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方案--济宁--王文郁 朱云峰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3
《了解济宁》研究性学习方案(济宁中区07班A组)一、项目概述1. 开展年级:六年级2. 学科:语文、综合实践、信息技术3. 简介:济宁,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山东省鲁南城市带中心城市。
济宁,具有7000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悠久,是东方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远古时期的“三皇五帝”在此留下活动踪迹,人类始祖伏羲、女娲、黄帝、少昊帝均出生于济宁;春秋战国时期,被后世尊称为中国历史上五大圣人的“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都诞生在这里。
杜甫、李白、曹操等文人墨客都在济宁留有足迹。
元明清三朝在济宁设立河漕衙门,乾隆等帝王到这里驻足探访。
二、学习团队1.教师:丰诸清:济宁市中区济宁实验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张琳:济宁市中区济宁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汪翠:济宁市中区济宁实验小学综合实践教师2.学生:济宁市中区济宁实验小学六(2)班三、学习目标与任务1. 教学目标分析认知目标:通过活动,使同学们了解济宁,实地采访、实地参观、游玩,感受今日济宁的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
提高学生与同伴、与老师、与校外的人进行交流和交往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信息素养:培养孩子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提高网络搜索资料及运用计算机整理资料的能力。
2. 学习任务以6位同学为一小组,合作完成以下任务:l 活动1:查阅资料,采访济宁老居民,采访原济宁领导,了解济宁历史。
l 活动2:通过采访济宁普通居民、县文化局领导,登录网站,参观济宁工业园区,游玩“春之梦”、“秋之韵”旅游路线,感受今日济宁的风采。
l 活动3:宣传济宁文化,发出倡议――爱我济宁,从我做起l 活动4:总结整理,形成成果。
四、学习过程项目学习活动过程(概念图):活动一了解济宁的昨天小组成员从学校图书室借来了《济宁市志》,从中详细地了解济宁的历史。
摘要:“C-E-E”分级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是将高职英语课程分为课堂基础教学、语言拓展和网络自学提高三个模块,目的在于实现分层次教学同时进行,逐层递进、学生按需选择。
本文阐述了微课在该特色教学模式中的积极作用及意义。
关键词:微课高职院校“C-E-E”教学模式0引言江苏省X高职院在非英语专业一年级英语教学中试行了分级教学模式,面授与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定时与非定时相结合,实行多元化的评估机制。
微课作为近年来辅助教学的重要手段,与该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有效的融合。
1C-E-E”教学模式C-E-E教学模式指的是C(class)课堂教学、E(elec-tive)以英语选修课及英语社团活动为依托的学生自选系列课程教学、E(extra-curriculum)课外网络自学、课外辅导教学。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类别的不断增加,涵盖联办本科班、普通高考生、对口单招生、艺术特长生以及注册入学生,直接导致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巨大差异,对英语学习的目标也各不相同。
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让学生按需选择,最大限度地提升英语学习兴趣,是该教学模式衍生的目的。
学院在新生入学时按照英语高考成绩从高到低编排A、B、C班,制定不同层次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以教学团队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class)组织研究读写译综合,讲练结合。
教师角色主要由个人独白转变成一个课堂策划者、组织者、导演和激励者。
教师针对所教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保障高效完成教学目标及任务。
发现问题,及时与团队同事互相切磋,交流经验,不断总结和提高综合课的课堂授课水平和质量,教学研究水平。
自选系列课程(elec-tive)包括英语系列选修课以及学院英语社团活动,教学团队从学习英语多方面、多角度开设选修课程,确保让学生可选、可挑、有重点、有收获,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使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得到全方位提高。
以竞赛为平台,为学院选拔一批英语尖子生作为后备力量。
2024年微课程教案模板5篇微课程教案模板篇1教学目标:1.欣赏用各种材料制作的茶杯套,感受线材料和铜片的特点。
2.巩固结、穿、绕、缠、编、抽等编法技术,学会用云雀编制一个茶杯套。
3.理解技术和应用之间的关系、养成热爱劳动技术和生活的积极情感。
教导重点:用云雀结编制茶杯套教学难点:运用打结方法编制富有创意的花纹教学准备:毛线、铜片、茶杯、剪??教学过程:一.观察实物,感受材质1.引导学生观察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茶杯套,感受不同材质所具有的不同功能。
2.用我们已学的中国结编制方法,就能制作出魅力的茶杯套。
二.研究茶杯套底部的编制方法1.教师示范:①.根据茶杯的高度确定线绳的长度,一般线绳的长度为茶杯高度的2倍②.根据铜片的大小,剪下若干段线绳,并运用云雀结绕铜片盘法③.在距离铜片1.5–2cm处,将相邻的两根线绳打云雀结④.打完第一圈的结后,接着打第三圈的结,同时保持长度不变⑤.一次完成所有的云雀结⑥.用剪刀剪去杯套顶部的多于线绳⑦.取三根线绳,编结成麻花辫⑧.将辫子绳穿过杯套的顶部2.学生尝试练习1).控制线绳的长度2).杯底的云雀结是否扎实三.学习云雀编制茶杯套的花纹1.教师示范⑴在线绳的不同长度的位置打结,让学生观察菱形花纹的格状是否发生变化⑵采用不同的交叉组合,让学生观察花纹是否有幻化⑶小杯套的收口2.学生尝试练习⑴通过线绳的交叉改变花纹⑵顺利完成收口⑶对个别同学进行指导四.编制实践选择自己喜欢的线绳和图文,编制1只小杯套五.茶杯套的展示1.在班中展示完成的茶杯套2.讲茶杯套在杯子上试一试.再次调整3.鼓励学生用小被套盛放各种物品,感受他的使用价值六.课堂总结微课程教案模板篇2教学目标:1、掌握纸绳的粘贴方法和技巧,学会用纸绳制作一幅春的美景图。
2、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激发他们对纸绳工艺制作的兴趣。
3、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用各种纸绳的粘贴方法和技巧来制作一幅春的美景图;发挥想象、体现创意。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牡丹花》微课程设
计方案
1. 教学目标
本微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
- 了解牡丹花的基本特征;
- 掌握牡丹花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方法;
- 通过音乐欣赏和创作,培养学生对牡丹花的情感表达能力。
2. 教学内容
本微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牡丹花的介绍:特点、种类、颜色等;
- 牡丹花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方法;
- 音乐欣赏:选择与牡丹花相关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和表达牡丹花的美;
- 音乐创作: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牡丹花的情感。
3. 教学步骤
步骤一:介绍牡丹花
- 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形式,向学生介绍牡丹花的特点、种类、颜色等。
步骤二:生长环境和栽培方法
- 了解牡丹花的生长环境要求,介绍栽培方法和注意事项。
步骤三:音乐欣赏
- 挑选与牡丹花相关的音乐作品,播放给学生欣赏,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牡丹花的美。
步骤四:音乐创作
- 引导学生使用乐器、声音或身体语言等方式,创作表达对牡丹花情感的音乐作品。
4. 教学评价
- 通过观察学生在音乐欣赏和音乐创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对牡丹花的情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情况。
- 收集学生对牡丹花的认知和表达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展示。
5. 教学资源
- 牡丹花的图片、文字材料;
- 牡丹花的生长环境和栽培方法的资料;
- 与牡丹花相关的音乐作品。
6. 教学延伸
-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更多花卉知识,开展更多与音乐相关的创作活动。
一、课程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然而,许多初中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如词汇量不足、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等。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本微课程以《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提升》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二、课程目标1. 让学生了解阅读理解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2. 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理解的常用技巧,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4.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阅读兴趣。
三、课程内容1. 阅读理解的重要性- 阅读理解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 阅读理解对其他学科学习的影响2. 阅读理解的常用技巧- 词汇积累与运用- 阅读速度与节奏- 理解文章结构- 提取关键信息- 推理与判断3. 阅读理解的实战演练- 课内阅读理解练习- 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理解比赛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概念、技巧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阅读理解的技巧和策略。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阅读练习,将所学技巧应用于实际阅读中,提高阅读效果。
五、课程实施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阅读理解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阅读理解的常用技巧,如词汇积累、阅读速度、文章结构等。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阅读理解的技巧和方法。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实战演练:布置阅读理解练习,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拓展阅读,提高阅读效果。
6. 总结与反思:对课程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理解过程,调整学习方法。
六、课程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讨论积极性等。
济宁市育才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为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更好地践行“把学生培养成基础实、素质优、能力强、特长鲜明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办学理念,突出“强化精品意识,追求全面发展,弘扬儒家文化,加强国际交流”的办学特色,提高广大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专业发展,给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机会,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决定充分挖掘和利用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通过丰富多彩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体系和学生相关的学习活动方式,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经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目标要求,密切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自然界、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学生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发展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发展学生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加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念、思想方法以及关注社会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
具体目标1.以国家课程标准为指针,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以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培养为着力点,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2.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打好基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学会共同生活,促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塑造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注重人文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科学方法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塑造,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方法的实践,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创造思维能力、探究与发现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开发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校本课程,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5.逐步开发、不断改进和完善校本课程体系,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批复合型、研究型教师,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发展。
面向教师制作微课的单元教学设计王岳峰(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276800)㊀㊀摘㊀要:随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深化,微课等新兴教学形式传入国内.对于一线教师而言,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提高成为当务之急.在研究微课制作技巧和一线教师的需求的基础上,探究微课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通过对微课制作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提升教师的微课制作开发能力.㊀㊀关键词:教师专业;微课设计开发;单元教学设计㊀㊀中图分类号:G 43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2G7800(2019)02G0043G03收稿日期:2018G08G13作者简介:王岳峰(1994G),男,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教育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育.0㊀前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翻转课堂㊁慕课等新生事物应运而生,微课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如今,微课风已经吹响全国,了解微课㊁学习微课制作与改进㊁更新教育理念成为了一线教师不可回避的一堂课.本文通过对面向教师的微课开发的课程单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师微课制作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1㊀微课的起源和内涵微课一词是由m i c r o Gl e c t u r e 翻译过来的,最早是由20世纪90年代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英国皮纳尔大学教授提出了一分钟演讲的概念.2004年7月英国开通了教师电视频道将视频应用于教学领域.之后萨尔曼可汗创办了可汗学院开发微型网络教学视频,视频风靡全球.在国内,首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胡铁生老师.佛山市教育局开展的全市微课优秀作品竞赛被认为国内微课的起源.胡铁生教授认为微课就是微型视频课程,又名微课程,它是以短小的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发的一种情境化㊁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2㊀微课在教师专业中的应用随着微课进入到中小学教师视野,微课对教师专业发展带来新理念的同时也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微课对教师专业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实践策略㊁实践过程㊁实践价值三个方面.(1)实践过程是微课为知识的创生提供新平台.所谓的知识创生过程就是主观难以表达的知识与客观易于表达的明言知识之间相互转变的循环,知识的量和质都获得发杂性科学的兴起为研究在线学习开辟了新的视角.在线学习系统的构成要素,各要素间的相互耦合,及整个系统内部的运动发展与外部的信息间流动,都体现出复杂的状态.复杂性作为系统性质的特征,是系统层面在线研究的必然对象.深化在线学习复杂性研究,完善在线学习复杂性的理念,推进在线学习复杂性的实践,有助于在更完全的意义上发挥在线学习的系统作用.参考文献:[1]㊀商务印书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S ].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282.[2]㊀夏征农.辞海[S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578.[3]㊀许国志.系统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299.[4]㊀黄欣荣,复杂性科学与哲学[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5]㊀苗东升.科学的转型:从简单性科学到复杂性科学[J ].河北学刊,2004(6):41G42.[6]㊀钟志贤,杨蕾.论在线学习[J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1):30G34.[7]㊀E N.洛伦兹.混沌的本质[M ].刘式达,等,译.北京:气象出版社,1997.[8]㊀崔友兴.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及其对教学论的启示[J ].高教研究与实践,2012(2):61G63.(编辑:李㊀飒)王岳峰:面向教师制作微课的单元教学设计第2期展的过程.微课通过他的载体图片文字声音承载的明言知识也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教师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教师也将那些看不见㊁摸不到的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通过微课传达给了学生.默言知识与明言知识实现了相互转化和动态的增值.借助微课网络平台,在丰富的资源条件下教师的两种知识产生互动,为知识的创生提供土壤,促进教师专业良好发展.(2)实践策略即利用微课教学视频重构教师专业能力.微课由于时间短制作内容简单,使得很多教师都投身到微课制作中来,但微课类型多样㊁针对性强,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如何开发微课视频资源,运用传播理论.如何在网络教育平台和更多的网络学习者情况下上好这一堂课成为当务之急.微课与传统课堂的不同在于微课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还可以进行远程的互动与交流,不同教师之间也可以进行合作交流,提高了教师的对外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微课培训对教师专业发展有帮助,微课培训包括显性微课培训和隐性微课培训.在显性微课培训中教师是以较短的网络教学视频为载体,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等官能来接受信息,满足了人们对可视化内容偏爱的天性,使得微课视频可以短时间大量的传达知识.隐性微课培训的内容还包括教授风格情感态度等等具有个性化东西内容.这种培训深深地改变着教师的行为方式和教学观.(3)实践价值在于微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在微课制作过程中既是教师的实践操作同时实践过程又可以提供反思的机会.在微课视频平台上,评价主体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其他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评价与反思,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丰富了教学经验,提高了教学艺术,使得教师在多元化动态化的网络教学空间面前更加游刃有余,也跟的上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改革的浪潮.在应对越来越开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微课制作能力必不可少.但是一线教师的微课设计开发能力急需加强,对于微课的制作开发有大量的需求.本文通对微课制作开发的单元教学设计,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微课制作提供帮助.3㊀微课制作的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是什么?学者冯杰指出教学设计是由 我要去哪里 我如何去那里 我怎么判断已到达了那里 3个基本问题组成.这3个问题回答了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制定㊁教学内容的选择㊁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的评价等.接下来本文就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设计.3.1㊀学习者分析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背景下,一线的教师对于微课制作技术的需求日益高涨.参加微课培训的对象相当明确,应为各个学科中小学教师.但是在微课培训之前,首先要对学习者进行分析,学习者目标虽然明确但是教师的来源类型成分却相当复杂.不同教龄的学科教师学习动机都不尽相同,如何调动一线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将成为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3.2㊀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知识与技能:本章教学首先是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微课的内涵和微课的发展现状,知道微课发布平台和教育部门组织的微课竞赛等信息.学习的重点是要掌握微课制作的相关技能.这些技能分为微课录制工具的使用和素材处理工具的使用.微课录制的方式主要有录屏式㊁交互式㊁动画㊁手机拍摄四种,软件工具的选择也是围绕这四种方式来选择.每种方式希望能够熟练掌握一两个软件操作.过程与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就微课培训来说,学习活动主体是一线教师.由于很多一线教师参与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与方法上要特别的注意,本章的教学设计参与采用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期望能够贴合教学实际,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首先让教师在对微课有个整体认知,在这基础上感知微课对于教学的价值,把微课与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作为资源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微课培训能帮助教师拓宽视野,激发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打破以往教学设计的惯性,改变以往的教学习惯.3.3㊀教学内容和课次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遴选:教学内容是依据教学目标的分析而选择的.本章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见表1),第一部分是微课的介绍,包括微课的内涵㊁起源和国内的发展.第二部分是微课制作软件的选择,因为微课录制的方式的不同,每种方式都有对应的软件.在软件的选择中考虑到教师日常繁重的教学任务,微课开发软件应该界面友好,易学易会.第三部分是学习支撑微课制作的技能,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素表1㊀微课制作的单元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安排教学内容评价方式第一部分微课的简介2学时了解微课的内涵㊁起源和国内的发展等知识点知道国内微课比赛情况诊断性评价第二部分微课制作工具的学习拍摄式微课制作1课时手机录制操作形成性评价录屏式微课制作3课时C a m t a s i a S t u d i o 8F o c u s k y 软件操作形成性评价交互式微课动画制作2课时万彩动画大师软件等软件操作形成性评价移动A P P 微课制作1课时E x p l a i nE v e r y t h i n g 软件操作形成性评价第三部分微课素材制作工具学习图片处理软件的学习1学时美图秀秀和P S 软件操作形成性评价音频处理软件的学习1学时语音合成软件的操作形成性评价视频处理软件的学习1学时P r 格式工厂等软件操作形成性评价第四部分微课在教学中应用1学时微课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优秀案例讲解总结性评价44第2期王岳峰:面向教师制作微课的单元教学设计材处理软件,选择软件应该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第四部分总结微课的应用,包括教学实践的案例,与日常教学活动结合等内容.3.4㊀教学过程的组织实施教师自主学习:这部分活动在课堂之前.教师登录Q Q 等网络平台观看事先上传的微视频㊁P P T课件等相关资料,完成培训者布置的作业和练习任务.同时借助学习交流平台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培训者课前要对开展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给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发布作业㊁练习,针对不同水平㊁不同偏好的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课堂教学:①简单讲解.首先由培训者做基本知识点的讲解,根据教师练习任务情况,就较普遍存在的疑难问题等进行解答与反馈.培训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㊁观察者和指导者,课程中积参与到各小组的学习讨论中.培训者引导教师采用多种协作手段,鼓励进行学习交流;②协作学习.协作学习环境的创设质量直接影响协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培训者可根据教师的学习特征,对教师进行分组,或者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分组,积极开展各种协作学习活动.学习者是协作学习的主体,学习者之间要有充分的交互,讨论学习目标㊁任务等,只有充分的交互,才能进一步提高协作学习的效果.3.5㊀单元教学的环境设计课程的后期技术支持:在进行微课培训之后,培训者有必要对之前的培训过程中教师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对教师微课制作提供后期支持.微课资源平台:微课培训需要资源平台的支持,为教师提供可下载的微课案例.教师可以在这些平台上自学和发布微课,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教师微课学习共同体:这是教师之间为了交流微课制作而组织起来的学习共同体.与之前的资源平台不同的是,学习共同体的组建一般是面向一个学校的各个学科教师,教师在结成共同体之前互相熟知,工作地点也在一起,可以比较高效的进行协作完成比较复杂的微课制作.4㊀结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微课的出现使大多数教师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本文只是聚焦教师微课制作水平这个问题,对关于微课培训的内容进行了初步单元教学设计的构想,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来促进提高一线教师的微课制作能力.参考文献:[1]㊀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4G20.[2]㊀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㊁优势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0):15G17.[3]㊀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 微课 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G33.[4]㊀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G65.[5]㊀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0G12.[6]㊀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13(4):13G14.(编辑:周㊀嫄)54。
树之歌微课程设计模板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树之歌”中涉及的植物学基本知识,如树木的分类、生长特点等。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识别常见树木的名称、外貌特征及生长环境。
3. 学生了解树木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如碳氧平衡、生态环境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描述、分类等方法,对周围环境中的树木进行科学探究。
2. 学生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查阅相关资料、整理信息的能力,为课堂学习提供辅助。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沟通、表达、协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大自然尤其是树木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树木的顽强生命力,培养积极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团队合作的力量,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以植物学知识为基础,结合观察、实践、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学生特点:二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对大自然中的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物、实践活动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树木的基本知识:介绍树木的分类、生长特点、生命周期等,涉及课本第二章相关内容。
2. 常见树木的认识:通过观察校园或周边环境中的树木,学习识别不同树木的名称、外貌特征、生长环境等,结合课本第三章进行教学。
3. 树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讲解树木在碳氧平衡、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作用,对应课本第四章内容。
4. 科学探究方法:教授观察、描述、分类等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结合课本第五章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