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10.74 MB
- 文档页数:9
课序号05 220301232政教2202谢轩读书笔记(知识点整理)一、读书笔记(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一)军事思想的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通常是指国防与军队建设、战争准备与实施的指导理论和基本原则。
它同军事学术、军事技术、军事历史、军事地理等学科门类统称军事科学或军事学,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受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制约。
军事思想是战争活动的理论概括,它来源于具体的军事实践活动,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活动的发展而发展。
(二)军事思想的体系和内容: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是指军事思想构成的基本要素,大体可分为军事哲学和军事实践基本指导原则两个层次。
前者主要包括战争观和军事方法论等;后者主要包括战略思想、作战指导思想、军队建设思想和国防思想等。
(三)军事思想的地位和作用:对军事思想特别是对当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与研究,对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战争准备,遏制战争和打赢战争,制定军事政策,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捍卫社会主义制度,保卫人民和平劳动,确保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统一,维护和巩固世界和平,都具有深远的指导作用。
军事思想的特征: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明显的继承性。
二、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与代表性人物著作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40年)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它反映了中国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军事思想。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殷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经过封建社会漫长岁月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它的历史终结。
2.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前期,军事思想的发展水平一直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据实物和文献记载,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就有兵书出现,如《汉书》就录有《黄帝》16篇和《神农兵法》1篇。
到了西周时期,《军志》和《军政》两部军事文献相继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已经形成。
论述题1 结合现实,论述周边环境安全的特点: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安全环境对于维护我国家安全利益更加重要,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居于首要性的地位更加突出。
从政治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
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与我国有较多共识。
很多国家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与我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从经济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
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
中国的发展首先给周边带来机遇;周边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
我们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周边正在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
从安全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
周边环境历来对我国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直接牵动作用。
维护周边安全是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如果周边动荡,则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干扰。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周边外交政策的推动下,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不断增强,经济合作日益深化,合作形式更加多样,共同利益逐步扩大,我国的周边外交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
(中国与朝鲜,日本,东盟,南亚,巴基斯坦,中亚P122)2 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含义(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战争,人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一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及其军队长期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军事思想的精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军队建设,国防建设反侵略战争的指导思想”(含义定义)【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科学涵义:1、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2、军事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集体智慧的结晶;4、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军事思想内容:1、战争观和研究军事问题的方法论(战争军事相辅相成);2、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建设人民军队,秋收起义后,秋收起义出现很多逃兵,明确为谁而战);3、人民战争思想(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4、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5、国防建设思想】3 结合国防实际(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谈谈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1)兵不强,不可以摧残;国不富,不可以养兵(2)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是国家建设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协调发展是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3)和平是相对的和平时期加强国防建设是为了实现威慑功能,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4)现代国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简答题1 精确制导武器的特点命中精度高,射程远,杀伤威力大等2 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对现代战争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1)高技术武器装备将明显改变现代战场与作战行动(2)高技术武器装备将强制性地引起作战方式的变革(3)作战指挥体系将“扁平网络化”3什么是信息化战争(概念定义基本特点)所谓信息化战争,是指在信息时代核威慑条件下以大量装备使用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信息化军队为主体,以信息化战争理论为指导,在陆,海,空,天,信息,认知等六维战略空间中,在信息化网络化战场上展开的以夺取制信息权为核心目标以信息对抗和知识对抗为主要对抗手段,附带杀伤破坏减到最低限度的多军兵种一体化战争。
.1 军事思想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 认识论)和( 方法论)以及战争的指导、军队的建设、战略战术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思想体系。
认识论方法论战争观世界观1.1 军事思想居军事学的首要地位,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是( 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领导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指导作用1.1 从地域和民族区分,军事思想可分为( 中国军事思想)、( 外国军事思想)。
汉族军事思想中国军事思想少数民族军事思想外国军事思想1.1 从形成发展的时代区分,军事思想分为( 古代军事思想)、( 近代军事思想)和现代军事思想。
古代军事思想封建军事思想当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1.1 军事思想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战争。
战争实践是军事思想产生的( 源泉)和( 发展)的动力。
产生源泉发展推进1.1 《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李卫公问对》。
《孙子》《吴子》《孙膑兵法》《虎铃经》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新出现了( 飞机),( 坦克) 、自动步枪乃至原子武器。
"机关枪无烟火药飞机坦克1.1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在一战,二战时期,得到了极大丰富和提高,当时提出的战略理论,有(空中战争论)、“总体战”、“机械化战争论”、( 闪击战) 等等。
空中战争论速战论闪击战包围歼灭战理论1.1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是无产阶级( 革命)和( 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斗争胜利革命解放1.1 军事思想,根据阶级性质可分为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 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和( 无产阶级军事思想)。
农民阶级军事思想工人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无产阶级军事思想1.1 最早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军事问题,奠定了无产阶级军事思想理论的是( 马克思)和(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1.1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十月革命的斗争中,( 列宁)和( 斯大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学说,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事思想概述(教案)目的要求: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熟悉我国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地位作用及科学含义,树立科学的战争观和方法论。
增强学习军事思想对深入了解、研究现代战争规律,以及军事思想对于现代战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认识。
主要内容:一、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三、西方近现代军事思想四、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教学重点: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教学时间:3课时(本教案按3课时设计,任课老师视情掌握)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军事思想是军事实践的理论总结,是指导军事斗争的理论武器。
有了先进的军事思想作指导,弱可以胜强,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就是最好的证明;相反,如果军事思想落后,再先进的武器都要打败仗,北洋水师的失败就是例子。
所以,我们学习军事理论,军事思想是十分重要的基本内容。
这一讲我们大家一起学习军事思想概述。
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三、西方近现代军事思想;四、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下面我们共同考察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标题▲●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甲午战争对比图▲字幕▲字幕军事思想作为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是随着战争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军事思想的本质和发展动力▲军事思想的本质是关于战争和国防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是军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揭示战争的本质和基本规律,研究武装力量建设及其使用的一般原则,反映从总体上研究军事问题的理论成果。
●通常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不同的时代、阶级、国家和人物,由于其政治立场不同,思维方法不同,会形成不同的军事思想。
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又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随着战争和军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军事思想的发展动力是军事实践。
军事思想作为军事认识是对军事实践的反映。
一、填空题1、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问题的理性认识。
3、近代西方军事思想: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侧重于探讨指导战争的一般性原则,强调军事艺术不仅应研究军事行动,还应研究战争的目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等政治问题,并提出了进攻于防御的方法,以及阵地战、运动战、建立预备队等一些原则。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从战争哲学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战争的基本问题,对战争的本质、战争的规律、军队建设、战争艺术、战争计划以及精神因素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深刻、独到、精辟的见解。
英国学者麦金德的“地缘战略论”,美国军事家马汉的“制海权”理论等,便是当时“寂静战场”上理论竞争的产物。
一战后德国军事家鲁登道夫提出的“总体战”理论和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提出的“间接路线战略”之中。
意大利军事家杜黑提出了“空权论”,英国军事理论家富勒和德国陆军总长古德里安提出的“机械化战争”理论,法国戴高乐提出的“职业军队理论”等,都主张依靠少数精锐的职业部队,使用坦克和飞机等机械化战争主战并去夺去战争的胜利。
《拿破仑军事语录》反映出拿破仑的军事思想主要有:(1).强调要积极采取攻势行动,为了达到消灭敌军兵力的目的,把积极发动进攻作为自己的主要手段;(2).强调要善于集中兵力,即在必要的时候,在必要的地点,集中比敌人在此时此地更为强大的兵力;(3).强调快速机动,认为行动拭迅速可以弥补军队的不足,快速的行军,能够提高军队的士气,增加取胜的机会;(4).强调突然性,注重出奇制胜;(5).重视国家军事组织的完善和军队骨干力量的培养;(6).重视选拔将领,强调统帅的素质。
4、八七会议的内容:毛泽东明确指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一次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
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撤销了他的总书记职务。
会议确定了党在新时期的总方针:就是以土地革命和以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的最主要任务。
第二章中国军事思想填空题第一节军事思想概论1.军事思想是中的重要内容答:军事科学体系2.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答:国防3.军事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意识形态是从开始的。
答:奴隶社会4.军事思想的特征有三种,分别为鲜明的阶级性,强烈的时代性和明显的。
答:继承性5.军事思想按阶级来划分,可分为:奴隶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和。
答:无产阶级军事思想6.军事思想按国家来划分,可分为:和我国军事思想。
答:外国军事思想。
7.军事思想按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和等。
答:现代军事思想第二节毛泽东军事思想1.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和军队国防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答:中国人民革命战争2.毛泽东军事思想是人类先进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答:人民群众3. 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毛泽东军事思想4.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答:人民战争思想5. 是人们在认识战争规律的基础上,依据战争规律确定指导战争的根本办法。
答:战争方法论6.战争的表现形式是一种。
答:暴力行为7.当今世界战争的主要根源是。
答:霸权主义8.革命战争出发点和目的的最终原因是。
答:经济原因9.人民军队是人民群众自发地或在先进阶级领导下建立的并为而战斗的军队。
答:人民群众利益10.坚持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确保我国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根本原则。
答:中国共产党11. 的宗旨,是我军建军原则的核心。
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2.人民军队的三个任务:、工作队、生产队。
答:战斗队13.人民军队的三大民主:政治民主、、军事民主。
答:经济民主14. 是新型人民军队的生动体现。
答:三大民主15.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答:军民一致16.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中三大纪律分别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切缴获要归公。
答:一切行动听指挥17.人民军队顽强的作风和勇敢牺牲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一不怕苦,二。
军事理论第⼀章军事思想第⼀节军事思想概述【概念】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来源于⼈类的军事实践,⼜给军事实践以理论指导,并在军事实践中接受检验。
产⽣与⼀定的社会物质⽣产和战争实践基础之上。
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同样作⽤和影响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常运⽤于政治、经济、外交以及商业竞争和体育⽐赛等⽅⾯【分类】按时代划分:古代军事思想、近代军事思想、现代军事思想按阶级性质划分:奴⾪主阶级军事思想、封建地主阶级军事思想、资产阶级军事思想、⽆产阶级军事思想按地域和国家划分:外国军事思想、中国军事思想按⼈物划分:孙⼦军事思想、拿破仑军事思想、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泽东军事思想【特点】鲜明的阶级性明显的实践性强烈的时代性突出的继承性丰富的多样性和共同性【过程及内容】古代军事思想(两个区域)①中国·奴⾪社会时期(早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时期建⽴了军队,出现了战争,著作《军志》、《军政》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初步形成·封建社会时期(中期)公元前8世纪初到公元前3世纪末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军事思想⼤发展,孙武《孙⼦兵法》、吴起《吴⼦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尉缭⼦》、《六韬》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标志着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已基本成熟②地中海⼀带的沿海国家·奴⾪制社会时期(公元前8世纪⾄公元5世纪)古希腊、古罗马频繁发动战争,产⽣了丰富的古希腊和古罗马军事思想古希腊著作: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诺芬《远征记》、艾涅《战术》军事思想:1、认识到战争是由根本利害⽭盾引起的2、战争的⽬的是为了征服,谋求城邦、国家和霸主地位3、战争的胜败取决于政治、军事、经济、精神等条件,作战前必须对对⽅进⾏分析对⽐4、注意激励⼠⽓,建⽴信⼼,出其不备古罗马著作:恺撒《⾼卢战记》、阿⾥安《亚历⼭⼤远征记》、弗龙蒂努斯《谋略》、奥尼⼭得《军事长官指南》、韦格蒂乌斯《论军事》军事思想(源于古希腊⼜有所发展):1、进⼀步认识到战争有正义与⾮正义之分2、把军事作为实现政治⽬的的⼯具,⽽政治⼜是配合军事⾏动达成军事⽬的的⼿段3、通过外交⼴泛联盟,孤⽴对⼿,恩威并举,实现⾃⼰的⽬的4、主张以进攻为主,防御为辅5、在被迫处于防御地位时⼒求改变攻防态势,变防御为进攻6、主张建⽴军队,以物质利益保证军队忠诚,以精神⿎励、严格的纪律保持军队战⽃⼒·中世纪(公元476年到1640年)极⼤地限制了军事思想的发展,到后期有缓慢发展代表⼈物:查理⼤帝、瑞典国王、统帅古斯塔夫⼆世代表作:东罗马皇帝⽑莱斯基《战略学》、李欧《战术学》、意⼤利马基雅维利《战争艺术》、普鲁⼠弗⾥德⾥希⼆世《战争原理》《军事典范》军事思想:1、战争被披上宗教外⾐,掩盖统治集团间的利益争夺2、初步涉及战略学、战术学概念3、认识到制海权的重要近代军事思想(两⼤体系)①资产阶级军事思想形成于17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代表⼈物及著作:俄国苏沃洛夫《制胜的科学》、瑞⼠若⽶尼《战争艺术概论》《战略学原理》、普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洛《新战术》《最新战法要旨》、法国吉贝特《战术通论》、美国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军战略》②⽆产阶级军事思想主要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军事思想:1、战争和军事是⼀个历史范畴,随私有制和阶级产⽣消亡2、战争是政治通过另⼀种⼿段的继续,要反对⾮正义战争,拥护正义战争3、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是战争根源,⽆产阶级必须⽤暴⼒推翻资产阶级建⽴⾃⼰的统治4、组织城市⼯⼈武装起义,先占领城市,再夺取国家政权5、⽆产阶级要有⾃⼰的新型军队6、⽆产阶级代表⼈民利益,有能⼒条件实⾏⼈民战争,强调军队与⼈民群众相结合7、认识到科学技术进步必然引起战略战术的变⾰8、战争的奥妙在于集中兵⼒,主张积极防御,主动进攻,慎重决战,灵活机动近代中国逐步沦为两半社会1、师夷长技,重整军备2、依靠民众,积极备战3、避敌之长,匿吾之短4、以弃为守,诱敌⼊险现代军事思想①“空中战争”理论(空军制胜论)意⼤利的杜⿊、美国的⽶切尔、英国的特伦查德杜⿊《制空权》②“机械化战争”理论(坦克制胜论)英国的富勒、奥地利的艾曼斯贝格尔、法国的戴⾼乐、德国的古德⾥安、英国的利德尔·哈特③“总体战”理论德国的鲁登道夫《总体战》④“核武器制胜论”理论美国英法⽇德俄罗斯中国【指导作⽤】1、军事实践的⾏动指南2、研究各门军事学科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法3、对其他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节⽑泽东军事思想【定义】⽑泽东创建的关于中国⾰命战争、⼈民军队和国防建设以及军事领域⼀般规律问题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命战争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民⾰命战争和国防建设与国防⽃争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和亿万军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军事⼯作的指导思想,我军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军事实践的指导⽅针【代表作】《中国⾰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发刊词》【产⽣的主要标志】1、中国⾰命道路思想的确⽴——武装⽃争2、武装⽃争的道路——⼯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3、⼈民军队思想的提出4、农村⾰命根据思想的确⽴5、游击战基本原则的制定——“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诱敌深⼊”、“运动中歼灭敌⼈”【三种作战形式】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主要内容】包括⽆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法论、⼈民战争思想、⼈民军队建设理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国防建设理论五个部分△⽆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法论是⽑泽东军事思想的理论基础,⼈民战争思想是⽑泽东军事思想的核⼼战争的起源:私有制战争的根源:压迫阶级和剥削阶级(资源的有限性和⼈类贪婪的本性)⼈民军队思想①性质“枪杆⼦⾥⾯出政权”“党指挥枪”——中共领导下的执⾏⽆产阶级⾰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②宗旨全⼼全意为⼈民服务③政治⼯作的三⼤原则官兵⼀致、军民⼀致、⽡解敌军④三⼤民主制度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⑤严格管理⑥建设⽅向⼈民战争思想(核⼼)定义:⼴⼤⼈民群众为反抗阶级压迫或抵御外敌⼊侵⽽组织和武装起来进⾏的战争特征:战争的正义性、战争的群众性理论基础:1、⼈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决定⼒量2、战争的正义性是实⾏⼈民战争的政治基础3、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是⼈不是物4、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正确领导是实⾏⼈民战争的必要条件主要内容:1、坚决依靠⼈民,充分动员⼈民2、建⽴⼀⽀⼈民的军队3、建⽴巩固的⾰命根据地4、以武装⽃争为主与其他⽃争形式紧密配合5、以⼈民军队为⾻⼲,实⾏主⼒兵团(野战军)、地⽅兵团(地⽅军)与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量体制战略战术:1、战略上藐视敌⼈,战术上重视敌⼈2、保存⾃⼰,消灭敌⼈3、实⾏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历史地位】1)⽆产阶级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3)我国国防、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指南孙⼦兵法以“计”为⾸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阐述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提出了“攻其⽆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名⾔作战篇“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因粮于敌”等作战原则谋攻篇揭⽰了“知彼知⼰,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章中国国防第⼀节国防概述【含义】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领⼟完整和安全⽽进⾏的军事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的活动。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概论总结孙子兵法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经典之作,是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思想内容丰富,对于战争的策略、战略和战术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揭示,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普遍性。
下面是我对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进行的一个总结。
一、制胜之道:孙子兵法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高的战略境界。
它认为,在战争中,以智谋取胜远比以武力取胜更为重要。
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智谋,采用巧妙的战略手段来制敌制胜。
孙子兵法提出了很多战术原则和战略思想,如兵力运用的灵活、战略资源的统筹、兵员的训练和士气的鼓舞等。
二、战争的目的:孙子兵法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他提出了“胜多败少”的原则,即要尽量避免与强敌正面交锋,而要采取间接战略和非对称战略,利用对手的弱点进行攻击。
这就是孙子兵法所倡导的“以逸待劳”、“以让为胜”的思想。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战场上迅速取得优势,从而达到最终的胜利。
三、战略和战术:孙子兵法非常重视战略和战术的研究。
他提出了很多有关战略和战术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他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强调了对敌方情报的收集和利用的重要性。
此外,在战争中,他提出了“奇正相生”的思想,认为要采用奇异的战术手段来攻击敌人的正面,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他还强调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原则,即在敌人力量分散的时候,要采取集中优势兵力来进行攻击,以分割和摧毁敌人的力量。
四、战争的灵活性:孙子兵法认为,战争是一个变幻无常的过程,战场上的情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在战争中必须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根据敌情和战场的变化来调整和改变战术和战略。
这就要求我们在指挥员的指挥下,各个部队要密切配合,能够迅速调整阵型和部署,灵活地作出反应。
总之,孙子兵法是一部经典的军事著作,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并且对世界军事思想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它提出了很多有关战略、战术、兵力运用和士气鼓舞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为后来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AL—1)绪论一、军事思想的定义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古书用“兵法”、“兵略”、“兵谋”、“韬略”、“计”、“策”、“术”等表示军事思想2、军事科学包括1)军事思想A、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B、军事哲学C、古代军事思想D、外国军事思想2)军事学术3)军事技术3、军事思想与军事理论1)军事思想是一种哲学、阶级观念的高层次的思想,可代表某一阶级、国家对军事问题的基本观念。
2)军事理论是在军事思想的知道下产生的,一般比较系统、全面,是军事思想的具体化,是军事问题的系统化认识。
3)军事理论是军事思想的具体体现,但不是全部,不能划等号4、军事思想的定义1)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2)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3)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既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制约和影响,也影响和作用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4)是军事科学的综合性基础理论门类,对军事科学其他门类的研究与发展具有总体知道作用,又从军事科学其他门类中汲取营养,使自身不断发展5、军事思想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军事思想与军事学其他学科A、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B、对其他学科有指导作用C、也从其他学科中汲取营养2)军事思想与哲学3)军事思想与历史学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与研究对象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定义:是中国古代个民族、各阶级及其军事家、兵学家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系统理性认识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1)战争观2)国防思想3)建军思想4)军事哲学5)战略战术思想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对象1)影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各种因素A、军事实践,中国古代的军事战争实践,是中国军事思想发展的动力B、军事思想发展以新的生产力与新的生产关系为前提2)总结与概括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兵家A、最早的兵家,巫师卜祝B、文人、武士、智者的三位一体——言兵者皆以姜太公为宗C、由于战争实践与理论造诣,春秋时期而兵家出——兵圣孙武a、文武兼备,战争实践理论造诣b、战争转折意义的指导者c、个别特殊战场表现突出并总结出理论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载体——兵书A、殷商的甲骨文、金文B、西周出现了正式的兵书a、1932年的陆达节编的《中国历代兵书目录》,收1304种兵书,6831卷,另有203部不知卷数,其中存世288部,2106卷b、1944年编的《中国兵书现存书目》,存世281部,1935卷c、1988年许保林编的《中国兵书知见录》,收兵书3380部,23503卷,包括959部不知卷数;其中存世2308部,18567卷,其中137部不知卷数d、1990年刘申宁编《中国兵书总目》,收兵书4221部e、《武经七书》——《孙子兵法》、《吴子》、《尉缭子》、《六韬》、《三略》、《司马法》、《李卫公问对》三、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意义1、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不仅有教育功能,更有广泛的应用价值2、不仅是古代指导战争与军事实践活动的理论武器,而且可以为当代治军提供思想营养3、不仅是军事思想与军事历史的必修课,而且是所有未来军官的必修课。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概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教学目的:树立公民的国防意识,同时也为大家提供理解当前政治军事问题的一个角度。
(《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孔夫子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北宋何去非的《何博士备论·汉武帝论》:“兵有所用……有所不用。
”)一、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本内涵1.定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人们长期从事军事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
军事思想研究的是武装力量建设和使用的原则和原理。
大致包括:战争观(对战争的基本看法);国防思想;作战思想;建军思想;军事哲学(对军事和战争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古代各阶级、各政治集团及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关于战争、军队等一系列军事问题的理性认识,是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拥有自己独特文化的文明古国,我国传统的军事文化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自己的特色。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的战争经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军事家和军事思想家,这就为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主客观条件。
同时,我国大一统、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以农耕为主的经济生活,以及独特的民族文化心理、道德理念等都对我国的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和鲜明的特点。
时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丰富发展于秦汉至明清时期。
作为观念形态的军事思想,它的起源和发展至少有三个前提条件:一是一定数量战争经验的积累;二是人类思维能力达到一定的水平;三是文字的产生。
思想只有以文字作为载体才能流传下来,有了文字之后,人类才进入了历史时期。
中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
目前还没有发现系统的商代军事著作,我们对这一时期军事思想的了解主要源于甲骨文的记载,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开始。
载体: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载体主要是兵书,也包括其他典籍中大量的论兵篇章,史书中关于军事人物、战争、军事制度等方面的记载。
在古代,“兵”字的意思非常宽泛。
它有兵器、军队、士卒、战争、军事、战斗、战法等含义,“武事之总名也”,中国古代常常将与军事相关的知识称之为兵法等,包括治兵、用兵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等,所以人们很早就把记录有关军事和战争内容的图书称为兵书。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历代兵书多达3380部,23500卷;目前尚存兵书2308部,18567卷。
代表作:《武经七书》。
最早的兵书有西周时期的《军志》、《军政》等,现存最早的是《孙子兵法》。
2.研究古代军事思想的现实意义(1)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和一般指导原则,可以为我国的军事思想研究提供养料。
现在我们认为军事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它就有规律,就能为我们所认识。
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有助于我们对三代领导人的军事思想的进一步理解,也可以为研究现实军事问题提供历史的材料。
(2)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造就杰出军事人才的必由之路。
吴下阿蒙。
范仲淹:“为将者不知古今,匹夫之勇”。
(3)开拓视野,广学益智,古为今用。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一个智慧的宝库。
管理学。
一些日常用语,如“有备无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由于时代与传统的因素,一方面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不可讳言它的历史局限性,需要我们去继承、批判、扬弃与发展。
二、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军事思想史是军事史的一个部分,其任务是研究各种社会经济形态下军事行动的形态以及军事思想的沿革和发展,提示过去发展的规律,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托夫勒指出,我们制造战争的方式反映了我们创造财富的方式。
恩格斯《反杜林论》。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课件)。
从军事史的发展分期来讲,前三阶段处于冷兵器时代,宋元以后出现了火器,才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时代。
(一)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夏商西周)——产生时期由石器时代进入到金属时代。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化。
甲骨文出现。
文字的出现,代表人类进入了历史时期。
在此前的史前时代,也发生了一些战争。
神农氏伐斧燧之战,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大禹伐三苗等等。
通过这些战争,以炎黄部落为主体的华夏民族逐渐成形。
军事活动需要对双方力量作客观冷静的估计,同时也需要严密的组织和计划,国家机器的雏形在战争中逐渐建立起来了,加速了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转化。
建立国家,也就是建立国家机器,而军队是国家暴力机器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古人说:“国之大事,惟祀与戎。
”这一时期的主要战争有夏后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商汤攻夏的鸣条之战,周武王伐商的牧野之战等。
军事上的特点:(1)开始使用金属武器。
以青铜器为主,后期开始出现铁器。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夏代逐渐由新石器时代过渡到青铜时代。
夏代青铜武器还比较少,二里头发现了一些小工具和兵器,有矢镞及戈、戚等。
商代是我国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全国各地都发现过商代的青铜的冶炼遗址和青铜器。
在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中发掘出大量的青铜武器,形制已经非常齐全。
西周已经开始向铁器时代过渡,1972年河北藁城台商代遗址铁刃铜钺。
(2)车战逐渐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
恩格斯说:“起初马匹大概仅用于驾车,至少在军体悟到军事领域中许多矛盾对立及转化的现象,提出了虚实、奇正、形名等一系列反映军事理论认识对象的性质、范围和内容的范畴。
(3)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的结合。
晋、楚城濮之战。
激怒楚国,诱其决战。
前锋后退诱敌,奇兵横击敌阵。
(三)公元前3世纪末至13世纪——丰富和提高时期时代特点:1.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随着国家的统一,大一统意识深入人心。
与春秋战国时期的不同,此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在思考军事问题时的目光日渐开扩。
孔融《崇国防疏》。
秦汉时期的国防观是一种大国防观。
是关于“治安”的问题,也就是关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问题。
战略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
北方游牧部落成为主要威胁。
因此,在维持国内安全的同时,注重对外部威胁特别是北方游牧部落的防御。
2.普遍使用铁制兵器,各兵种在战争中的地位发生新的变化。
车兵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唐代房绾“用春秋车战之法”驱使二千辆牛车作战,结果遭到惨败。
在与北方游牧民族对抗时用车形成车城。
步兵仍是战场上的主要兵种。
由于需要横渡江河作战,水军得到大规模运用,成为南方军队的主要兵种。
“南船北马”。
骑兵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兵种。
秦以前,有鞯无鞍。
西汉后期出现马鞍,西晋出现马镫,出现了重甲骑兵(突击能力、防护能力增强,机动性下降),唐代的骑兵主要是轻骑兵(胸甲骑兵)。
BC205年楚汉彭城之战,刘邦乘项羽与田横相持于城阳(今山东莒县)之时,率诸侯军约56万人攻克彭城,项羽得知彭城失陷,率精骑三万还救彭城,乘刘邦在城中尽情欢乐之时,从早上开始由西向东进攻,中午便大破汉军,汉军被压迫于彭城以东的泗水谷地,死者十余万人。
汉军向南溃退,楚军追击到灵壁以东的雎水,又歼灭数十万人,刘邦率数十骑冲出重围,逃回荥阳。
这一仗显示了骑兵机动性的重要性,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机动性和行进间发动攻击的能力使之成为不可替代的战略性兵种。
马政(官方养马)也因此成为重要的战略产业,汉唐两代都是马政发达的朝代。
汉初在战乱之后,经济凋疲,“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为了对抗北方匈奴的威胁,汉朝大力推进马政,武帝时官有马匹已达四十万匹。
汉武帝时与匈奴的战争主要是大规模骑兵集团对抗,胜负主要取决于骑兵的优势,后期由于汉军马匹损失渐大,因此经常失利。
蒙古对花剌子模的战争被视为古代的信息化战争。
军事思想的特点(1)由创造学派向综合各家之长转化,对军事思想进行了整理。
西汉大规模整理兵书:第一次汉初的张良、韩信;第二次汉武帝时的杨仆;第三次汉成帝时步兵校尉任宏。
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军事学术体系。
四大流派。
(2)对先秦所提出来的一些军事思想有所发展深化了先秦某些用兵原则的内涵,发展了速决与持久、虚实、奇正、攻守、形神的辩证关系。
如《孙子》“兵之情主速”、“兵贵胜、不贵久”。
《通典•兵七•卫公李靖兵法》:“兵之情虽主速,乘人之不及。
然敌将多谋,戎卒辑睦,令行禁止,兵利甲坚,气锐而严,力全而劲,岂可速而犯之耶?”“若此,则当卷迹藏身,蓄盈待竭,避其锋势与之持久。
”李世民:“用兵之道,见利速进,不利速退”(《册府元龟》卷125)。
对强敌“坚营蓄锐以挫其锋”,持久敝敌,断其粮饷,改变力量对比,创造反击机会;对弱敌,突然袭击,穷追猛打,力求速决、全歼。
(他在柏壁击败宋金刚后,有人劝他待部队休整后再追击敌人,他认为“功难成而易败,机难得而易失,必乘此势取之”,一直追敌至雀鼠谷,一日八战。
他本人两天没吃饭,三日没解甲,终于将其歼灭,体现了速战速决、务求全歼的作战指导思想。
)《孙子》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关于奇正,一直有不同的解释,如曹操就说,先出为正,后出为奇,即以第一梯队为正兵,以第二梯队或预备队为奇兵。
《唐李问对》进一步指出,“奇正相变”是奇正理论的精髓。
奇正的运用,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临时制变”,“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使敌莫测。
故正亦胜,奇亦胜”。
将“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联系起来阐明“奇正相变”的道理。
以正兵对敌之实,以奇兵击敌之虚;利用“示形”,制造假象,隐蔽奇正之变,达到“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的目的,把握作战的主动权。
李世民:“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
睢阳遭敌围困,城中无箭,张巡令制作1000多草人,蒙上黑衣,于夜间缒城而下,叛军见后争相射之,张巡因此得箭数十万。
时间长了,敌方知是草人,此后再见夜间城上往下缒人时,笑不设备。
张巡然后令500敢死之士由城缒下,猛烈袭击敌营,取得胜利。
开创了结合战例探讨兵法的风气。
《问对》继承和发展了《左传》用战例来阐述战略战术原则的方法,把军事学术研究方法从哲学推理发展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总结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发展战略战术原则。
例如在论述“奇正”关系时,就以李世民亲自参加的霍邑之战为例加以说明,同时还引证了曹操、吴起等人对此问题的看法。
(3)战略思想趋向于完善和成熟。
诸葛亮《隆中对》。
李渊占有关中,争夺天下。
(四)14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革新与守旧的矛盾中发展与前进1.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
2.战争特点:火器逐渐普遍使用,战争进入了冷、热兵器时代。
唐代末期发明火药,北宋时期正式用于军事。
宋朝有了突火枪,至少在14世纪时我国已有了管形火器。
南宋陈规守德安,发明竹制管形火器,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出现的管形火器。
明代的管形火器发展最快,同时吸收了西方的先进技术,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显著提高,制造出带有瞄准具和击发装置的枪炮,有的甚至能够多管连发,宁远大捷“凭坚城用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