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素养落实 课前预习 史料探究 随堂训练
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从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近代中国逐步走向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各阶层的中国人进行了不屈的探索和 抗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加快。 【学习目标】 (1)运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示意图,明确两次侵略战争的历程, 形成历史时空观念。 (2)通过史料探究,在解读两次侵略战争爆发原因、结果等问题的基础上, 形成对列强侵华原因、影响、阶段性特征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史 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 (3)结合现实,反思战争的启示,激发爱国热情,培养社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八国联军侵华 1.背景 (1)民族危机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反帝斗争高涨:义和团运动打着“ 扶清灭洋 ”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 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过程 (1)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2)八国联军在 廊坊 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爱国官兵的顽强阻击。 (3)1900年7、8月,八国联军相继占领天津、北京。 (4)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慈禧太后下令清军镇压义和团,并部署与侵 略者“议和”。 3.结果: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 辛丑条约 》。
(2)四次战役 ①平壤战役: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退回国内。 ②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但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本乘机控制 黄海制海权。 ③辽东战役:日军进攻中国辽东,占领大连、 旅顺 等地。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 马关条约 》。
4.《辛丑条约》的签订
(1)内容及危害
内容
危害
①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共 4.5 亿两,分39年
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以关税和盐税作抵押 ②在北京 东交民巷 设立“使馆界”,界内不
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拆毁北京至 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
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④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
(2)影响 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②《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概念解读】 “大陆政策”:“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 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 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推行“大陆政策”的重要步骤。 北洋舰队:又称北洋水师,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四支近代化海军舰队中实力最强、 规模最大的一支,实力曾是东亚第一,世界第九。北洋舰队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 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这标志着 洋务运动的失败。 三国干涉还辽:指《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俄、德、法三国为了自身在中国的侵略 利益,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力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事件(日本向清政 府勒索3 000万两白银作为交换条件)。三国干涉还辽拉开了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 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此外,该事件也是后来日俄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
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
知识梳理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1)世界形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2)日本方面:日本明治维新后,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3)朝鲜方面: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 而日本乘机入侵朝鲜。 (4)中国方面:清政府腐朽无能。 2.概况 (1)挑起战端:1894年7月底,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
(1)内容与危害
内容
危害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 台湾 全岛及 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
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赔偿日本兵费 白银 2亿两
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 杭州 为 商埠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
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 内地 .
拓展了列强对华 资本输出 的 途径,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发展
【课堂小结】
史料探究
探究主题1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材料一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
《时局图》是根据兴中会会员谢瓒泰于1898年发表在香港报纸上的漫画改绘的。 图上的虎代表英国,熊代表俄国,肠代表德国,蛙代表法国,太阳代表日本,鹰代 表美国。 材料二 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 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上的群体。……甲午大败,成中国之 巨祸,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悟也因此而开始。
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⑤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
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 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 ②“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 国”,成为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 大本营 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 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 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 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 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知识拓展】 列强划分“势力范围”:甲午战争中,堂堂的“天朝上国”惨 败于蕞尔小邦日本,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孱弱,刺激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 的野心,打破了西方列强在中国争夺权益中一度所呈现的均势,改变了远东 国际关系的旧有格局。于是,甲午战火硝烟未尽,以俄国策划的“三国干涉 还辽”为契机,帝国主义列强纷起效尤,争先恐后地掠夺在华权益,划分“势 力范围”,中国面临着极为严重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各国或者强迫清政府 发表声明,保证不把它们已经取得优势的地区出让给其他国家,或者彼此间 达成协议,承认对方在中国某一地区所取得的特殊权益,这就是所谓的划分 “势力范围”。 【特别提示】 《辛丑条约》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它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控 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强迫清政府取缔和镇压一切反帝活动,意味着清政 府变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因此,《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