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七上历史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39.00 KB
- 文档页数:4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二、医学济世—张仲景与华佗1.人物档案多媒体展示张仲景和华佗的人物档案,学生根据老师提供问题找出信息;2.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课件展示:张仲景像、《伤寒杂病论》书影。
讲解: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
当年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了帮助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
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
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3.“神医”华佗课件展示:华佗像和华佗的成就。
讲解: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课件展示:刮骨疗伤图片讲解: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的描写。
讲的是关羽被毒箭所伤。
华佗为关羽剖臂刮骨,去除骨上的剧毒,而关羽神色不变尚在与人下棋。
但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虚构故事,关羽虽然有刮骨疗伤,但是华佗早已在几年前死去。
华佗经过多次实验终于研制成功了麻醉药,他给起了个名字叫——麻沸散。
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
课件展示:五禽戏图片讲解:解释史料:人体要劳动、运动,但不能过量。
在适度劳动和运动的过程中,人体摄取食物的精华将被吸收和消化,血脉通畅,不易得病。
就好比门的轴一样,经常转动不会被虫蛀而致腐烂。
继续解释:圣人不等病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治疗在疾病发生之前。
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至今还有许多人学习它。
让学生知道伤寒杂病论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让学生感知医学史上的创举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归纳概括能力三、史学巨著—司马迁与《史记》视频播放:司马迁撰写《史记》1.生平简介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根据其生平感悟司马迁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人格魅力2.《史记》多媒体展示和《史记》有关的一串数字,介绍《史记》的撰写,引导学生找出《史记》传承与创新的地方在哪让学生了解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让学生感受《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
第 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
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等形式,掌握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认识两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造纸术、“麻沸散”、《伤寒杂病论》及农业生产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增强民族自豪感;初步认识重大发明对社会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导学过程】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情景导入】师: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社会经济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特点。
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科技与文化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
【自主预习】一.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有什么影响?1甘肃天水汉墓出土了一张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蔡侯纸”。
二.张仲景和华佗1.华佗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医疗体操,名为“五禽戏”。
2.东汉时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他在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
后世尊称张仲景为“医圣”。
三.历史巨著《史记》《史记》叙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两三千年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
四.道教和佛教的起源?1.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的概况,掌握两汉时期的重要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自信。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两汉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冶铁技术等;文化特点,如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等。
教学难点:理解两汉科技与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同时,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深入理解两汉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包括教材、教具和教学资源等。
教材选用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章节;教具包括多媒体设备、历史文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图书馆资源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开始之初,教师首先通过一段引人入胜的导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两汉时期的小故事或历史事件,引出本课的主题——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例如,可以讲述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科技的发达水平。
接着,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两汉时期的一些重要文物图片或复原图,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二、呈现学习目标在导言之后,教师需要清晰地呈现本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可以通过板书或PPT展示,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例如,可以设定以下学习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发展概况,掌握两汉时期的重要文化成果,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等。
三、新课内容讲解1. 科技发展在这一部分,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中关于两汉时期科技的内容,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教师可以着重介绍造纸术、地动仪、浑天仪等重要发明,通过结合图片和文字解释这些发明的原理和影响。
同时,可以穿插一些趣味的科技小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文化知识在文化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和图片,详细介绍两汉时期的文化特色。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 学会通过史料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3. 培养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大。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如造纸术、丝织业、书法艺术等。
2. 教学难点:通过史料分析理解这些成就背后的社会背景和原因,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历史资料和图片,包括实物、文献、影像资料等。
2. 制作PPT课件,包括教学要点、图片、视频等。
3. 安排教室讨论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
4. 准备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实物图片,引发学生对两汉历史的好奇心,以此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讲授造纸术的发明、发展和影响(1) 介绍西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但是材料很粗拙,并不适合用于书写。
(2)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纸张的质量,增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书籍的保存。
(3) 造纸术的发明对后世的书法、绘画、印刷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2. 讲授丝织技术的提高(1) 两汉时期丝织技术不息提高,丝绸的种类繁多,并且遥销海外。
(2) 丝织技术的提高为后世服饰、家居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讲授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1) 两汉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出现了各种书体。
(2) 汉代的书法作品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遥影响。
4. 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1) 两汉时期绘画艺术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绘画作品。
(2) 汉代的绘画作品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5. 讲授两汉建筑风格和雕塑艺术(1) 两汉时期的建筑风格以简朴、实用为主,但也有一些豪华的宫殿和府邸。
(2) 两汉时期的雕塑艺术也得到了发展,出现了许多优秀的雕塑作品。
(三)教室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素养。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
教材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示了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一段古代农业生产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的?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要人物和事件。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科技史和文化史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强。
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运用网络和多媒体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认识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教学难点: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3.案例分析:通过典型实例,深入剖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互动交流:师生互动,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2.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
3.网络资源:相关的历史文献、论文、新闻报道等。
4.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两汉时期会出现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的局面?2.呈现(10分钟)分别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医药、天文、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上课、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智慧的卓越,尊重劳动,希望学习古人的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史》•《汉书》•网络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解•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包括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重点讲述其发明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讲述两汉时期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传承。
3. 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分析讨论科技和文化成果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加深对两汉时期的各方面发展的了解。
4.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强调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有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方法和作用;•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强化尊重劳动、有爱国情怀的教育。
五、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探究和讨论。
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本课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情怀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印刷术、丝织业、绘画艺术等方面的内容,掌握相关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室讨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的具体内容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视频资料、印刷好的教案和学案等教学素材。
2. 制作PPT课件,设计好教学流程,准备应对可能的教学突发情况。
3.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汉朝的文物图片,如汉代的陶俑、铜镜、马踏飞燕等,让学生猜出这些文物所属的时期,引出两汉时期。
再通过讲述一些两汉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如张骞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等,让学生对两汉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讲授新课1. 科技方面(1)制作简易的指南针,了解司南的应用方法。
(2)介绍造纸术的发明和发展,通过实物展示纸张的历史演变,让学生了解纸在当时的重要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3)讲述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通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文化方面(1)介绍汉赋的发展和代表作品,通过PPT展示一些汉赋的经典作品和图片,让学生感受汉赋的文学魅力。
(2)讲述汉代的书法艺术,通过展示一些汉代的碑刻和书法作品,让学生了解当时的书法风格和特点。
(3)介绍汉代的绘画艺术,通过展示一些汉代的壁画和画像石,让学生感受汉代的绘画风格和特点。
(4)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通过PPT展示一些丝绸之路的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的内容,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这一时期,我国古代科技和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材通过介绍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人物和科技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加深对这一时期科技和文化的认识。
同时,学生对历史人物和科技成就的学习,有助于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这一时期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为我国古代科技的辉煌成就而自豪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的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氛围。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特点。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两汉时期的典型人物和科技成就,让学生感受这一时期科技和文化的辉煌。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两汉时期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科技和文化。
2.掌握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预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观察与思考(15分钟)1.分组观察图片,介绍两汉时期出现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要求介绍一下具体的内容,如出现的时间、发明者和使用领域等。
(举例:走马灯、铁铸鱼、汉武帝的铸兵法等)2.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到汉代时期两者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3. 总结概括(25分钟)1.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讨论的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汉代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向学生介绍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地位。
4. 练习巩固(10分钟)根据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呈现出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并对此进行评价。
5. 总结回顾(5分钟)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比较简单,采用了观察与思考、总结概括和练习巩固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的成就和发展。
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必须进一步探讨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能够在自主性的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整个课程的内容易于组织,但希望能丰富一些,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和课堂活动。
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⑵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⑴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⑵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生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⑶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实求真的学风,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教师展示材料
两汉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以及今天的版图等等。
除此以外,两汉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科技篇——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①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②东汉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教师质疑:你知道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世界各地各有哪些书写材料吗?它们各有哪些不足?
学生小组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播放视频《中国早期书写材料》。
师生共同归纳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教师展示甘肃天水考古发掘的纸张,说明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
教师质疑:用麻做的纸有没有什么不足呢?
学生思考并展示成果,由此过渡到造纸术的改进。
教师播放视频《蔡伦改进造纸术》
教师讲解:造纸术发明后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各地传播。
教师展示造纸术传播路线图。
师生共同归纳造纸术发明的影响: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3.名题导析
【例】
关于造纸术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早期就已出现用于书写和绘画用的麻做的纸
C.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D.造纸术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二)医学篇——张仲景与华佗
1.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易混辨析
蔡伦改进造纸术,领先世界创奇迹。
华佗首创麻沸散,五禽戏来健身体。
东汉末年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
医德高尚医术精,后人尊称为医圣。
(三)史学篇——历史巨著《史记》
1.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作者:司马迁
内容: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历史
地位: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书的典范,文学的杰作。
教师展示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教师质疑:司马迁曾遭到关押,又受到酷刑,而他在命运的灾难面前却坚忍不拔地写出历史巨著。
他的这种精神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学生小组探究,得出结论,师生共同总结:我们也要像司马迁一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不能小有挫折就退缩,只要坚持去做,就会取得成功。
名题精炼
《史记》中不可能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 分封制
B. 《资治通鉴》的编写
C. 李冰修建都江堰
D. 百家争鸣
(四)宗教篇——道教和佛教
1.自主学习、建构知识
①末年,道教兴起。
②佛教产生于,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传入中国。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
⑴道教的兴起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教师展示八卦图,并结合呈坎名称的由来,简介八卦图。
⑵佛教的兴起
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表格
总结巩固、构建体系
师生共同归纳本课的四大成就。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教师展示结束语:“成功不是靠梦想和希望,而是靠努力和实践。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