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社区问题与变迁
- 格式:ppt
- 大小:516.50 KB
- 文档页数:41
《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Socyiolog(三)开课对象:非社会科学类专业(四)课程性质:《社会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校社会学专业以外的社会科学类其他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人文基础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选修课,不少理工农医等专业也将其作为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程。
这门课程从宏观到微观,从静态到动态上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社会,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它通过对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进行理论探讨,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同时社会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在制订正确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繁荣,科学地解决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社会学的独特视角。
(五)教学目的学习《社会学》旨在面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应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和解决的途径。
(六)教学内容主要讲授社会学基本知识包括研究对象、社会及运行、文化、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婚姻性与性别、社会组织、社会设置、社会分层与流动、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史等。
(七)教学时数教学时数:16学时学分数:某学分教学时数具体分配:教学内容讲授实验/实践合计绪论社会学研究对象11第一章社会与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11第二章文化与社会运行11第三章社会化与社会角色22第四章社会互动11第五章社会群体12第六章家庭与婚姻11第七章社会组织11第八章社会分层与流动11第九章社区与城市化22第十章社会问题11第十一章社会控制11第十二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11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1总计1616(八)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为主,社会实践活动为辅。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考核方式为考试。
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绪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教学要点:使学生初步明确社会学的独特的研究对象及学科体系,初步认识社会学的特点及功能,了解社会学的发展概况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
社会学概论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社会与文化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四章:社会角色与社会互动第五章:社会群体第六章:社会组织第七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会制度第九章:社区第十章:社会变迁、社会发展与社会转型第十一章:社会问题与社会控制第十二章:全球化与全球社会第十三章:社会学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社会学的视野一:社会学观察问题的新角度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 Giddens)认为,社会学的概念和发现与“现代性(modernity)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紧密相关,社会学随现代性而来,是为解释现代现象而兴起的知识体系,它以普遍而精微的方式对现代性进行了跟踪式观察,对现代社会类型及其结构制度、社会行动主体以及社会问题现象等等,给予了辨析、诊断和解释性理解。
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社会学与其他科学显然有着不同的观察角度和视野。
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的构成》《民族—国家与暴力》《现代性的后果》《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亲密关系的变革》《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气候变化的政治》二:社会学的现象力美国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W. Mills)在其经典性论文《社会学的想象力》(1959)中认为,社会学想象力是一种特有的心智品质,它思考人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需要的是什么,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他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以清醒地总结世界上正在进行和将要发生的事情。
《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认为社会学想象力能够使人们关注有限的个人经验和更广阔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它的首要成果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个人只有通过置身于所处的时代中,才能理解他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人们只有了解所有和他相关的人、文化和社会,才能认识他自己所处的文化。
社会学想象力可以让我们理解历史与个人的生活历程以及二者在社会中相互之间的联系。
这便是社会学的使命和前景。
三.社会学知识与常识社会学的科学性社会生活是有规律可循的,社会学家能够使用与其他科学相同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社区问题和社会状况的变化社区是每个人生活的基础,社会也离不开社区的存在和发展。
在社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社会也受到着社区问题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社区问题和社会状况的变化。
一、社区问题的存在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社区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社区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公共设施不足等等。
这些问题不仅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例如,环境污染会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威胁,社会矛盾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除此之外,社区问题还涉及到社会治理的问题。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中的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进一步恶化,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治理。
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社区问题,不仅仅是社区居民的关注点,也是社会管理机构和政府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二、社会状况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状况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首先,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
现代社会的发展,劳动力市场和社会性别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中各种力量发生了不同的作用,社会的性格也因之而变得多样化。
其次,社会关系的变化。
社会关系的改变是社会结构改变的直接结果。
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从而衍生出更多的社会问题。
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家庭关系的疏远等问题。
除此之外,社会状况的变化还表现在人们价值观的变化上。
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形成了新的价值观,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使得人们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三、社区问题与社会状况的关联社区问题和社会状况是密切相关的。
社区问题会影响社会状况的发展,而社会状况的变化也会对社区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
首先,社区问题会影响社会状况的发展。
例如,环境污染和社会矛盾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影响社会的道德和人文素养,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
其次,社会状况的变化也会对社区问题的解决产生影响。
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引言在现代化都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在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社区治理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二、问题一:居民参与度不高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居民对社区事务感到漠不关心,缺乏积极性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
这种情况导致了社区自我管理的困境,也削弱了社区居民间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1. 居民参与意识淡薄:部分居民认为社区治理与个人利益关系不大,没有动力参与其中。
2. 社区信息传递渠道有限:有些社区缺乏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导致居民对社区事务了解有限,进而减少了他们主动参与的可能性。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举办社区活动、开展社区教育,提高居民对社区治理的认知度和参与意识。
2. 拓宽信息传递渠道: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起居民和社区之间的信息传递平台,及时向居民推送社区动态。
三、问题二:自治能力不足一些社区在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自我组织和自治能力。
这导致了社区管理的无序性和效率低下。
1. 组织能力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组织机制和领导者,一些社区无法有效地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资源分配。
2. 决策效率低下:社区决策常常遭遇难题,因为少数人士或个别利益集团垄断了决策权,剥夺了其他居民参与决策的机会。
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尝试以下举措:1. 培养领导骨干:通过组织培训班、选拔出具有领导才能的骨干人才,提高社区内部自治和组织能力。
2. 推行公开透明决策:建立健全公开透明决策的流程和机制,确保每位居民都能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减少个别利益的干扰。
四、问题三:治理手段陈旧一些社区在治理手段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现代化社区治理的需要。
1. 治理方式单一:仍以管理员为主体进行管理和决策,缺乏多元化和创新性。
2. 信息化水平低:缺乏科技支持,社区信息和数据管理相对滞后。
社区变迁学习目标掌握西方国家社区变迁的趋势,以及发展中国家社区变迁的特殊问题,理解中国社区变迁的双重性建议时间2小时学习内容收起展开全部步骤一:听教师讲解,并阅读下列文字,理解社区变迁的基本趋势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教师讲解:社区变迁一、经典社会学家关于传统社区与现代社会的基本差异的论述(一)早在1887年,滕尼斯就把传统社会的社区形态界定为一种自然发生的基于血缘、地缘或宗教,靠人的本质意志来维持人际纽带关系的长期稳定地域生活共同体,这种关系是一种天然有机的联系。
而把现代社会定义为人们通过选择意志、有目的的选择的、靠法理来维系人际关系类型,这种关系是一种人为机械的关系。
(二)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在1893年的《社会劳动分工论》中提出传统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机械关系,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有机关联。
迪尔凯姆的论述和滕尼斯字面上是矛盾的,但是他们阐述的问题本质是一致的。
迪尔凯姆认为传统社会缺乏社会分工,大家在一种共同的宗教感情笼罩下,实现全面的交往互动,因为没有有效分工,所以他认为这种结合是机械结合;而现代社会因为有了充分的劳动分工以及基于分工的合作关系,所以这种关系更加有机。
(三)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书中紧紧围绕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的理性化过程展开。
他认为,现代化过程就是一个传统社区的神秘伦理关系祛魅过程,逐步地迈向一个理性化的过程。
而这里理性化是一种围绕着目标手段理性化,也即是所谓的工具理性。
(四)美国芝加哥学派的路易•沃斯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Wirth,1938)文章中,也对比了乡村社会和城市社会的生活特点的不同。
强调了都市生活特点是“次要接触代替了主要接触,血缘纽带式微,家庭的社会意义变小,邻居消失,社会团结的传统基础遭破坏。
”二、传统和现代二元对立模式的区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借用韦伯的理想类型的分析方法,提出了所谓模式变量概念,并依次根据概念来概括比较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