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促进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共管
- 格式:ppt
- 大小:323.50 KB
- 文档页数:18
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共同治理新机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
而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此,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共同治理的新机制成为当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实践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具体操作方法和循序推理论点,探讨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共同治理的新机制,并给出实践导向的结论。
首先,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共同治理的新机制,必须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
社区居民作为直接受益人,应积极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
例如,可以通过开展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还可以成立社区环保协会或志愿者团队,组织居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中,如垃圾分类、绿化种植等。
通过这些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形成共同治理的合力。
其次,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共同治理的新机制还需要加强社区与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合作。
社区作为一个小型社会组织,自身力量有限,需要借助其他力量来共同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例如,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社区开展环保工作提供支持。
企业可以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到社区环境保护项目中来。
通过社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可以形成多方共治的格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此外,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共同治理的新机制,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目前,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对其执行的监督和检查。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严厉的法律惩处措施,以起到警示作用。
只有通过法律的约束和制度的规范,才能真正保护好生态环境。
综上所述,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社区共同治理的新机制是当今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加强社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以及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可以有效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这不仅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也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社区共管的意义(1)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中实施的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
其目的在于通过帮助社区合理利用资源丛而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9]。
(2)与传统自然保护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相比,社区共管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参与性、互利性等特征。
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新的共管体系及对策和建议,使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同保护区的保护目标统一和协调起来,使社区自然资源今后的发展变化直接地处于保护区的监测之下,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
(3)在一些经济不发达且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社区共管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共管达到进一步强化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考虑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寻找可以改进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并加以扶持的途径[12]。
一方面是使社区在发展中能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另一则是方面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减小由于生态保护给社区发展带来的限制和约束,使社区能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11]。
参与式社区生态保护是目前国际国内普遍推行的生态保护模式,它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9]王芳.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10]谭丹犁. 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成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11]陈伟.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1996,02:54-57.[12]A.Z.M.Manzoor Rashid,Donna Craig,Michael I.Jeffery,Niaz Ahmed Khan. Forest protected area governance in Bangladesh:a focus on the legal and policy framework[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04:345-351.。
浅论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法律规制
我国自然保护区在建立初期是以“抢救式”保护为指导,遵循早划多划、先划后建、逐步完善的方针,使得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的数量及面积上都呈现出突飞猛进的现象,在管理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发展至今也逐渐暴露出了严重的问题,即随着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增加,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却仍旧不断减少,这一现象不禁让人反思当下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排除式管理模式,排除了当地社区及居民的参与,一系列禁止性规定与责任的施加,也引起保护区内的居民、当地社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保护区产生强烈的不满,进而严重阻碍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发展。
同样,在国外的多数国家的保护区域中也存在着类似情况,原住民土地权运动阻碍着国家公园的建立与管理。
在1992年世界保护地大会上,参会者认识到排除保护区居民的权利与存在
是不可行的。
在此情况之下,作为保护区新型管理模式——社区共管应运而生。
并且最早被加拿大用于解决原住民土地权问题,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完善也逐步成熟,为其他各国所纷纷效仿。
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自然保护区也在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展开了保护区共管项目的试点推广,项目的实行改善了保护区与当地社区的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共同的发展与成长。
但是项目结束以后,由于传统管理模式遗留的问题,社区共管缺乏法律规制、缺乏资金支持等因素,使社区共管的继续实行遭遇了现实的难题。
这些都使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不具有可持续性,即便是给保护区管理带来了益处,也是短暂的。
为了使我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能够得到持续的发展,适当的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也是必不可少的。
关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提纲1、什么是社区共管?其起源和背景是什么?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形成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
在自然保护区管理过程中,其成员不仅仅是自然保护区机构本身,而且还要包括当地社区机构(如乡村行政机关)、社区居民、其他利益组织(如保护区的加工企业)及科研学者、环保主义者等。
然而,各种成员都有其不同的利益倾向,也有其不同的保护发展观,也有不同的责、权、利的组合方式。
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建立自然保护区。
国家在建立保护区初期,强制性地划出一定区域范围作为自然保护区。
这些区域资源丰富或者生物多样性高,同时面临着丧失或破坏的边缘。
因此,在自然保护区内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然而,强制性的圈地行为并没有给社区和社区居民带来经济补偿或其它替代居民收入的政治措施。
对于社区居民自身而言,从自然保护区中得到的回报较少,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识较弱。
在当今物质利益的刺激诱惑下,反而加大了资源的开发范围和力度,直接影响着生物多样性及环境的保护。
对社区而言,完全执行上级行政命令和依靠上级财政拨款都很难做到。
从90年代开始,自然保护区逐渐地考虑让社区居民提高经济收人的方法,如引导社区居民合理地布局林竹生产、加工等。
但纵观早期的有关保护区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是从有利于自然保护的角度出发,仅仅考虑了社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对自然保护的影响,而没有考虑到自然保护区的各种法律规章对社区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虽然自然保护区机构对社区居民的收人有所考虑,但远远不够。
因此,如何寻找一些有效途径既鼓励人们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又能发展社区经济,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是当前自然保护区急待解决的间题。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责、权、利的统一是可以做到的。
因而,人们便提出“社区共管”这一管理模式。
全球环境基金(GFF)在中国保护区管理项日中实施的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
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的研究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保护区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与周边社区进行有效的协调和合作,可能会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研究如何实
现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对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机制。
保护区管理
机构应与周边社区建立紧密的联系,定期组织会议和座谈会,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
保护区的规划和决策应该是透明和公正的,社区居民应参与到规划和决策的过程中,实现
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的原则。
要促进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共同发展,需要搭建合作平台和机制。
保护区管理机
构可以与周边社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展各种合作项目,提供社区居民就业和创业机会。
还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技能,推动社区居民积极
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工作中。
要实现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需要采取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分配措施。
保护区管理机构可以引入社区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资源开发和利用项目,实现资源的合理
利用和分配。
还要加强对周边社区的扶持和支持,推动社区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社区居民的
生活水平。
要实现我国自然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协调发展,还需要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保障。
国家应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保护区的可持续
发展。
还应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监督和管理,防止违法行为和非法开发对保护区造成破
坏。
社区共管: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新取向摘要社区共管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国际上的新型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强调的是村民的参与性与自主性。
本文以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的社区共管模式为例,总结了该模式的主要成效,指出社区共管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新取向。
关键词社区共管;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1自然保护区传统管理模式分析1)自然保护区传统管理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自然保护模式假设,正是人的存在使野生动物被赶尽杀绝,植被遭到破坏。
因此,传统的自然保护政策的核心理念即是限制人的活动,希望通过行政界限割断人与自然的联系。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强制式模式。
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保护区管理模式是以官方为主导和主体,为此设立了庞大的林业局、保护局等机构,配备了大量的人员和设备。
这一管理模式的主导思想蕴含着不相信当地村民具有管理本地自然资源的能力,不仅导致管理效果不理想,一些地方还因保护与利用发生当地管理者与村民之间的冲突,实践要求我们必须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上做出新的选择。
2)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传统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78年,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任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陇南地区文县白水江以南及武都县团鱼河流域,南与四川省平武、九寨沟、青川3县相邻,全区总面积223671hm2,其中核心区面积97329hm2。
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貌变化复杂,多样的栖息环境养育了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种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想场所,被WWF列为A级(最优先)保护区。
白水江保护区自1978年建立以来较好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遏制了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为国家的生态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由于保护模式及社会经济本身存在的问题,管理的有效性不足,因而随着人口的增加,自然资源破坏问题依旧存在并呈恶化态势。
调查显示,社区的居民低成本地大量使用保护区森林资源,居民户均消耗薪柴15000公斤。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协议书甲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社区):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负责管理和保护_________自然保护区,乙方位于该保护区周边,双方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协作与共管,共同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协议。
一、协议目的1.1 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1.2 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1.3 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共管内容2.1 甲方负责:(1)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明确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分区、保护目标等;(2)开展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3)加强保护区内的巡护管理,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4)为社区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5)协助社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2 乙方负责:(1)尊重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遵守保护区管理规定;(2)协助甲方开展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3)加强社区内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4)积极参与保护区周边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5)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三、共管措施3.1 双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共管会议,研究解决共管过程中的问题;3.2甲方定期向乙方通报保护区管理情况,乙方应及时向甲方反馈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3.3双方共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支持;3.4 甲方协助乙方开展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3.5 双方共同开展保护区的科研和监测工作,共享科研成果。
四、违约责任4.1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4.2由于一方违约导致协议无法履行,另一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一引言发展和保护是自然保护区和周边社区矛盾的本质。
划定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在于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和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
但是周边社区要发展,就要从当地环境中获取资源,甚至对环境造成破坏。
这是同一系统中不同主体的利益不同所引致的矛盾。
此外,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产生的正外部效应是由整个人类社会共享,而圈地保护带来的制约发展等负外部效应是由保护区周边社区的居民承担。
划定保护区后,周边社区居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被瓦解,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而且,目前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的补偿机制不完善,补偿标准不高,周边社区居民获得的生态效益微乎其微,利用当地资源获得经济效益的权利被剥夺,导致很多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缓慢。
我国大多数自然保护区目前的管理仍旧是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周边社区的发展相背离,周边社区居民不能享受保护区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样的管理模式进一步激化了保护区和社区之间的矛盾。
因此寻求一种能够实现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社区共管是通过不断实践探索出来的一种能够实现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边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
本文将以四川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结合社区共管理论和老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现状,探索构建一套社区共管机制。
二主要概念界定(一)参与式发展参与是指通过一系列正规和非正规机制直接使公众介入决策。
[1]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发展理论不同,参与式发展理论强调尊重差异、平等协商,在“外来者”的协助下,通过当地社区成员积极、主动的广泛参与,实现其可持续的、成果共享的、有效益的发展。
[1]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赋权,即赋予社区内有利益联结的不同群体和角色应有的发展权。
其基本思想是:专家学者不是无所不知,原住居民也并非愚昧。
每个社区都是独特的,不同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思想千差万别。
关于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探析发表时间:2018-01-03T14:54:05.907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25期作者:李友余[导读] 建设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类与自然协调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广东云开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信宜 525343 摘要: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实施中,可缓解保护区与社区的矛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经济协调发展。
本文探讨了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四个维度,为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思维体系。
关键词:环境立法;保护区管理;社区管理引言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不仅是一种管理模式,更是一个过程,是保护区与社区及社会组织合作共同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保护区封闭式管理和以社区为主导的管理模式的弊端,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应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研究,这对于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1.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起源与进化的基础,生物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国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同时,中国经济发展又以消耗能源、资源为增长点,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矛盾突出,人地关系紧张,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采取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有效措施。
也何尝不是一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倒逼机制。
中国自1956 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以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至2016年底,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2740个,其中国家级428个(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46处),地方级2312个(省级879个,市级410个,县级1023个)。
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到147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14.84%。
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地方社区合作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珍稀物种、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地方社区是自然保护区的直接邻居和主要影响者。
在保护区管理中,地方社区的合作至关重要,只有有效的合作才能实现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地方社区合作的必要性、挑战和可行方案。
自然保护区的存在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的自然资源。
然而,保护区管理需要依赖周边地区的居民理解、支持和参与。
地方社区是保护区管理的重要参与方,因为保护区管理往往会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产业产生影响。
因此,与地方社区合作成为了保护区管理的核心。
然而,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地方社区合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地方社区可能对保护区的设立和管理感到不满,认为这会限制他们的资源利用权和发展空间。
其次,保护区管理者需要面对地方社区的文化差异和利益冲突,这可能导致双方的矛盾和紧张关系。
再次,保护区管理者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参与机制,以确保地方社区的声音被听取并得到尊重。
为了解决这些挑战,保护区管理者应采取合适的措施与地方社区合作。
首先,保护区管理者应加强与地方社区的沟通,建立开放、透明的对话渠道,听取地方社区的关切和建议。
其次,保护区管理者应与地方社区共同制定可行的管理方案,将地方社区的需求和利益纳入考虑。
第三,保护区管理者应提供培训和教育机会,提高地方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和保护区管理知识。
此外,保护区管理者还可以与地方社区合作开展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项目,提升地方社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保护区的可持续管理。
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地方社区合作的成功案例也值得借鉴。
例如,在某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中,保护区管理者与地方社区合作,开展生态教育活动,提供工作机会和收入来源,使地方社区居民认识到自然保护区的重要性,并从中受益。
在另一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管理者与地方社区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项目,改善地方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提升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自然保护区管理与地方社区合作对于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协议书日期:________________年___月___日甲方(以下简称“管理单位”):单位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以下简称“社区委员会”):单位名称(如适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个人委员会成员填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需要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社区委员会代表当地居民,有责任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双方愿意共同合作,共同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
一、合作内容管理单位同意授权社区委员会参与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维护工作;社区委员会应积极配合管理单位,协助开展保护区内的巡护、宣传、环境监测等工作;双方将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商讨保护区的重大事务和管理决策。
二、权利与义务管理单位有权对自然保护区内的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社区委员会有权提出管理建议和意见,并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双方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保护区管理规定,共同保护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保护区社区共建共管工作方案四方区2005—2007年和谐社区建设实施方案为加快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夯实和谐社会基础,依据《关于深入社区建设创建和谐社区的看法》〔四委〔2005〕32号〕精神,区委、区政府决定,在2002年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的基础上,利用三年时间,全面推动91个社区的软件升级和硬件改造,不断提升社区建设水平,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区文明程度。
现就进一步强化和谐社区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完善组织,健全制度,整治社区环境,完善社区功能,努力建设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为居民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居民。
把创造合格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居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同时,每个社区软硬环境整治、改造计划的提出,都保持群众满意标准,由居委会广泛听取居民看法后再确定具体工作计划。
2、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依据各街道和社区的实际状况,统筹安排,量力而行,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每年建成一批达标社区,重点打造一批示范社区。
3、资源共享、共驻共建。
广泛发动社区内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及居民参加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共建的合格氛围。
4、完善设施,强化管理。
结合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和小街小巷改造,重点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社区工作和居民生活的基本条件。
同时,职能部门、街道要把城市管理日常工作落实到社区,切实强化管理;社区居委会要强化对社区环境设施的日常管理。
5、分类建设,全面推动。
按照不同类型社区分类搞好社区改造升级,在巩固原有亮点社区的基础上,按照和谐社区标准,全面推动全区所有社区的建设达标。
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效果好
张金良;李焕芳;侯凌宇
【期刊名称】《陕西林业科技》
【年(卷),期】1999()3
【总页数】3页(P36-38)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生物多样性
【作者】张金良;李焕芳;侯凌宇
【作者单位】陕西省GEF项目管理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59.93
【相关文献】
1.云南文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的研究 [J], 和世钧;杨宇明;田昆
2.宁夏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的研究 [J], 游素军
3.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维西片区开展社区共管活动的效果分析 [J], 赵翠娟
4.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研究 [J], 黄冬梅; 谢晓勇
5.互动游戏多科普效果好——省减灾委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活动 [J], 冯立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