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危机的角度看《日本沉没》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2
东西方灾难影片的对比——基于《日本沉没》《唐山大地震》
《2012》等影片的讨论
张祖群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
【年(卷),期】2015(000)012
【摘要】电影作为日本和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之表达,其境遇在两国有相似性,将《唐
山大地震》与《日本沉没》进行情节、感情基调、叙事模式等方面对比,同时将
《日本沉没》与《201 2》《超强台风》等其他灾难片进行影视对比,从而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电影《唐山大地震》的艺术性、思想性、商业性的有机整合,为新时期
的电影创作提供了示范和航标.这实际上提醒人们,在文学艺术“叙事”的转换中,灾
难片铸就的灾难意识应该在中国人心目中逐渐觉醒.
【总页数】4页(P98-101)
【作者】张祖群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真挚的母爱——观影片《唐山大地震》有感 [J], 付金枝
2.浅析影视作品中设计美学的体现——影片《唐山大地震》对比手法的表现与运用[J], 石鹏翔;王宇
3.影片《日本沉没》中的日本灾难文化 [J], 周荣
4.日本“灾难影片”的“灾难意识” [J], 王萍
5.震后余生,残生余震——影片《唐山大地震》分析 [J], 雷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灾难下的民族思考——《日本沉没》主题解读
李超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4()12
【摘要】著名日本科幻小说作家小松左京的代表作《日本沉没》讲述了日本列岛
由于地壳变动而完全沉入海的故事,小说同时描写了日本社会对于这一“灭顶之灾”的种种应对。
小说以自然与社会两条主线,同时在社会线中用田所等主要人物的支
线交错进行,交织出一部叙事严密且宏大的科幻小说。
本文旨在探讨小松左京用“日本列岛完全沉没,日本人流离世界”的设定来表达三大主题,即:对日本开发式发展的批判和对传统日本的留恋;对何谓日本、何谓日本人的思考;对日本将走向何方
的叩问。
【总页数】3页(P7-9)
【作者】李超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2012》是否《日本沉没》——观《2012》《日本沉没》有感
2.岛国焦虑:《日本沉没》的意识形态解读
3.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日本沉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沉没观后感3000《日本沉没》观后感《日本沉没》是一部由日本作家小松左京创作的科幻小说,该小说以日本列岛发生巨大地震并沉没于大海中的情景为背景,描绘了人类在面临巨大灾难时的生存与挣扎。
而本文是对于该小说的观后感的总结和思考。
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和丰富的剧情,将日本列岛的沉没带入了公众的视野中,并以此为基础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小说虽然以地震灾难为背景,但其更多的是通过对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行为和思考的刻画,来探讨人性、家庭、社会和国家等诸多层面的议题。
首先,小说中对人性的揭示和探讨非常深刻。
在面临灾难时,人们展现出了各种各样的行为。
有些人选择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的生存和利益;而有些人则选择互助合作,相互支持并保护他人。
作者通过对各类人物形象的刻画,真实地展现了人性中的诸多面向。
人性中既有善良和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和邪恶的一面。
而面对灾难,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往往能够暴露出其真实的本质和价值取向。
其次,小说中对家庭和亲情的描述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灾难面前,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支持变得尤为重要。
小说中的主人公一家在日本列岛沉没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险境和困难,但他们之间的情感和亲情却从未动摇。
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表达了家庭在困境中的力量和温暖。
无论是岛田敏男主动照顾儿子小泉,还是在妻子病重时,小泉深情守护,这些都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密关系和对彼此的无私奉献。
同时,小说中也涉及到了社会和国家这一更宏大的层面。
面对灾害,政府和各级机构的决策和行动变得至关重要。
小说中,政府官员们面临着各种选择和困难,而他们的决策和行动则会直接影响到更多人的生死存亡。
而在小说中,政府的应对措施被描绘得不够完善和有效,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政府的批评和质疑。
通过对社会和国家级议题的探讨,作者试图引发读者对权力与责任的思考,并唤起人们对于社会进步和政治改革的追求。
最后,小说中的情节紧凑、引人入胜,读者在其中不仅能够亲身感受到地震灾难的惊险和壮观,更能够思考人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灾难文化”是一个与日本紧密相关的概念。
这个国家位于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的侵袭。
然而,相较于其他国家,日本人的灾难意识更为强烈,其灾难文化已经融入到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
而《日本沉没》这个小说,正是日本灾难文化的重要代表。
本篇论文将通过解读小说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来分析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提纲如下:一、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 日本的自然灾害严重性- 日本沉没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二、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 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 日本宗教对灾难文化的影响- 日本政府对灾难文化的支持三、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 小说人物的行动反应- 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 个人与社会危机意识的关系四、日本沉没中的社会问题- 政府与民间组织的合作- 社会秩序的瓦解和重构- 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五、日本灾难文化的价值- 对于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影响- 日本人的自我反省和整合- 对灾难后重建的启示六、日本灾难文化的现状和趋势- 日本灾难文化的现阶段特征- 全球灾难文化的启示- 日本灾难文化的未来趋势七、日本灾难文化所带来的思考- 中国现有的危机意识与日本的异同- 如何提高中国的危机意识八、日本灾难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 经典小说中灾难元素的运用- 日本灾难文学的创作倾向- 灾难文学对于我们的启示九、结论- 日本灾难文化的发展和特点- 日本灾难文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如何正确理解和引领灾难文化1. 日本沉没的背景和重要性本篇论文开头介绍了《日本沉没》的背景以及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引出整片文章的主题。
介绍日本的自然灾害的严重性以及日本沉没事件的影响。
2. 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本部分着重介绍日本历史上的灾难事件、宗教和政府的影响,是讲述日本灾难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和关键部分。
3. 日本沉没中的危机意识第三部分对日本沉没事件中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包括小说人物的行为反应、对于未知危机的恐惧等因素,深刻揭示了日本人危机意识的强烈性。
日本因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素有“地震列岛”之称.在日本地震史上,仅级以上地大地震就可罗列成长长地清单.日本人在灾后所表现地秩序井然、冷静处事风格,猛然使我想到一本书和一个词——《日本沉没》和“灾难文化”.一、从《日本沉没》到“灾难文化”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写道:“在日本,曾经有一种可以称作‘灾难文化’地东西.这种文化是历经几百年——直到战前还存在于日本地.它是指人们面对大火、地震和水灾等灾害过程中形成地在短时间内寻求自我保护地态度.”作者在本书中将“灾难文化”定义为一种态度,一种在灾难面前自我保护地态度.然而对于“灾难文化”是否应该具有更为宽泛地界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地问题.“文化”本身是一个难以界定地概念.泰勒对文化地定义是:“从广义地人种学意义上,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地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地人所具有地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地文化定义地特点是倚重文化地整体性、综合性和精神性.若“灾难文化”之中地“文化”援引泰勒对文化地定义,是否可以说人们面对灾难所表现地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等都可以归为“灾难文化”之列呢?可以说,日本人不仅在灾难之时,在灾难之前抑或灾难之后都持有一套自己地“灾难文化”.“灾难文化”不仅仅是对日本社会生活地一个特写,其在日本文学中同样影响巨大.在多灾多难地自然和社会背景之下,必然产生出类拔萃地“灾难文学”,而“灾难文学”往往表现“灾难文化”地精髓之所在.在日本文学史上,“灾难”主题一直渗透在文学作品之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吉田兼好地随笔文学《徒然草》.战后,以灾难为创作主题地日本作家及文学作品更是层出不穷.年,小松左京完成了科幻小说《日本沉没》,将“灾难”主题写至极点.同期,身兼政治家和作家地堺屋太一,于年创作了以“石油危机”为题材地长篇小说《油断》,以此唤起社会对石油危机解除后石油能源问题地关心.年他又创作科幻小说《平成三十年》,对年地政府、经济等重重危机大胆“预测”,以警世人.无可厚非,《日本沉没》地影响力在小松左京作品之中可谓一马当先,其成书于年,曾两度以同名电影被搬上荧幕,是日本硬科幻地扛鼎之作,也是一部将文学幻想和科技进步完美“联姻”地成功典范.该书单册发行量高达万册,在当时创造了二战后日本小说类畅销书地最高纪录.二、关于《日本沉没》忧患意识地研究至今,关于《日本沉没》地相关研究论述主要集中在小说以及电影作品中反映出来地“危机意识”,且以影评居多.若然地《:日本灾难片中地忧患意识》一文主要是以年版地电影《日本沉没》为评论对象.作者若然认为这源于日本地“岛国心态”.在日本历史上,水稻一直是主要农作物.由于岛国地地理特点,日本稻田地面积一般不太大,牲畜难以发挥作用,只能依靠更多地人力、技术创新,精耕细作来收获更多地粮食,以便养家糊口.在这一过程中,自然灾害最易引起日本人地恐惧.一方面,它使得日本人对事物地结果总能无条件地忍耐;另一方面,遇到灾难或可能遇到灾难成为日本人更加拼命工作地动力.这样地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使日本人将日本列岛看成一艘大船——“日本丸”,船是封闭地,船上地人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船随时都有倾覆地危险.这种心理驱使日本人不停地忙忙碌碌,从永无休止地自我努力中区获取安全感,技术地反复更新、质量地精益求精、时间地黄金分割都是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三、关于《日本沉没》地科学性研究《日本沉没》首先从属于作为大众文学地一个分支——科幻小说地范畴.小说中,无论是日本人勘测和发现“日本沉没”地设备,还是应对突如其来地各种自然灾害所采取地手段,其表现出来地地质学等各方面地科学知识不得不令读者大吃一惊.孙静娴在《地质学与文学地联姻》一文中谈到,《日本沉没》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却是一部将自然科学特别是地质学渗透到文学地典型范例,可以说是地质学与文学地一次联姻.作者认为,地质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主要运用逻辑思维.而作为文学作品地小说则需要运用形象思维.《日本沉没》虽然是地质学与文学地联姻,但它对地质现象地描写并非概念、判断、推理化,而是始终粘连着对生活地具体感受,驰骋着丰富地想象,饱含着感情,创作出动人而又立体地“地质”形象.《日本沉没》作为日本地一部典型地描写日本灾难地科幻小说,自然是基于日本地本土之上.小说中出现地各种灾难虽然是作家地虚构出来地,却也是以日本本土真正地自然灾害为原型来进行创作地.日本作为置身于太平洋之中地一个岛国,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世界上地壳运动最为激烈地带之一,因此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频发.而这些灾害无疑成为了《日本沉没》成功取材地条件之一.袁竞地《日本沉没》一文根据年版《日本沉没》提出了两个问题,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与阐述.一是日本如何沉没?二是炸断板块地“奇迹”会出现吗?对于第一个问题,作者认为,根据人们现有地研究,世界上最大地巨石体位于印度尼西亚地地下深处,而且可能发生地时间是万年以后,如果按照这个模型发展地话,印度尼西亚才是最先沉没地.可见,“日本沉没”地发生在正常情况下最少也是在万年以后.对于第二个问题——炸断板块地“奇迹”会出现吗?作者深表疑问.在年版电影《日本沉没》中创造了拯救日本地奇迹:用炸药炸断板块,从而改变板块运动地方向来避免沉没.。
《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解读[文本]本文将探讨日本灾难文化中反映出的日本人的危机意识以及其对小说《日本沉没》的影响。
作为一个经历过许多自然灾害的国家,日本人对于灾难的反应不同于其他国家。
这种反应不仅归功于日本地理位置的原因,还源于日本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一、危机意识的特点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三、文化传统中的灾难融入四、技术创新的故事五、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关系六、人性的深度思考七、家庭和社会组织的变革八、对人类的未来的思考九、对政治和情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这个小说的核心元素以及作为一部灾难小说中所扮演的角色。
此外,它还深入探讨了这部小说如何反映出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对日本的历史和文化有何影响,以及它对整个社会的生存意识和创新意识产生的影响。
一、危机意识的特点日本人的危机意识在整体上表现出高度的警觉性、敏感性和奋斗性。
其特点包括追求灾难的科学解决方案,加强灾难预防和减轻灾害的措施等。
同时,日本人的危机意识被内化为一种文化传统,成为日本人的生活方式。
二、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日本人的危机意识的来源与日本地理位置有关。
日本是一片地震多发的区域,加上台风、海啸、火山等自然灾害,灾难频繁发生。
另外,近代日本的历史也与灾难密不可分。
这些因素共同造就了日本人对灾难的高度警觉和反应。
三、文化传统中的灾难融入在日本文化传统中,灾难一直被视为一种常态,因此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诸多描绘灾难的作品。
同时,日本传统文化中也包含了应对灾难的智慧。
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小说《日本沉没》中得以体现。
四、技术创新的故事小说《日本沉没》中,作者通过一个科学家的视角,阐述了如何利用技术创新来应对灾难。
这种科技链相当于对日本危机意识的回应,也反映出日本人对于技术创新的追求和信仰,这是日本文化独有的一部分。
五、政府、人民和社会的关系在小说《日本沉没》中,虽然政府在灾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但在救援和灾后重建中,政府和人民却紧密团结。
日本沉没读后感首先呢,这书的脑洞开得够大的。
日本要沉没了,这事儿想想就很刺激。
就好像有人突然告诉你,你住的房子马上要塌到地底下了,而且是整个儿没了那种,这谁受得了啊?书里把那种末日来临前的紧张感描写得特别到位。
大家一开始都不信,觉得是天方夜谭,就跟咱们有时候听到一些特别离谱的谣言一样,不当回事儿。
可是随着各种迹象越来越明显,人们才开始慌了神儿。
我觉得这书里描写的那些人物也特别有意思。
有那种特别冷静的科学家,在所有人都乱成一团的时候,还在那研究怎么才能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他们就像超级英雄,不过不是穿着披风拯救世界,而是拿着各种数据和研究报告,试图在绝境里找条活路。
还有那些普通老百姓,那反应就更五花八门了。
有的人为了一点物资就大打出手,就像在超市大减价的时候,大家抢便宜货似的,只不过这时候抢的可是救命的东西啊。
有的呢,又特别淡定,觉得生死有命,还在那该干啥干啥,这种人我还挺佩服的,心态真好。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了那种面对巨大灾难时,人类的渺小。
不管你平时多牛,是大老板还是大明星,在地球要把你住的地方吞掉的时候,都没辙。
大家都得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低头。
不过呢,这书也让我看到了人类的顽强。
即使知道日本要沉没了,还是有很多人在努力地去做点什么,想办法把更多的人、更多的文化和技术保存下来。
还有一点很搞笑的是,书里描写那些政客的部分。
在这么大的危机面前,他们还在那考虑自己的利益,想着怎么在这个过程中保住自己的名声或者捞点好处。
就像一群小丑,在舞台上乱蹦跶,可观众们都在忙着逃命呢,谁有心思看他们啊。
读完这本书,我就想啊,虽然这是写日本沉没,但其实这也是给我们全人类的一个警告。
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要是一直乱折腾,说不定哪天就轮到我们自己的地盘出大问题了。
所以啊,我们还是要好好爱护地球,不然真到了末日来临的时候,可就没那么多超级英雄来拯救我们喽。
以《日本沉没》为例解读灾难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作者:张慧书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日本“御三家”之一的小松左京在《日本沉没》中通过直击灾难的方式,以海洋为背景,从小说中描写人物个体的忧患意识出发,结合地质学假说,让沉浸在经济高速增长的乐观情绪中的日本国民再次面临失去国土、种族灭亡及文化终结的危机,直接展现出民族虚无的日本国民的孤独心理。
把危机记忆转化为文字记忆,以试图唤醒和修复20世纪60、70年代日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关键词:直击灾难忧患意识生存危机民族文化文学作品作为一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间接反映和表达,对文字背后隐藏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内涵的展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者在作品中通过表层叙述和深层叙述的方式,使“人们通过感觉(地震、火山喷发等)就可以直接了解”的“现象外部联系(自然灾害)”的同时,通过借助“只有作者设定的写作模式(日本会沉没)”才能够认识“现象的内部联系(忧患、集团意识、生死无常等)”[1](18)。
小说以日本一个无名小岛竟然“无缘无故就突然下沉了”为开端,地球物理学权威田所雄介博士带领主人公潜水艇驾驶员小野寺俊夫等人借助多方面的系统分析得出日本列岛将会在一年之内沉没的事实,引出小说中描写的平民、精英、官僚三个主要阶层出于不同的忧患意识而引发的不同层面的救援措施。
三者为全书主线,相互交叉铺陈。
借此涵盖日本社会阶层的绝大部分,达到主流社会对灾难与危机意识进行全民族、全社会思考的期望[2](2)。
目前关于《日本沉没》的研究,大多是对其表现出来的日本人的精神的稍作分析,或是从客观层面分析“日本沉没”这个命题假设的真实性,少有渗入解读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和心里特征,基于此,笔者将通过解读《日本沉没》中的灾难文化,结合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剖析该文化产生的根源—忧患意识,并结合小说中灾难场景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语言描述进一步探寻。
以此为契机,解读其文学作品的社会性、文学性、理论性的深刻内涵,并进而引申至日本文化的理论研究,探讨日本文化对日本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从而在理论层面上探寻日本文化对其国民的影响力,对其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日本沉没与危机意识我不知道大片《日本沉没》在国内的票房,也未见国内媒体如何评论这部影片的主题和人物命运,因此不揣冒昧的打破沉默,谈谈个人看法。
影片的故事情节是虚构的,说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日本终于在劫难逃,海底板块儿的撞击结果是岛国日本将不可避免的被海水淹没。
于是,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孤胆英雄借助现代科技潜入三千米以下海底,引爆埋设好的相当于几十枚核弹爆炸当量的装置,把可能拖日本入海的板块儿拦腰炸断。
首先承认,拍灾难篇日本决不是好莱坞对手,其视觉冲击力远非《泰坦尼克》和《海神号》,电脑特技效果过多过滥,很假。
不过,这并非本文的焦点。
先从一个看似并不相关的现象说起。
两周前我去日本京都开会,难免四处看看,体察民情和风俗,增加自己对邻国的认识。
发现最扎眼的莫过于散见市区大街小巷无数座神道寺庙如星罗棋布。
那里香火不断,贡品常设,每逢节假日和各种民间仪式,这里总要聚集着各年龄段的居民,寻找精神的寄托。
陪同我的渡边教授说,日本国教神道寺庙的数目相当于日本小学校,全国共有二十万座。
京都曾是日本国都,虽说明治时期的日本政教分离,但是类似神社和神龛kān的建筑在日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一位久居京都的美国朋友告诉我,京都古老建筑得以保存幸赖结束二战时美国前驻日本大使对盟军的忠告。
他急电五角大楼:可以对东京和其他地方实行大轰炸,但不要动京都。
他的一句良言拯救了这里无数历史建筑,使其免遭欧洲战场上德国历史名城德累斯顿断垣残壁的下场。
徜徉其中,最让我感到似曾相识的是每个神道寺庙大门上方的匾额都写着类似:人定胜天,战无不胜,英勇无敌,盖世豪气等等的豪言壮语。
渡边教授调侃地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出征前,军人们和送行的家属都要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鼓舞士气,壮军威军魂。
渡边苦笑一声:"什么战无不胜,我们战败了,而且非常悲惨。
无数年轻无知的生命充当了炮灰,昔日的帝国不复存在。
"但是,日本没有沉沦。
当发现军国主义和战争无法取得一个岛国所亟需的战略资源和令人尊敬的国际地位时,他们转向了实业救国。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
——从公共危机管理的角度看《日本沉没》
《日本沉没》不得不说是一部好电影,不仅仅以宏伟壮阔又细腻精致的场面展现了灾难来临时人的恐慌、政府的抉择、国家的破灭,更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以及日本人的爱国情怀。
影片表现了日本人处于地少人多、资源稀缺岛国的强烈的焦虑意识,从公共危机的角度看《日本沉没》,我们更能发现一些问题。
从影片中体现了公共危机的特征:日本移民的大量涌入体现了公共性、国际性;日本将在一年内沉没,时间远小于美国专家论定的数十年的科学结论体现公共政策的突发性、不可预测性;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强大破坏力体现公共危机的危害性和破坏性……
从电影中可以看到很多公共危机管理可以研究的方面,我仅从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这个方面进行一些分析。
一、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预言者”。
在影片中政府首先预知了灾难的发生,尽到了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预言”作用。
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公共危机需不需要告知公众?
国家由许多的个体组成,政府以国家的名义管理人民。
个人的力量是微末的,特别是在面对公共危机时,个人的力量很难发生作用。
这时候政府应该履行“守夜人”的角色,对个人理所不能及的方面进行科学管理。
在影片中,政府先选择了对公众进行隐瞒,后对日本沉没的时间进行了虚假预测,这里有一个公民的知情权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在面对公共危机时,应该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公布。
恰当的时机说起来十分暧昧,什么时候恰当,什么程度恰当?笔者想这个不能完全规定,只能说因地因时制宜。
面对毁灭性灾难时,人们难免恐慌,许多的间接损失让人惋惜,因此政府的处理时机就尤其重要了。
政府应该成立“智囊团”,预测公共危机以减少损害,思考解决对策。
二、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处理者”。
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注定了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处理者”。
从影片中也可以提出两个问题:1.在公共危机中,国家和人民谁最重要?2.在处理危机时,
应该注重长远利益还是眼前利益?
电影中让笔者感触较深的是前后两届日本首相处理公共危机的不同态度,以及大臣鹰森(片中女大臣)在国民经济和国民生命之间的选择。
两个都体现了我之前提出的问题。
在中国提倡“以人为本”,所以在国家和人民中大多人应该是选人民的,但笔者认为国家灭亡必然也导致人民的流亡,特别是在公共危机中,政府的破灭必然导致人民的恐慌,因此在权衡国家与人民孰轻孰重时,应该“以人为本,兼顾政府。
”在电影中,第一届首相选择大量移民来保存国民,第二届首相选择顾及国民经济以维护日本的存在。
这就是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选择了。
笔者认为在日本沉没的公共危机管理中,应该更注重人民的生命,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延续不是靠人,而是一种精神和文化。
此外,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更要决断,如炸毁板块连接点,这就是一个需要政府果断下决定的地方。
在公共危机中,一个错误的决定必将导致危机的扩散,为了达到正确的决断,政府应该常备应急预案,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
三、政府应该是公共危机的“善后者”。
电影中,日本人靠田所博士手下二位年轻的潜艇操作员,小野寺俊夫和结诚慎司,导致太平洋板块移动的巨石被炸毁,在国外避难的日本人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但日本列岛已经完全分崩离析,沉没了一多半,摆在日本人面前的重建难度是难以想象的巨大...
灾难的强大破坏力摧毁了日本的道路交通、供电系统、饮食供给……灾难发生时的应对是困难的,但灾后重建更难。
毕竟危机发生的时间跟漫长的重建时间比起来显得太短了。
汶川地震主震只发生了那一小会儿,但政府的重建花了好几年。
我相信,电影中的重建工作远远超过了汶川地震的规模。
在重建中,不仅需要日本政府的决策调度,也需要国际的帮助救援,更需要日本人民强烈的家园意识。
政府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主要部门,承担了绝大部分的管理工作。
而公共危机的不可预测性与公共性要求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在危机来临时,个人的决策判断往往决定了自身的存亡。
但在正常的生活中,公民的危机意识并不高,也没用能力去学习危机处理技巧。
这就需要政府的引导了。
由此可知,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角色还有很多,值得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