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浙江潮》看1903年的社会思潮
- 格式:doc
- 大小:11.92 KB
- 文档页数:1
近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西方语境下的文化保守主义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出现人的异化问题,所引发的回归传统道德的保守回应。
而作为世界思潮的文化保守主义则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全球扩张发生于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普遍精神现象。
资本主义的扩张是以军事、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方位姿态展开的,它一旦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前资本主义文明发生冲突,必然引发这些地区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保守回应。
可以说,发生在世界几乎所有现代化后发地区的文化保守主义,都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之下产生的。
近百年来中国所面临的亡国灭种的危机和传统儒学文化左右不逢源的困境,也恰为文化保守主义思想的植根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
在西学东渐和传统社会结构急遽变迁的冲击下,传统儒家提供的意义世界骤然坍塌,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混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按照牟宗三的说法,“正可视为针对‘现代化底危机’的反应”。
在古汉语中,“保守”一词源于《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中“保守聊城”,其意为保卫和坚守,《辞海》中除列出《史记》所给含义,还有“维持旧状,不求改进”之意。
故“保守”时常与落后、守旧等词一同出现,与“进步”相对,偏于贬义。
然而,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保守”则另当别论了,它更侧重于稳重守成,强调稳定性、秩序性、渐进性和连续性的价值判断,与激进主义相对。
广义而言,文化保守的观念由来已久,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
某种意义上,我们们可以说孔子就是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不仅主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而且还为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遗产做了大量工作。
其流风所被,使后代的儒者对于文物制度的演变大多偏向于一种保守持重的态度,以至于近代以来,那些拒绝变革、坚持封建制度和文化的保守观念,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保持着相当强大的势力。
但由于这类观念与一般封建社会的文化保守观念无本质的差别,故尽管它是近代社会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从社会文化形态的角度审视,仍非我们所说的近代文化保守主义。
从《浙江潮》看近代浙江籍留日学生的爱国报国思想作者:吕旸来源:《当代旅游》2018年第06期摘要:《浙江潮》是由留日学生“浙江同乡会”创办的一份大型进步刊物,1903年2月17日在东京创刊,这部刊物寄托着留学生“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的壮志,愿“青年之势力如浙江潮,青年之气魄如浙江潮,青年之声誉如浙江潮,杂志亦如之”[1]江潮》刊物的创办源于近代留学潮的兴起,清同治十一年(1872)洋务运动时期,第一批幼童由清廷派遣赴美留学,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此后陆续有些许自费出洋留学之士,但尚未形成思潮。
近代留学生真正兴起及影响在甲午战争之后。
下面即对《浙江潮》的爱国报国思想加以分析。
“提倡爱国主义,呼吁民族精神”是《浙江潮》办刊的主要指导思想,下面,以蒋百里的有关观点为讨论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浙江潮;留日学生;爱国报国一、宣扬国魂以立国在第一期的《国魂篇》中,蒋百里将“国民不能强之使同于法英之国民,不能强之使同于日”的根源归结于“不从根除着想”。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国家的当前形势和造成此种形势的原因在于:国家缺乏国魂这样一个能够聚集民族凝聚力的东西,而此物乃是一国之国魂,“魂”的关键在于“统一”与“爱国心”[2]为,一个国家能立于世界的最重要的凝聚力是民族的爱国思想,当下中国处在“由统一而渐趋于分裂”的格局之中,而在这种格局之下,最令人担心的是“中国文明不长进,中国乃恃之以亡国也”,破解此种局面的最好方式是宣扬“国魂”。
他指出,国魂能使“民族立国于世界,于特性养之,以历史鼓之舞之,以英雄播之,于种种社会上扶其无上之魔力,内之足以统一群力,外之足以吸入文明,与异族抗其力之膨胀”,其“能旋转世界而鼓铸之,而不然者则其族必亡”[1]统一国人的爱国意识,才能使得“一民族能立国于世界”。
这种爱国意识“本之于特性,养之以历史鼓之、舞之,以英雄播之于种种社会上”,它能“旋转世界而鼓铸之”,没有国魂的民族“其族必亡”。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一、单选(20)二、名词解释(4)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
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它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旧中国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中所规定的侵略特权之一。
领事裁判权在1843年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1844年的中美《望厦条约》中均有提及。
领事裁判权的出现,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租界指外国侵略者根据不平等条约强迫清政府在通商口岸划出一部分土地,作为自己直接管理的地区。
1845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上海租地章程》,英国取得了第一个租界。
此后,其他国家援例也纷纷建立租界。
外国人在租界享有行政、税收、财政、税收警政等权利及行使司法权,建立了一个完全独立于中国行政系统和法律制度之外的统治制度。
把租界变成“国中之国”,租界成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成为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一种政治象征。
租借地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为条约所规定的目的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
租借地的概念是借用国内法的租赁关系。
租借土地的主权不转移。
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
帝国主义国家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各国的租借地,都是强迫这些国家订立不平等条约取得的。
与租界的异同“租借地”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将其划定的地区强行“租借”。
租期25年至99年不等。
近代中国第一块“租借地”出现在胶州湾〔今青岛〕。
“租界”和租借地直接由帝国主义各国管理,是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地区性殖民地。
相同点:一、两者都是列强以武力为后盾,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
二、无论是租界,还是租借地,实行的都是殖民主义制度,两者实行的统治制度是相同的。
三、无论是租界,还是租借地,其领土主权仍属中国。
四、租界和租借地都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重要标志。
不同点:一、租界都位于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
二、租界的管理模式多样。
三、1845年英租界刚建立时,中国对租界内行政尚能过问,同时保有对租界内对华犯罪的司法惩办权等。
近年来,让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浙江潮》作为一篇自然风景与文化背景融为一体的地域文学,不仅展现了浙江潮州独特的地貌特色,还深刻表达了人文气息。
通过对此篇课文的教学反思和反馈,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它的价值,也让我们更好地吸收和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我要看到,《浙江潮》的情节和故事涉及到了浙江文化的诸多要素,展现了浙江潮州的独特山水和文化传统,同时也深入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情和文化,使学生第一时间接触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将多角度、多角度地去探究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它成为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了解和认识自己的重要方法。
《浙江潮》的创作方式和技巧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从写作技巧上看,这篇文章的笔触细致入微,情景交融,格调高雅,情感真挚,结构严谨,非常具有可读性。
从创作方式上看,则是通过作者多地实地考察,深入了解潮州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从而使故事更加真实而生动。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和分析课文,掌握其中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借鉴其成功之处,发挥自己的写作优势和特色。
《浙江潮》也深刻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故事中,主人公在探寻自己的梦想的过程中总是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达成了自己的目的。
这就提示我们,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衡和谐的关系,与自然相容,与自然共存,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以物质为主导,破坏自然环境的平衡生态,扰乱生态的稳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和策略,使他们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的好习惯。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教学反思,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了其中的价值和意义,也加深了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爱护。
我们希望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精细化和细致化,让学生深入认识、热爱和传承中国文化,让中国的传统文化之花在新时代中绽放出更加美丽的色彩。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题目: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 _作者: ________ ______________学号: _______ _____________研究方向: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_ 专业: ___ _ ________ _学院: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摘要:要正确处理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的关系,就要牢固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分析、批判、借鉴中理清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向前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一、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在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都存在,特别是在社会大变动、大变革年代,各种社会思潮尤为突出和活跃。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这样一个巨变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也同样是思潮万千、思潮起伏、思潮澎湃。
因此,认真研究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所谓社会思潮一般是指以一定时代的思想精神状况和有广泛影响的学说为主导和依据,反映一定阶级或阶层群众利益的思想倾向。
它是一种重要的、复杂的社会意识现象,从一个层面反映社会生活的变化,对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信念产生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影响。
思潮与思想不同,思潮是一社会在某一时期中所共有的思想蔚为风气,个人被其影响而不自觉,所以被称为思潮的思想,便成为一个社会现象,能支配各个人的行为。
思潮不是少数人的思想,而是社会的共有的思想。
而在这思想的大潮流中,往往有少数人为其代言人。
社会思潮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和社会矛盾的“指示器”。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不仅异常活跃,而且呈现出空前的多样性。
从社会思潮的内容上说,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正确的与错误的彼此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
从《浙江潮》看1903年的社会思潮
《浙江潮》是二十世纪初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它蕴含的丰富内容,既客观地反映了处于过渡时期的1903年里中国社会的错综复杂,也真实地折射出这一年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变动和发展过程。
因而转换传统认识的角度,从小的《浙江潮》入手去分析1903年的社会思潮,看到的是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思潮变动、消长的过程,了解到的是留日学生复杂多变而又充满爱国热情的思想状况。
本文在对《浙江潮》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1903年社会思潮及其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对《浙江潮》的编辑发刊、撰稿者、创刊背景、宗旨、办刊特点、发行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对《浙江潮》的基本情况有个大致了解。
第二章以《浙江潮》为视角对1903年的主要社会思潮加以整理、综述。
文章考察了变法维新思潮、革命民主主义思潮、地方自治思潮等政治思潮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科学救国思潮、教育救国思潮和进化思潮等文化思潮在这一年的具体表现;探讨了经济领域内的实业救国思潮的扩展和深入。
第三章总结了《浙江潮》所反映的1903年社会思潮的特点,认为1903年的社会思潮不仅内容丰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而且贯穿着爱国主义的情结,同时改良和革命作为其两大主题共同存在、相互斗争、此消彼长。
自第一批留日学生赴日(1896)至辛亥革命之前的十五年间,仅日文汉译书就达958种之多1,其中留日学生的翻译团体贡献最大。
据刘晶芳教授统计,仅在1900-1906年间,中国留日学生翻译的日本学者的社会主义著作共计20种左右,《社会主义》《社会党》《社会主义神髓》《近世社会主义评论》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著作均在这一时期由留日学生翻译并在上海刊印。
留日学生创办的报刊也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及其著作的重要渠道,《译书汇编》(1900-1903)、《浙江潮》(1903)、《游学译编》(1902-1903)、《江苏》(1903-1904)等均以励志、救国为旨趣,积极研究西方的政治、经济、法律问题,以期“游学者与不游学者”“译者与阅者”得以精进,“然后群起而谋其国”2,马君武《社会主义与进化论比较》、大我的《新社会之主义》皆是在这一宗旨指导下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介绍,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也散见于早期译著、刊物中。
从早期的译著和刊物来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的初期传入主要集中在从唯物论解说法律现象客观存在的社会基础、马克思主义法哲学论域的自由价值介绍、通过对《资本论》的介绍阐述劳动的法权关系三方面内容。
(一)透析法律现象的社会基础从经济的生产及交换方式考察法律现象的产生与发清末留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译介雷园园(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300350)摘 要: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伴随日本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而被人们所了解,其中清末留日学生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从日本渐入中国的重要桥梁。
立足于救亡图存的社会诉求,留日学生摄取日本社会主义理论家著述中“为我所用”内容以启迪民智,如透视法律现象的社会基础、剖析自由价值的本质、讴歌劳动者的创造力等,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法哲学的理论光辉,虽然仅是只言片语或片段式的译入,但正是这些摸索和尝试才有了国人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认知由陌生到熟悉、由幼稚到成熟的发展。
关键词:留日学生;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劳动;自由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依法治国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溯源研究”(19BFX021);天津市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研究(1899-1937)(2019YJSB026)。
The Undercurrent of the Poetry in "Zhejiang tide"and the Poetry Revolution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作者: 朱秀梅
作者机构: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出版物刊名: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5-10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晚清;《浙江潮》;革命诗潮;诗界革命
摘要:1903年,一场以宣扬民族民主革命为旨归的革命诗潮依托近代报刊迅猛兴起,《浙
江潮》“文苑”栏目诗歌汇入了这一时代大合唱之中。
《浙江潮》诗歌以激发民气、唤起国魂、鼓吹民族主义思想、标榜民主自由精神为主旋律,既是忧国之潮和愤世之潮,又是醒世之
潮和警世之潮,更是救国之潮和兴国之潮,亡国灭种之忧患与救亡启蒙之热忱相交织,谱写出
时代的华彩乐章。
《浙江湖》诗歌大体秉承了梁启超发起的诗界革命的革新精神与路径,大量
运用新名词,努力开拓新意境,注意保留古风格,构成了诗界革命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
了中国诗歌的近代化变革。
从《浙江潮》看1903年的社会思潮
《浙江潮》是二十世纪初具有较大影响的一份留日学生刊物。
它蕴含的丰富内容,既客观地反映了处于过渡时期的1903年里中国社会的错综复杂,也真实地折射出这一年中各种社会思潮的变动和发展过程。
因而转换传统认识的角度,从小的《浙江潮》入手去分析1903年的社会思潮,看到的是一个更为丰富、更为复杂的思潮变动、消长的过程,了解到的是留日学生复杂多变而又充满爱国热情的思想状况。
本文在对《浙江潮》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其所反映的1903年社会思潮及其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主要对《浙江潮》的编辑发刊、撰稿者、创刊背景、宗旨、办刊特点、发行及主要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对《浙江潮》的基本情况有个大致了解。
第二章以《浙江潮》为视角对1903年的主要社会思潮加以整理、综述。
文章考察了变法维新思潮、革命民主主义思潮、地方自治思潮等政治思潮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科学救国思潮、教育救国思潮和进化思潮等文化思潮在这一年的具体表现;探讨了经济领域内的实业救国思潮的扩展和深入。
第三章总结了《浙江潮》所反映的1903年社会思潮的特点,认为1903年的社会思潮不仅内容丰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而且贯穿着爱国主义的情结,同时改良和革命作为其两大主题共同存在、相互斗争、此消彼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