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述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什么?糖尿病将影响视力当您患了糖尿病,高血糖会损害眼底视网膜的大小血管,以及感光和传递神经冲动的视网膜神经层,引起视网膜的一系列血管性损害,即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类型有两种类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性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
NPDR也称为背景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DR的早期阶段,可见视网膜的小出血点,视网膜水肿和渗出。
很多糖尿病人有轻微的NPDR,通常视力并未受到影响。
如果视力下降,一般是因黄斑水肿或黄斑缺血所引起。
PDR:如果视网膜或视乳头上出现了新生血管,意味着您的病情进入了PDR阶段。
引起PDR的常见原因是广泛的血管闭塞,导致视网膜缺血,视网膜为了增加缺血区域的供血量,反应性地产生新生血管,它并不能有效地供给视网膜血流,并且出现视网膜瘢痕,引起视网膜皱折和视网膜脱离。
PDR和NPDR相比,可引起严重的视力损害。
PDR影响视力的常见病变有:1.玻璃体出血;2.牵引性视网膜脱离;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类型在您视力未受影响之前就应请眼科医生进行详细的饿眼部检查。
医生将会放大您的瞳孔,并用检眼镜检查眼底。
如果医生发现您的眼底已有病变,将会为您拍眼底彩照,有时还须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以确定您是否需要进行治疗。
在作FFA检查时,需要在您前臂注射一支染料针剂,同时拍下眼底照片以观察是哪个部位所引起的渗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最佳的治疗方法是尽可能地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首先,您应严格控制您的血糖浓度。
如合并有高血压、肾脏病变等也应积极治疗。
激光治疗:黄斑水肿、PDR,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患者可考虑激光治疗。
玻璃体手术:对于病情不断发展的PDR,可考虑玻璃体手术。
手术在手术室内进行,医生将积血的玻璃体清除,再注入透明的液体,以代替原来的玻璃体。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因】糖尿病所致的微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周细胞的选择性减少甚至消失,细胞移行、增生,新生血管形成,出血、渗出、膜增殖、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糖尿病可引起两种类型视网膜病变,增殖性和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主要致盲眼病之一。
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中,视网膜损害刺激新生血管生长。
新生血管生长对视网膜有害无益,其可引起纤维增生,有时还可导致视网膜脱离。
新生血管也可长入玻璃体,引起玻璃体出血。
与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单纯性I期微动脉瘤和小出血点(红)II期黄白色硬性渗出及出血(黄)III期白色棉絮斑和出血(花)増殖期Ⅳ期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积血(新)Ⅴ期眼底新生血管和纤维增生(纤)Ⅵ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脱)【临床表现】早期:多数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
晚期:严重视力下降(出现视网膜大片出血、玻璃体积血、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黄斑水肿)视网膜毛细血管的病变表现为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以及黄斑水肿等。
广泛缺血会引起视网膜或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患者有严重的视力障碍。
【检查】1.血糖检查定期测定血糖水平,监控糖尿病病情发展。
2.肾功能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肾病并发症。
3.胆固醇血脂检查检测胆固醇、血脂水平。
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如在眼底镜下尚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就可出现异常荧光形态。
5.视网膜电图振荡电位(OPs)OPs是视网膜电图(ERG)的亚成分,它能客观而敏感地反映视网膜内层血循环状态。
6.其他检查如视觉对比敏感度检查,可见早期患者的中、高空间频率平均对比敏感度显著降低。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可发现患者球后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表现为低流速、低流量、高阻力型改变。
血液黏稠度检测可表现为黏度增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朱苏东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随着我国广阔人民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寿命的延伸,近来几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有病、多发病,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 3500 万人。
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眼部病变,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有。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内报道,糖尿病发病5 年内眼底视网膜病变不常有,5 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 25%,10 年后增至 50%,20 年后可高达80%~9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常有于患糖尿病时间较久者,患病时间越长,眼底变化的可能性越大。
自从胰岛素〔1922〕应用以来,由于延伸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例也趋于增多。
眼底病变一般常有于50 岁左右,但在20-30 岁患者也可见到。
常双侧发病,也可仅见于单侧。
其致盲的三大体素是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走开、虹膜再生血管及再生血管性青光眼。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1.糖尿病的种类和病程I 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比II 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更常有。
其他,随糖尿病病程加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逐渐高升。
2.血糖的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还没有明确定论,但是高血糖必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
已经有多项国际大规模研究证明,优异的血糖控制能够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降低。
但其实不能够预防而只能延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且优异的血糖控制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在于糖尿病开展过程中的早期。
一旦病变开展到达一个“无逆转点〞,一系列体内生物化学、血液动力学、内分泌激素等作用被激活,严格的血糖控制便不再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作用。
3.高血压的作用高血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开展的作用已根本获取必然。
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远连续性高升,血管管腔内压力增大可增加血液成分外渗进入细胞缝隙,加重视网膜水肿;慢性高血压陪同慢性视网膜动脉缩短变细又引起血流减少,促使血栓形成,加重视网膜缺血,进而以致视网膜病变加重。
关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健康知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以下是关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一些健康知识:什么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由于长期高血糖对眼部血管和视网膜造成损害而引起的一种眼部疾病。
它主要分为非增生性和增生性两种类型。
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早期病变,表现为微血管病变和渗出;而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则进一步发展为异常新生血管和疤痕形成。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症状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以下症状:1. 视力模糊或变化;2. 眼前出现飞蚊症;3. 夜间视力下降;4. 视野缺损或暗点。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眼科检查。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为了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方法:1. 控制血糖水平: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
2. 定期眼科检查: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眼科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病变。
3.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不吸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控制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发生。
4. 遵医嘱治疗:如果已经诊断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
总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高度关注的并发症之一。
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定期检查和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保护眼健康。
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助于减轻病情和防止失明的发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浏阳集里医院生之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证之一。
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PDR)(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1.结膜:毛细血管扩张,微血管瘤2.角膜:知觉减退,上皮剥脱3.虹膜:虹睫炎,新生血管青光眼4.晶体:白内障。
(加速白内障的进展,以I型糖尿病多见)5.眼肌:眼球运动神经麻痹6.一过性屈光不正7.视神经:糖尿病视乳头病变、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乳头新生血管形成、多因素性视神经萎缩。
(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程度可与视网膜病变不相关,并可先于视网膜病变出现)8.玻璃体:玻璃体出血•视网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流行病学•四个主要致盲眼病之一糖尿病人群:视网膜病变占51%,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约6%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与病程有关•I型糖尿病:病程10年,50%发病15年以上,80%发病随年龄逐渐升高II型糖尿病:<10 年眼底大致正常< 15年26%>15年63%随年龄逐渐降低•与年龄/性别关系不大与全身情况/血糖水平关系密切及时的全视网膜光凝视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力损害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早期筛查及糖尿病患者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糖网病的高危人群1.糖尿病病程超过15年发现时间,不是患病时间2.血糖控制不好3.同时伴有高血压(妊娠促进NPDR加重或发展为PDR)4.已经出现糖尿病性肾脏并发症(蛋白尿的出现是PDR加重的信号)5.高血脂会引起DM患者硬性渗出沉积一种独立损害视力的危险临床表现:一.症状:早期眼部多无自觉症状,病久可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二.眼底表现:微动脉瘤、出血斑点、硬性渗出、棉绒斑、静脉串珠状、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RMA),以及黄斑水肿、新生血管、视网膜前出血、玻璃体积血等。
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健康讲座
简介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中视网膜病变是其中之一。
本次健康讲座将重点介绍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的相关知识,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并发症。
糖尿病和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1. 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水平会损伤眼部血管,进而导致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2. 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导致失明。
3. 糖尿病患者的眼部检查和定期随访非常重要,以及时发现和治疗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的症状和分类
1. 视网膜病变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视觉失真等症状。
2. 视网膜病变根据严重程度可分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预防和治疗视网膜病变的方法
1. 糖尿病患者应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控制血糖水平是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关键。
2.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底检查和眼压测量,以及早期发现和治疗视网膜病变。
3. 糖尿病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如使用眼药水、注射抗血管生成药物等。
4. 健康生活方式也对预防视网膜病变有帮助,包括均衡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
结语
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但通过良好的血糖控制、定期眼部检查和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我们可以预防和治疗这一并发症,保护我们的视力健康。
如果您是糖尿病患者,请务必重视视网膜病变的预防和治疗,同时与医生积极合作,共同维护您的健康。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加和人类寿命的延长,由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障碍逐渐增加,成为四大致盲眼病之一。
1 发病机理
1.1 毛细血管基底增厚:电镜下观察到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眼底微血管广泛的基底膜增厚,其确切的机制不明可能与山梨醇代谢异常有关。
1.2 微血管壁周细胞丧失及微血管瘤形成:周细胞丧失导致微血管瘤的可能解释,一是周细胞抗增生作用减弱或丧失,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移行;二是由于周细胞具有大血管平滑肌细胞样作用(收缩性),其产生的张力可对抗血流产生的透壁压力,而周细胞丧失,产生的张力减弱,在微血管部位引起局灶性微血管扩张,形成为血管瘤。
1.3 毛细血管无细胞化:指毛细血管的所有细胞元素的丧失,为特异性改变,可发生于许多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无细胞化导致毛细血管功能丧失、闭塞。
1.4 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视网膜屏障破坏在糖尿病的早期甚至在临床上能观察到视网膜病变之前即可出现。
研究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细胞趋化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表达增加,视网膜白细胞淤滞、黏附、活化后产生毒性的超氧自由基和蛋白分解酶,导致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血—视网膜屏障破坏。
1.5 新生血管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理变化导致视网膜缺血缺氧刺激各种生长因子释放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生长因子等有到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
2 发病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糖尿病时间较久者,眼底变化的发生于毛细血管抵抗力的降低和新陈代谢失调有关。
2.1 糖尿病病程及血糖高低因素:糖尿病病程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直接相关,病程越长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机率越大,据统计病程大于15年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达到90%以上;资料显示血糖控制好坏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关系密切,控制好的发病率低。
2.2 高血压因素:高血压可造成血管内皮增生造成管腔狭窄,血管通透性降低,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变化造成缺血缺氧及血管瘤的发生,加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2.3 眼部因素:眼底病及眼部手术可促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如白内障手术。
3 临床表现及诊断
3.1 ①询问病史,有无糖尿病史:全身伴有多饮多食多尿疲乏消瘦症状;②有无视物变形、视力下降:视力减退决定于黄斑区受累情况以及出血和渗出物的数量和范围;③进行散瞳眼底检查,是否出现微血管瘤、点状片状出血、视网膜水肿、渗出、视网膜新生血管等;④实验室检查:定期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需要时查糖耐量试验。
3.2 临床分期:1984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制订了国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二型六级。
其中单纯型分三级,Ⅰ级后极部出现微血管瘤、小出血点;Ⅱ级出现黄白色硬性渗出、出血斑;Ⅲ级出现棉绒瘢、出血斑;增生型分三级Ⅳ级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Ⅴ出现新生血管、纤维增生;Ⅵ级出现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3.3 鉴别诊断:①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可出现视盘水肿,静脉明显扭曲,对胃单眼突然发病、出血广泛以火焰状为主,早期无硬性渗出;②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出血沿静脉分支的走形分布,常为单侧;③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出血多为火焰状,大量出血及微血管瘤少见,视网膜动脉狭窄,常双眼发病。
4 预防治疗
4.1 有效的控制血糖:合理有效的控制血糖能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
研究显示:有效控制血糖可使微血管并发症风险降低25%。
4.2 药物治疗: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可减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和玻璃体出血的发生,并可使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降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可抑制周细胞的破坏。
4.3 眼底激光治疗:眼底激光光凝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效措施可阻止眼底病变进展,防止势力进一步损害。
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采用全视网膜光凝;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做局部光凝。
4.4 手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可侵入到玻璃体,血管破裂可产生严重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洞着部分玻璃体后脱离的界膜生长,收缩牵拉引起视网膜脱离,特别是侵犯黄斑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合并视网膜裂孔,均需通过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才能解决。
参考文献
[1] 王克安.中国糖尿病流行病特点研究[M].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8
[2] 刘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国外医学眼科分册,2005
[3] 刘家琦.实用眼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东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