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1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

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

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

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

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

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漫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

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

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2、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相机理解生词。

3、教师指导要求会写的生字,学生练写生字

二、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第一段。

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草船借箭》。(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听明白了吗?

二、学习课文。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2、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

3、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4、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

5、出示讨论: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提示后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么,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

么?

6、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

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7、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

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

题目“草船借箭”,箭是借来的吗?题目说“草船借箭”合适吗?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三、课外延伸。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的那些历史故事?交流。

2、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三国演义》。

教学反思:

为了切实落实好“学本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我在备课时深刻领会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出发点,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尽量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活动的开展。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引领和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当,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下页更多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教案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作业本第19课草船借箭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作业本第19课草船借箭答案1、比一比,再组词。 廷(宫廷)塞(堵塞)承(继承) 延(延长)寨(山寨)丞(丞相) 忌(妒忌)擂(擂鼓)吶(呐喊) 纪(纪念)蕾(花蕾)纳(采纳) 2、写出和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近的词语。 (1)(推辞、推卸) (2)(打探、打听) (3)(怀疑) 3、照样子,把句子写完整。 4、默读课文,填空。 起因: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害诸葛亮,命他造10万支箭。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和大雾天气向曹操借到了10万多支箭。 结果:诸葛亮成功借箭,周瑜自叹不如。 5、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嫉妒。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好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打上“√”。 ①C.很②B耽搁 (2)诸葛亮明知周瑜妒忌他,为什么还要答应周瑜三天造好十万支箭? 答:诸葛亮神机妙算,料定三日必能完成任务,所以将计就计,答应造箭,避免与周瑜不和。 (3)根据课文内容,替诸葛亮写一份军令状。 (4)和同学一起分角色朗读这段课文,读出说话人的不同语气。 远方的朋友: 因为信任,所以努力。 五星评价,万分感激。 wyr5151888 XX/4/29

人教版小学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19.《草船借箭》教案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

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 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

第19课 草船借箭

第19课草船借箭 课型:探究、展示设计: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私自、曹操都督、推却,迟延,探听、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难点:研读文本,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知识链接】 草船借箭》是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内容改写而成的,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故事之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课时安排】两课时 【自主预习】 1、自学生字词掌握情况,能够读准“调度、擂鼓”等容易读错的词,能正确书写“妒忌”等容易写错的词。 2、背景我知道 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资料,知道《三国演义》的作者、主要人物、故事、歇后语、对联、诗词等,也知道《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区分多音字擂、相、调的不同读音;正确读写“妒忌、私自、曹操、都督、推却、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理解“军令状,神机妙算”。 2、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起因、准备、经过、结果理清课文层次,概述课文故事。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生字词语,理清课文层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围绕题目质疑:草船借箭什么意思?为什么用草船借箭?怎样用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交流课前收集的背景资料 二、自学指导,反馈补充 自学指导(一)字词我掌握 1、了解故事背景。 《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中有关情节改编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时间),()、()、()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又派兵进攻(),于是,()和()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2、检测生字、生词,准确区分多音字擂、相、调的不同读音,理解“妒忌、神机妙算”、军令状。 自学指导(二)梗概我了解 1、读课文,通过读书我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人物,知道人物间的发生了什么事,能根据起因、准备、经过、结果理清课文层次。 2、我能理解课文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以()为主线,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接着写(),然后重点写了(),最后写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 三、课堂检测 填写小册子1、2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分析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书课题 二、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自学提示一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教学设计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文章生动有趣,描写了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他的成长过程正是男子汉的成长过程。本文按照人物性格特征来组织材料,在行文过程中我们徜徉在幽默的语言中,感受着一个男孩的男子汉魅力。在一课时内,引导学生学会对人物性格特点的分析与概括,同时理解男子汉的含义,培养争做男子汉的信心、勇气和敢于面对挑战的意识。教学理念既体现《语文课程标准》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讨论等手段充分实现学生的参与和体验目标,又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件(挂图、幻灯片等)。 2.生字、多音字、新词卡片。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有关资料。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趣阅读 1.(板书:男子汉)你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是怎样的? 生1:顶天立地,敢做敢当。 生2:正直无私,心胸宽广。 2.看来每个人心中的男子汉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王安忆笔下的男子汉又是什么样子的吧! 3.师补全课题,生齐读。了解作者笔下的男子汉是作者姐姐家的小男孩。 4.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谁愿意介绍一下作者? (生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对“男子汉”的理解,词典中的表述较为抽象,对已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四年级学生来说,应引导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从学生的交流中,初步掌握学生的情感起点,为下面对文本的解读做铺垫。介绍作者王安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她是上海人,以及她在文坛的地位,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并为学生感受王安忆对姐姐的孩子的殷切期盼做铺垫。 二、借助标题,把握内容 1.尝试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这篇文章和我们以前接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篇课文有三个小标题, 进一步了解小标题的作用。 (有小标题) 3.教师相机板书3个小标题。那么小标题的作用是什么?回忆以前学过的有小标题的文章,想一想。 4.师小结:作者运用3个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眉目分明。小标题具有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的作用,便于读者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作家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列小标题的形式在教材中是第一次出现,教师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小标题的作用(即概括、提示段落主要内容,体现作者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了解通过列小标题来组织材料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方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生字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生字1【擂】 读音:léi 巧记:手(扌)“雷”。 字义:①打②研磨 组词:①擂鼓自吹自擂②擂米粉 造字:形声法 造句:运动员刚上场,我们就开始擂鼓助威。 笔顺:左部“扌”窄长宜正;右部“”书写略宽。 2【妒】 读音:dù 巧记:一“户”“女”人家。 字义:因为别人好而忌恨 组词:妒忌忌妒妒火嫉妒妒火中烧嫉贤妒能 造字:形声法 造句:同学之间不要因互相妒忌而影响团结。 笔顺:“女”第三笔右端不出头;“户”长撇伸展。 字歌:用手来保护女子莫嫉妒庐山真广大持火登香炉 3【忌】 读音:jì

巧记:记一半(己),忘一半(心)。 字义:①嫉妒,憎恨②怕,畏惧③禁戒 组词:①忌妒②肆无忌惮③忌口 造字:形声法 造句:昨天,狂风肆无忌惮地刮了一夜。 笔顺:“己”略扁,竖弯钩不宜过分伸展;“心”卧钩正。 4【曹】 读音:cáo 巧记:一“日”歌“一”“曲”。 字义:①姓②等,辈③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组词:②尔曹③部曹功曹 造字:会意法 造句: 笔顺:上部“口”上宽下窄,横竖布白均匀。 字歌:小曹动手做木槽遭受失败很糟糕 5【督】 读音:dū 巧记:叔()叔的眼睛(目)看得紧。 字义:监督,监管,察看 组词:督促监督督导督办督战督师督率督察 造字:形声法

造句:已经布置的工作,应当认真督促检查。 笔顺:上宽下窄。“”左部书写宜正;“目”宜扁宽。 6【甘】 读音:gān 巧记:甜去舌,味更浓。 字义:①甘心,自愿,乐意②甜,味道好,跟“苦”相对 组词:①甘愿甘拜下风②苦尽甘来 造字:指事法 造句:为了大家的幸福快乐,他甘愿默默奉献。 笔顺:上横宜长,两竖略向内收,内横居中。 字歌:树上结芦柑酒酣味道淡地上种甘蔗细品味甘甜 7【延】 读音:yán 巧记:诞生无言,长寿可观。 字义:①展缓,推迟②伸展变长③引进,请 组词:①迟延②蔓延③延聘 造字:会意法 造句:由于下雨,学校举办运动会的日期迟延了几天。 笔顺:“廴”取斜势,捺有充分斜度,托住被包部分。 字歌:延字很能干竹林办喜筵蜿蜒路上走闻香口水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完美版)5草船借箭【教案】.

5 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会认“瑜、忌、督”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曹”等11个字,正确读写“妒忌、军事、委托”等13个词语。 2.默读课文,学习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感受语言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中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受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 2.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的生字可以通过随文识字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醒学生注意:“擂”读léi,不能读成lèi;“丞”读chénɡ,不能读成cénɡ。指导写字时,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本课要求学生正确读写的词语较多,可以将这些词语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军令状、水寨”;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妒忌、军事、委托”等。要注意分类指导,对不常用的词语, 只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即可。对常用的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并能积累运用。 2.课文朗读 可以抓住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 形象。如开头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反映了两人的性格特点,被称为神来之笔。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 对话,进入情境,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理解。边读边想,每次对话时人物心里可能会想些什么;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评价后再读,边演边读。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感受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还能识人心的英雄形象。把自己当成诸葛亮,通过朗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3.语言运用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 《 牧场之国》 精美教案

19 牧场之国 ?教学目标 1.会认“毡、犊、眺”等10个生字,会写“仪、尊、眺”等15个字,正确读写“仪态、端庄、远眺”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 3.了解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理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感悟课文中的牛、马、羊等动物都别有一番情趣的地方,积累描写牛、马、羊的拟人句。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 2.作者眼中“真正的荷兰”是怎样的,理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 本课运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学习生字。重点指导“尊”“凳”和“罐”这3个容易写错的字。 2.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并想象画面,感悟作者反复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原因。 3.语言运用 圈画出文中描写牛、马、羊等动物的拟人句,读一读,再把它们抄下来;积累一些写景物的拟人句,为以后的语言运用打好基础。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毡、犊、眺”等10个生字,会写“仪、尊、眺”等15个字,正确读写“仪态、端庄、远眺”等1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荷兰牧场风光的动、静之美。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知荷兰,导入课文题目 1.谈话导入。 (1)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里,大家想去旅游吗?(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跨国旅游,去领略一下异国的风情,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欧洲西部的荷兰。(课件出示荷兰风光图:运河、郁金香、奶牛) (2)教师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一下荷兰。(课件出示荷兰简介) 2.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走进牧场之国。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板书:牧场之国) 3.读了课文题目,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 4.多么美的画面啊!荷兰为什么被称为“牧场之国”呢?我们赶紧去课文中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通过亲切的谈话来导入新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学生就会很快地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毛毡牛犊极目远眺膘肥体壮飞驰公爵呼噜吆喝哞哞声牲畜 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正音,再全班齐读。 2.读课文,找中心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指名学生说) 课件出示 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指名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2)第1自然段起什么作用?(起总领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中心句) 3.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总分) 4.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先指名学生说,再课件出示课文层次划分)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9课《我们家的男子汉》优秀教案

19*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目标 1.认识“徽、谜”等15个生字,读准“强、济”2个多音字。 2.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3.从作者刻画的活灵活现、纯真可爱的小“男子汉”形象中,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1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结合小标题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小“男子汉”形象,体会作者对其深深的喜爱之情。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生字,根据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词意。重点指导“唇、嘱”的读音,结合具体的语境引导学习多音字“强、济”。 2.阅读理解 运用“先读通,再读懂”的策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自读自悟。让学生画出课文中细腻描写人物的有关句子,体会其精彩之处。 3.表达运用 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表达的技巧,并学习运用。 ?教学准备 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认识“徽、谜”等13个生字,读准“强、济”2个多音字。 2.结合小标题,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揭题,提出问题 1.导入新课。

(1)理解“男子汉”的含义。 ①板书“男子汉”。 ②课件出示“男子汉”在词典中的含义。 男子汉:指男人,强调男性的健壮或刚强。 ③师引导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过的知识理解“男子汉”。 a.师引导:想一想,你认为男子汉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b.示例:刚强、沉着、独立、果敢、顶天立地、正直无私、胸怀宽广…… (2)师指导读好“男子汉”这个词语。 ①师指导:看来“男子汉”是个褒义词,一般用于称呼那些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男性。你能读好“男子汉”这个词语吗? ②师指名读;全班齐读。 2.揭示课题。 (1)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里的小男孩具备男子汉的品质了吗?他能不能被称为“男子汉”呢?让我们一起学习《我们家的男子汉》。 (2)课件出示:我们家的男子汉。 (3)师引读课题。 3.作者简介。 (1)课件出示作者相关资料。 (2)师读简介;生齐读。 【设计意图】词典中对“男子汉”的解释较为抽象,因此,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联系生活经验去理解它。通过引出课题,提出问题,强调课文解读过程中的焦点所在,为下面解读课文做铺垫。 板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能用准确的词语或短语概括小男孩的特征。 ●结合小标题,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我们家的男子汉”的。 (2)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字词预习。

2019五年级下册语文同步练习第19课草船借箭人教新课标语文

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9课《草船借箭》课时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chénɡ fádù jìshānɡ yìtuī què jiāo qīchí yán yí huò fù zé 答案: 惩罚妒忌商议推却胶漆迟延疑惑负责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汉字的掌握,应注意正确标调。惩罚,具有动词和名词词义,表示惩戒、责罚;处罚。或者施加鞭鞑或体罚使之服贴、受辱或以苦行赎罪。妒忌,妒忌,同'忌妒、嫉妒',它是指在某人想法中,某种重要关系被第三者所破坏衰弱或影响,或者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某种资源或特点,在爱情之中常有“吃醋”的说法。商议,指为了对取得一致意见而进行讨论;建议。推却,拒绝接受。胶漆,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比喻情意投合,亲密无间。延迟,拖延时间。疑惑:意思是对人和事物有疑虑和困惑。疑惑的神情,不相信,有疑心,迷乱。困惑不解,犹豫不定,难以决断等。负责,负:背负,承担。责:需要有保证的事情,类似契约。 点评:大多数学生都是在易混字方面出现错误,教师应重点强调,这样能更好的熟记汉字。 2、下面四组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选项是()。 A.妒.dù忌惩.chéng罚胆怯.qiè谋.móu划 B.弓弩.nǔ仍.rēng旧呐.nà喊上当.dàng C.幔.màn子水寨.zhài 暂.时zàn 强.通qiǎng D.擂.léi鼓调.diào度胶漆.qī推却.què 答案:A 解析: 分析:考查学生对拼音的掌握。惩罚,具有动词和名词词义,表示惩戒、责罚;处罚。或者施加鞭鞑或体罚使之服贴、受辱或以苦行赎罪。妒忌,妒忌,同'忌妒、嫉妒',它是指在某人想法中,某种重要关系被第三者所破坏衰弱或影响,或者别人拥有自己没有的某种资源或特点,在爱情之中常有“吃醋”的说法。胆怯,形容某人非常害怕,是一种心理活动。谋划,读作móu huá,也作“谋画”。筹划;谋虑计划:暗中谋划|具言谋画|慷慨善谋画。弩,一种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泛指弓:弩弓、弩机、弩手(弓手)、弩箭、弩炮(发射石块的弩机)。弩弓一般使用多层竹、木片胶制的复合弓,形似扁担,所以俗称“弩担”。仍旧,指照旧不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分清前因后果。 2.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地发展是重点。故事的高潮,具体叙述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经过,也是文章的重点。 2.采用指导朗读及介绍时代背景的方法解决重点。 3.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明确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2、感知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同学们对于其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略有了解,但是对人物的性格特点还难以把握,因此参照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掌握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尤其对于曹操、周瑜的性格要有进一步明确的认识。曹操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政治家,周瑜虽然妒才忌能,但也是一位勇猛善战的大将。 3、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板书课题,启示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其中有一个《草船借箭》的故事,谁来说说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 (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2)简介时代背景。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自读课文,说出课文大意,同位讨论体会交流。 4、理清脉络,讨论分段。 (1)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2)讨论分段。(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5、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一)学习第一段。 ①指读第一段,前后位讨论这段写的是什么?(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②诸葛亮的才干怎样?周瑜妒忌诸葛亮是一般的妒忌吗?哪些词可说明并画出来。 (“挺”、“才”)指导朗读稍重些。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word文档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 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 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 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

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 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生字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草船借箭》生字 1【擂】 读音:léi 巧记:手 (扌)“雷”。字义:①打②研磨 组词:①擂鼓自吹自擂②擂米粉 造字:形声法 造句:运动员刚上场,我们就开始擂鼓助威。 笔顺:左部“扌”窄长宜正;右部“”书写略宽。 2【妒】 读音:dù 巧记:一“户”“女”人家。 字义:因为别人好而忌恨 组词:妒忌忌妒妒火嫉妒妒火中烧嫉贤妒能 造字:形声法 造句:同学之间不要因互相妒忌而影响团结。 笔顺:“女”第三笔右端不出头;“户”长撇伸展。 字歌:用手来保护女子莫嫉妒庐山真广大持火登香页1 第 炉 3【忌】读音:jì 巧记:记一半(己),忘一半(心)。

字义:①嫉妒,憎恨②怕,畏惧③禁戒组词:①忌妒②肆无忌惮③忌口 造字:形声法 造句:昨天,狂风肆无忌惮地刮了一夜。 笔顺:“己”略扁,竖弯钩不宜过分伸展;“心”卧钩正。 4【曹】读音:cáo 巧记:一“日”歌“一”“曲”。 字义:①姓②等,辈③古代分科办事的官署 组词:②尔曹③部曹功曹 造字:会意法 造句: 笔顺:上部“口”上宽下窄,横竖布白均匀。 字歌:小曹动手做木槽遭受失败很糟糕 5【督】 读音:dū页 2 第 巧记:叔()叔的眼睛(目)看得紧。 字义:监督,监管,察看 组词:督促监督督导督办督战督师督率督察造字:形声法 造句:已经布置的工作,应当认真督促检查。 笔顺:上宽下窄。“”左部书写宜正;“目”宜扁宽。 6【甘】

读音:gān 巧记:甜去舌,味更浓。 字义:①甘心,自愿,乐意②甜,味道好,跟“苦”相对 组词:①甘愿甘拜下风②苦尽甘来 造字:指事法 造句:为了大家的幸福快乐,他甘愿默默奉献。 笔顺:上横宜长,两竖略向内收,内横居中。 字歌:树上结芦柑酒酣味道淡地上种甘蔗细品味甘甜 7【延】读音:yán 巧记:诞生无言,长寿可观。 页 3 第 字义:①展缓,推迟②伸展变长③引进,请 组词:①迟延②蔓延③延聘 造字:会意法 造句:由于下雨,学校举办运动会的日期迟延了几天。 笔顺:“廴”取斜势,捺有充分斜度,托住被包部分。 字歌:延字很能干竹林办喜筵蜿蜒路上走闻香口水涎 8【鲁】读音:lǔ巧记:“鱼”儿游到太阳(日)上。 字义:①愚钝,莽撞②山东省的别称组词:①粗鲁愚鲁鲁莽鲁钝②鲁菜造字:会意法 造句:他是个急性子,说话粗鲁,你不要介意。 笔顺:“鱼”中间的“田”上宽下窄,末笔横宜长。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 【篇一:《草船借箭》公开课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支援”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教学过程: 一、谈三国,导新课 师: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那你最喜欢三国 里的那些人物?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 喜欢他的理由吗?(如: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等。) 师:今天咱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草船借箭(学 生齐读课题) 师: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 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你 们的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记住把字 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字词学习。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现在我们一起来 看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对于这些字词,在写法和意思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三、合作探究。 1、汇报交流。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下面再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 课文讲了些什么? (1)理清借箭的原因(1—2自然段)经过(3—5自然段)结果(6—9自然段) (2)概括课文大意。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梳理:这篇课文主要讲: 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 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 2、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说这次草船借箭的结果如何呀? 师:难怪周瑜长叹一声(出示句子:“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过 他呀!”学生齐读) 师:从哪里看出周瑜的沮丧、惭愧? (讨论:结果诸葛亮按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周瑜无可奈何,不 得不承认自己确实不如诸葛亮。从周瑜说“我真不如他”看出他的沮丧、惭愧。) 3、课后延伸 师:诸葛亮为什么能借箭成功呢?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神机妙算) 师: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下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 《草船借箭》教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支援”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内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1、师:同学们,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谋略之书,《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谋略里的谋略;也有人说《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 之书,那么《草船借箭》就是智慧里面的智慧。请同学们继续打开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19课《草船借箭》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

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

19 生命生命 执笔: 张丽审核人:张丽修改人:张丽 授课人:张丽授课时间:2017年5月3日班级:四(3)班 课题:生命生命课型:新授精读课文课时:两课时 学习内容: 这篇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这篇课文要尽可能的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将它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动弹、欲望、糟蹋、珍惜”等词语。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习难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学法指导:教学前,让学生搜集一些有关人生、生命方面的名言,使学生从中受到生命意义的启迪,为领悟本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做好准备。课中分角色朗读法交流合作质疑法

课前 知识链接: 杏林子(1942--2003),本名刘侠,陜西省扶风县人。小时随家迁居台湾。十二岁患上类风湿关节炎 ,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损毁, 但写作不辍, 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得到鼓励,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的路上。杏林子的书,洋溢着她对生命的熱愛和赞美,正是这样一位只有小学六年级学历,靠着自我进修,用扭曲、肌肉萎缩的手,吃力地在稿纸上耕耘的轮椅上的作家创作了六十六部作品,其中四十多部剧本,两部小说,十多部散文。她在1980年在台湾当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1983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以及1990年获得吳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更创办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 自主学习: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把生字词读两遍,将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一写。 2.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 课中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以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她的<生命.生命>.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反复两次。)是啊!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作题目呢?其实这是作者在思考。 二、检查预习 1、我来认真朗读课文。 2、我要正确识记课文中的生词。 骚扰跃动强烈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规律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 3、理解词语 骚扰震撼震惊短暂糟蹋无限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五年级《语文》第五单元《草船借箭》教学案 宝城街道北寺小学王爱萍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惩罚、推却、迟延、探听、调度、擂鼓、呐喊、丞相、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查阅资料,了解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通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词,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熟读课文,写出主要内容。 4.质疑问难。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 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 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 二、我能理解词语 自有妙用:———————————————————————————甘受惩罚:———————————————————————————神机妙算:——————————————————————————— 三、我知道

《草船借箭》节选自我国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课文讲了()的一件事。 四、我要提问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肯定还有一些想解决的问题,请写下来。 ————————————————————————————————————————————————————————————————【导学案】 一、交流预习学案 1.小组内交流 小组长检查:生字读音、课文朗读情况、了解课文的大意;全组交流疑惑问题,简单问题组内解决,解决不了的组长记录下来,准备全班交流时提出。 2.全班交流展示 (1)老师抽查预习学案(或指生读生字词,或读课文段落,或指生说课文大意等等)。 (2)各小组推荐优生(或集体)进行展示 (3)质疑问难(其他小组能解决地可帮助解答,解决不了的教师进行梳理后作为课堂探究问题)。 二、合作探究。 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从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提示:重点朗读1~3自然段,抓住重点语句来体会,知道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9课《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1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介绍】 《生命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感受生命的美好”主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体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自身的情感体验,实现与作者和文本的真实对话,充分理解作者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观,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目标】 1、会认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正确认读“骚扰、欲望、震撼、糟蹋、有限、听诊器、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4、了解课文对比的写作方法,初步做到在口语及写作中加以运用。【教学内容】 1、反复品读课文,理解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个事例,结合作者杏林子的经历,学生真正走进作者内心,体会课题背后作者

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反思自己,懂得生命的珍贵,做到珍视生命,善待生命。 2、借助文本,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导读解析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一种新的写作手法----对比。同时,借助三个事例,引导学生,逐步理解体会对比这种写作手法的作用。随着学习的进行,让学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之中学会运用对比加以表达,从而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同步训练。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 【教学准备】 1.课件。 2.搜集有关生命的名言。 3.收集有关像杏林子一样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价值的 名人资料。 课前谈话。交流珍惜生命的名言 一、揭题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台湾著名作家杏林子写的一篇文章——《生命生命》 2、板书课题,并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草船借箭教案

《草船借箭》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课前准备: 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名著,了解大势: 教师介绍名著《三国演义》的故事梗概。 师生合作介绍“草船借箭”前的三国形势,以及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二、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出示课题:草船借箭 2、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梳理问题: 谁草船借箭?为什么要草船借箭?怎么样草船借箭的?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借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主要内容。 四、自读第2至第5自然段,指导感情朗读: 1、找出这几段的特点。(以对话形式出现,且无提示语。) 2、根据人物对话内容,揣摩人物思想状况、性格特点,自加提示语。 3、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注意读出语气,探究人物特点。

五、读第6至第9自然段,了解借箭经过: 1、先说经过。出示示意图,自己读书,自己画图,说明理由(也就是因果关系。) 2、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1)雾的作用。(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草人在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操多疑之心。(不仅不轻易出动,还调六千名弓弩手,使箭更多。)(4)士兵作用。(擂露呐喊,虚造声势,引敌射箭。) (5)水的作用。(冬季刮西北风,使船回去时“顺风顺水”。这时文章第二次提“冬季”;等到曹军发觉时,船已飞一样驶出二十多里。) 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而周瑜都没想到,当他知道这一切时,一定是——“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