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学案例04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3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科学》,详细内容为“什么不见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消失”现象,知道有些物体在一定条件下会看不见。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表达等社会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消失”现象的原因。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等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魔法棒、白色粉末、水、玻璃杯、小玩具等。
2. 学具:画纸、画笔、水彩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邀请一位神秘嘉宾(小兔子),与孩子们互动,然后让小兔子“消失”在魔法棒下。
引导幼儿思考:小兔子去哪儿了?为什么会消失?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消失”现象,以魔法棒为例,让幼儿观察白色粉末在水中溶解的过程。
解释:白色粉末遇到水后,为什么会“消失”?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会在特定条件下“消失”?4. 创作环节(10分钟)让幼儿用水彩在画纸上画出自己喜欢的物体,然后用水将画纸上的物体“消失”。
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画纸上的物体消失了?邀请幼儿分享学习心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什么不见了》2. 板书内容:“消失”现象原因: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看不见实例:魔法棒、白色粉末、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消失”现象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看看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会“消失”。
把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并简单描述。
2. 答案:水龙头里的水:打开水龙头,水会流走,看起来像“消失”了。
雪人:在阳光下,雪人会慢慢融化,“消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实践情景,让孩子们了解了“消失”现象,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观察与探索》第二节《什么不见了》。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通过实践探索活动,引导幼儿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溶解现象,知道有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难点:让幼儿理解溶解的概念,培养幼儿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验器材(杯子、搅拌棒、食盐、糖、沙子、小石子等)、展示板。
2.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老师展示一个神秘的袋子,告诉幼儿里面有一些神奇的东西,邀请幼儿猜测里面是什么。
2. 例题讲解(10分钟)老师从神秘袋子中取出食盐、糖、沙子、小石子等物体,分别放入装有水的杯子中,让幼儿观察哪些物体可以溶解,哪些物体不能溶解。
讲解溶解的概念,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可以溶解,有些物体不能溶解。
3. 随堂练习(5分钟)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套实验器材,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哪些物体可以溶解,哪些物体不能溶解。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引导幼儿思考溶解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什么不见了2. 内容:溶解现象可溶解物体:食盐、糖不可溶解物体:沙子、小石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有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物体不能溶解,记录下来。
答案示例:可溶解物体:盐、糖、肥皂不可溶解物体:沙子、石头、木头2. 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幼儿完成,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索,让幼儿了解了溶解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安全操作,避免发生意外。
小班科学活动《什么不见了》的教案设计:一、活动目标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溶解现象。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培养初步的探索精神。
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透明杯子若干、勺子若干。
白糖、盐、沙子、石子、豆子等物品。
温水、凉水若干。
三、活动过程导入教师展示一个透明杯子,里面装着清水,引起幼儿的兴趣。
提问:“小朋友们,看看老师这里有一杯水,它是什么样子的呢?”引导幼儿观察水的颜色、透明度等特征。
实验一:白糖不见了教师拿出一小勺白糖,让幼儿观察白糖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教师把白糖放入水中,用勺子轻轻搅拌。
提问:“现在白糖怎么了?你们还能看到白糖吗?”引导幼儿观察白糖在水中的变化。
总结:白糖在水中不见了,这种现象叫做溶解。
实验二:盐不见了教师拿出一小勺盐,让幼儿观察盐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呢?”教师把盐放入水中,用勺子轻轻搅拌。
提问:“现在盐怎么了?你们还能看到盐吗?”引导幼儿观察盐在水中的变化。
总结:盐在水中也不见了,盐也能溶解在水中。
实验三:沙子、石子、豆子不溶解教师拿出一小把沙子、石子、豆子,让幼儿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等特征。
提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呀?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教师把沙子、石子、豆子分别放入水中,用勺子轻轻搅拌。
提问:“现在沙子、石子、豆子怎么了?你们还能看到它们吗?”引导幼儿观察沙子、石子、豆子在水中的变化。
总结:沙子、石子、豆子在水中没有消失,它们不能溶解在水中。
幼儿操作教师给每个幼儿准备一个透明杯子、一小勺白糖、一小勺盐、一小把沙子、石子、豆子和一些水。
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哪些东西能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能溶解在水中。
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大胆尝试,观察仔细。
总结教师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的实验结果。
总结:白糖、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石子、豆子不能溶解在水中。
拓展延伸提问:“小朋友们,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能溶解在水中,哪些东西不能溶解在水中吗?”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小班《什么不见了》科学活动教案一、活动目标:1. 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物体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 通过活动,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神秘袋、小物件(如小球、小棍等)、桌子、椅子。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三、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3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让幼儿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
2. 引入主题(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神秘袋,引导幼儿观察神秘袋里的物品,并提问:“你们猜猜,神秘袋里有什么?”让幼儿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
3. 观察和发现(5分钟):教师将神秘袋中的小物件取出,放在桌子上,引导幼儿观察。
教师用手遮住其中一个物件,问幼儿:“哪个物件不见了?”让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4. 游戏环节(5分钟):教师将桌子上的物件随机放入神秘袋中,邀请幼儿轮流摸出一个物件,并说出它的名称。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消失的现象,如影子、融化等,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
2. 环境创设:在活动室中设置一个“神秘角落”,放置一些可观察的物体,让幼儿自由探索和发现。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关注幼儿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幼儿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收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评估活动对幼儿的影响。
六、活动准备:1. 教具准备:魔术箱、各种隐藏物品(如小玩具、糖果等)、椅子。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魔术箱放置在明显的位置。
七、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3分钟):教师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让幼儿放松身心,集中注意力。
2. 引入主题(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魔术箱,引导幼儿观察魔术箱,并提问:“你们猜猜,魔术箱里有什么?”让幼儿积极参与,发挥想象力。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第四章《发现与探索》,详细内容为第三节“什么不见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初步了解物质的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物质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2. 培养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质变化的概念,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冰块、热水、盐、糖、勺子、杯子、实验桌等。
2. 学具:画笔、画纸、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装有冰块的杯子,让幼儿观察冰块的变化,并引导他们思考:“冰块为什么会变小?”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实验,让幼儿观察冰块在热水、盐、糖等不同环境下的变化。
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如:“冰块在热水里会融化,变成水。
”3.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分发画纸、画笔,让幼儿画出他们观察到的冰块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用语言描述自己的画作。
4. 小组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画作。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除了冰块,你们还知道哪些物质会发生变化?”六、板书设计1. 《什么不见了》2. 内容:冰块在不同环境下的变化物质变化的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质变化,如水、食物等,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示例:水在烧开时会变成水蒸气;水果放久了会腐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初步了解了物质的变化,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家庭中的观察实践,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幼儿的表现,开展更多关于物质变化的活动,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发现与探索》第二节《什么不见了》。
详细内容包括:引导幼儿观察、探索日常生活中物体消失的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物体消失的现象。
2. 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和探索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体消失的原因,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幼儿观察物体消失的现象,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一个透明的玻璃杯、一个勺子、一块布、一个小玩具等。
2. 学具:每组一份相同的教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透明玻璃杯,里面装有一个小玩具。
教师用布将玻璃杯盖住,问:“小朋友们,猜一猜,老师把什么藏在了布下面?”引发幼儿兴趣。
2. 例题讲解教师揭开布,让幼儿观察玻璃杯中的小玩具。
然后,教师将小玩具从玻璃杯中取出,并再次用布盖住杯子。
问:“现在小玩具去哪儿了?”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
3. 随堂练习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一些关于物体消失的问题,如:“小朋友们,你们还见过哪些东西不见了?它们去哪儿了?”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
六、板书设计1. 《什么不见了》2. 内容:(1)物体消失的现象(2)观察和思考(3)用语言表达观察结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物体,找出一个“不见了”的物品,并描述它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思,了解他们在观察、思考和表达方面的进步。
2.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共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其他科学现象,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方式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引导方式5. 随堂练习的互动性和参与度7. 板书设计的清晰度和逻辑性8.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实践性9.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教学难点:理解物体消失的原因,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材《什么不见了》,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让幼儿观察和体验物品的消失现象;第二部分是让幼儿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发现和描述物品的消失现象。
2. 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让他们能够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3. 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能够在实验和观察中积极互动,共同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物品的消失现象,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学卡片、实验材料(如杯子、水、玩具等)。
2.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个实验包,内含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教学卡片,让幼儿观察和描述卡片上的物品消失的现象,引导幼儿关注和思考物品的消失。
2. 实验操作(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和描述实验中物品的消失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确保幼儿能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并观察和描述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例题,让幼儿了解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例题要结合实验结果,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布置随堂练习,让幼儿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题目要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物品的消失现象、物质的变化和消失的原因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消失现象,并尝试解释原因。
2. 答案: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述和解释不同物品消失的现象,如水蒸发、食物被吃掉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幼儿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幼儿园小班优秀科学教案《什么不见了》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物品在水中消失的现象,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3.教育幼儿懂得珍惜物品,不浪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观察、操作,发现物品在水中消失的现象。
2.教学难点:引导幼儿理解物品在水中消失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物品:水、糖、盐、沙子、石头、塑料玩具、海绵等。
2.教具:透明杯子、搅拌棒、过滤网等。
四、教学过程1.引入话题(1)教师出示一杯清水,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2)幼儿回答:“水!”2.探索发现(1)教师将糖、盐、沙子、石头等物品分别放入水中,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变化。
(2)教师提问:“你们发现这些物品在水里发生了什么变化?”(3)幼儿回答:“糖、盐不见了,沙子和石头还在水里。
”3.动手操作(1)教师发放材料,每组一个透明杯子、搅拌棒、过滤网,以及糖、盐、沙子、石头等物品。
(2)教师示范操作,将糖、盐分别放入水中,搅拌,观察消失现象。
(3)幼儿分组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物品在水中消失的现象。
4.分享交流(1)教师组织幼儿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发现。
(2)幼儿回答:“糖、盐不见了,沙子和石头还在水里。
”5.原理解释(1)教师讲解糖、盐在水中消失的原因:糖、盐的分子大小比水分子小,能够被水分子包围,所以不见了。
(2)教师讲解沙子和石头在水中不消失的原因:沙子和石头的分子大小比水分子大,不能被水分子包围,所以还在水里。
(2)教师教育幼儿珍惜物品,不浪费。
五、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了物品在水中消失的现象,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
在动手操作环节,幼儿积极参与,观察并记录物品的变化。
在分享交流环节,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的发现。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对物品在水中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幼儿对于分子大小的概念理解不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什么不见了》精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幼儿通过操作活动,感知物体的消失与存在。
2.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教学材料:玻璃杯、水、盐、糖、小石子、木块等。
三、教学过程1.情境导入(1)教师出示一杯水和一些物品,如盐、糖、小石子、木块等,引起幼儿兴趣。
(2)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把这些东西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现象呢?”2.操作体验(1)教师将盐、糖分别放入两个玻璃杯中,然后倒入水,让幼儿观察变化。
(2)教师将小石子、木块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它们的浮沉现象。
(3)教师提问:“小朋友们,你们发现盐和糖放进水里后,水有什么变化?小石子和木块在水里的表现一样吗?”3.讨论交流(1)教师组织幼儿分组讨论,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教师鼓励幼儿分享自己的操作体验,让幼儿相互启发,共同探究。
(1)教师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帮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海水、饮料等,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3)教师鼓励幼儿回家后,尝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进行实验,并与家人分享。
四、教学反思1.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操作过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积极思考。
2.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亮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幼儿的自信心。
3.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引导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活动。
五、教学延伸1.组织幼儿参观实验室,了解实验室里的科学仪器和实验操作。
2.邀请科学家或科普工作者来园进行科普讲座,拓展幼儿的科学视野。
3.开展家庭科学实验活动,让幼儿与家人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操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
2.评估幼儿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检验幼儿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物体消失与存在的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培养了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激发了探究科学的兴趣。
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能够理解故事的基本情节,知道故事中什么东西不见了。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画面找到不见的东西。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的耐心和细心,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能够找到不见的东西。
难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耐心,让他们能够仔细寻找。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图片、寻宝地图等。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首儿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他们集中精神。
2. 故事讲解:利用课件,一边展示故事画面,一边讲述故事情节,让幼儿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
3. 观察图片:展示故事中的图片,让幼儿找出不见了的东西。
4. 寻宝游戏:发放寻宝地图,让幼儿在地图上找到不见的东西。
5. 总结:通过故事讲解和游戏,让幼儿理解观察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耐心。
五、作业设计:1. 回家后,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向家长讲述故事情节。
2. 家长协助幼儿,在家中进行一次寻宝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耐心。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情境教学: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和思考。
3. 游戏化教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游戏,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七、教学方法:1. 故事讲解: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
2. 图片观察:展示故事中的图片,让幼儿找出不见了的东西。
3. 寻宝游戏:发放寻宝地图,让幼儿在地图上找到不见的东西。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
2. 观察能力:评估幼儿在寻找不见东西过程中的观察力和耐心。
3. 情感态度: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情感表现,是否具备耐心和细心。
九、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班级寻宝活动,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观察力和耐心。
2. 开展家庭亲子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学习过程,共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