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亡于管理滞后:企图简单粗暴了事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秦朝灭亡的原因阅读精选(1):秦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
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
但是大雨就应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
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能够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
能够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
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
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
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我戍边称为“践更”)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
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
统一之后原本就应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
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
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
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证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但是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
稍微一观察,我们发现,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
秦朝快速灭亡,除了秦二世的暴政,秦始皇四大战略失误是主要原因秦朝建立后,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对后世朝代影响巨大。
但秦朝传了二世基本就亡了,秦王子婴上台根本无力挽回局面,享国15年。
秦朝快速灭亡,除了秦二世的暴政是直接原因外,秦始皇的几项战略失误不仅给秦朝灭亡埋下隐患,而且也是秦朝难以挽救以及亡国后无法复国的主要原因。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扫平山东六国,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然而如此强大的秦朝,却没能像秦始皇想象的那样传万世。
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在第五次巡视过程中驾崩于沙丘。
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传位于公子扶苏的遗诏,改立胡亥为帝,即秦二世。
秦灭六国秦二世于公元前210年登基后,在赵高的唆使下,实行了一系列暴政,不仅几乎杀光兄弟姐妹,而且诛杀有功之臣,如李斯、蒙恬、蒙毅、冯去疾、冯劫等。
秦二世骄奢淫逸,大兴土木,民生艰难。
陈胜吴广率先起义,项羽、刘邦及六国贵族纷纷响应。
公元前207年,秦始皇驾崩后3年,秦朝轰然倒塌,秦二世和赵高成为秦朝灭亡首要罪人。
秦二世胡亥但其实秦朝在秦始皇时期已危机四伏,这些危机主要是秦始皇本人战略失误造成的。
他在世时由于他的威慑力,还能压制住各种危机。
但他一旦驾崩,各种失误造成的后果如多米诺骨牌,秦朝快速灭亡成为必然。
秦朝疆域秦始皇的战略失误主要有哪些呢?1.生前没立太子秦始皇没有立皇后,这可以理解,他害怕外戚势力干政。
但生前没立太子这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
秦始皇在沙丘临死前才立遗诏让扶苏回咸阳给自己办丧事,即让扶苏继承皇位。
只可惜阴险的赵高和自私的李斯篡改了遗诏,让公子扶苏和蒙恬自杀,改立胡亥为秦二世。
如果秦始皇生前即立扶苏为太子,则沙丘突然驾崩后,赵高和李斯也未必敢篡改遗诏。
哪怕篡改遗诏让扶苏和蒙恬自杀,相信扶苏和蒙恬也不会轻易相信。
公子扶苏《史记》记载“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
而且扶苏还是秦始皇的长子。
秦之失在于政的理解
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王朝是秦朝,它有着广阔的版图和庞大的兵力。
然而,这个强大的王朝却短暂而悲惨地灭亡了,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这个问题一直令人困惑,一直以来都有人把秦朝的失败归咎于政治的失策。
但是,如果我们能准确地理解秦朝的政治失策,我们就可以避免自身出现这种失败的情况。
首先,秦朝没有能力转变其政治。
秦朝即使获得了极大的胜利,但是他们的政治体制依然是以暴力为基础的,他们拒绝了和解与改革,他们更加坚持统治方式,以统一所有的领土。
他们把叛乱当作一种犯罪,而把抵抗者当作罪人,这些政策让叛乱之后的人民异常受挫,也让秦朝的当权者没有办法获得更多的支持。
其次,秦朝对待人民太过残酷。
在当时的中国,政府以暴力与征税来维持权力,许多百姓深受其害,甚至有迫害和杀戮的行为严重无法接受。
此外,秦朝在财政方面也有所不足,征税频繁,税率高,而且企业的营商环境也比较恶劣,营商者往往被迫给予高额封赏,导致经济发展受阻。
最后,秦朝忽视了正确的外交政策。
作为一个聪明的政治家,秦朝的开国皇帝应该深刻理解到,只有与外部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确保秦朝长期的稳定和安宁。
但是,事实上,秦朝往往采取强硬的外交政策,对外国元首进行威胁,仅凭一己之力,把周边国家统治在自己手中。
总之,秦朝的失败在于政治的失策。
他们没有转变现有的政治体
制,残酷地对待百姓,忽视外交政策,深深地摧毁了在它统治下的社会。
如果秦朝能够以正确的方法处理这些问题,也许他们能够避免失败,成就更加灿烂的未来。
反之,如果我们今天能够从中吸取教训,那么我们就可以不断地发展自己,确保民族的长久繁荣。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启示秦朝的法制体系已经僵化、秦朝的暴政使得人民无法忍受、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秦朝内部军力空虚、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等。
秦朝灭亡的原因1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1、苛政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胡亥即位。
他进一步加重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以“税民深者为明吏”,以“杀人众者为忠臣”。
他令农民增交菽粟刍藁,自备粮食,转输至咸阳,供官吏、军队以至于狗马禽兽的需要。
他继续修建阿房宫,继续发民远戍。
徭役征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农民的困苦达于极点,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已经到一触即发的地步。
2、农民起义秦二世时期,农民生活悲惨,穿牛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举行暴动。
这种种情况说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会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事业的同时,也造成了秦王朝倾覆的条件。
所以西汉时的贾山谈到秦代“群盗满山”的情况时说:秦始皇在世时,他的统治已经在崩溃,但是由于皇帝以及开国大臣在镇压,没有人敢于和政府对抗。
3、秦始皇自身的奢华秦统一以后的十几年中,秦始皇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多次的大规模战争,完成了巨大的国防建设和土木建筑。
据估计,当时全国的人口约为一千多万,而当兵服役的人超过二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
秦始皇采取赵陀等人的意见迁移关中50万秦人至岭南与当地人民族融合,但导致关中空虚,大大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
2秦朝灭亡的启示1. 任何政策的推行都要考虑人民最大限度的承受能力,都不能以破坏社会生产力为代价。
2. 治国之道要以民为本,爱惜百姓,不能严刑重法,苛捐杂税。
否则迟早都会自取灭亡。
3. 斩草要除根,灭亡秦朝的其实不是农民起义而是那些灭六国遗留下的贵族,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秦——统治残暴,相权过大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来看,秦朝的统治是相当残暴的,受商鞅变法的影响,统一后的秦朝依然是严刑峻法,稍有不慎便上酷刑,诛连九族,并且劳民伤财,修筑阿房宫,使当时的百姓在繁重的徭役下难免产生反抗的情绪,最终在一次次的斗争中灭亡。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丞相权力过大,虽说是三公九卿制,但权利依然侧重于丞相,人们都说是奸臣赵高灭亡了秦国,然而赵高没有丞相李斯这个靠山,怎能让自己的计谋一步步得逞?在自己当了丞相后更加大权在握,变本加厉,滥杀大臣,导致众叛亲离,使秦朝一步步走向灭亡。
汉——郡国并行,重用外戚汉朝自统一后,汉朝也曾仿效秦朝实行郡县制,但之后为了凸显尊严,巩固统治而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实质上是郡县制与分封制的结合,大肆分封诸侯,重用外戚,但其结果非但没有巩固中央集权,反而爆发了七国之乱,地方诸侯权利过大,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在与诸侯的较量中,由于连年的征战,耗损了国力,导致汉王朝走向灭亡。
唐——藩镇林立,危及中央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无论科技、武器、农业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灭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于藩镇,唐朝统一后在全国设藩,将臣子封为节度使,去管辖各个地区,最终导致地方权力严重膨胀,引发了安史之乱,从此之后,唐王朝在一次次的动乱中(如:黄巢起义、王仙芝起义)风雨飘摇,最终灭亡。
宋——重文轻武,兵力不足宋朝借鉴唐朝的覆灭,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女后、宗室、宦官的擅权,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以及防御辽、夏等侵扰,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包括职官、军事、科举、法律等制度,并实行三司制,使中国古代自宋朝中央集权完胜地方分权,地方分权再无力与中央集权相抗衡。
宋朝统治者认为,要加强统治,就必须削弱武将的权利,为此实行收精兵,杯酒释兵权,武将没有了兵权,使得宋朝在战斗中兵力弱小,兵与将配合能力差,在与夏、辽、金、蒙古的战斗中处处被动挨打,一味求和,经过几年的战斗后终被打垮。
试析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历史原因(可编辑)* 试析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历史原因一未能处理好与被灭亡的六国遗民的关系可以先看一个例子:武王伐纣,攻入朝歌之后,对于纣王的尸体,先是射了三箭,然后又割了纣王的头,对纣王宠幸的两个已经自杀了的嬖妾,也是处以这样的惩罚。
但与此同时,对于商朝上层的王公贵族,武王则不吝封赏,命纣王的儿子禄父继续管理殷商的民众,释放了被纣王囚禁的箕子,表扬了商容,祭扫了比干之墓,又“释百姓之囚”,赦免了众多犯人。
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武王不仅缓解了与商朝王室贵族的关系,避免了他们发动民众抵抗周朝,也进一步显示了自己在道德上的正义性,淡化了自己夺权的暴力色彩,为周政权赢得了广泛的民心。
秦朝在陆续扫平六国的过程中,在对待六国王公贵族的政策上,则采取了赢者通吃的手段,将他们作为战利品全都俘虏到咸阳,对于他们的家属尤其是妻儿子女更是极尽侮辱,“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在对待六国百姓方面,秦国也是视其为俘虏来的奴隶,派发繁重的劳役。
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秦始皇少年时曾和父亲一起作为人质而居住在邯郸,当赵国被攻破后,他作为胜利者又到了邯郸,但却并没有访问故旧,以示友好,而是将那些与他外婆家有仇的人一律斩杀,“皆坑之”。
粗暴对待六国遗民的做法,不仅没有完成新政权建立后急需的“民族和解”,反而在六国遗民的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也可以看一个例子:刘邦的重要谋臣张良,其家族五世相韩,是韩国的贵族遗民,他在秦始皇东游之时,就曾雇请大力士,以铁锤在博浪沙阻击秦始皇车队,他这么做的动机就是“为韩报仇”,乃至于他后来倾心尽力辅助刘邦,为的也正是要灭掉秦朝。
当各路义军风起云涌之时,这种未能妥善处理前朝遗民问题所带来的后果便显现无疑了。
七十岁的范增出山投奔项梁项羽叔侄,提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要他们请出楚怀王的后裔,以作为号召的旗帜。
为什么楚怀王的后裔还有如此大的号召力,就是因为秦朝粗暴对待楚国遗民,反而使得那些遗民怀念起曾经的怀王。
秦帝国的灭亡与暴政有关吗?公元前210年的那个冬天,秦始皇,也就是当年的秦王政,在第4次东巡的路上,告别了他殚精竭虑,耗尽毕生心血所创建的帝国,带着些许遗憾与世长辞。
令他至死都耿耿于怀的是东郡石头上的几个字:始皇帝死而地分。
的确,一语成谶,在秦始皇逝世的3年后,雄霸四海的秦帝国轰然坍塌。
我在写这篇文章开始的时候就说过,要摈除以贴道德标签为主视角的读史方法,而“暴政”论就属于典型的贴道德标签。
首先,暴政的说法很有妖魔化的嫌疑,缺乏公正的色彩;其次,暴政并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只是种很模糊的形容,由于时代、立场以及个体的理解差异,对这个问题的衡量尺度莫衷一是,不便于对历史的规律进行精确的提炼。
假定有暴政存在,至多也就是把当时秦帝国政府秉承的基本治国方针———严刑峻法拿来当做标准。
而按照这个标准,试问,两千年中国历史上,还有不是暴政的朝代吗?就史料而言,率先诬秦“暴政”的汉朝,也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他们司法当局手中的法律武器不如秦朝的那样全面,或者明显地没有那样严酷。
况且,所谓的“暴政”真的就是维系政权与统治的天然大敌么?这似乎又未必。
我们来看一段真实而有趣的故事: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的罪犯,詹·埃里克·奥洛森与克拉克·奥佛森意图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内最大的一家银行。
在他们发觉抢劫行动失败后,采取了挟持人质作为自保手段,被挟持的人质均为银行内职员,共有4人。
此后,为保证人质安全,警方与歹徒保持僵持状态长达130个小时。
最终,事件因歹徒放弃抵抗并释放人质而结束。
然而在这起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这4名遭受到挟持的银行职员,仍然对绑架他们的人显露出怜悯的情感,他们不但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绑匪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他们都表明自己并不痛恨歹徒,相反却表达出感激之情。
他们的理由是,绑匪们非但没有伤害他们,反而对他们照顾有加,而对警察及司法机关却采取了敌对态度。
第1篇一、秦朝灭亡的历史背景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的建立,结束了战国时期长达数百年的分裂与混战,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然而,秦朝的统治却极为短暂,仅仅存在了15年。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部矛盾,也有外部压力。
二、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1. 严苛的法律制度秦朝实行了一系列严苛的法律制度,如焚书坑儒、连坐制度等。
这些法律制度严重打击了人民的思想自由和人身自由,加剧了社会矛盾。
焚书坑儒使得儒家文化遭受重创,导致文化断层,使得社会道德沦丧;连坐制度使得人们互相猜疑,社会风气败坏。
2. 重税政策秦朝实行重税政策,使得百姓负担沉重。
据《史记》记载,秦朝时期的赋税高达十分之一,农民生活困苦。
此外,秦朝还实行徭役制度,强迫百姓从事劳役,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短缺。
3. 军事征伐秦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进行了大规模的军事征伐。
长期的战争使得国家财政空虚,民不聊生。
战争还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削弱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4. 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矛盾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削弱了地方势力。
然而,地方势力并未完全消亡,反而因中央集权而积蓄力量。
在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5. 统治者残暴秦始皇、秦二世等统治者残暴无道,不顾民生疾苦。
秦始皇为了修建陵墓,征发大量民工,使得民不聊生;秦二世更是荒淫无度,导致国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6. 农业生产破坏秦朝实行均田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
土地兼并使得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奴隶,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三、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秦朝灭亡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1.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民众的支持。
统治者应当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才能巩固国家政权。
2. 政治改革要循序渐进。
秦朝的严苛法律制度和重税政策,都是由于改革过于激进而导致的。
政治改革应当充分考虑社会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新素养·史料实证】1.《过秦论》载:“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秦朝由不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
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A.推行郡县制B.徭役繁重C.赋税沉重D.刑罚残酷【答案】A【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可知,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推行郡县制,这样就巩固了统一,推行郡县制不是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秦朝实行暴政,表现在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严酷的刑法,这些原因最终导致秦朝速亡,BCD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故选A项。
【新素养·历史解释】2.秦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它的成功,是建立了高效的汲取制度;它的失败,是这套制度没有可以约束它的力量,导致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
该观点最能说明秦朝灭亡的原因是()A.法家思想的影响B.中央集权制度C.秦末农民大起义D.秦朝残暴统治【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它汲取过度,超过了民众的承受力”和结合所学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赋税、徭役、兵役沉重,秦朝的残暴统治是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D项正确;法家思想的影响和秦末农民大起义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项;中央集权制度与秦朝的灭亡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
故选D项。
【跨学科·语文与历史】3.秦简记载:“五人行盗,赃物在一钱以上,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
”这一记载说明秦朝()A.赋税沉重B.刑罚残酷C.偷盗猖獗D.徭役繁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断去左足,并在脸上刺刻涂墨,判为刑徒”可知,秦朝的刑罚非常残酷,轻罪便会重罚,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刑罚问题,无法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重等问题,排除AD项;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对于偷盗的轻罪重罚,无法说明秦朝偷盗猖獗,排除C项。
故选B项。
秦朝亡于管理滞后:企图简单粗暴了事
文/刘黎平
所谓秦朝暴政的背后反映的是管理者缺乏自信企图简单粗暴了事的心态
史上那些暴政《古文观止》名篇探秘系列
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秦帝国都是一个奇迹。
正面,它留下了中国最长久最实用的管理遗产:郡县制。
朝代像走马灯一样换,共和制取代君主制,但郡县制牢牢地树立在我们的管理制度里,丝毫不动。
反面,它留下了中国最深远的管理悲剧:短短15年,它就被推进了历史的焚化炉,化成一缕并不光彩的黑烟,消逝。
不像汉、唐这些王朝,会在历史的地平线上留下‚夕阳无限好‛的惋惜和感叹。
它以管理著称,以管理取胜,最后却因管理而失败。
贾谊的《过秦论》对这种管理悲喜剧作了个总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秦朝为什么没有采取这种管理模式?
曾经的管理神话:打造过一个纯法制王国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西北,就有过一个比较理想的纯法制国家:秦。
证据:来自一份考察报告,报告名称为《荀子强国篇》。
考察者:儒家人物荀子教授,考察时间不详,但可以定位在战国末期。
考察过程描述:歌厅里没有靡靡之音,大街上没有奇装异服,老百姓很顺从管理层,而管理层‚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进入首都,观察京官们朝九晚五干些啥:早上出家门去上班,下午出办公室回家,其间没有一个在网上炒股聊天的,也没有一个半路跑出去喝茶泡吧的,大家规规矩矩上班。
‚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
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
办事效率如何呢?处理政事听取诉讼等活动,没有任何延滞拖沓的:‚百事不留‛,部门之间不踢皮球,监狱里没有收押超期的嫌犯。
考察评语1:治之至也。
也就是说达到了管理的最高境界。
考察评语2:民有古风,官有公心。
最重要的是‚公心‛,以公为心,就是以国家法令规章为心,不以私人利益为心。
依法唱歌,依法穿衣,依法上班,依法办事,这是一个法制典范。
一个强大的集团,必定是一个管理良好的集团。
所以,靠着严格有效的管理,秦统一天下,从秦国变成秦朝。
可谓以管理取胜。
先进管理不被接受:六国人早就抗拒秦的制度
不过,对于专家的话,老百姓不一定信。
荀子将秦国的管理说得天花乱坠,六国的百姓却不太接受。
看下面一个案例。
公元前262年,韩国上党被秦军孤立,上党的老百姓纷纷往赵国跑,却不往秦国去。
为什么?因为‚不乐为秦‛。
上党人就不乐意当秦国人。
而且天下人都‚不乐为秦之日久矣‛,也就是说我不想当秦国人已经很久了。
你管理好怎么啦?我六国人不稀罕。
因为没有人情味,个个要考核,家家要牵连,这样没有人情味的国度,人生有什么乐趣呢?
西北的百姓吃苦耐劳,杜甫说:‚况复秦兵耐苦战‛,那种整齐划一,严酷无情的管理比较奏效,但移到东方就未必。
这个在统一前就暴露出来的管理的人性化、差异化问题,并没有引起秦国管理者的重视。
从秦始皇到秦二世,一直实行大规模的基础建设,楼堂馆所建设,边防建设,陵墓建设,将天下男子都视为苦力,将天下女子都视为农业生产主力。
全天下2000万人口,有400万在修长城,修骊山陵,修阿房宫。
或者从事战争。
我们试想一下,那些娇滴滴的中山地区女子,本来是娱乐界超女的不二人选,你却叫她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去插秧收割;齐国的男子喜欢耍耍剑,正经的时候做点盐生意,你却叫他挽起袖子去搬砖头修长城;再如刘邦哥,就喜欢喝喝酒,泡泡美眉,然后说点大话,你却叫他带着斗笠,穿着蓑衣去押送苦力。
天下人不喜欢什么,你偏要天下人干什么;天下人喜欢什么,你偏不准天下人干什么?尽让人干不乐意的事。
哪有这样的管理制度?
最拙劣的管理方法就是让大家觉得不自在,不爽,严重违背人的天性,贾谊在《过秦论》里说‚仁义不施‛。
什么是仁义?就是恰如其分的管理方法,就是具有人性化的管理风格,严格而不严酷,肃穆而不肃杀,过去处于攻的态势,你可以不仁义;现在处于守的管理地位,你不得不仁义。
可该仁义了你不仁义,就是管理制度滞后。
管理滞后造成很大的管理问题。
管理滞后带来的后果:法制过分严苛导致司法腐败
人人说秦施行暴政,暴政后面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是一种不自信的管理心态。
管理者由于对自己的智慧没有信心,他们会采取一种粗暴的管理办法,这样会省去很多耐心细致而辛苦的工作。
秦的管理者顾虑到管理范围扩大,人员更复杂,自己却没有耐心和智慧去打造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制度,于是干脆一刀切,一律以严酷的态度来对待,正如樊哙所说:‚杀人如不能举‛,杀人生怕不能杀光。
两次迟到改变秦朝
过分严苛的法制并不能有效地管理,相反的,倒是方便了那些操作法制的官吏,掌握人民生死大权的他们,找到了徇私舞弊的机会。
秦朝的法制终于走向腐败的一面。
案例一:项羽的叔父项梁,曾经在栎阳县犯法入狱,但他通过熟人写信,让栎阳县司法官吏司马欣人为地及早结束案件,让自己没事出狱。
项梁出狱,又杀人,也没被逮着,带着项羽逃到吴中。
案例二:又是项羽的叔父:项伯。
也曾经杀人,结果被张良想办法救出。
从这两桩民间刑事案件来看,嫌疑犯和刑事犯罪分子可通过一封信摆脱司法程序,犯有杀人罪可以逃避惩罚,秦朝的司法也够烂的了。
司法的腐败导致治安恶化,下面的案例最具有说服力。
公元前217年某夜,秦始皇带了四个武士微服私访,在兰池,他们碰到了民间武装,‚逢盗兰池‛。
这帮势力居然让秦始皇‚见窘‛。
一度陷入窘态,可见治安的状况有多么糟糕,而且还是在天子脚下。
在严苛的法之下,项梁项伯这样的江洋大盗没事,遵纪守法的老百姓却遭殃。
往前线服兵役,如果迟到就要处斩。
这条管理措施明显不符合统一后的事实。
钱穆认为,七国时期,各国地域狭小,限定服役人员短期内赶到边关是现实的,但统一后疆域扩大,再这么限时要求就不现实了。
人对遵守不了的制度和达不到的要求是会反弹的。
既然我赶不到,我干脆迟到好了;既然迟到要处死,那我干脆推翻这套管理体制好了。
于是,两次著名的迟到事件改写了秦帝国的历史:陈胜吴广迟到,刘邦迟到。
管理者心态变化:秦始皇或想改变方法秦二世却跟不上了
嬴政的政治理想到底是什么?他的心态有没有过变化?我们且从碑刻里找蛛丝马迹。
从秦始皇的碑刻看秦始皇的政治理想。
从碑文看,秦始皇还是很有民生观念的。
他并不忌讳‚仁义‛,而且想要老百姓(黔首)富起
来,让男人在田里乐呵呵地劳动(男乐其畴),让女人安分守己地纺纱织布(女修其业)。
秦始皇的心态也在变化。
公元前211年,使者在华阴收到一块玉璧,还捎上一句话:‚祖龙今年死‛。
祖龙,即秦始皇。
剥去这个事件的神话外衣,其实它是民间信息的反馈,民间在诅咒秦始皇快点死。
秦始皇并没有像以往那样勃然大怒,搜捕传言人,而是‚默然良久‛。
他似乎在反思。
接下来他进行人生的最后一次巡游,一路上他在想什么?不得而知,但是临死前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让长子扶苏回来主持丧事‛。
这道遗旨,按照赵高推论,就是继承皇位。
而长子扶苏当初就是因为反对父亲的暴力路线而贬谪去守长城的,秦始皇的决定,透露出一个重要风向:他希望通过仁义的扶苏改变管理制度。
然而,历史已不给秦帝国易辙的机会。
一场阴谋让胡亥登基了,而仁义路线的可能执行人扶苏被害。
国民还是寄托了很大期望给秦二世的。
贾谊说:‚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
天下人拉长脖子等他改变。
然而秦二世对自己很没有信心,他最怕的是百官看见他在管理上的无能。
赵高揪住了他的缺点说:‚皇上您公开处理政务,万一被臣下看见短处,‘示群臣短也’,岂不是损坏您的威信吗?‛秦二世于是干脆做沙漠里的鸵鸟,躲在深宫不见百官。
一个心智都很弱的管理者,当然没有自信心去改变管理方法,只有将原有的严酷管理方法强化下去,‚用法益刻深‛,让懦弱无能的自己保持一种神秘感、肃杀感,他这样才有安全感。
这个时候的秦二世,其实已经患上自闭症。
一个患有自闭症的管理者,连员工都不敢见,这家公司还能发展到哪里去?当然是破产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