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一针见血的方法与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707.50 KB
- 文档页数:32
静脉输液技巧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保证输液质量,经临床实践与研究总结出许多技巧,现介绍如下;1.持针手法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2.选血管的技巧1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2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通常选用两颞部及前额,尤其是前额发际边缘便于固定和留针,可用一指压住静脉一端,另一指前推,若立即充盈可作穿刺部位,若缓慢充盈说明血管逆向流动;留针应便于操作和固定,进针角度一般取5°~10°为宜,角度过大则容易进针过深进入脂肪层,针头在血管下运行或扎穿,过浅则针头在皮内造成穿刺阻力,致使穿刺失败,增加患儿痛苦;较小的患儿或消瘦的患儿,血管走行明显,近似零角度进针可取得满意效果;3.控制滴速的技巧输液过程中的滴速可由不同原因自行发生变化,根据临床实践发现有以下原因:(1)由于开始穿刺时针头斜面与血管壁相贴,当时滴速不快,输液中因患者体位变化使针头斜面离开血管壁,结果自行变快;(2)目前使用一次性输液器,常出现滴速调节器失控;一般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速,输入对血管刺激较强药物应适当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刺激对血管的损害,使患者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和相对舒适感受中输液;绝大多数患者输液时希望尽快滴完,特别是临近吃饭或需大小便时其心情更迫切,此时患者常自行或请求护士将滴速调快,为避免发生意外,护士必须勤巡视勤观察,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容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4.更换液体的技巧更换液体时如液体瓶内加入其他药物,其压力与大气压接近或大于大气压,应先将瓶口向上,插输液器,待片刻排出空气后再倒挂在输液架上;这样可避免液体由通气管流出减少药物治疗量而影响治疗;5.排气的技巧1 缠绕式排气法将液体调节器调到输液管最下方并关闭液体,左手食指伸出,将输液管顺时针缠绕在食指上,缠绕时要用一定的力度,后一圈压在前一圈上,以达到驱赶输液管中气体的目的;为了不使输液管上方打折,每次缠绕时可旋转90°;当液体达到莫非氏滴管时右手用力挤压莫非氏滴管,排出1/3的气体松开右手,排气结束;2弹气式排气法关闭输液管,用力挤压莫非氏滴管排除1/3气体;左手把扶输液管下方,右手用中指用力弹动输液管使液体下降,气体上升;操作中要保证莫非氏滴管中有液体;6.输液观察和护理技巧1首先注意点滴速度;点滴过慢时,会因输液时间过长,影响药效作用的发挥和病人的休息,所以一般常见病需补液或输入一般药品时,每分钟滴速可掌握在60-80滴;但滴注速度也不可盲目过快,如患者有高血压、心脏病、每分钟滴速以40-50滴为宜;如为心衰患者,滴速则应控制在每分钟15-30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出现意外;此外有些药物因其性质不可滴注过快,如氨茶碱、氯化钾等均不可滴注过快,否则会危及生命;2如发生点滴不畅时,要看是否点滴管内液面过高,另外还应检查一下输液扎针的部位有无肿大,如肿大,说明液体已输至血管外,请立即夹住输液管,重新注射;3观察输液反应;输液时家属要随时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如发生特殊情况应及时呼叫;很多药物都可发生过敏反应、热原反应,轻者皮肤发痒,重者可有头晕、恶心、出冷汗、呼吸困难、心慌及过敏性休克发生,所以应密切观察,防止发生意外;4注意观察药液,快滴注完时,要及时呼叫护士要换药液或撤掉针头,如果空瓶时间过长,易发生回血,甚至堵塞针头;7.拔针的技巧最佳拔针时间是在莫非氏滴管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因此,1输液完毕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切勿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2~3min,这样能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肘部静脉穿刺后让患者伸直前臂,棉签与血管平行按压3~5min即可,切忌曲肘压迫止血,以免形成皮下淤血;2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凝血机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8.有利于患者康复的技巧输液环境过于安静难以分散患者对穿刺的注意力,易使其情绪紧张增加穿刺疼痛感,采用在病房内安装电视,空调,通风条件良好,灯光明亮,营造了一种活泼愉快、轻松亲切的环境,在输液时可看着精彩的电视节目,分散了对输液部位的注意力,减少了疼痛和寂寞感,有利于患者康复;。
静脉输液的技巧与方法一.正确看待“输液”“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
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
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
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二. 输液常识(1)易引起感染。
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
“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
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
"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
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 注意事项(1).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
护士静脉输液技巧嘿哟,咱来说说护士静脉输液的技巧哈。
有一回啊,我去医院看病,需要输液。
那个护士小姐姐可厉害了,一下子就给我扎上了针,一点都不疼。
我就想,这护士小姐姐的技术可真好啊。
护士静脉输液啊,首先得选好血管。
这可很重要呢。
我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护士在给一个小朋友输液。
那个小朋友的血管特别细,不好找。
护士就很耐心地在小朋友的手上找啊找,最后终于找到了一根合适的血管。
然后,护士轻轻地把针扎进去,小朋友都没哭呢。
扎针的时候,手法也很关键。
要快、准、稳。
我有一次输液的时候,那个护士扎针就特别稳。
她先把我的手固定好,然后用酒精棉球消毒,接着拿起针,一下子就扎进去了。
我都没感觉到疼呢。
而且,扎完针后,护士还会用胶布把针固定好,防止针移位。
在输液的过程中,护士还得注意观察。
看看有没有鼓包啊,有没有回血啊。
我记得有一次,我旁边的一个病人输液的时候鼓包了。
护士马上就过来处理,把针拔出来,重新扎了一针。
然后还安慰那个病人,让他不要紧张。
还有啊,护士在给病人输液的时候,态度也很重要。
要温柔、耐心。
我有一次去输液,心里有点紧张。
那个护士就一直跟我聊天,分散我的注意力。
她还告诉我一些输液的注意事项,让我感觉很温暖。
从那以后,我每次去医院输液,都会想起这些护士静脉输液的技巧。
总之啊,护士静脉输液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需要有好的技术,好的态度,才能让病人放心。
大家去医院输液的时候,也可以多理解理解护士们哦。
嘿嘿。
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技巧探讨
持针手法
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
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
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选血管的技巧
1、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
2、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法:通常选用两颞部及前额,尤其是前额发际边缘便于固定和留针,可用一指压住静脉一端,另一指前推,若立即充盈可作穿刺部位,若缓慢充盈说明血管逆向流动。
留针应便于操作和固定,进针角度一般取5°~10°为宜,角度过大则容易进针过深进入脂肪层,针头在血管下运行或扎穿,过浅则针头在皮内造成穿刺阻力,致使穿刺失败,增加患儿痛苦。
较小的患儿或消瘦的患儿,血管走行明显,近似零角度进针可取得满意效果。
静脉穿刺“一针见血”有技巧在20多年的护理工作中,我们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特殊情况病人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男性老年人与血管硬化病人:这两类病人通常皮下脂肪较少,静脉虽很明显,但很粗硬,弹性也差,并且易于活动。
穿刺时则因管壁增厚,针尖不易刺入管腔,穿刺者可感到血管壁坚韧如绳束状。
对于这样的血管应该选用比较固定的静脉进行穿刺,如选用肘正中静脉等。
穿刺时针尖应在静脉的上方向下压迫直接刺入,这样较易成功。
如针尖在皮下沿静脉的侧面潜行刺入,则静脉容易随针尖来回拨动而移动,不易一针成功。
女性和肥胖病人:此类病人静脉较细,皮下脂肪层厚,静脉多不显露。
遇到这种情况时,只能选用肘正中静脉、贵要静脉、颈静脉、股静脉或大隐静脉等部位进行穿刺。
穿刺时应弄清静脉的走行方向,以食指消毒后按摩于搏动处内侧1cm处进行试探性穿刺。
进针的角度稍大,但不宜过深,过深易穿透血管而导致失败。
浮肿病人:临床上此类病人的静脉看起来毫不显露,似乎无处着手进行穿刺。
遇到这样的病人时,首先应镇静、沉着、携床旁椅坐于床前,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取得病人合作。
穿刺时要耐心地寻找血管,可在手背或足背先按摩皮肤,并按压血管周围的水肿部位,使水肿液驱散至血管旁的皮下组织,因而使静脉显露,此时立即消毒与穿刺,往往不难取得成功。
之所以要在手背与足背进行穿刺,主要是因为手背与足背的皮下脂肪少,静脉网较丰富,静脉表浅而易于暴露。
休克病人:休克病人的静脉塌陷,血管壁弹性差,管腔变小。
穿刺时肉眼很难见到充盈的静脉,但往往能隐约见到一丝浅蓝色的血管走行。
此时在静脉近心端扎紧止血带,再向静脉回流方向充分推压血流或用一些物理刺激,如拍打局部或热敷等,可使局部静脉暂时充盈显露。
当静脉充盈显露时即可迅速进行穿刺。
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没有回血,若挤压血管近心端或抽动注射器活塞时,或可见到少量回血。
因此,穿刺者在穿刺时要细心体会,才能觉察到针头进入血管的落空感。
静脉穿刺技巧在10 多年的护理工作中,我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特殊情况病人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
一、患者血管分类1. 滑动静脉血管特点: 皮下脂肪少缺乏支持,血管在皮下易活动病员特点: 见于消瘦者及老年病员注意事项: 宜选用锐利的针头,迅速刺入穿刺方法: 绷紧上下皮肤,固定血管后行旁刺穿刺部位: 手腕部及足踝腕部2. 硬化静脉血管特点:血管壁厚而坚硬,有坚实感,弹性小,易活动,很暴露,像铁丝病员特点:见于老年人,高血压症及动脉硬化者注意事项:宜选用锐利的针头,以利刺入穿刺方法:绷紧皮肤,固定血管,行直刺穿刺部位:手背,足背3. 脆弱静脉血管特点:由于组织细胞退化,间质疏松,因而血管壁脆性大,弹性小,易被刺破病员特点: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血液性疾病及慢性肾炎等穿刺方法:由血管侧面谨慎而又缓慢的刺入注意事项:选用细小针尖斜面短的针头,推药时缓慢,以防穿透血管造成漏血或漏药穿刺部位:手背、手指4. 塌陷静脉血管特点:塌陷,不充盈病员特点:见于失血过多,严重脱水或重危衰竭者穿刺方法:压紧血管上端后向上推动血液,待血管充盈后压紧固定,再穿刺注意事项:由于血管较难寻找,穿刺时必须耐心认真,必要时穿刺前先行热敷,使血管扩张显露穿刺部位:小臂•手背•足背5. 水肿静脉血管特点:不显露,但充盈较好病员特点:心、肾疾患病员注意事项: 先给局部加压,使水肿液分散,静脉显出穿刺方法: 旁刺或正刺穿刺部位:手背、足背6. 隐性充盈静脉血管特点: 深而不显但充盈好,易固定病员特点: 肥胖或女病员穿刺方法: 正刺或旁刺注意事项: 进皮肤后由左食指引导右手针刺入血管穿刺部位:手背足背二、穿刺技巧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
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