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曲五首2-教学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61.90 KB
- 文档页数:1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2.学习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和韵律;3.掌握逐句理解和背诵古代诗歌的方法;4.提高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语感和写作才能。
教学内容1.《登高》(唐·杜甫)2.《静夜思》(唐·李白)3.《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4.《春晓》(唐·孟浩然)5.《江雪》(唐·柳宗元)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5分钟)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诗歌的字句、结构、语言风格等,感悟诗歌的韵味。
2. 课文朗读(20分钟)让学生轮流朗读五首古代诗歌,教师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和诗歌的脉络。
重点介绍唐诗的特点,如言简意赅、清新自然、语言优美等。
3. 诗歌欣赏(30分钟)通过欣赏不同版本的朗读、音乐、舞蹈、戏曲等表现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音乐、舞蹈、戏剧方面的兴趣和表现能力。
4. 诗歌背诵(30分钟)让学生逐句背诵五首古代诗歌。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分析、理解、记忆,让学生逐渐掌握诗歌的语言风格、韵律和创作技巧。
5. 互动交流(1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互相交流诗歌中的情感、思想和艺术形式。
教师引导学生针对学过的诗歌,提高学生用诗歌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
教学成果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将:1.掌握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结构;2.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3.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魅力;4.能够逐句理解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5.提高自己的语感和写作才能。
教学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表现、课堂评测、作业考核等多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
通过测验、参观、讨论、发表论文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使学生喜欢读书、写作,并养成好的文学品味。
唐诗五首2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唐诗之美——唐诗五首(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背景和特点;2. 学习并理解五首不同类型的唐诗;3. 培养学生欣赏和鉴赏唐诗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五首唐诗的诗意和表达方式;2. 分析诗词的意境和修辞手法;3.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创作。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欣赏唐诗的深层意义;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和创作。
教学准备:1. 五首唐诗的课文和注释材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唐代文学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唐诗知识,回答一些基本问题,如唐诗的特点、唐代文学的影响等。
二、学习五首唐诗(25分钟)1. 分组阅读和分析五首唐诗,学生可以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观点;2. 教师对每首诗进行解读,包括诗意、意境、修辞手法等;3. 学生跟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美感。
三、讨论与分享(1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对五首唐诗的理解和感受;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对诗歌的解读和欣赏;3.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表达。
四、写作与创作(20分钟)1. 学生根据所学的唐诗知识,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模仿写作;2.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首新的诗歌,或者改编一首已有的诗歌;3. 学生可以在写作过程中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五、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可以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收获和进步;3.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和欣赏唐诗,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唐诗欣赏和创作,可以组织唐诗朗诵比赛或创作比赛;2. 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唐代文学,了解更多的唐诗家和作品;3. 鼓励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文化活动,拓宽视野,增加艺术修养。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古代文学》教材第三单元《唐风宋韵》中的《古代诗歌五首》,详细内容包括:1.《登鹳雀楼》——王之涣2.《相思》——王维3.《静夜思》——李白4.《泊船瓜洲》——王安石5.《江雪》——柳宗元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熟悉五首古代诗歌的作者、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能力,感受古代诗歌的韵味。
3. 通过对诗歌的朗读、解析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五首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
难点:理解并体会古代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古代诗歌五首》原文及译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五首诗歌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想,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2. 作者与背景介绍(5分钟)讲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 诗歌朗读与解析(10分钟)(1)带领学生朗读五首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逐句解析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
4. 例题讲解(10分钟)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诗句的意象、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分析《相思》的主题和意境。
6. 赏析与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赏析五首诗歌,分享各自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1. 五首诗歌的题目、作者、背景2. 诗歌的主题、意境、表达技巧3. 例题解析:《登鹳雀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泊船瓜洲》的主题、意境和表达技巧。
答案要点:《泊船瓜洲》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政治的忧虑,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通过描绘瓜洲的景色,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深刻的情感。
2. 课后阅读:《江雪》,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2.反复朗读并背诵,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反复朗读并背诵,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准备】自主查阅《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的创作背景。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上节课跟随诗人陈子昂,感受了天地悠悠而生命短暂,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寂寥;跟随诗人杜甫,王安石领略了泰山,飞来峰的雄伟壮丽,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和气概,以及明白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在学习两首古代诗歌《游山西村》《己亥杂诗》,看看又有什么收获呢?设计意图:回顾旧知,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一1.探究任务《游山西村》《己亥杂诗》,这两首诗都是“游历诗”,可两首诗并无一个“游”字,朗读诗歌,找找这两首诗都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游览的?2.探究方法(1)全班分为4/8组,朗读诗歌,圈画关键语句,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歌内涵。
(2)每1/2小组选择一首,结合相关诗句,找找表现游览的角度。
(3)指定一位同学记录整理小组同学发言,形成小组结论。
(4)选派一位代表分享小组成果。
资料链接:《游山西村》写作背景:本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年)初春,当时陆游正因罢官闲居在家。
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俗图。
诗人游览山西村,总的心情是悠闲惬意的,饱含着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己亥杂诗》写作背景:己亥是古代干支纪年法,指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这年龚自珍从京城辞官南归故乡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壮游中,写成了315首《已亥杂诗》。
课本所选的是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所作。
这次离别京城,对于龚自珍而言,可视为逃出了被桎梏多年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广阔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
第1篇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和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对诗词曲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 诗词曲的基本特点及艺术表现手法。
2. 五首诗词曲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教学难点:1. 对诗词曲的深入理解和赏析。
2. 学生对诗词曲的个性化解读和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五首诗词曲的原文、译文和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诗词曲的定义和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提问:同学们对诗词曲有哪些了解?为什么诗词曲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讲授新课1. 诗词曲的基本特点a. 诗歌:韵律、节奏、意境、抒情。
b. 词:平仄、押韵、抒情、婉约。
c. 曲:曲牌、平仄、押韵、叙事。
2. 五首诗词曲赏析a. 诗:《登鹳雀楼》-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
- 诗句赏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主题思想:抒发了诗人远大的志向和胸怀。
b. 词:《青玉案·元夕》- 背景介绍: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
- 诗句赏析: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 主题思想: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诗:《静夜思》-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李白创作。
- 诗句赏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主题思想: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 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背景介绍:宋代词人苏轼创作。
- 诗句赏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 主题思想:表达了诗人豪放的性格和报国情怀。
e. 诗:《望岳》- 背景介绍:唐代诗人杜甫创作。
- 诗句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主题思想: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豪情壮志。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对五首诗词曲进行深入赏析。
2.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
诗词曲五首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熟读并背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山坡羊·潼关怀古》。
2.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赏析诗歌的语言,从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
【教学过程】一、回顾上课,导入新课(出示课件50)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五从军征》,了解了汉朝兵役制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学习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领略了边塞地区壮美的雪景,感受了岑参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过零丁洋》和《山坡羊·潼关怀古》,接着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学习新诗词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作者介绍(出示课件52)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作品有《稼轩长短句》。
2.写作背景教师:同学们,我们要了解《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理解本词的内容。
预设:(出示课件53)作者在公元1203年六月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的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二)新课学习,整体感知教师解说题目。
预设:(出示课件54)1.自由朗读诗歌,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出示课件55)2.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56、57)预设:(三)细读课文,精读细研教师:同学们,我们来看看“词中三问”吧。
教师:“一问”是“悲”。
(出示课件58)出示词句: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学生朗诵词句,讨论分析回答。
)教师点拨:“何处望神州?”是倒装句,应为“神州何处?”学生: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古代诗歌五首》,具体包括《登鹳雀楼》、《相思》、《静夜思》、《春晓》和《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五首脍炙人口的古代诗歌。
教学内容涉及每首诗歌的全文解读、背景分析、意境把握及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五首古代诗歌,体会古代诗歌的韵律美。
2. 分析五首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五首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提炼出核心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诗歌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绘画作品,引导学生进入古代诗歌的情境。
2. 新课导入:介绍五首诗歌的作者、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意境。
3. 诗歌解读:逐句解读五首诗歌,分析诗歌的韵律、意境和艺术特色。
4. 例题讲解:以《登鹳雀楼》为例,讲解如何从诗歌中提炼核心意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其他四首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8.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提醒学生课后复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2. 板书内容:登鹳雀楼:王之涣,韵律美,意境高远相思:王维,含蓄深情,意境优美静夜思:李白,孤独寂寞,意境宁静春晓:孟浩然,生机勃勃,意境清新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别之情,意境悲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代诗歌,并写出分析报告。
从五首诗歌中挑选一首,为其创作一幅插画。
2. 答案:分析报告:要求学生结合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插画: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展现诗歌的意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五首古代诗歌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辅导。
本次授课教案的主要内容是《诗词曲五首》,我们将以具体的诗词曲作品为例来介绍诗词曲的基本知识和修养,并帮助学生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词曲五首》的背景和由来2.掌握《诗词曲五首》的基本内容和特点3.提高学生的诗歌赏析能力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诗词曲五首》的内容、特点和韵律,表现方式以及文化内涵2.教学难点:诗词曲的跨文化特征和文化融合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历史、文化、民族等基本情况,为学生们创造全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
同时也可以播放相关的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光彩照人。
2.正文(1)《离骚》通过讲述《离骚》的背景和作者屈原的经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古文化名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同时讲解它的韵律和表现方式,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度领略这篇文章的魅力。
(2)《诗经》对于《诗经》,我们重点讲解其特点——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通过寻找其中的典型作品,如《蒹葭》、《击鼓》,让学生们领略这些古老的诗歌蕴含的思想、美学价值及对于古人生活轨迹的记录。
(3)《长恨歌》介绍作品和作者的生平及故事背景,解析其中的意象和感情表现,并可以穿插相关名人名言和艺术作品来扩展学生的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讲解《长恨歌》的戏曲化特征,使学生对古代文艺的多样化形式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4)《红楼梦》我们主要针对《红楼梦》的人物性格、情节以及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并把握其文化内蕴。
此外还可以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比较和对比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5)《清平乐》主要讲解《清平乐》的文艺特征和韵律,同时也要注重相应的表现方式和文化内涵。
我们可以以轻松欢快的歌曲和音乐短片为基础,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视听感受,强化学生的感性理解和语感修养。
3.总结在进入总结环节之前,我们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或歌曲来消遣一下学生。
通过讲解内容的总体概括和重点提示,帮助学生深化对于诗词曲的理解和领悟,鼓励他们多从生活、现实、社会和文化多角度剖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诗词曲五首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中国文化之诗词曲五首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和欣赏五首中国传统诗词曲,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学习五首中国传统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2.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演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创作和表达,加深对诗词曲的理解和体验。
教学准备:1. 五首中国传统诗词曲的文本和音频材料。
2. 课堂展示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3. 学生练习朗读和表演的时间和空间。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景观,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学生对诗词曲的了解和喜好,激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思考。
二、学习五首诗词曲(20分钟)1. 介绍每首诗词曲的背景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文化内涵等。
2. 分发诗词曲的文本给学生,让他们阅读并理解诗词曲的意义和美感。
3. 播放音频材料,让学生跟读和欣赏。
三、朗读和表演(15分钟)1. 分组让学生练习朗读和表演其中的一首诗词曲。
2. 指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 学生进行小组表演,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
四、创作与表达(20分钟)1. 鼓励学生选择一首诗词曲,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创作。
2. 提供一些创作的指导,如写诗、谱曲、绘画等。
3. 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
五、总结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分享对诗词曲的新认识和体验。
2. 教师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3.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中国文化,保持对诗词曲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挑选更多的诗词曲进行学习和欣赏。
2. 组织学生参观文化展览或艺术表演,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3. 鼓励学生参加诗词曲比赛或演出,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评估学生对诗词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古代诗词曲五首
【重点解说】
1 字音辨读。
阙què 宦huàn 岐qí 绮qǐ 婵chán 胜shēng
2 名句解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也有知心朋友存在,虽然彼此天各一方,也好像近在咫尺。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享受这美好的月光。
【难点解说】
课文所选的几篇作品包括了中国古代诗歌的4种体裁。
《望天门山》是七言绝句。
绝句是两韵4句,每句5个字的叫五绝,7个字的叫七绝。
形式要求也很严格,但对仗很自由,可以首联对,也可以尾联对,也可两联都对,也可两联都不对。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词。
词又叫长短句(因为每句字数有多有少)。
词有词牌,如“水调歌头”,词牌决定词的格律字数等。
词有的分段,有的不分段,每段叫“阕”或叫“片”。
曲是继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也有一定的格式,但形式限制不像诗、词那样严。
曲多用口语,具有较多的民歌色彩。
“天净沙”、“山坡羊”都是曲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