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重点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85.00 KB
- 文档页数:9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中国医学的教科学和实践体系。
《伤寒论》由明代医学大家丁怀明撰写,历时十余年而成,共有一百三十一章,是关于古代认识的疾病和自然病原学的有价值的资料。
《伤寒论》又称《伤寒全书》,是中医学中一个经典的学术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古老的医学经典之一,有“五经全书之首”之称。
《伤寒论》结合经、古籍、实验,对古代医学的产生、发展和中医典籍中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刻而深入的研究,融会部、内科、外科、针灸、拔罐、食疗、药饮六科保健原理,是一部介绍和研究中国上古医学至明清时期发展史的著作。
《伤寒论》思想体系以“五性”和“五味”为主,认为病的产生与营养、性质、气候以及人的自然本性、情绪及服药护理有关,以“六经”为模型,把病理诊断划分成六种,并把治疗方案严格按照季节变化而变换。
“上恶治本”是《伤寒论》的核心理念,这就是把病因作为治疗起点,在对本源病因祛除的基础上,采用攻肾壮阳、行气止痛、逐毒去瘀等方法,根据病人体质特点,综合施治,积极把握治疗动向,使病情得到根本的缓解,是今天中医内科的基本治疗原则。
一是对《伤寒论》的导读和学习,要求考生了解《伤寒论》思想体系和理论构成,了解《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科学实用的价值。
二是重点考查《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学说中有关腑脏、病理特点、治病思想以及对六经的理解。
三是关于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考查,要求考生熟悉《伤寒论》处方调理要领,能正确诊断病因,并有效地选择治疗药物,从而掌握中医的辨治方法,给病人提供科学的治疗。
总之,《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硕果仅存,它的思想对今天的中医临床实践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是中医学者不断深入研究、发展的重要基础参考资料。
只要考生能全面把握《伤寒论》的学说内容,并能在实践中有效掌握《伤寒论》中有关脏腑、病理特点、治病等方面的内容,以及诊断、鉴别及治疗的要领,就能够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
1.白饮:指米汤。
2.客气:即邪气。
因邪从外来,故称客气。
3.麻沸汤:煮沸之水。
4.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5.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6.温粉:炒温之米粉。
扑在皮肤上,用于止汗。
7.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8.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9.伤寒: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10.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11.合病:二经或二经症状同时出现,无先后次第之分。
12.并病:一经症状未罢,另一经症状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
13.心中疼热:自觉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14.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6.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症候。
表现为证情危殆而反思饮食。
17.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18.晬时:即周时,一昼夜24小时。
19.少阴病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0.温温:心中自觉蕴结不舒。
21.脉暴出:脉搏突然浮大。
22.数更衣:大便次数多。
23.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24.下厥上竭:因阳气虚于下而厥逆,故称下厥;因阴血出于上而耗竭,故称上竭。
25.苦酒:即米醋。
26.泄利下重:下利重坠不爽感。
27.和令相得:即调和均匀。
28.坼:裂开。
29.噫气:即嗳气。
30.谵语:神志不清,胡言乱语,多声音高亢。
31.心中懊恼:心中烦闷殊甚,莫可名状。
32.项背强几几:南阳地区方言,有拘紧、固缩之意。
项背强几几,形容项背拘紧不适,转动俯仰不利之状。
33.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34.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伤寒论序知识点总结本文主要对伤寒论的主要内容、认识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对伤寒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
一、伤寒病的概念伤寒病,是一种由外感邪气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征为高烧、寒战、恶寒、头痛、咽喉痛、肢体酸痛等。
这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病,传染性强,易在人群中流行。
伤寒论对于伤寒病的概念、病因、病机、症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后人对伤寒病的认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伤寒病的病因病机1. 伤寒病的病因: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因主要是外邪侵袭。
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等不同属性,其中以风邪、寒邪侵袭最为常见。
在特定的季节和环境下,人体的抵抗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袭,引发伤寒病。
2. 伤寒病的病机:伤寒论认为,伤寒病的病机主要是邪热侵袭人体,引起气血郁滞,瘀阻经络。
在病理上形成了外邪束表,内邪束里,导致寒热错杂、气机阻滞的病理变化。
三、伤寒病的症状及辨证1. 伤寒病的一般症状:伤寒论对伤寒病的一般症状进行了详细论述,包括高热、恶寒、寒战、头痛、咽喉肿痛、肢体酸痛等。
这些症状是伤寒病的典型表现,也是辨证的重要依据。
2. 辨证施治:伤寒病的辨证与治疗是伤寒论的重点内容,主要包括辨别病邪属性、辩证施治等方面。
伤寒论提出了“阴阳离别”、“表里虚实”、“寒热错杂”等辨证要点,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治疗原则及方法1. 治疗原则:伤寒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里、辨证施治等。
其中,解表是伤寒病治疗的首要原则,意在解除外邪束表,恢复正常表里关系;清里是伤寒病治疗的根本原则,意在清除邪热,调和气血。
2. 治疗方法:伤寒论提出了一系列治疗方法,包括汤剂、吐下、泻下、发汗、温针等。
其中,汤剂是治疗伤寒病的主要方法,张仲景根据不同的病情,提出了多种方剂,并阐述了相应的用药原则。
五、医案分析伤寒论中,张仲景还通过医案的形式,对治疗伤寒病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归纳。
这些医案既是对理论的实践,也是对经验的总结。
伤寒名词解释1.伤寒:伤寒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使之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之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失溲:溲,一般指小便。
本条之失溲指二便失禁。
3.被火:火,指灸、熏、熨、温针等治法。
被火指误用火法治疗。
4.若火熏之:像烟火熏过一样,用来描述患者肤色晦暗。
5.不了了:了,完结,结束,清楚之意。
不了了,指病症基本已好,但仍有不舒适的感觉。
6.脉若静:静,静止,未变之意。
脉若静,指脉象与证候尚未发生变化。
7.脉数急:相对静脉而言的,指脉象已经发生改变。
8.行其经尽:指太阳行经之期已经完了。
9.欲作再经:指将传经于阳明。
10.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11.翕翕发热:翕,和顺之意。
翕翕发热,形容发热轻而温和。
12.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13.外不谐:外,主要指分布于体表的卫气。
外不谐,指卫气发生了病理变化而不调和。
14.遂漏不止:指不间断的小量汗出。
15.微急:轻度拘急。
16.微寒:指脉微恶寒17.目暝:指闭眼懒睁,有畏光感。
18.淋家:淋,指小便淋沥不尽、尿频量少、尿道涩痛指症。
淋家,指久换淋证之人。
19.眴:目动也,指目睛转动。
20.噎:指咽喉部有气逆梗阻感。
21.清便欲自可:指大小便尚属正常。
22.坏病:指因误治使病情恶化,,难以用六经正名者。
23.小逆:指误治引起的比较轻的变证。
24.以水灌之:指用冷水洗浴。
25.清谷:指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26.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27.丸药:指当时流行的一种具有泻下作用的成药。
28.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中医】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伤寒论重点方剂整理特别提示本篇内容仅限于中医临床医师辨证论治使用,禁止非医护人员采用,若因私自采用出现的任何后果,与本平台无关。
第一章——太明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伤寒论考试重点全面总结一、问答: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
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2.阳明病提纲:XXX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
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
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
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
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
6.厥阴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
2.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
(简述太阳病伤寒、中风的鉴别要点。
)太阳中风主症:①发热—风邪犯表,XXX浮盛,抗邪于外。
②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守。
③恶风寒—邪扰卫阳,XXX失其温煦。
④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
⑤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
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要桂枝汤)。
太阳伤寒主症:①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
②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
③无汗—寒性收引,汗孔闭塞。
④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
病机:寒邪袭表,卫阳郁遏,营阴郁滞。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要麻黄汤)。
3.猪苓汤与五苓散区别?猪苓汤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治则:通阳化气兼解。
五苓散证型:膀胱气化,表邪入腑,水发热、蓄下焦口渴、小便不利、脉浮。
治则:利水养阴清泽泻。
猪苓汤适用于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津液不足的证型,而五苓散适用于尚有表邪水蓄下焦津液未伤的证型。
证型病因病机证侯烦渴、饮不解证型:烦渴、饮不解,渴,水入即吐,兼有表证,心烦不得眠,咳而呕渴,发热不恶寒。
伤寒论重点笔记宝子们!今天咱来唠唠伤寒论的重点笔记哈。
一、伤寒论是啥呀。
伤寒论呐,那可是中医经典中的经典嘞!它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写的,这老张可真是个厉害的人物呀!他生活在那个战乱纷飞、疫病横行的年代,看到好多人被病痛折磨,就下定决心写了这本伤寒论,想救救这些受苦的老百姓。
这本书主要就是讲各种外感病的诊治方法,就像是给医生们的一本秘籍,告诉他们怎么对付那些让人头疼的病症。
二、六经辨证。
这个六经辨证可是伤寒论的核心内容之一哟!啥是六经呢?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六条经络。
不同的经络对应着不同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1. 太阳病。
太阳病就像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被攻击了一样。
一般刚开始生病的时候,很多都是太阳病。
比如说,你突然感冒了,有点怕冷,流清鼻涕,还可能会有点头疼,这说不定就是太阳病找上门啦。
这个时候呢,治疗的原则就是解表,把那些入侵身体的邪气赶出去。
像麻黄汤、桂枝汤这些方剂,就是专门对付太阳病的。
2. 阳明病。
阳明病啊,通常是邪气进入了身体里,开始在胃肠等部位捣乱了。
这个时候的人啊,可能会出现发热、口渴、大便干结等症状,就好像身体里有一团火在烧一样。
治疗阳明病呢,就得清热、攻下,把身体里的火气和邪气都排出去。
比如说承气汤,就是治疗阳明病的常用方剂。
3. 少阳病。
少阳病呢,有点像是正邪在半表半里的地方僵持着。
病人可能会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等症状,一会儿觉得冷,一会儿又觉得热,可难受啦。
这个时候的治疗原则就是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就是治疗少阳病的经典方剂。
4. 太阴病。
太阴病主要是脾胃出了问题。
脾胃可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呀,要是脾胃不好了,那身体可就没劲儿啦。
太阴病的人通常会出现肚子胀、拉肚子、食欲不振等症状。
治疗太阴病就得温中健脾,理中丸就是常用的方剂。
5. 少阴病。
少阴病就比较严重啦,说明邪气已经深入到肾和心这两个重要的脏器了。
病人可能会出现精神萎靡、怕冷、手脚冰凉等症状,这时候得赶紧治疗,不然可就麻烦了。
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伤寒论重点条文及词解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38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64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若8291、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101、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
163177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31932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
下之利不止。
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补充背诵条文】一中风表虚证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耳。
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二伤寒表实证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1. 伤寒的涵义:分广义和狭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2.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3.直中:是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者。
并病:是指一经的病症未罢,而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者。
第二章太阳病辨证论治第一节太阳饼辩证纲要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第二节太阳病本证一、中风表虚证(一)桂枝汤证12.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三)桂枝汤证兼证14.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43.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20.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62.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二、伤寒表实证(一)麻黄汤证35.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技(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P40 用量P43 理解(二)麻黄汤证兼证1. 葛根汤证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一、名词解释1、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狭义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
即为“伤寒有五”中之“伤寒”。
2、白饮:指米汤3、并病:凡一经证候未罢,继而又见一经证候者称并病4、面垢:面部如蒙油垢5、消渴:指口渴而大量饮水的症状,并非内科杂病中的消渴病6、直中:素体虚弱,感受外邪,病情无三阳之过程,而直犯三阴出现三阴证候者7、虚烦:吐下后余热所致的心烦。
虚,非正气虚,乃无形的邪热。
8、喜呕:喜,容易发生。
喜呕,即易呕。
9、谷道:即肛门10、将息:调养、休息、护理之意。
指服药后的调护法。
11、周时:指一昼夜,即24小时12、霍乱:是一种猝然发病,以上吐下泻为主要特征的急性胃肠疾病。
霍,有迅疾、急剧、骤然之意:乱,即变乱、混乱之状。
13、寒格:指上热与下寒相格拒。
14、蛔厥:因蛔虫窜扰而致的四肢厥冷。
15、虚羸:虚弱消瘦。
16、结胸:证侯名。
指实邪结于胸膈脘腹部位,以胸膈脘腹部位硬满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证侯。
17、法醋:即食用醋。
18、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19、但欲寐: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或阴血不足,均导致神失所养,出现精神萎靡不振,神志恍惚而呈似睡非睡的状态。
20、麻沸汤:煮沸之水。
21、口不仁:即口中麻木,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22、寒热往来: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作止无定时。
23、筋惕肉瞤:近义,皆指抽动。
筋惕肉瞤即指筋肉跳动。
24、合病:凡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者,称为合病。
25、中风:中,伤也。
中风,证候名,指为风邪所伤,太阳病的一种证候,与内科突然倒扑,口眼歪斜之中风病不同。
26、劳复:疾病初愈,因过劳而复发者。
27、除中: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之象。
28、清脓血:即便脓血。
29、脏厥:因肾脏真阳极虚而致的四肢厥冷。
30、喜唾:时时唾痰涎沫。
二、简答题1、伤寒提纲六大纲领及其病机○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
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
名词解释将息:调理休息,即服药后护理之法。
(P.30)叉手自冒心:两手交叉按压于心胸部位。
冒,覆盖、按压之意。
(P.78)水逆:是水邪停蓄于膀胱,气不化津,以致口渴引饮,饮入即吐的一种症状,是蓄水重症的表现。
(P.100)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指太阳之邪在表不解而化热,随经脉入里,深入下焦血分,与瘀血结滞在里。
(P.106)麻沸汤:滚沸的水。
(P.119)清血:大便出血。
(P.135)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P.157)面垢:面不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p.157)导:导有因势利导之义。
用润滑类药物纳入肛门,引起排便,叫做导法。
(p.176)谷道:指肛门。
(p.177)脾家实:实,此指正气充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p.234)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p.267) 出汗:只用微火炒蜀椒至油质渗出。
(p.273)导捣筛:即药物分别捣碎,筛出细末。
(p.273)除中:证候名,中气败绝之危候。
消息:斟酌的意思。
(P.310)清浆水:煮熟的稀小米粥,发酵而成。
(P314)虚羸:虚弱消瘦。
形容气虚形弱。
损谷:即减少饮食。
直中:只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合病: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并病:一经的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有先后次第之分口父咀:古代制剂法,古代无铁器,将药用口咬细。
在此指将药物碎成小块。
(P.22) 解肌:解除肌表之邪,此指发汗法。
(P.28)疮家:久患疮疡之人。
(气血两虚)(P.44)筋惕肉瞤:指肌肉跳动。
(P.50)心下痞:心下有窒塞感。
痞指症状。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P.202)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P.230)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P.238)口中和:指口不苦、不燥、不渴。
(P.246)吐已下断:指吐利因液竭物尽而停止。
(P.307)亡血:此处做亡失津液解。
(P.309)背诵填空1.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汤主之。
2.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当归四逆汤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4.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5.竹叶石膏汤证: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6.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病案分析─桂枝汤六兼证:(15分喔!!)1.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桂枝二两※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当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喘息3.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过汗致阳虚汗漏表未解4.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太阳病误下后胸阳不振。
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太阳表证兼胸阳亏虚,且阳虚程度较重。
6.桂枝新加汤证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生姜四两※营卫不和兼气营不足证,表里同病但里虚为主。
需特别注意之方证:1.桂枝汤证(P.21)2.桂枝麻黄各半汤证(P.54) 特别注意此汤方为麻黄汤与桂枝汤各取1/3量按1:1合方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P.73)4.葛根芩连汤证(P.76)5.心阳虚证中各桂枝甘草汤之适应证(P.78)6.大陷胸汤方(P.109) 组成:大黄、芒硝、甘遂7.黄连汤方(P.132) 组成:黄连、炙甘草、干姜、桂枝、人参、半夏、大枣8.十枣汤证(P.138)9.瓜蒂散证(P.140)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汤证(P.142)11.白虎汤证(p.156) 注意谵语遗尿12.小柴胡汤证(P.202) 注意其适应症与药味加减之对应关系13.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P.219)14.少阴咽痛证(P.260~264)15.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证(P.307)各方证比较:1.大青龙汤VS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证表寒里热→以烦躁为特点→解表兼清里热小青龙汤证表寒里饮→以喘咳干呕为特点→解表兼温化水饮2.栀子鼓汤类方: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落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恼,栀子鼓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鼓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姜鼓汤主之。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鼓汤主之。
3.白虎汤VS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证与白虎加人参汤证皆为热盛津伤,鉴别在于津气损伤程度轻重。
白虎加人参汤以白虎汤辛寒清热,加人参以益气生津。
4.猪苓汤证VS五苓散证:相同:为水气不利之证,病位均在下焦,膀胱气化失职,均见小便不利,均脉浮发热、口渴。
相异:猪苓汤证:阳明余热尚存,津伤而水气不利,故见心烦不得眠、舌红少苔等阴虚内热证,其治在利水基础上加阿胶、滑石育阴清热。
五苓散证:由于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邪与水结,气不化津所致,故见恶寒发热舌苔白等表寒证。
其治在利水基础上加桂枝、白朮,通阳化气,兼以解表。
5.三承气汤证比较:三承气汤皆治阳明腑实证。
但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故燥热邪气偏胜者宜之。
其病机特点是燥热邪实初结胃肠,燥热偏亢而痞满不盛,病位偏高。
为缓下剂小承气汤重在通腑,故腑气不通为主者宜之。
其病机特点是气滞明显,痞满较盛而燥热结聚较轻。
为轻下剂大承气汤泻热与通腑之力俱重,故燥热内结、腑气不通皆重者宜用之。
其病机特点是阳明燥热实邪严重内阻,腑气不通,痞满燥实坚皆俱。
为峻下剂6.五苓散证VS伏苓甘草汤证:五苓散证水停于下焦(膀胱),故汗出而渴伏苓甘草汤证水停于中焦(胃),故不渴7.桃核承气汤证VS抵当汤证:两汤证皆为太阳表证兼瘀热内结于下焦血分的太阳蓄血证,表里同病,一轻一重。
桃核承气汤证为太阳蓄血轻证,应先行解表后若蓄血证不除再行下之。
抵当汤证为太阳蓄血重证,里急者当先攻里而不先解表。
8.大陷胸汤及小陷胸汤:大小陷胸汤均治热实结胸,不同的是:大陷胸汤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腹,证重而势急。
相较两方药物,大陷胸汤用大黄且用量大,泻热之力较强;用甘遂逐水,逐邪之力重;用芒硝破结,属峻逐攻下之剂。
小陷胸汤证为痰热互结心下,证轻而势缓。
相较两方药物,小陷胸汤用黄连且用量小,泻热之力较弱;用半夏涤痰,逐邪之力较轻;用瓜篓实以开结,属化痰涤痰之方。
9.三泻心汤(半夏、生姜、甘草)比较鉴别:三泻心汤证皆有脾胃不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而致心下痞、呕而肠鸣、下利之症。
治法均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和胃消痞为主。
其所异半夏泻心汤证以心下痞、呕逆较着,故以半夏为君,和胃降逆。
生姜泻心汤证兼有水饮食滞,以干噫食臭为主,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加生姜四两为君,减干姜二两,意在宣散水气,和胃降逆。
甘草泻心汤证脾胃虚弱较甚,以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干呕、心烦不安为主。
故于半夏泻心汤中增炙甘草至四两为君,重在补中和胃。
10.大柴胡汤VS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均为邪犯少阳、枢机不利。
但大柴胡汤证兼见阳明里实,除小柴胡汤证之证候外,尚有郁郁微烦、呕不止、心下痞硬、腹满痛、不大便或下利等症。
故小柴胡汤只宜和解少阳,大柴胡汤则兼通下里实。
11.黄芩汤VS葛根芩连汤VS白头翁汤:以上三汤皆为热利之证而设,不同之处在于黄芩汤证为少阳邪热迫于阳明所致,其利有肛门灼热、泻下黏秽,甚或里急后重,治在清热止利、和中缓急葛根芩连汤证以里热为主挟有表邪,辩证要点有下利不止、利下臭恶黏稠、肛门灼热、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治以清热止利兼以解表白头翁汤证为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辩证要点有下利便脓血,血色鲜艳、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伴见渴欲饮水,舌红苔黄等热象。
治以清热燥湿,凉肝止利12.四逆汤VS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与四逆汤药味相同,但重用附子、倍用干姜。
两证鉴别要点为:两证均见脉微细,但欲寐,下利清谷,手足厥逆。
两证均为少阴寒化证,病机都属阳虚阴盛,但通脉四逆汤证较四逆汤证危重,并有阴寒内盛、阳格于外之病机及身反不恶寒、面赤等假热见证。
13.附子汤VS真武汤:附子汤证少阴阳虚而致湿寒身痛之证。
附子汤中,术(四两)、附(二两)倍用,并伍人参,重在温补元阳(阳虚身痛)真武汤证少阴肾阳虚衰水气泛滥之证。
真武汤中,术(二两)、附(一两)半量,更佐生姜温散水气(阳虚水泛)14.桃花汤证VS白头翁汤证:两证皆可见下利便脓血,但两者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别。
桃花汤证此证下利则滑泄失禁,脓血则颜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乃中焦虚寒下焦不固所致,治宜温中祛寒、涩肠固脱。
白头翁汤证此证下利则里急后重,脓血颜色鲜艳,口渴喜冷饮,乃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所致,治宜清热燥湿、凉肝止利。
15.四逆汤证VS四逆散证:四逆汤证为少阴寒化证,病机为肾阳虚衰、阴寒内盛,以含附子干姜等大辛大热之四逆汤回阳救逆四逆散证本证之四逆是肝郁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肢所致,属实证。
治以宣通阳气、舒达郁滞。
重点理解概念:1.阳浮而阴弱: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2.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坏病变化多端难以预料,必须仔细观察、四诊合参后依所得的各项辩证资料认真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重点所在,做出正确的诊断。
而后再以所得正确的诊断,依据理法方药知识,针对疾病病因病机及其发展阶段与以相应的治疗。
3.胃家实之含意:胃家指胃与大肠,实即邪气盛实实有二意,食物积滞而实、表热传里而实4. 少阳病之口苦、咽干、目眩之含意:邪犯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则口苦灼伤津液则咽干肝开窍于目且与胆互为表里,胆热内郁,火热循经上炎则头昏目眩5.柴胡证之「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理解:少阳病临床症状极为复杂,所有主证(即少阳八证)未必全部出现,临证时虽只见部分主证,但只要反应少阳枢机不利、胆火上炎的病机特点,确认为少阳病,即可投以小柴胡汤和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