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林业产业 繁荣农村经济——吉林省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调查
- 格式:pdf
- 大小:302.72 KB
- 文档页数:3
吉林省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
王智玉;宫本
【期刊名称】《江西农业》
【年(卷),期】2017(000)02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关注林业的发展问题.吉林省是森林较少的地方,林业发展值得社会关注.基于此,分析吉林省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介绍林业发展的问题,最后给出几点关于林业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给予相关学者一点启发.
【总页数】1页(P85)
【作者】王智玉;宫本
【作者单位】吉林省集安市花甸镇林业工作站,吉林集安 134215;吉林省集安市头道镇林场,吉林集安 13421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化工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 [J], 王小芬;
2.我国现代林业发展中林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刘旭华
3.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提升对策 [J], 柴守安
4.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提升对策 [J], 罗瑞;贾晶岩
5.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提升对策 [J], 李宏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一、加强领导,引导鼓励发展林业作为我市的基础和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林业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林业产业办公室指导全市林业产业的发展。
为鼓励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组织一次规模影响大的林业产业专题会议,先后围绕人参、山葡萄、五味子、林蛙及林蛙油、木材精深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召开现场观摩活动。
同时,引导和鼓励大的民营资本进入林业产业,提供专项扶持资金,现场帮助林业产业重点企业解决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市人大、市政协也多次组织开展林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调研,研究如何发展林业经济,市政府也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破解人参产业、木材精深加工等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难题。
二、科学规划,明确发展目标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参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标准化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编制了《集安市林业产业发展十年规划》,为全市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特别是对园参、西洋参、林下参、中小药材、生态沟建设、国家级五女峰森林公园二期工程等工作进行视察指导,形成了全社会高度重视林业产业发展的氛围,为林业产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切实指导好全市林业产业发展,我市曾多次组织林业产业专题调研组对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
通过调研,我们结合实际,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确定了以板栗、红松果林、山楂、苹果梨为主的经济林和以杨树、刺槐为主的速生豐产用材林及依托于林地种养植业作为全市林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与此同时,我们坚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抓林业产业。
通过扩大规模,突出特色和树立品牌意识,提高林产品知名度,提升其市场竞争力。
在林业产业发展中变“发展什么卖什么”为“市场需求什么发展什么”,紧盯市场需求。
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推动,促进了我市林业产业健康发展。
三、依靠科技,提升发展层次为提升林业产业发展层次,在全面扩张产业规模的同时,我市林业、科技、农业、发改等部门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为林产品企业报项目、搞技改,推进产业和技术升级。
集安市集安位于吉林南部边陲,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对朝三大铁路口岸之一,新兴的边境、生态、文化旅游城市。
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
前37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高句丽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建立政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区),集安作为高句丽都城长达425年。
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又经历了渤海、辽、金、元、明各朝。
清光绪28年(1902年)建立辑安县,1965年改为集安县,1988年5月改为集安市,1988年7月被省政府确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将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远眺中朝边界鸭绿江集安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集安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古老城市,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公元3年高句丽的第二代国王——琉璃王迁都集安。
集安作为高句丽的国都历时425年,经历了十九代王,是当时东北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
古代的灿烂文化在集安境内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世界级)、洞沟古墓群、丸都山城(国家级),其中高句丽古墓群七十五座、古墓万余座,号称“东方金字塔”的大型王陵十余座——将军坟最为雄伟。
还有号称“海东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号称“东北亚艺术宝库”的壁画墓二十余座,数五盔坟的壁画最绚丽多彩。
集安文物古迹对研究中国历史与考古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集安是一座美丽的边陲小城。
幅员面积:3354.9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3.5%。
特别是五女峰国家森林公园,园内有风景秀丽的自然风光,似一幅永恒的画卷展示在世人面前。
集安位于东经125°34′33″~126°32′48″,北纬40°52′7″~41°35′18″之间,属于季风性湿润气候。
这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山野植物分布均衡,被人们称为吉林省的“小冮南”。
集安市特色产业发展良好佚名【期刊名称】《吉林农业》【年(卷),期】2016(000)020【总页数】1页(P27)【正文语种】中文近年来,集安市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效显著。
一、特产经济实现快速增长。
2016年全市特产业预计实现总产值70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
特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左右。
人参产业助农民增收作用最为明显,2016年人参种植业预计实现产值14亿元,是2012年的2.5倍,年均增长20%。
全市人参种植户6200户,户均年收入近21万元。
仅发展非林地栽参项目,就带动从业人员12000人,人均年收入3万元。
全市涌现出一批特产业专业镇、专业村,致富带头人,青石镇的山葡萄、秋皮村的林下参、清河村的香菇、果树村的水果、地沟村的蓝莓等远近闻名。
二、标准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坚持参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按照“控制林地人参、大力发展非林地人参和林下参”的思路,目前,全市林地人参缩减至1.1万亩,非林地人参发展到1.5万亩,林下参发展到15万亩。
实行测土栽参,从源头保证人参质量安全。
建设长白山品牌原料基地2100亩。
推广人参规范化栽培技术,按照人参GAP技术规范种植的基地面积达到1万多亩,占总面积的40%。
集安市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市。
调优山葡萄品种结构,“公酿1号”从8000亩减少至3500亩,优良品种“北冰红”从500亩发展到5000亩,全市山葡萄种植面积发展到2.1万亩。
制定了《集安鸭绿江河谷山葡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进行了架式改良试验、示范、推广等工作,引导种植户由追求产量向追求质量转变,共建立试验基地3处,示范基地30处,示范面积达到2000亩。
集安市山葡萄基地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龙头企业培育成效显著。
全市人参加工企业发展到126户,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户,省级3户。
康美新开河公司4000吨生产线正式投产,集安人参总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跃居全国第一,可辐射带动整个长白山人参产区。
集安市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私有林场彰显魅力摘要:现代林业发展必须培育现代林业的经营主体。
集安市自2004年开始兴建私有林场,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私有林场13个,经营面积7363.42公顷,在当前林业生产中彰显魅力。
关键词:林业;经营;私有;林场私有林场,一个起源于欧美的舶来名词。
通常定义为:以家庭为单位,从事适度规模、标准化的林业生产,并销售品牌林产品的一种新型林业生产经营组织。
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林农通常在自有林地上经营,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林地经营。
林场主本人及其家庭成员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早期私有林场是独立的个体生产,在林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生产的林产品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生产者自有品牌,并且有完整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质量更有保障。
我国私有林场起源较早,资料记载:1894年,德国传教士华德胜在胶东山区费县传教时,利用当时传教士的特权,通过教徒低价收买山林1400余亩建立林场,并在大庵旧址建别墅,雇工造林。
现代林业发展必须培育现代林业的经营主体。
近年来,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我国在集体林中积极探索林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培育林农专业合作社基础上,根据集体林业发展新的趋势,又从现私有林场这种比较符合我国实际的发展模式。
作为继育苗、造林、林产品经营大户、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之后的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私有林场”,如今在集安市悄然兴起。
市林业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开始,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私有林场13个,经营面积7363.42公顷(110451.35亩)。
1 大户升级成法人和育苗、造林大户相比,私有林场最大的不同是其经过主管部门审批、工商部门注册、有法人代表、林场章程,企业化程度高。
在集安市,人们将其定义为:以私有经营者为基本组织单位,通过租赁和转包等形式受让经营者流转出的林地,并依法取得法人资格,从事适度规模的林业生产、旅游观光、加工和销售的新型经营组织。
集安市林地资源丰富,林业用地面积285880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262005公顷,林业产业和依附林业的产业项目较多,9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二、三产业,所以经营者自发流转承包林地现象较多。
山林将成为集安市农民的真正财产作者:赵义云史艳梅张绪成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8年第10期集安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市,74%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集安市的真实写照。
集安市现有集体林面积占全市林业总面积的80%,总蓄积1064万立方米,总经济价值至少在31.92亿元以上。
改革开放初期,“一分田”上的“包干到户,包产到户”星星之火,在集安大地迅速燎原,17.6万人口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
可全市农民人均拥有山林面积19.5亩,是人均拥有耕地面积的39倍的“八分山”活力却一直难以迸发。
半个多世纪以来,虽然历经分林到户、山林入社、山林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林业“三定”(划定自留山、确定责任山、稳定山林权),“八分山”里产权依然虚置,责、权、利严重不统一,林业产出率低,区域发展仍然落后,农民“守着金山要饭吃”。
只有“一分田”的发展,肯定不是农村科学发展之路,也难以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不继续推进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八分山”的改革,难以解放林业生产力,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八分山”上的22.6万公顷集体林地,是全市重要的土地资源,是林业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农民重要的生活保障。
必须把农民的生产资料从耕地向山地林地扩展,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平地”向“山地”挺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核心是:“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这是农村生产力的又一次大释放。
包山到户、包林到户,农民有了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成了山林真正的主人。
还山于民,还利于民,还权于民,林业体制改后农民迸发出来的热情和积极性,正转化为实现林业生产力大解放的不竭动力。
集安市这次参改3.4万户,12.8万人,参改林业用地面积292万亩,均山、均林到户率达到了70%。
以往改革的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农民的思想理念发生明显变化,从林改前的“要致富,偷砍树,一夜变成万元户”,到林权制度改革后“要致富,快种树,几亩就成万元户”,护林、造林、育林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把林地当田耕,把树当菜种,把资源当产品,山林产出率明显提高,森林资源明显增长。
集安市林下经济产业参业的发展之路作者:孙曙光郑德生李德生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3年第9期孙曙光郑德生李德生集安市总幅员面积331917hm2。
其中,林业用地285880hm2,占总面积的86.1 %。
森林覆盖率84.1%。
是一个“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市。
发展林下经济条件得天独厚。
具有悠久的人参历史文化和丰富的人参资源,人参产量分别占吉林省的18%、全国的15%。
在整个中国人参产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比拟的文化优势、区位优势、加工优势、品牌优势、市场优势及政策优势。
集安市是吉林省人参的主产区之一,是全国边条参的唯一产区,素有“参茸故里”、“中国人参之乡”之美誉。
2012年,全市现有在山人参面积1235公顷(约52万帘),其中边条参412公顷(约17万帘),扒参120公顷(约5万帘),西洋参703公顷(约30万帘)。
全市林下参播种面积达15万亩,其中1—5年3万亩,6—10年10万亩,10年以上2万亩,产量7吨,销售收入8500万元。
参业总产值实现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1%,比五年前翻了两番。
参业税收实现1.8亿元,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25%,参业农民人均增收35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
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多年来,集安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人参产业发展,当成发展林下经济产业来抓,通过正确引导、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强化科技支撑,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使全市人参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
市政府成立了人参经济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了人参产业发展中心,出台了《关于加快人参经济发展的意见》等系列文件,加大了对人参标准化基地建设、科技研发及企业培育的扶持力度,实施“一站式”服务。
在林业生产上,采伐迹地实行林参间作。
在土地流转、征地拆迁、项目审批和建设方面给予人参产业最优惠的政策扶持,为人参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是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集安市森林资源现状分析评价作者:李金清来源:《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年第11期李金清(吉林省集安市林业局,吉林集安134200)摘要:集安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山区,森林资源丰富,生态区位重要。
通过对全市森林资源特别是对有林地资源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相应的结论,为今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经营对策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森林资源;分析评价;经营对策1前言集安市地处吉林省东南部,位于东经125°45′~126°30′,北纬40°52′~41°35′之间,东北与白山市接壤,北、西北与通化市、通化县毗邻,西、西南与辽宁省桓仁县和宽甸县分界,东、南以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满浦市和慈城、渭源、楚山3郡相望,边境线长203.5km。
全市幅员面积331 331hm2,整个区域全部位于长白山向南延伸地带,境内山峦叠嶂,江河纵横,河谷交错,山势陡峭,峰多险峻,形成了“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地理地貌。
这里春风早度,秋霜晚至,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7.2℃,降水量888mm,日照时数2 284h,无霜期岭南165天、岭北140天,从光、热、水三大要素看,适宜各类生物的生长。
全市拥有野生植物1 3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00余种,分132科。
野生动物种类有51科98种。
因而,集安市也有着“塞外小江南,国家生态园”之美誉,生态区位重要,森林资源丰富。
全市林地面积287 604.7hm2,占总经营面积的86.8%;有林地面积269 274.05hm2,占林地面积的93.63%。
活立木总蓄积量2 316.2万m3,其中:人工林蓄积399万m3,森林覆被率81.9%,集安市因此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森林生态系统中类型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特色最鲜明的子系统之一。
全市年平均采伐出材量4万m3,造林1333hm2。
2森林资源现状根据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吉林省延边州森林调查规划院和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于2013年共同开展的集安市第三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又通过组织各级森林资源管理人员对2014年度全市各地类面积、蓄积、消长量及其他林分因子进行现地核查、内业调整,得出了截至2014年底集安市森林资源数据,使全市森林资源档案数据得到了及时准确的更新。
集安市森林资源现状及经营建议作者:范立国于宏伟金松石王毅杰郭彦林来源:《绿色科技》2014年第12期摘要:针对集安市的森林资源现状作出了评价,并对今后在森林资源管理和利用方面提出了经营建议。
关键词:森林资源;现状评价;经营建议中图分类号:F3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4)120035031森林资源现状集安市位于吉林省南部,北邻通化县、白山市,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隔江相望,西南接辽宁省宽甸县、桓仁县。
地理位置为东经125°34′~126°34′,北纬40°52′~41°35′。
全市总面积为331331hm2。
其中:林地面积287681.1hm2,占全市总面积的86.83%;非林地面积43649.9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3.17%。
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70279.5hm2,占林地面积的93.94%;疏林地面积31.2hm2,占林地面积的0.01%;灌木林地面积4779.3hm2,占林地面积的1.66%;未成林地面积5543hm2,占林地面积的1.93%;苗圃地面积15.8hm2,占林地面积的0.01%;无立木林地面积1602.7hm2,占林地面积的0.56%;宜林地面积714.3hm2,占林地面积的0.25%;辅助生产林地面积4715.3hm2,占林地面积的1.64%。
全市活立木总蓄积22141088m3,其中:有林地蓄积21980862m3,占总蓄积的99.28%;疏林地蓄积280m3;散生木蓄积143145m3,占总蓄积的0.65%;四旁树蓄积16801m3,占总蓄积的0.07%。
2森林资源评价2.1森林资源消长变化评价集安市2000年调查年总生长率为3.83%,年净生长率为3.33%,年总消耗率为2.87%,年采伐率为0.96%,年乱伐率为1.18 %,年净增率为0.97%;2013年调查年总生长率为4.61%,年净生长率为3.96%,年总消耗率为1.92%,年采伐率为0.49%,年乱伐率为0.42%,年净增率为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