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的技巧与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6
静脉输液的技巧与方法一.正确看待“输液”“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
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
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
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二. 输液常识(1)易引起感染。
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
“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
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
"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
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 注意事项(1).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
护理技巧如何正确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技术,在医疗护理中起到重要作用。
正确的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一些护理技巧,帮助护士正确地进行静脉输液。
一、准备工作:在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护士应该使用洗手液进行彻底洗手,穿戴好防护用具,如手套和口罩,以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患者的安全。
接下来,需要清洁输液部位,使用消毒液擦拭皮肤,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同时,准备好所需的输液器具和药物,以免中途不必要的中断。
二、选择适当的静脉输液部位:在选择静脉输液部位时,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医嘱,选择适合的部位。
一般来说,手背静脉、前臂静脉和肘窝静脉是比较常用的静脉输液部位。
对于老年患者和静脉不太明显的患者,可以通过压迫术来辅助选择静脉输液部位。
在选择部位后,需要用消毒棉球蘸取酒精擦拭,确保部位干净。
三、正确的穿刺技巧:在穿刺过程中,护士需要采用正确的技巧。
首先,应找到静脉的位置,然后握住注射器,将针头以15°至30°的角度插入皮肤,然后逐渐转向较大的角度,将针头沿着静脉方向插入。
当看到血液返回时,表示已成功进入静脉,此时应停止进针。
注意,在插入针头之前,需要先用一只手的拇指稍稍拉紧皮肤,使静脉更加突出,有助于插入成功。
四、固定输液针头:在成功穿刺后,需要固定输液针头,防止脱落或移动。
为了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可以使用透明敷料固定输液针头。
首先,将输液针头与输液管连接好,然后将敷料贴在插管部位周围,确保针头牢固且不易滑动。
五、维护输液通路:输液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患者的输液通路和药液残留情况。
护士应经常观察患者的插管部位,注意是否有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
同时,可以通过抬高输液瓶的位置,调整滴速,以确保药液均匀流入患者静脉,避免反流或漏出。
此外,还需要定期更换输液瓶、输液管和穿刺针头,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静脉输液的技巧,必备!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护理技术操作,虽看似简单,却有不少技巧。
如果使用得当不仅能有效减轻病患的疼痛感,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患纠纷。
在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实践中,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立足岗位特点,现总结了几点技巧。
1、如何配制液体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如何排气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3、如何选血管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
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
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
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
静脉输液中应用自己的左手握患者的手或足,以拇指绷紧皮肤固定血管下端以减少血管滑动,如部位难以穿刺成功者,可选择手足背下1/2至指处的血管进行逆行穿刺。
3.2小儿头皮——静脉逆行输液法通常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多采用向心端逆行静脉穿刺,但长期输液患儿因血管破坏较多,短时间不能恢复,如再用穿刺过的血管输液,因局部血容量增加,血管内压力增大,液体可通过原针眼向组织间隙渗透造成局部肿胀,有些药物如渗到皮下可导致组织坏死,给患儿带来不应有的痛苦。
静脉输液的方法与技巧静脉输液是将药物或液体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血液循环中的一种常见治疗方法。
它可以直接将药物输送到病人的体内,快速且有效地实现治疗效果。
但同时,因其涉及到穿刺和液体输入等操作,需要严格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方法。
静脉输液的方法与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穿刺部位的选择1. 通常选择静脉丰富、表浅、易于穿刺的部位,如前臂的桡动脉旁的桡侧静脉、后手背的腕静脉等。
2. 避免骨关节、静脉壁硬化、深静脉等部位。
二、准备工作1. 洗手并戴上无菌手套。
2. 准备注射器、输液器、药物等设备。
3. 检查输液器,确保没有渗漏和气泡。
4. 准备消毒器具,如碘酒、酒精棉球等。
三、皮肤消毒1. 选择碘酒或酒精棉球,从穿刺点周围向外擦拭,保持一个明显的消毒范围。
2. 应等待消毒液完全干透,以防止残留液滴进入血液引起感染。
四、开始穿刺1. 拿起静脉针,注意保持无菌状态。
2. 以手指轻压掌侧静脉,使其充盈。
3. 穿刺角度一般为30度左右,注意要避免扎伤静脉壁。
4. 快速穿刺到静脉中,进入后应有鲜红色的血液回流。
五、固定静脉针1. 抽出针芯,固定管路并将其与输液器连接。
2. 使用透明敷料或透明胶带固定输液器。
3. 检查输液速度,确保药物正确输入。
六、注意事项和常见问题1. 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手部的稳定,避免晃动产生不安全因素。
2. 输液过程中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
3. 输液前要仔细核对药物的名称、剂量和配制是否正确。
4. 养成良好的废弃物处理习惯,将废弃物正确分类丢弃。
静脉输液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可以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务人员在操作时要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并发症,以提高治疗效果并保障病人的安全。
同时,病人也应加强对静脉输液知识的了解,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过程。
静脉输液的技巧静脉输液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熟练运用输液技术,洞悉输液中的一些技巧,能有效减轻病人的疼痛,减轻恐惧,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护患纠纷,和谐护患关系。
笔者根据临床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将有关技巧进行了总结。
1、快速排气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见到护士在排输液器管路中的气体时,不能一次性成功,管路中有很多气泡,通过缠绕,弹管道等方式努力想除掉,耗时又费力,还不能清除干净,造成药液的浪费,病员因此可能会对护士的技术产生怀疑,不信任,管路中的气泡还让病人感到不安全,可能还会成为医疗纠纷的说辞。
如何能一次性快速成功的排气呢?首先关闭调节器,再挂输液瓶到输液架上,抬高滴管下端的输液管,挤压滴管使液体流入至滴管1/3—1/2满时,随即放下抬高的输液管,观察液体中有无气体,如有气泡或短小的气柱,可用缠绕手指的方法清除掉。
这时再打开调节器,持针头的手适当抬高,眼睛观察液体的走向,注意控制液体的流速,滴管内的液体不能成线状,否则会将滴管上部的气体冲入输液管路形成较多的气泡。
持针头的手适当抬高,一可以让液体充满过滤部位,不产生气泡,二可以避免浪费药液。
当液体流出针头即关闭调节器。
2、进针手法手背静脉穿刺时,传统方法是病员自己握拳,穿刺成功后自己松拳,当松拳过快,血管压力骤降,导致针头滑出血管。
这里要介绍的是:护士的手将患者输液手的五指握拢向拳面绷紧皮肤,穿刺成功后,缓慢松手。
这种方法的优点有:(1)、避免了患者过快松拳导致针头滑出血管外,引起液体渗漏,(2)、通过与患者的接触,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减少了患者对穿刺的恐惧心理。
3、进针角度静脉穿刺传统的进针角度为20—25°角(基础护理学),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增大进针角度,可减少通过真皮层的时间,减轻进针引起的疼痛。
刘素芬[1]等也通过力学分析和实践证明以45°或接近45°角进针容易且省力,不会出现皮肤随进针方向向前推移及刺破血管下壁现象。
静脉注射方法和技巧
静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给予方式,常见于医院、急救中心和家庭医疗。
下面是静脉注射的方法和技巧。
1.洗手并准备好所需的药物和器械。
2.选定适宜的静脉部位,注射部位通常选取手臂内侧,肘关节上方。
3.用酒精棉球或者消毒棉球对注射部位进行消毒。
4.取出3ml注射器,抽吸5~10ml空气,然后将针头插入静脉内,向上角度30度注射。
5.要慢慢的注射药液,不可以一下子全部注射完,速度以20~30滴/分钟为宜。
6.注射完成后,用棉球或绷带轻轻按住注射部位,并且轻揉或轻数次揉动直到止血。
7.最后将用过的注射器、皮肤消毒片、棉球等废物处理妥当。
需要注意的是:静脉注射时,一定要抬高患者的手臂,尽可能的使静脉充血,注射时针头要牢固插入,并且尽量避免扎进动脉内,以防止疼痛和不良反应等情况
的发生。
学习静脉输液操作流程的技巧和方法静脉输液是一项常见的医疗操作,对于医护人员来说,熟练掌握其操作流程和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学习静脉输液操作流程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医护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和患者安全。
一、准备工作静脉输液操作前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下面是一些步骤和技巧可以帮助你进行准备:1. 确认医嘱:在开始操作之前,务必核对患者的医嘱,确保准确无误。
2. 患者评估:进行患者评估,包括静脉通畅性、皮肤情况等,以确定最佳插管部位。
3. 材料准备:确保所需的输液器材完整并清洁,包括静脉穿刺针、输液管、酒精棉球等。
4. 洗手和消毒:在进行任何操作之前,务必正确洗手,并对需要消毒的部位进行消毒。
二、静脉穿刺技巧静脉穿刺是静脉输液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下面是一些穿刺技巧和方法供你参考:1. 定位准确:根据患者的生理特征和医学常识,准确确定静脉位置,如手臂内侧的桡动脉旁。
2. 使用适当的装备:选择合适大小的静脉穿刺针,并确保其锋利度和清洁度。
3. 皮肤消毒:使用酒精棉球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消毒,确保操作区域无菌。
4. 角度和深度掌握:根据患者的情况,掌握适当的角度和深度,以减小穿刺带来的不适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输液管的接入和固定在完成静脉穿刺后,接下来是将输液管接入患者的静脉,并固定好,以下是一些技巧和方法供你参考:1. 接入管道:将输液管的一端连接到静脉穿刺针上,并确保连接牢固,无松动。
2. 流速调整:根据医嘱和患者的情况,调整输液的流速,确保药物的适量输送,并避免药物浓度过高而带来的不良反应。
3. 固定输液管:使用透明敷料、胶布等固定输液管,确保输液管道稳定且不易脱落。
四、定期观察和护理在输液过程中,定期观察患者的情况和护理是不可或缺的,下面是一些建议的观察和护理事项:1. 观察输液速度:定期检查输液的速度是否正常,以确保合适的输液进程。
2. 观察静脉通畅性:注意观察输液管道和静脉通畅性,查看是否存在漏液、局部肿胀等问题。
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技巧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操作技术。
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静脉输液操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的目的,现介绍其中应注意的几项技巧,谨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静脉输液、技巧、过程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操作技术。
笔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对静脉输液操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为了达到促进护理业务的目的,现介绍其中应注意的几项技巧。
1 配制液体的技巧(1)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三查八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品,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配制结晶及粉针剂药品时,当抽有溶媒的注射器针头刺入安瓿后,将安瓿倒转,瓶口向下,针头向上,再推入足量溶媒。
拔出注射器后,用力摇晃一下安瓿,直立静置。
这种方法使药粉不会贴于瓶壁,药粉与溶媒充分混匀,加速溶解,省时省力。
对一些难溶解的药品,如氨苄西林钠、氯唑西林钠、头孢哌酮钠等尤为适用。
2 排气的技巧2.1 输液前排气挂瓶前先关闭调节器,液体瓶挂于输液架上后,使滴壶下垂,一手反折滴壶下段输液管,一手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缓缓打开调节器,并使过滤网远端向上,让液体呈线状流下,待药液自针头滴出2~3滴时关闭调节器。
使用这种方法排气,输液管壁以及过滤网处都不容易产生气泡。
2.2 输液中排气输液过程中,因患者及家属呼叫不及时,护士巡视不及时而致输液管中液面下降至滴壶以下的情况时有发生,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指弹输液管排气法就难以达到排净空气的目的。
这里介绍一种缠绕式排气法,首先轻轻挤捏滴壶,使滴壶内液面上达1/2~2/3处,再将调节器推至输液管末端滤网处关闭。
左手自调节器上方用力捏住输液管,使管壁呈扁平状向上滑行,并将输液管缠绕于右手手指上,迫使气体自下而上由滴壶排出。
缠绕过程中嘱患者抬高输液侧肢体,不能配合者,可先降低输液架高度。
此方法简便易行、速度快、不浪费药液,且符合无菌操作原则。
门诊静脉输液的8项技巧1.检查医嘱:在开始给患者进行门诊静脉输液前,首先需要仔细检查医嘱是否准确无误。
核对患者的姓名、年龄、主诉以及输液的药物、剂量和速度等信息。
2.消毒操作:给患者进行静脉输液前,必须先进行消毒操作。
选用75%的酒精湿润纱布擦拭患者静脉输液部位,保持手部清洁,并确保穿刺针的顶部在穿刺前皮肤消毒。
3.使用无菌器材:进行门诊静脉输液时,必须使用无菌的器材。
包括输液袋、输液管、穿刺针等。
确保器材在使用前没有损坏,且密封处没有破损。
4.技巧娴熟:给患者进行门诊静脉输液需要一定的技巧。
在穿刺前要确保患者的肌肉放松,并选择适当的穿刺部位。
穿刺时要垂直插入静脉,确保穿透静脉腔,并避免损伤静脉壁。
5.护理观察:在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护士需要进行详细的护理观察。
包括患者的输液速度、输液部位的情况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等。
如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6.次数和时间:门诊静脉输液的次数和时间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输液的药物特点,确定输液的频率和持续时间。
同时在输液前后要及时记录患者的相关信息,以备参考。
7.输液速度控制:门诊静脉输液的速度是需要掌握的重要环节。
输液速度过快可能导致药物过量引起不良反应,而速度过慢则可能影响疗效。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患者的情况,控制输液的速度。
8.输液结束及处理:门诊静脉输液结束时,需要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及时拔除输液针头,对输液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并记录患者的输液情况和相关观察结果。
同时指导患者饮食和锻炼注意事项,提醒患者注意输液部位异常情况如红肿、疼痛等。
总结起来,门诊静脉输液是一项需要细心操作的护理技术。
正确的操作技巧能够确保输液的安全和有效,为患者的康复提供良好的保障。
护士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循操作规范,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静脉输液的技巧1、静脉输液配制药物的技巧: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遵循药物配伍禁忌规律,每个新药使用前应先学习说明书,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对某些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有配伍禁忌的药剂(如中药制剂和抗生素),须在顺次输注之间用等渗液冲洗输液管,避免药物在输液管内混合。
同时还要注意检查药物是否需要采取遮光等措施。
2、静脉输液排除气体的技巧:首先将墨菲氏滴管倒置,打开调速器,使液体自然滴入滴管内,当管内液平面达1/2~2/3时,折叠滴管下端输液管,转正滴管,使滴管倾斜45°左右,再松开折叠处,慢慢放下输液管,使液面下降,待液体流至终端过滤器时,将过滤器倒置成90°,等液体完全通过过滤器时,再翻转过滤器,使液体缓慢向下排出至输液针头2~3滴即可,最后关上调速器。
3、输液前心理护理的技巧:护士应理解并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可通过微笑交谈的方式把自己穿刺成功的自信传递给患者。
遇到血管不易穿刺的患者,护士选择血管时切忌口中念叨血管如何不好扎、往哪扎呀等等。
这些不自信的话往往会给患者造成更大的不安,这时可与患者交谈些其他话题,分散其注意力,缓解其紧张情绪,使其在和谐气氛中接受治疗。
遇到较固执病人,如果他认定某个护士为其输液,宜尽量满足他的要求。
如果是小儿输液,穿刺前更要耐心解释,讲道理,多给孩子表扬和鼓励,夸奖孩子乖、听话、勇敢、聪明,让其模仿其他孩子的表现,取得他们的配合。
4、静脉输液选择血管的技巧:血管选择的正确与否是能否“一针见血”的重要因素。
我们通常都会选择柔软、粗直、弹性好的血管,可临床上常可遇到很多年老体弱及患有慢性病的患者,他们的手足静脉大多细小表浅而且皮下脂肪少、血管活动度大,稍不注意就可能使穿刺失败。
所以在穿刺前,一定要仔细查看血管特点,看清血管走向,摸清深浅,而且在进针时宁浅勿深。
对于短期输液的患者可选择有弹性、粗直的血管,以在光洁、无瘢痕的皮肤处进针为宜。
临床护理技巧如何正确执行静脉输液操作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之一,正确执行静脉输液操作对于保证病人安全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正确的静脉输液操作的关键技巧。
一、准备工作静脉输液操作前,护士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核对医嘱内容,确保输液类型、药物剂量和输液速度等信息正确无误。
接着,洗手并戴上手套,保证操作的无菌性。
在准备输液设备时,应检查输液瓶的包装是否完好,并注意查看过期日期。
同时,准备好输液器、输液针头、消毒棉球、输液贴等辅助工具。
二、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选择适当的静脉通道是保证静脉输液操作成功的关键。
在选择静脉通道时,护士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来判断。
通常,选择手背上的浅静脉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在选择静脉通道之前,必须先检查病人手臂上是否有血管迹象,以确保选定的部位血管通畅。
三、皮肤消毒在进行静脉输液操作之前,护士需要对输液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消毒时,可以选择使用酒精棉球或者消毒棉球,用力但不要过度摩擦。
从静脉穿刺点向四周辐射以确保消毒范围充分。
四、静脉穿刺静脉输液操作的核心环节是静脉穿刺。
在穿刺之前,护士应通过触诊、视诊等方法确定穿刺点,然后埋针剥去针头保护帽,握持穿刺针迅速而准确地刺入静脉,同时要注意调整穿刺角度和深度。
当穿刺成功后,要观察是否有鲜红色血迹出现来确认置管位置。
五、固定输液管路在确保针头置入静脉后,需要正确固定输液管路,以防止意外脱落或者移位。
固定输液管路时,可以使用透明防水敷料或者绷带,将针头与输液器连接处和静脉通道位置固定在一起。
六、开启和调整输液速度静脉输液操作完成后,护士需要开启输液器的流量控制装置,然后逐渐调整输液速度。
通常,开始时可以将流速调节到较慢,待病人适应后再逐渐加快。
同时,护士需要仔细观察病人的反应和输液部位的情况,及时处理输液中出现的问题,如堵塞、漏液等。
七、定期观察和记录在静脉输液操作过程中,护士需要定期观察病人的输液反应和静脉通道的情况。
静脉输液是门诊输液中最常见的给药方式及护理技术操作。
静脉输液既是护士基础护理操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临床疾病护理工作的重要手段。
因此,护理人员应当熟练掌握这门技术。
通过自身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的积累,以及参考国内外有关静脉输液的相关文献资料,本人现将静脉输液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8项技巧按操作顺序总结如下。
1、静脉输液配制药物的技巧:配制液体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遵循药物配伍禁忌规律,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输液反应发生。
护士在加药前必须对每位输液病人的静脉用药进行评估,判断液体间是否有配伍禁忌存在,每个新药使用前应先学习说明书,注意有无配伍禁忌。
对某些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有配伍禁忌的药剂(如中药制剂和抗生素),须在顺次输注之间用等渗液冲洗输液管,避免药物在输液管内混合。
同时还要注意检查药物是否需要采取遮光等措施。
配制粉剂药物时,可用注射器注入输液瓶10~20ml空气,再回抽液体注入粉剂药物瓶中,注入的液体量最好在4~8ml,待药粉充分溶解后,将注射器内空气推小部分在药瓶内,回抽药液,注入输液瓶内,这样既可省力又可避免药液浪费。
当药液注入输液瓶以后,将注射器在输液瓶内回抽10~20ml空气,再将输液器插入输液瓶内,可避免因输液瓶内压力太大而造成排气管漏水和阻塞的情况发生。
配制安瓿类药剂切忌用物品敲开安瓿,对于需要锯开的安瓿,锯痕应小于1/4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并用酒精棉签消毒以减少玻璃碎屑;在抽液时针头应置于安瓿中部,因为针头置于颈口时玻璃微粒污染最多,而置于底部容易发生钝针。
2、静脉输液排除气体的技巧:过去常规的静脉输液排气法容易使输液管内产生气泡,其原因是墨菲氏滴管转正呈垂立状态时,瓶内液体呈线状垂直流入液面,由于瓶内负压加重力的作用,液体在快速下坠时可形成冲击力,而墨菲氏滴管内的液体容量不能有效地缓冲其冲击力,导致液体带着气泡快速而直接地流向下段滴管,故容易发生气泡。
现在普遍主张使用的是新的排气方法。
1、易见回血法: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存在着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不易回血或回血量较少的缺点,影响静脉穿刺的成功率。
易见回血的方法,一是调节器高调法,即调节器置于紧贴茂菲氏滴管下端,二是调节器高调输液瓶低位法,即调节器在高调的基础上,输液瓶挂于输液架调节旋钮上,成功率均高。
认为这两种方法,由于输液管内充满液体和液体瓶的位置降低,具有一定的虹吸作用;调节器置高位,输液管内承受回血的余地增加,所以头皮针一旦进入血管,血液就很容易回到针管内。
2、局部血管扩张法:(1)外涂血管扩张剂法:对周围静脉显露不明显,血管痉挛穿刺困难患者,用棉签蘸1%硝酸甘油涂在手背上,并湿热敷局部3min左右,表浅小静脉迅速充盈,经临床观察和仪器检测证实,此法能使静脉直径明显增加,血管充盈度增强,且无过敏反应发生。
用棉签蘸阿托品注射液适量,涂擦穿刺局部皮肤8~12次,2~5min后,局部浅静脉扩张充盈显露,均未发生不良影响及后果,但婴幼儿、青光眼、心血管患者、高热抽搐、烦躁者慎用。
用2%山莨菪碱,擦拭局部皮肤4下,对血管弹性差,脆性大,血管细,看不清,穿刺有困难患者,亦无不良反应产生。
(2)热敷法:局部热敷能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改善血液循环,血管扩张,静脉充盈暴露。
选用热敷局部穿刺法与常规穿刺法对创伤性和失血性休克患者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穿刺成功率热敷法高于常规法。
对指趾静脉穿刺、对腹泻导致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患者,均主张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
3、扎两根止血带法:在肘关节上及腕关节内关穴处各扎一根止血带于肘窝部行静脉穿刺取血,比扎一根止血带效果好,对一些不能主动握拳配合的儿童,可代替握拳,同时局部血管充盈度满意。
此法不仅适合儿童,也适合成人中因消瘦、血管不固定、不充盈、肌张力低下、衰竭及无力握拳患者。
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到手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腕关节内关穴处,另一根扎在2~5指的第一节指节处)、足背(止血带一根扎在踝关节的内踝上6cm处,另一根扎在足部1~5跖骨小头处)的静脉输液,对明显水肿及肥胖难以进行静脉穿刺的患者,用两根止血带,上下相距约15cm,捆扎肢体,1min后,松开下面一根止血带,这时该部位看到靛蓝色的静脉,利于穿刺。
静脉输液的技巧与方法一.正确看待“输液”“输液”在医学术语中叫做“静脉点滴”或叫“静脉输液”。
有些病人或病人家属十分信赖“输液”,不管病情轻重或有没有必要,一开口就说“吊两瓶水(输液)就可以了”。
这种“不打吊水病难好,输液一挂病就跑”的输液万能的想法是不妥的。
“输液”固然有它的许多优点,如药效起效快,某些对皮下、肌肉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亦可采用静脉用药;可将药液加入“吊水”中滴注等等。
但是“输液”有时也有意想不到的烦麻:二. 输液常识(1)易引起感染。
如果注射器、针和注射部位的皮肤消毒不严,有可能引起针眼处红肿、化脓,严重的还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菌血症、败血症等。
(2)易引起不良反应。
“输液”的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发生率比口服的要高得多。
如输液反应、胃肠道反应、空气栓塞、晕针等,有些可以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威胁生命。
(3)易染上传染病。
"输液"最易通过血液、血液的代用品或交叉感染(尤其是在某些地区一次性输液器尚未完全普及的情况下)而传染上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肝炎病毒以及艾滋病。
(4)耗时费钱。
一瓶"液体"一般要2小时左右才能输完;加上输液的设备、器械及药物的成本高,相同剂量的同样药物,费用比口服或其它常用的用药方法要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
因此,治疗疾病不能完全依靠"输液",必须依据病情来决定,尽量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三. 注意事项(1).为什么有的"输液"瓶上要裹上黑布?医院有时可以看到"输液"瓶上包了一层黑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道理很简单:日光中的紫外线能促使某些药物的氧化、分解和变色,如肾上腺素经日光照射后易氧化变成红色、棕色,产生有毒物质;又如对氨水杨酸(PAS),静滴溶液久置和见光可分解成棕色的间位氨基酚,使抗结核的疗效减弱而同时又增加其毒性;再如血管扩张剂硝普钠,遇光后很快分解为硫氰化合物,失去扩张血管的作用同时还可造成氰化物中毒。
因此对这些药常常临时配制"输液"液,并及时裹上一层黑布,避免日光中的紫外线的照射,以保证药物疗效,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
当你遇见“输液”瓶裹有黑布的静滴液时,请你不要认为这是“多此一举”,随意将其掀开,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和发生意想不到的毒性反应。
2."输液"以什么样的速度最合适?"输液"在速度上也是很有讲究的。
每分钟以多少滴最为合适呢?这个问题是灵活和复杂兼而有之。
一般情况下,成人以5O滴/分钟左右,儿童在20滴~4O滴之间,但在下列特殊情况下,要视病情、体质等灵活调整:(1)老年人和儿童,心肾功能较差或不太完善者,以慢速滴注为宜,一般在2O 滴~30滴之间较妥。
否则会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而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或因肾排出受阻而全身浮肿。
(2)对患有心肺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尽量不要"输液",以免加重上述器官的负担。
若非用不可时,宜严格控制入液量和滴速,入液量一般控制在25O毫升~50O毫升,滴速控制在15滴/分钟以内。
(3)因腹泻、呕吐、出血、烧伤等严重脱水或休克的患者,入液量要大,有时可达400O毫升~6500毫升/24小时,滴入速度要快(6O滴~1OO滴/分钟),甚至更快,必要时可多通道输液,以尽快增加血溶量而促使病情好转。
快速而大量输液中要严密观察病情,以防循环负荷过重及脑、肺水肿。
(4)不同的药物,滴入的速度也有快慢之分。
比如高渗溶液(5%糖盐水,脉通,低、中分子右旋糖酐等),由于渗透压高,会在短时间内使血容量骤增,如果速度过快,常可以导致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又如含钾的药物,配制的浓度要低,输液的速度不要过快,以免产生高血钾而发生危险。
上述两类药物的滴速一般要控制在15滴~2O滴/分钟。
此外对于血管活性药物升血压时,应注意血压升降情况随时调整滴速。
而在治疗颅内高压时,静滴的速度要快、最好是静脉推注,要求在15分钟~30分钟内注完250毫升20%甘露醇,太慢则起不到降颅压的作用。
"输液"过程中,病人或病人家属不要认为"输液"快几滴慢几滴无所谓,或因躺着着急,而任意扭快滴速,这样的作法是不对的。
最适宜的滴速是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而定的,因此千万不要随便加快或减慢滴速,以防意外发生。
四.防止"输液"引起的静脉炎。
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红霉素、四环素等),或在输液过程中因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壁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并因此产生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现象,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这叫做静脉炎。
出现静脉炎应如何处理呢?(l)抬高患肢,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湿热敷。
方法是将上述药物把纱布或毛巾浸湿,盖在静脉炎出现的部位,然后盖上塑料布,再用多层温湿毛巾(约6O℃左右)保温。
每隔5分钟将内层和外层都更换一次,每次20分钟~30分钟,一日2次。
(2)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将如意金黄散撒在多层纱布上,然后敷在静脉炎处,外层用塑料布裹住再贴上胶布,每天两次换药。
敷后患者有清凉、舒适感,起到止痛、消炎作用,效果很好。
如合并感染,可应用抗生素治疗。
(3)必要时可用超短波治疗。
只要按照上述方法处理,静脉炎很快就可消失。
静脉输液作为临床最常见重要治疗措施之一,在千百次的实践和革新尝试中也一直在不断进步。
通过静脉输液,不仅可以及时快速补充体液、电解质,维持内环境的稳定,还可以通过输送药液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因此,护理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这门技术,并且越做越好。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静脉输液在临床中正规操作及临床实践经验。
1.持针手法静脉穿刺时,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上下面,刺入皮肤后,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穿刺成功率高,病人痛苦轻。
因为在进针的开始,手持针柄的上下面,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
针头刺入皮肤后改为拇指、食指持针柄的前后面,以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
2.不同病人的静脉穿刺法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对浮肿的病人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对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以5°角采用直刺,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
3.易回血法按常规输液排气后夹紧调节器,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返折,并挤去前端液体0.2ml或0.5ml,固定返折处,穿刺针进入皮下后,松开返折处,按常规法穿刺血管,一旦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
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用手向远心端挤捏头皮针塑料管,增加头皮内的负压即见明显回血。
4.非握拳穿刺法扎止血带,患者手背向上自然平伸,护士掌心向下,紧握患者手指根部及手指,拇指、食指分别在患者手背两侧,绷紧手背皮肤,选择血管进行穿刺,穿刺角度为5~15°。
此法穿刺血管暴露明显,易于穿刺成功。
5.拔针后按压法在静脉穿刺时皮肤针眼和血管针眼往往不在同一点,两者距离与进针角度及皮下脂肪厚度有关。
因此,输液完毕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
切勿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2~3min,这样能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
肘部静脉穿刺后让患者伸直前臂,棉签与血管平行按压3~5min即可,切忌曲肘压迫止血。
以免形成皮下淤血。
6.不同进针长度对血管壁的损伤通过临床观察,在同一体同一药物同一部位进行静脉穿刺,针头进入血管短的,对血管的损伤小,血管使用寿命长,病人疼痛反应小,反之则相反。
这主要是因为注射针头对血管壁的局部机械性损伤所致。
进入血管的针头越长,对血管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面积越大,对血管壁的损伤越严重,红细胞及其血浆成分渗出越多,血管淤血越明显。
由于大量血管内皮细胞被破环,胶原暴露,极易激发血栓形成及血栓极化而阻塞管腔。
提示临床上静脉输液穿刺时见回血后,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在能达到牢固固定好针头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进入静脉的针头长度。
特别是长期输液的危重病、慢性病、肿瘤化疗病人,对延长病人静脉的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的痛苦、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7.“S”型固定法头皮静脉穿刺可采用“S”型固定,即穿刺见回血后用4条胶布(0.8×7cm)固定。
第一条胶布横贴固定针柄部,第二条胶布横过针柄部下方向上交叉后固定,第三条胶布一端横贴无菌小棉球于皮肤针眼处,一端同时横贴头皮针塑料管,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在针柄左或右侧,第四条胶布一端横贴于第三条胶布重叠固定头皮针塑料管,另一端横贴在头皮针向下弯曲的塑料管与皮肤上,将头皮针塑料管固定成“S”型状。
其特点:(1)形成两个弯曲,缓冲力大;(2)弯曲的曲率小,针头的横向力小;(3)针头以外增加了两个固定点,固定点多针头的稳定性好。
此方法符合力学原理,操作简单、易固定、效果好,是一种理想的头皮静脉穿刺固定方法。
1如何配制液体配制液体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三查七对”制度,避免使用不合格药液,防止发生输液反应。
2如何排气在静脉输液中,如何才能达到快速排气的目的呢?排气时所需方法如下:把莫菲氏滴管下段输液管在手中盘好顺提往上举,使莫菲氏滴管倒转向上打开输液管调节器,观察液体流入莫菲氏滴管至1/3处时关紧调节器,随即放下手中输液管,待莫菲氏滴管下少量空气自动逸上莫菲氏滴管里的液面后,再打开调节器使液体成滴状流下而不能成线状,因成线状压力大,可将莫菲氏滴管上部气体压入下段管而形成较多气泡;当药液从针头流出时,可将调节器向上推至莫菲氏滴管下关紧,达到排气目的。
3如何选血管3.1老年人——手足背静脉输液法年老体弱及患多种慢性病患者手足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活动度较大,穿刺困难。
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必须注意,要使其充分暴露,看清走行摸清深浅和粗细。
根据手足末梢神经对疼痛刺激较敏感特点,进针应采用快、稳、准及宁浅勿深法逐渐进针,避免因疼痛引起血管收缩而降低穿刺成功率。
进针前比一下针体与血管长度以决定进针长短;穿刺时患者不用握拳,采用自然放松法,自然放松法明显优于握拳法,具有进针快、回血快、一针见血率高的优点,明显减轻进针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