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
- 格式:ppt
- 大小:167.00 KB
- 文档页数:12
化脓性骨髓炎概述化脓性骨髓炎是指由化脓菌感染引起的骨膜、骨密质、骨松质及骨髓炎症,如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将严重影响健康和劳动力,甚至危机生命。
化脓性骨髓炎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和慢性骨髓炎两种。
急性期常有骨质破坏,病程发展为慢性时,则出现骨质硬化。
骨髓炎感染途径分为三类:第一类血源性感染,是指细菌从身体其他感染病灶经血性到达骨组织,在身体抵抗力差或细菌具有高度感染力的情况下发生骨髓炎;不少病人无明显感染灶,发生脓毒败血症。
第二类创伤后感染,是指由开放伤或骨骼手术后引起的骨髓炎;第三类蔓延性感染,是由周围软组织化脓性感染直接蔓延而来。
一、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常见于3-15岁的儿童和少年,即骨生长最活跃的时期,男多于女。
胫骨和股骨发病率最高(约占60%),其次为肱骨、桡骨及髂骨。
(一)病因: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源于败血症,多发生于儿童长骨的干骺端。
致病菌常为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乙型链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偶尔可见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杆菌、肺炎球菌或其他化脓菌,大部分对青、链霉素有抗药性。
常见的原发病灶有脓疱、齿龈脓肿及上呼吸道感染。
(二)病理:骨髓炎的发生,细菌毒力大小是外在因素,全身状况或局部骨骼抵抗力是内在因素。
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慢,细菌易于繁殖。
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聚集成团,在细小动脉内形成栓塞,使血管末端阻塞,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
临床上,扭伤和挫伤等所致局部组织损伤,常为骨髓炎发生的间接原因。
感染开始后48h细菌毒素即可损害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循环,在干骺端生成脓液,经过哈佛氏系统和伏克曼管进入骨膜下,使骨膜剥离,导致骨质破坏、坏死和由此诱发的修复反应同时并存。
早期以破坏和坏死为主,皮质骨内层接受干骺端的血液供应,血供受损后,骨质坏死,肉芽组织将其与存活的骨分开,形成死骨片,骨膜反应生成新骨称为包壳,包裹感染骨和坏死骨,以后包壳出现缺损形成骨瘘和窦道,引流脓液。
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影像学表现X线表现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可以初步判断骨骼是否受累。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1. 骨骼破坏:可见局部骨骼疏松、骨质破坏、骨质腐蚀等表现。
2. 脓肿形成:可见骨质膨胀、骨皮质的膨胀性破坏。
3. 骨髓炎带:周围有增生性骨硬化的骨髓炎带。
CT扫描表现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方法,可以更详细地观察骨髓和软组织情况。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CT扫描表现:1. 骨骼破坏:可见明显的骨质破坏、骨膨胀、骨质硬化等表现。
2. 脓肿形成:可以清楚地显示脓腔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3. 骨膜反应:可见骨膜增厚和骨膜新生等表现。
MRI表现MRI是一种较为敏感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更好地观察软组织和骨髓情况。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MRI表现:1. 骨髓信号异常:可见骨髓信号异常,呈现低信号或中低混杂信号。
2. 脓肿形成:可以清楚地显示脓肿的信号特征,如高信号或低信号。
3. 骨膜反应:可见骨膜增厚、骨膜下积液等表现。
诊断方法实验室检查1.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多。
2. 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
影像学检查1. X线检查:可以初步判断骨骼受累情况,但对早期病变不敏感。
2. CT扫描:高分辨率,可观察骨髓和软组织的详细情况。
3. MRI:较为敏感,可以更好地观察软组织和骨髓情况。
细菌培养通过细菌培养可以确认感染的病原体,以辅助治疗和用药的选择。
化脓性骨髓炎的影像学诊断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X线、CT扫描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提供详细的信息。
综合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可以得出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
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更早地发现病变,促进早期治疗。
化脓性骨髓炎(suppurative osteomyelitis)是一种常见病,病因为化脓性细菌感染,它涉及骨膜、骨密质、骨松质与骨髓组织,骨髓炎只是一个沿用的名称。
本病的感染途径有三:①身体其他部位的化脓性病灶中的细菌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称血源性骨髓炎;②开放性骨折发生了感染,或骨折手术后出现了感染,称为创伤后骨髓炎;③邻近软组织感染直接蔓延至骨骼,如脓性指头炎引起指骨骨髓炎,慢性小腿溃疡引起胫骨骨髓炎,称为外来性骨髓炎。
各种类型骨髓炎的发病机制全然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别。
本章只叙述第一类与第二类骨髓炎。
一、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病因: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乙型链球菌占第二位,嗜血属流感杆菌也可致病.其他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亦可是肺炎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
本病的致病菌系经过血源性播散,先有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一般位于皮肤或粘膜处,如疖、痈、扁桃体炎和中耳炎。
原发病灶处理不当或机体抵抗力下降,都可由于细菌进人血循环发生菌血症或诱发脓毒症。
菌栓进入骨营养动脉后往往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内。
原因是该处血流缓慢,容易使细菌停滞;儿童骨骺板附近的微小终末动脉与毛细血管往往更为弯曲而成为血管襻,该处血流丰富而流动缓慢,使细菌更易沉积,因此儿童长骨干骺端为好发部位。
发病前往往有外伤病史。
儿童常会发生磕碰,因此创伤的真实意义不详,可能局部外伤后因组织创伤、出血、易于发病。
外伤可能是本病诱因。
本病发病与生活条件及卫生状况有关,往年,农村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近年来在沿海大城市,血源性骨髓炎已很罕见,但在边远地区,本病仍是常发病。
病理:本病的病理变化为骨质破坏与死骨形成,后期有新生骨,成为骨性包壳。
大量的菌栓停滞在长骨的干骺端,阻塞了小血管,迅速发生骨坏死,并有充血、渗出与白细胞浸润。
白细胞释放的蛋白溶解酶破坏了细菌、坏死的骨组织与邻近的骨髓组织。
渗出物和破坏的碎屑成为小型脓肿并逐渐增大,使容量不能扩张的坚硬骨腔内的压力更高。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护理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是指骨组织受到细菌侵袭而引起的急性炎症。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溶血性金黄色葡萄球菌。
儿童多见,且以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发病最多。
患肢功能障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伤口冲洗护理:
钻孔或开窗引流术后需大量抗生素液持续冲洗,一般在术后24小时之内快速(似流水样)灌洗,然后每2小时快速冲洗1次,再维持冲洗直至引流液清亮为止,要特别注意保持冲洗装置通畅。
一、冲洗液不间断;
二、避免引流管扭曲、受压;
三、翻身时妥善固定、保护好引流装置,防脱出;
四、不能自行打开冲洗装置接头,以免引起伤口感染加重;
五、当伤口敷料渗湿时说明引流不畅,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处理。
饮食:
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粗纤维、维生素及果胶成分丰富的食物,多饮水,以保证营养供给,并保持大便通畅。
出院指导:
一、坚持使用抗生素至体温正常后2周,以巩固疗效,防止转为慢性。
二、伤口愈合后又出现红、肿、热、痛、流脓等,则提示转为慢性,需及时诊治。
三、避免患肢负重至骨愈合,防止跌倒后致病理性骨折。
四、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