程 C.制造费用 D.营业外支出 5. 在按30日计算工资率的情况下,采用扣缺勤法和出勤法计算应付 工资,两者计算结果( ) A. 相同 B. 前者大于后者 C. 后者大于前者 D. 无可比关系 6. 甲、乙两种产品均由某工人进行加工。甲产品的工时定额为2.25 小时,乙产品工时定额为0.40小时。该工人小时工资率为2元。本 月份该工人共加工甲产品150件,乙产品80件。本月份应付该工人 的工资数额为() A. 700元 B. 740元 C. 739元 D. 800元 7. 4月份生产合格品25件,料废品5件,加工失误产生废品2件, 计价单价为4元,应付计件工资为 ( ) A.100元 B.120元 C.128元 D.108元 8.领用低值易耗品时,将其价值一次全部计入有关费用项目的方法 是() A.五五摊销法 B.一次摊销法 C.分期摊销法 D.净值法 9.顺序分配法适用于 ( )

A.辅助生产车间较少的企业 \ B.辅助生产车间较多的企业 C.辅助生产交互服务的数量无明显顺序的企业 D.辅助生产交互服务的数量有明显顺序的企业 10.以下项目中属于废品的事项是 ( ) A.由于保管不善,运输不当等原因,使得入库时的合格产品发生变质而造成的损失 B.经检验部门验定,定为次品,降低售价而造成的损失 C.由于生产原因造成的报废损失 D. 实行“三包”的企业,产品出售后发现废品所造成的损失 二、多项选择题 1.发出材料实际单位成本的计算方法包括() A. 先进先出法 B. 个别计价法 C. 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 D. 移动加权平均法 2. 下列各项中,不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有( ) A. 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B. 已提足折旧仍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C. 未使用房屋和建筑物 D. 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3. 我国目前采用的固定资产折旧计算方法主要有() A. 双倍余额递减法 B. 工作量法 C. 年数总和法 D. 直线法 4. 工资费用的原始记录包括 ( ) A. 领料单 B. 产量记录 C. 工资结算汇总表 D. 考勤记录 5.企业交纳印花税时,编制会计分录所涉及的会计科目有() A.管理费用 B.应交税费 C.银行存款 D.营业税金及附加 6.企业交纳车船使用税时,编制会计分录所涉及的会计科目有() A.管理费用 B.应交税费 C.银行存款 D.其他应付款 7.“辅助生产成本”账户贷方登记的内容有 ( ) A.向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的费用 B.企业发生的全部辅助生产费用

第3章习题答案

1 思考题: 题3.1.1 组合逻辑电路在结构上不存在输出到输入的 ,因此 状态不影响 状态。 答:反馈回路、输出、输入。 题3.1.2 组合逻辑电路分析是根据给定的逻辑电路图,而确定 。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是根据给定组合电路的文字描述,设计最简单或者最合理的 。 答:逻辑功能、逻辑电路。 题3.2.1 一组合电路输入信号的变化顺序有以下三种情况,当 时,将可能出现竞争冒险。 (A )00→01→11→10 (B )00→01→10→11 (C )00→10→11→01 答:B 题3.2.2 清除竞争冒险的常用方法有(1)电路输出端加 ;(2)输入加 ;(3)增加 。 答:电容,选通脉冲,冗余项。 题3.2.3 门电路的延时时间是产生组合逻辑电路竞争与冒险的唯一原因。( ) 答:× 题3.2.4 根据毛刺产生的方向,组合逻辑的冒险可分为 冒险和 冒险。 答:1型、0型。 题3.2.5 传统的判别方法可采用 和 法来判断组合电路是否存在冒险。 答:代数法、卡诺图。 题3.3.1 进程行为之间执行顺序为 ,进程行为内部执行顺序为 。 答:同时、依次。 题3.3.2 行为描述的基本单元是 ,结构描述的基本单元是 。 答:进程、调用元件语句。 题3.3.3 结构体中的每条VHDL 语句的执行顺序与排列顺序 。 答:无关 题3.4.1串行加法器进位信号采用 传递,而并行加法器的进位信号采用 传递。 (A )超前,逐位 (B )逐位,超前 (C )逐位,逐位 (D )超前,超前 答:B 题3.4.2 一个有使能端的译码器作数据分配器时,将数据输入端信号连接在 。 答:使能端 题3.4.3 优先编码器输入为70I I -(0I 优先级别最高),输出为2F 、1F 、0F (2F 为高位)。当 使能输入00,651====I I I S 时,输出012F F F 应为 。 答:110 题3.4.4 用4位二进制比较器7485实现20位二进制数并行比较,需要 片。 答:5 题3.4.5 数据分配器的结构与 相反,它是一种 输入, 输出的逻辑电

第3章 课后习题答案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第三章习题答案 3-1如图3-63a~d所示4个TTL门电路,A、B端输入的波形如图e所示,试分别画出F1、F2、F3和F4的波形图。 略 3-2电路如图3-64a所示,输入A、B的电压波形如图3-64b所示,试画出各个门电路输出端的电压波形。 略 3-3在图3-7所示的正逻辑与门和图3-8所示的正逻辑或门电路中,若改用负逻辑,试列出它们的逻辑真值表,并说明F和A、B之间是什么逻辑关系。 答:(1)图3-7负逻辑真值表 A B F 000 011 101 111 F与A、B之间相当于正逻辑的“或”操作。 (2)图3-8负逻辑真值表 A B F 000 010 100 111 F与A、B之间相当于正逻辑的“与”操作。

3-4试说明能否将与非门、或非门、异或门当做反相器使用?如果可以,各输入端应如何连接? 答:三种门经过处理以后均可以实现反相器功能。(1)与非门:将多余输入端接至高电平或与另一端并联;(2)或非门:将多余输入端接至低电平或与另一端并联;(3)异或门:将另一个输入端接高电平。 3-5为了实现图3-65所示的各TTL门电路输出端所示的逻辑关系,请合理地将多余的输入端进行处理。 答:a)多余输入端可以悬空,但建议接高电平或与另两个输入端的一端相连; b)多余输入端接低电平或与另两个输入端的一端相连; c)未用与门的两个输入端至少一端接低电平,另一端可以悬空、接高电 平或接低电平; d)未用或门的两个输入端悬空或都接高电平。 3-6如要实现图3-66所示各TTL门电路输出端所示的逻辑关系,请分析电路输入端的连接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予以改正。 答:a)不正确。输入电阻过小,相当于接低电平,因此将提高到至少 50 ? 2K? 。 b)不正确。第三脚V CC应该接低电平。 2K? c)不正确。万用表一般内阻大于,从而使输出结果0。因此多余输入端应接低电平,万用表只能测量A或B的输入电压。 3-7(修改原题,图中横向电阻改为6k?,纵向电阻改为3.5k?,β=30改为β=80)为了提高TTL与非门的带负载能力,可在其输出端接一个NPN晶体管,组成如图3-67所示的开关电路。当与非门输出高电平V OH=3.6V时,晶体管能为负载提供的最大电流是多少? 答:如果输出高电平,则其输出电流为(3.6-0.7)/6=483u A,而与非门输出高

第三章练习学习题及参考解答

第三章练习题及参考解答 3.1 第三章的“引子”中分析了,经济增长、公共服务、市场价格、交通状况、社会环境、政策因素,都会影响中国汽车拥有量。为了研究一些主要因素与家用汽车拥有量的数量关系,选择“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交通工具消费价格指数”等变量,2011年全国各省市区的有关数据如下: 表3.6 2011年各地区的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等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

1)建立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参数并对模型加以检验,检验结论 的依据是什么?。 2)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的经济意义,你如何解读模型估计检验的结果? 3) 你认为模型还可以如何改进? 【练习题3.1参考解答】: 1)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1223344t t t t t Y X X X u ββββ=++++ 回归结果如下: 由F 统计量为17.87881, P 值为0.000001,可判断模型整体上显著,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交通工具消费价格指数”等变量联合起来对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有显著影响。解释变量参数的t 统计量的绝对值均大于临界值0.025(27) 2.052t =,或P 值均明显小于0.05α=,表明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重”、“交通工具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对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都有显著影响。 2)X2的参数估计值为5.9911,表明随着经济的增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1万元,平均说来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将增加近6辆。由于城镇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有减少家用汽车的必要性,X3的参数估计值为-0.5231,表明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比重”每增加1%,平均说来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将减少0.5231辆。汽车价格和使用费用的提高将抑制家用汽车的使用, X4的参数估计值为-2.2677,表明随着家用汽车使用成本的提高, “交通工具消费价格指数”每增加1个百分点,平均说来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将减少2.2677辆。 3)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6652,说明模型中解释变量变解释了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变动的66.52%,还有33.48%未被解释。影响百户拥有家用汽车量的因素可能还有交通状况、社会环境、政策因素等,还可以考虑纳入一些解释变量。但是使用更多解释变量或许会面临某些基本假定的违反,需要采取一些其他措施。

【精品】第三章习题及答案jc

一、思考题 1.什么是数据库表?什么是自由表? 2.什么是表结构?表的哪几种字段的宽度是固定不变的? 3.打开表文件之后,为什么在VisualFoxPro主窗口没有任何显示信息?4.如何编辑备注型字段的值? 5.LIST命令和DISPLAY命令有什么区别? 6.如果缺省范围子句,哪几条命令只对当前记录操作? 7.ZAP命令和PACK命令有什么区别? 8.什么是记录指针,它的作用是什么? 9.什么是排序和索引?为什么索引的查询效率高? 10.VisualFoxPro有几种类型的索引?是否所有的索引都可以在自由表中使用?在表设计器中可以创建的索引文件是哪一种? 11.什么是主控索引文件和主控索引标识?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12.LOCATE、FIND、SEEK命令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怎么判断查询是否成功? 二、选择题 1.某表文件有5个字段,其中3个字符型宽度分别为6、12、和10,另外还有一个逻辑型字段和一个日期型字段,该数据库文件中每条记录的总字节数是。 A)37B)38C)39D)40 2.在表文件文件尾部增加一条空记录,应该使用命令。 A)APPENDB)APPENDBLANKC)INSERT D)INSERTBLANK 3.设表文件及其索引文件已打开,为了确保指针定位在物理记录号为1的记录上,应该使用命令。 A)GOTOP B)GOBOF()C)SKIP1D)GO1 4.设职工表文件已经打开,其中有工资字段,要把指针定位在第一个工资大于620元的记录

上,应使用命令. A)FINDFOR工资>620B)SEEK工资>620 C)LOCATEFOR工资>620D)FIND工资>620 5.删除学生表中姓王的学生,应使用命令。 A)DELETEFOR“王”$姓名B)DELETEFORSUBSTR(姓名,1,2)=“王” C)DELETEFOR姓名=王*D)DELETEFORRIGHT(姓名,1)=“王”6.USE职工 LOCATEFOR工资=900 为了将指针定位在下一个工资是900的记录上,应该接着使用命令. A)SKIP B)CONTINUE C)SEEK900D)FIND900 7.设当前表有10条记录,当EOF()为真时,命令?RECNO()的显示结果是。 A)10B)11C)0D)空 8.设当前表中姓名字段为字符型,要把内存变量NAME字符串的内容输入到当前记录的姓名字段,应当使用命令。 A)姓名=NAMEB)REPLACE姓名WITHNAME C)REPLACE姓名WITH&NAMED)REPLACEALL姓名WITHNAME 9.在VisualFoxPro中,打开索引文件的命令中,错误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