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15
甲午战争知识点总结高一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一场重要军事冲突,发生在1894年至1895年的战争中,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的不断升级的矛盾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爆发。
这场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近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甲午战争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原因甲午战争的爆发并非突然,而是由于长期积累的一系列问题引发的。
其中,中国的国力衰败、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等问题成为日本逐渐崛起并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
此外,日本对中国朝鲜半岛的影响力扩大,也使得中日两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二、战争经过甲午战争共分为几个阶段。
在战争初期,中国清朝舰队遭到日本海军的突然袭击,损失惨重。
此后,中国舰队多次投入战斗,但由于装备和作战能力的差距,中国方面一直处于劣势。
最终,中国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群岛,并向日本支付巨额赔款。
这次战争的失败也彻底暴露出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三、影响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深远。
首先,战争的失败导致了清朝政府的国家形象大幅下降,国内民众的不满情绪进一步激化,加速了清朝政权的崩溃。
其次,战争结束后,中国被迫进行近代化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以追赶日本等西方列强的步伐。
战争也激发了中国爱国情感,催生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
四、启示甲午战争教训深刻,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次残酷的历史教育。
这次战争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弱点和不足,让人们认识到国家现代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战争也引发了许多思考,例如,如何改革现代军事、如何解决国家治理问题等等。
这些思考和改革探索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中国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基础。
总之,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战,其影响超越了当时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通过对甲午战争的研究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近代史,认识到中国社会在面对外部压力和挑战时的不足之处,并从中汲取教训,为中国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
高一历史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象州县三中的历史教师覃璇。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甲午中日战争》,选自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高一历史上册第二章第五课,下面我分四个部分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说教材1、地位和作用从内容上讲,高一历史上册是一部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而甲午中日战争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前期的重要转折点。
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形成了一条列强侵略中国不断加深的主线索。
今年正值甲午中日战争110周年纪念,因此,上好这一节课,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不忘国耻,反对台独,维护祖国统一,宏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2、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①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②要指导学生通过搜集和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并分析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③要指导学生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高一学生认知的规律来看,他(她)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能从比较复杂的历史现象中归纳、总结出历史本质。
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掌握目标①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②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③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④李鸿章的“避战求和”的政策;⑤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⑥三国干涉还辽;⑦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2)能力培养目标①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和中日《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指导学生分析、比较《马关条约》、《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学法指导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及战后所签订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联系列强侵华史实,认识历次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
知识点一甲午中日战争1.背景: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受朝鲜请求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也趁机出兵,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1)战争爆发: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2)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3)黄海大战:中方主力尚存,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4)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5)威海卫战役: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内容危害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知识点二八国联军侵华1.背景(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反帝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1)发动战争:1900年6月,英、美等借口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进攻受阻:义和团和爱国官兵在廊坊附近和天津打击侵略者,联军退回天津。
(3)攻陷北京: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联军司令部设在北京紫禁城内。
3.结果: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命令清军严厉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略者“议和”。
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程标准:1、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2、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本课重点:(由理解课标得来)1、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2、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抗争和义和团运动,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高考大纲: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本课知识梳理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一)、原因:(默写)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并制定了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二)、概况:1、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战争爆发。
2、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海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均失败而告终。
3、平壤战役中回族将领左宝贵壮烈牺牲。
4、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牺牲,北洋海军主力尚存,但是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5、辽东战役中,日本制造了旅顺大屠杀6、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三)、结果:清政府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总之,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四)、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默写)(1)、政治上:甲午中日战争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亡国灭种之祸迫在眉睫。
(2)、经济上: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3)、思想上: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从单纯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先后提出了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
人教版高中历史高一年级《甲午中日战争》说课稿《甲午中日战争》是人教版高级中学历史教材高一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的第五节。
我的说课分为四个部分。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列强侵华战争的重要部分。
从列强侵华过程看,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
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在这以后中国更加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
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看,它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
此后,一个新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革命出现了。
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战争爆发的背景、经过;《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战争的余波(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2.能力方面(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战争开始的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战争爆发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使学生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发动的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结果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通过对战争的过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丧权辱国;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3).通过学习中国爱国官兵和台湾军民英勇顽强抵抗外敌入侵,培养学生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4.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分析,让学生归纳战争爆发的背景。
(2).对战争的经过结合战争示意图,让学生树立时空观念。
(3).《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结合以往所学知识,让学生前后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