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新课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5
新课导入法40种1、温故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温习已学过的知识。
如教“分式”,先温习“分数”;教“无理数”,先温习“有理数”等。
2、衔接导入法从教学知识整体结构出发,根据同一类型知识的顺序,承上启下,承前启后导入新课。
如学《老山界》一文后再讲《草地晚餐》,教师可用下列语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老山界》一文中我们领略了红军当年爬雪山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再来看一下红军过草地的壮举。
”(板书:《草地晚餐》)3、设疑导入法根据课堂要讲授的内容,设计有关的问题向学生提出,以引起学生急欲求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设计如下导语:“同学们,每到春天我们就会看到姹紫嫣红的桃花、杏花、芍药花,那么,这些花儿为什么呈现出红色呢?”接下去教《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自然能抓住学生的思维。
4、布障导入法在讲授新知识前有意设立小小的障碍,使学生产生“愤”、“悱”的心理状态。
适度的障碍自然能激发学生探求真谛的欲望。
5、目的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本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说清楚,以求得大家的配合。
目前进行的目标教学法大都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6、作用导入法讲课前先把所要讲的知识的作用介绍给大家,以激起大家的学习欲望。
如讲解比例应用题时,有位教师开头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谁能不爬树就能测出我们教室门前这棵大树的高?(学生沉默)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方法:用比例解应用题。
”7、直接导入法开头直接点出课题。
如有位教师讲《玻璃》一课,一上讲台就出示玻璃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玻璃。
”教师板书课题:玻璃。
接着说:“你知道玻璃的化学成分是什么吗?它是怎样制成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玻璃的一些知识。
”8、间接导入法由相关的问题导入新知识的学习。
如一位教师讲写作的素材问题,她先给学生一支没有墨水的钢笔,让他写出两句描写春天的句子。
那位学生左划或划就是写不出字,着急地说:“老师,钢笔没水怎么写?”“是啊!”那位教师点点头,“钢笔里没水写不出字,我们没有素材也写不出好文章。
新课导入的十种方法新课导入是教学的关键步骤之一,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引起他们对新知识的兴趣和关注。
以下是十种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1.提问法:通过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帮助他们预测和猜测新知识。
例如,可以用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开启课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引导他们思考答案。
2.图片法:展示一张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个图片。
通过图片,学生可以直观地感知和理解新知识的内容。
3.实物法:用实物引出新知识,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
例如,在教授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可以使用一个地球模型让学生自己操作,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4.故事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引出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想象力。
好的故事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新知识。
5.视频法:播放一个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引入新知识。
视频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新知识的应用和实际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6.音乐法:通过播放一段与新课相关的音乐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注意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7.游戏法:设计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游戏或小活动,通过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学习积极性。
游戏可以增加学习的乐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8.引用法:引用一些与新知识相关的名人名言或经典语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名人名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启发性,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新知识。
9.案例法: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引入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法。
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好地理解新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10.比喻法: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新知识。
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例如,可以用生活中的日常事物来比喻新知识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是十种常用的新课导入方法。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引入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有效教学中导入新课新课程改革旨在增效。
而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特殊岁月里,怎样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
怎样有效地导入课题,精彩开始每一课,引发学生的兴趣,快速进入角色,是教师要不断地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在新课导入设计时有以下几种方法。
(1)直接导入法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直接从课本的课题中提出新课的学习重点、难点和教学目的,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2)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法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它利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导入新课,淡化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使学生迅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能有效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
(3)设疑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即所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
(4)悬念导入法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
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
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愤”和“悱”的状态。
(5)审题导入法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
(6)类比导入法类比导入法是以已知的数学知识类比未知的数学新知识,以简单的数学现象类比复杂的数学现象,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7)练习导入法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新课导入的几种方法导入是教师在一项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的一种教学行为。
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精彩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立疑激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有助于整堂课教学的成功。
(一)直接导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直接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
但这种导入把握不好,容易平铺直叙,流于平淡,难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还可能造成“导而不入”的情况,效果不尽人意。
(二)直观导入直观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脑等媒体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进行演示的一种导入方法。
这种导入以强烈的视听效果、逼真的现场感受吸引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在课的开始,展示直观教具和媒体教材,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感性材料,能够化抽象为具体,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直观导入具有生动形象、具体感性的特点,它在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丰富学生表象、发展学生想像、培养学生观察力、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进行直观导入的同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提问或叙述,以指明学生的思考方向。
(三)故事导入故事导入是指教师利用中小学生爱听故事、爱听趣闻轶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情境引出新课,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
采用故事导入时,教师要注意导入的效果不仅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有关,还与讲故事的方式有关。
(四)实验导入实验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实验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
导入新课有哪些方法
导入新课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 温故知新:在开始新课之前,可以先回顾之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为学生铺垫新课的内容。
可以通过提问、复习练习等方式来回顾,并引出新课的概念和目标。
2.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引导、问题、故事或实例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并让他们主动去了解新课的内容。
3.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新课的知识和技能,促使他们主动地探索和学习。
例如,带学生参观实地、进行实践活动等。
4. 引入问题:通过提出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思维激活,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入新课的知识内容。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5. 示范演示:通过以教师为中心的演示或模拟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新课的内容和应用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
6.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学习,让他们共同探讨新课的问题和主题,互相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学习效果。
7. 多媒体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音频等,将新课的内容呈现给学生。
多媒体资源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可通过丰富的图像、声音等元素来加深学生对新课的理解。
8.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提供一些相关的素材和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发现和实践来理解新课的概念和原理,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
以上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可以结合运用,根据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和调整。
新课导入教学方法说实话新课导入教学方法这事,我一开始也是瞎摸索。
我就知道新课导入特别重要,它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对新知识探索的那扇门。
我试过一开始就平铺直叙的方法。
比如说上数学新课,我就直接按课本先说定义,哎呀,那效果简直太差了。
学生们的眼神里透露出的都是迷茫和无聊,就像你满心期待地打开一个包裹,结果里面啥也没有一样。
后来我想那就来点故事导入吧。
就拿历史课举例,我给他们讲相关的历史故事。
有一次讲商鞅变法的时候,我从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开始讲起。
先绘声绘色地描述那个场景,说商鞅为了让百姓相信官府会依法办事,就在南门立了一根木头,谁能搬到北门就赏十金,后来加到五十金。
我发现学生们的眼睛一下就亮了,都津津有味地听着。
这样他们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新课关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学习里了。
这时候我就觉得这种故事导入很棒。
还有就是运用生活场景导入。
像物理课上讲摩擦力的时候,我就先问他们“走路的时候,为啥不滑倒呢?”“汽车刹车为啥能停下来啊?”这些都是他们经常能碰到的事儿。
他们就开始积极思考,然后我就顺利把摩擦力的概念给引出来了。
不过生活场景导入有时候也容易出岔子。
有一次我想导入化学课中溶液的酸碱度,我就问“你们知不知道洗衣粉为啥洗得干净?”结果学生的回答七零八落,一下就偏离我想要引导的方向了。
这就提醒我得把问题设计得更精准才行。
还有一种图片导入法。
我教地理,讲到不同的地形地貌。
我找了好多特别震撼的山脉、峡谷和平原的图片放给他们看。
可是图片不能太多了,有一次放了太多地貌的图片,学生光看新鲜了,都没心思听后面的讲解了,这也是个教训。
所以说新课导入教学方法其实就是不断尝试,你得根据课程的内容、学生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故事导入可能对大多数文科课程比较适用,生活场景导入能让理科知识变得接地气,图片导入一定要把握好量,别本末倒置了。
我还在继续探索其他的新课导入方法,希望能把每堂课的开始都变得既有趣又能高效引出新知识。
第1篇活动时间:2023年3月15日活动地点:小学部多功能厅活动主题:探讨与优化新课导入策略活动参与人员:全体小学部教师一、活动背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堂导入作为教学活动的起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校小学部决定开展一次关于新课导入的教研活动,旨在探讨和优化教师们在课堂导入环节的策略和方法。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新课导入重要性的认识。
2. 交流分享新课导入的成功经验。
3. 探讨新课导入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4. 优化教师们的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过程1. 主题讲座首先,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主题为“新课导入策略与方法”的讲座。
李老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讲解:(1)导入的作用:激发兴趣、明确目标、活跃气氛、建立联系。
(2)导入的类型:直接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悬念导入等。
(3)导入的方法:故事导入、图片导入、音乐导入、游戏导入等。
(4)导入的注意事项:符合教学目标、贴近学生实际、简洁明了、富有创意。
2. 经验分享接着,由几位在课堂导入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进行了经验分享。
他们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王老师:以故事导入为例,分享了如何通过讲述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张老师:以图片导入为例,介绍了如何利用图片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3)刘老师:以问题导入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 问题探讨在分享环节结束后,全体教师就新课导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大家认为,目前课堂导入存在以下问题:(1)导入环节过于简单,缺乏吸引力。
(2)导入环节与教学内容关联度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3)导入环节过于形式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们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加强备课,充分挖掘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创意的导入环节。
(2)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导入环节的实效性。
导入新课的几种方法新课的导入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引人入胜,有的味同嚼蜡。
所以教学时要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的具体实例,使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实行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谈谈新课导入的几种做法。
一、开门见山式导入。
教师一上课便提出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
这种方式简捷明快,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如教学“圆的理解”时,教师能够开门见山地导入新课。
二、设置悬念式导入。
教师能够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于最扣人心弦处戛不过止,让听众产生悬念。
利用这种导入方式,能够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动手操作式导入。
即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样既符合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又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先让学生把准备好的9个苹果分放在两个盘子里,当每个盘子放了4个时,还剩多少个?教师可问:“这1个在算式里叫什么?如何表示呢?”以此来导入新课。
四、通过计算式导入。
例如教学“循环小数”,先让学生计算10÷3=、70÷33=计算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除不尽,且余数和商持续重复出现,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以此导入新课。
五、比较归纳式导入。
抓住具体实例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实行观察、比照、分析、综合,最后归纳出性质、法则或定律。
例如乘法的交换律,因为25×8=200、8×25=200,所以25×8=8×25,同理,36×15=15×36、72×18=18×72等,通过对每一组算式实行观察、分析、比较,启发学生归纳乘法交换律,以此引入新课。
六、利用迁移式导入。
数学知识有其紧密的内在联系,所以能够从复习旧知识,迁移到新课上来,这样既沟通知识间联系,又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系,先复习比、除法、分数三者的联系,再复习除法、分数的基本性质,以此导入新课。
几种常用的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自我介绍法自我介绍导入法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教师与学生相互了解,缩短距离,又可巧妙地导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一节成功运用自我介绍法导入的课堂,一定是授课教师很好地将新的知识融入到生活化的介绍中来,这样会显得自然,流畅,产生一箭双雕的作用,比生硬地为了介绍而介绍要好得多。
复习导入法在每堂课开始,教师通常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
这种方法便于学生巩固已学知识,便于将新旧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便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复习导入一般通过提问、做练习、复述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入题”而“知新”。
也可以用复述的方式先复习,再引入新课。
这样即复习了上一课,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预习导入法这种方法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较为充分的心理准备,验证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有成就感,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因此,教师在课前布置预习内容,最好设置几个问题,其中要有能让学生充分拓展的问题。
然后再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提问,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但是,教师要注意布置的预习问题要具体,不可过多、过难。
趣味导入法这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儿歌、谜语、绘画、游戏等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
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活动由抑制状态转入活跃状态。
如教九年级 A great inventor时,可以以猜谜语来导入:“He is an American. He was born in 1847 and died in 1931. He liked making things. He made many things all his life. He made the first electriclight in the world. Do you know who he is?”学生积极思考回答:“Thomas Edison.”老师紧追不放:“Do you know any stories about him? ”。
巧妙导入,使数学课堂精彩纷呈武进区崔桥小学董晓华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新颖别致的导课艺术,必然会产生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效果,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数学课的导入,除了常规的“温故而知新”的导入方法之外,还有情景创设、故事叙述、矛盾利用、悬念设置、名言引用、道具布置等导入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字:导入、优化、数学课堂常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而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讲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反之学生很难马上进入角色,学习不会积极主动,教学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一、以旧联新,搭桥铺路如采用这种“温故而知新”方法,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
一种是联想式:如教《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
教学时,先出示两两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
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
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另一种是对比式,如教《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
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
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
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得掌握也较为深刻。
二、激发兴趣,启动认知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教《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一位老师制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
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后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
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
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
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
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
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
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
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设障立疑,激发思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一位老师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
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
有的同学说:用一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
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
“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
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我在讲年、月、日一节时是这样设计导入的:“同学们今年几岁了?过几个生日?”等学生们一一回答后,我便说:“我认识一个小朋友,在年满12岁时,只过了3个生日,大家想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学习年、月、日这一节后,你们会明白的。
”这样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主动求知的学习动机。
四、设置悬念,引导探究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
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
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有一位教师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
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
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
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
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
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又如我在讲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请同学们量出预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并说出其中的两个角的度数,我便立即说出第三个角是多少度。
三、四个同学的第三个角的度数都被我说中了,学生们都感到奇怪,为什么老师这么神知呢?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我便抓住这个时机导入,这节课老师就把这个诀窍教给你们。
引发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浓厚的兴趣,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
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这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如有位教师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上课开始,投影显示红领巾后告诉学生,红领巾的形状是三角形。
学生建立表象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的实例,教师也参与举例。
投影显示三角旗、房架后,并提问:“红领中、小三角旗、房架,虽然它们的大孝颜色、材料等各不相同。
但从它们的形状来看,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出了三角形的概念。
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矗。
六、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
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如一位教师教“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用活动抽拉片显示让学生理解“同时”、“相向”两概念的意义。
促进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想联系,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轻松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意味。
当然情境的创设应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摆架子,走过场,浮光掠影,似“蜻蜓点水”不求实效。
而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索,并在情境的激励诱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发展的目的。
例如,我们备课组在教学“认识周长”这一课时,就选用了3片树叶,3个小动物创设了一个情境:黑板上的三片树叶有什么用呢?别急,看,谁来了!蜘蛛、瓢虫、蚂蚁,它们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跑步锻炼身体呢。
请同学门仔细观察,三只小动物跑步的路线有何不同?(蜘蛛沿树叶边线跑了一周,瓢虫在树叶中间跑了一周,蚂蚁沿树叶边线没跑满一周。
)师:蜘蛛、瓢虫跑的路线有何不同?生:蜘蛛是沿树叶边线跑的,瓢虫是在树叶中间跑的。
(板书:边线)师:蜘蛛和蚂蚁跑的路线有何不同?生:蜘蛛沿树叶边线跑了一周,蚂蚁沿树叶边线没有跑满一周。
(板书:一周)师:要想知道蜘蛛跑了多长?你们有什么办法吗?……得出蜘蛛跑了68厘米。
这68厘米就是树叶什么的长?生:树叶边线一周的长。
师:对,树叶边线一周的长就是树叶的周长。
(板书:周长)出示课题“认识周长”。
以这样的情境导入,不但能容易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还能把“边线一周的长叫做周长”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让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七、利用故事,激发联想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一位教师讲“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
一天,天气特别炎热。
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
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
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
”八戒听了不高兴了。
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
”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
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
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八、联系生活,投其所好法就是拾取日常生活中学生所喜好的事物、欢喜的语言,对所要讲的内容进行类比举例导入,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注意。
如:随着家庭经济的不断宽余,每个孩子的兜里都有了零花钱,且有越多的奢望。
教师只有抓住学生这一敏感的话题,进行类比举例。
有道应用题是这样的:甲仓库有8吨米,乙仓库里的比甲仓库里的多2吨,乙仓库里有多少吨米?如果把这一枯燥的问题这样用对比举例导入:“同学们都爱不爱零花钱?我们在讲新课之前先算一算大家有多少钱?注意听题,老师有8元钱,如果你的钱比老师的多2元,你应该有多少钱?”同学们乐呵呵地齐声喊:“8+2=10(元)”,显然,学生的思维紧跟了老师的思路,兴趣盎然地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九、动手实践,操作体会我在讲有余数的除法时,是这样导入的:让学生拿出8根火柴棒,摆正方形,试一试能摆几个?有的学生摆了一个大正方形,有的摆了两个小正方形,让学生说出摆的过程,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8=1(个)8÷4=2(个),然后给予肯定的表扬。
那么我们同样用8根火柴棒摆三角形,能摆几个?让学生操作,有的说可以摆两个三角形,还剩2根,有的说可以摆一个,还剩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