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的从众实验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8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压力,为了与群体保持一致而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的现象。
这一心理现象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对于个体和群体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探究从众心理的成因和表现,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E. Asch)于1951年设计并实施了著名的阿希实验。
二、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真实情境,观察和分析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是否会产生从众心理,并探讨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人。
2. 实验材料:准备18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一条线段,分别作为标准线段和比较线段。
3.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实验对象说明实验目的,并告知他们实验过程中要尽量保持独立判断。
(2)将实验对象分成5组,每组6人,其中5人为假被试,1人为真被试。
(3)实验过程中,先进行两次标准线段比较,让所有被试都做出正确的判断。
(4)从第三次实验开始,假被试故意给出错误的判断,观察真被试在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5)记录真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做出的判断,并分析其从众心理的表现。
四、实验结果1. 在前两次标准线段比较中,所有被试都做出了正确的判断。
2. 在实验过程中,随着假被试错误判断次数的增加,真被试的从众行为逐渐增多。
3. 在18次实验中,有12次真被试给出了与假被试相同的错误判断。
4. 实验结果表明,从众心理在个体中普遍存在,且随着群体压力的增加,从众行为愈发明显。
1. 从众心理的产生原因:(1)社会规范的影响:个体在群体中,为了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往往会遵循社会规范,做出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2)信息的社会影响:个体在接收信息时,会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判断。
(3)群体压力:当个体处于群体中,面对群体压力时,为了减少心理负担,往往会选择从众。
2. 从众心理的影响:(1)积极影响:从众心理有助于个体适应社会,提高群体凝聚力。
心理学实验阿希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
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
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
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阿希的实验向我们表明:群体压力对个人判断的影响十分强烈,即使这种意见与他们从自身感觉得来的信息相互抵触。
群体压力导致了明显的趋同行为,哪怕是在以前从未彼此见过的偶然群体中。
该实验也表明,人们乐于信任多数人所持有的观点,即使这种观点与理所当然的判断相矛盾时也无所谓。
其实这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很明智且很理性化的。
大多数人都有着这样的经历:当他们自己试图独立而不是随大流时,他们的判断,在事后来看往往是错误的,这时他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脱离群体而独立思考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他所面对的某事件再一次证实群体行为的正确性,那么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向群体投降,而也正是从这时起,他们就越来越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兴趣,他们对群体行为越来越崇拜,越来越迷信。
第1篇一、实验背景从众行为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涉及到个体在群体中如何做出决策,以及个体是否会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
阿希从众实验(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是由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的,该实验旨在研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如何做出判断。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探究以下问题:1.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是否容易从众?2. 从众行为是如何发生的?3. 不同背景的个体在从众行为上的差异?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群体压力:高、低)× 2(被试类型:真实被试、假被试)的混合实验设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画有一条标准线X,另一张卡片上画有三条直线,其中一条与标准线X等长。
实验共进行18次判断,每次展示一张卡片,被试需要判断哪条直线与标准线X等长。
3. 实验步骤(1)招募被试:实验共招募了两组被试,每组18人,其中一组为真实被试,另一组为假被试。
(2)实验分组:将两组被试随机分为9个小组,每组2名真实被试和7名假被试。
(3)实验程序:实验过程中,真实被试坐在假被试的后面,以便他们无法看到假被试的选择。
实验者首先让假被试做出选择,然后询问真实被试的选择。
实验分为高群体压力组和低群体压力组,高群体压力组中,假被试会给出错误的选择,而低群体压力组中,假被试会给出正确的选择。
四、实验结果1. 从众行为的发生实验结果显示,在高群体压力组中,约37%的真实被试至少有一次给出了与群体不一致的选择,而在低群体压力组中,仅有1%的真实被试给出了与群体不一致的选择。
这表明,在群体压力下,个体更容易从众。
2. 从众行为的原因被试在实验结束后的问答中,主要给出了以下原因:- 有些被试对自己的答案不够自信,觉得有必要参考别人的选择来进一步确认自己的答案。
- 有些被试根本就不相信自己,只要和别人不一致,那么自己就一定是错的。
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作为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心理现象,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E. Asch)于1951年至1958年设计并实施了一系列关于从众心理的经典实验,其中阿希线段判断实验最为著名。
该实验旨在探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是否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以及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
二、实验目的1. 探究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是否容易产生从众行为;2. 分析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心理机制;3. 为我国教育、管理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启示。
三、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两张卡片,一张卡片上有一条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比较线段。
实验者将两张卡片分别编号为A、B、C,其中A为标准线段,B、C、D为比较线段。
2. 实验对象:招募124名大学生志愿者,将他们随机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至9人。
3. 实验程序:(1)实验者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并告知他们实验过程中需要根据线段长度进行判断。
(2)实验者将所有被试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一次判断实验。
(3)在实验过程中,实验者首先让每个小组成员单独进行判断,然后让他们依次进行集体判断。
(4)在集体判断阶段,实验者安排一名真正的被试坐在倒数第二的位置上,其余成员为假被试(即实验助手)。
(5)实验过程中,实验助手在前两轮判断中给出正确答案,从第三轮开始给出错误答案,观察真正被试的判断情况。
四、实验结果1. 在单独判断阶段,被试的正确率超过98%。
2. 在集体判断阶段,平均约1/3的次数被试附和错误的答案。
3. 76%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做了从众的判断。
4. 只有24%的被试自始至终没有从众。
五、分析与讨论1. 从众现象的存在:实验结果表明,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这表明从众心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个体在面临群体压力时,为了获得认同感、避免孤独感或避免被群体排斥,往往会选择从众。
2. 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1)社会认同:个体渴望获得群体的认同,为了融入群体,会选择从众。
第1篇一、实验背景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受到影响时,其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为了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并实施了一项经典的心理学实验——阿希从众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表现。
2. 探究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
3. 分析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人。
2. 实验材料:18套卡片,每套两张,一张画有标准线段,另一张画有比较线条。
3. 实验程序:(1)实验者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和规则,告知被试他们将进行一系列的线段比较判断实验。
(2)被试进入实验室,发现已有5名假被试坐在那里,真被试坐在第6个位置。
(3)实验者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4)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作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开始观察其被试的选择是独立还是从众。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独自判断时,被试正确率超过98%。
2. 在12次测验中,平均约1/3的次数附和错误的答案,76%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做了从众的判断,只有24%的被试自始至终没有从众。
3. 实验结果显示,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4.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避免被孤立;(2)个体为了追求认同感,愿意放弃自己的观点;(3)个体为了减少心理压力,避免承担责任。
五、实验结论1. 阿希从众实验表明,从众现象在个体心理活动中普遍存在,大部分个体在面对群体压力时,会选择从众。
2. 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个体渴望被群体接纳、追求认同感和减少心理压力。
3. 从众现象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1)可能导致个体放弃自己的观点,盲目跟从群体;(2)可能使个体在面对困难时缺乏独立思考,容易受到外界干扰;(3)可能使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缺乏自信,不敢坚持自己的立场。
从众心理现象实验一阿希实验阿希实验是研究从众现象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在40多年前设计实施的。
所谓从众,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实验就是研究人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响,而违心地进行明显错误的判断。
阿希请大学生们自愿做他的被试者,告诉他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视觉情况的。
当某个来参加实验的大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时候,他发现已经有5个人先坐在那里了,他只能坐在第6个位置上。
事实上他不知道,其他5个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试(即所谓的"托儿")。
阿希要大家做一个非常容易的判断---比较线段的长度。
他拿出一张画有一条竖线的卡片,然后让大家比较这条线和另一张卡片上的3条线中的哪一条线等长。
判断共进行了18次。
事实上这些线条的长短差异很明显,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确判断的。
然而,在两次正常判断之后,5个假被试故意异口同声地说出一个错误答案。
于是许多真被试开始迷惑了,他是坚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还是说出一个和其他人一样、但自己心里认为不正确的答案呢?结果当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从众倾向,但从总体结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断是从众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从众的判断,而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判断错的可能性还不到1%。
当然,还有24%的人一直没有从众,他们按照自己的正确判断来回答。
一般认为,女性的从众倾向要高于男性,但从实验结果来看,并没有显著的区别。
由此可见,从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甚至是一个集体的正确判断能力。
这也就是中国所谓的“人云亦云”吧。
在安全工作中,根据这一心理现象要做好引导,创造良好的安全氛围,鼓励好的从众现象,强化安全培训,削减控制员工不良的从众心理。
阿希的从众实验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个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
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
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
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
第一、二次测试大致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
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
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际判断次数的75%。
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1)被试确实把分阶段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反生了行为歪曲。
一般认为,发生从众的行为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信息上和规范上的压力。
(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机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由于缺少参照构架(见"谢里夫的从众实施"),就越发相信多数人,越从众。
(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
遭受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
阿希从众实验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
引言: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而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倾向。
实验目的: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
实验内容: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
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
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
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
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
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
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实验结论:实验后,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作了访谈,归纳从众的情况有三种:(l)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
(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
在阿希之后,研究者参照阿希的实验程序,做了大量的实验,进行重复验证。
虽然在实验中并非有那么多的从众现象,但是实验确实表明在下列情况下从众现象会增加:(1)个体感到力不从心或有不确定感;(2)团体中至少要有3个人;(3)团体的意见是一致的(只要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就会大大增加其他人做出不从众行为的勇气);(4)个体崇尚团体的地位和吸引力;(5)个体对任何回答都没有作出预先的承诺;(6)个体的举动可以被团体中的其他人看到;(7)个体所处的文化非常鼓励人们对社会标准的尊崇。
心理学中的从众实验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说明从众现象,这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希(S.Asch)在1952年设计的一项心理实验研究。
七个男大学生坐在一张会议桌的周围,阿希告诉他们说这是一个视觉判断实验,几张有垂直线段的卡片将展现在他们面前,他们的任务是判断某些线段的长度。
然后,他拿出来两张白色卡片,一张卡片上仅有一条垂直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是三条垂直线段,其中有一条与那条“标准线段”一样长,要求学生们找出第二张卡片上与标准线段一样长的线段。
实验最初的两次进行得颇为顺利。
被试按座位的次序说出他们的判断。
小组的全体成员两次的意见都一致,选择了同一条线段,说它与标准线段一样长。
但第三次实验,坐在倒数第二个位臵上的一个被试却背离了别人的判断,他挑选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线段。
他对别人的判断感到惊讶。
第四次实验,还是这个被试,他再次表示不同意其他6个人的一致看法,这就进一步使这位越轨者感到迷乱。
然而,这位越轨者并没有意识到他是小组里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
实验开始之前,其他6个人已经得到指示,让他们在绝大部分的实验中做出不正确的回答(组里第一个学生有一张卡片,上面写着什么时候作不正确的回答,其他五个学生完全由他指挥)。
因此,作为目标的这个人确实提供了正确的答案,他是处于两种相对立的力量之间的少数的一方,这两种力量就是他的感觉证据和小组其他人的一致判断。
他的任务很困难,因为他必须在一群一致不同意他的观点的公众前发表他的明确的看法。
何况,那些人已经公开发表了他们的不同意见,而且还是在他做出回答之前就发表了。
为了消除这唯一不知底细的被试的任何怀疑,其他人要串通在一起反对他,实验者指示其他6个人在18次实验中要有六次给予正确的回答。
这就是说在其他12次实验中,被试是处在这样一种地位:他可能被迫怀疑自己的感觉。
大部分被试在这个实验中是如何表现的呢?结果表明,在3所大学的123名被试所作的判断中,大约67%未受小组判断的影响。
武昌工学院《心理学概论》课程结业论文阿希的从众实验姓名张晶鹏院系管理学系专业人力资源管理学号 103002050210指导教师刘丹2012年 10 月 25日阿希的从众实验张晶鹏,人力资源1002班(103002050210)摘要:阿希认为,人们从众的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阿希的从众实验证明个人会屈从与集体的压力,即便他明白集体的行为是错误的。
人的从众行为对于文化的形成和文化认同感的建立是有益处的,但是在进行决策时,从众行为很可能会导致集体决议成为个人意见的结果,而正确的意见却在盲从中被掩盖。
关键词:从众坚持视觉和感知自我认同影响因素如果你发现周围的人都犯了错误,你敢跳出来坚持真理吗?阿希Solomon Asch在1951年设计的从众实验会告诉你,很可能你也会随大流的将错就错了。
阿希在校园中招聘志愿者,号称这是一个关于视觉感知的心理实验。
实验在一间房间内举行,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给被试呈现两张纸,一张纸上印着一条线段,被试需要在另一张上印有几条线段的纸上找出与刚才那条长度相同的。
实验需要测试多组不同的被试,7~9人一组,每组人要做18个测试。
当志愿者来到实验房间时会发现,屋子里的七个座位已经坐了6个人,只有最后一把椅子空着。
你会以为别人都来得比你早,但是你肯定没想到那6个人其实都是阿希的助手,来当托儿的。
接着好戏就上演了,如同图片显示的那样,测试的答案都是及其简单的,只要是智商正常没有喝多的人都不太可能答错。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被试们是按座位顺序一个接一个回答问题的,这样每次志愿者总是最后一个回答。
在18次测试中,实验助手有12次故意出错,当然他们是一起给出相同的错误答案。
结果,这项测试志愿者们的最终正确率为63.2%,而没有干扰单独测试的对照组正确率是99%。
而且,75%的人至少有一次从众行为,也就是选择了跟助手们相同的错误答案。
有5%的人甚至从头到尾跟随着大部队一错到底。
只有25%的人可以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是正确的观点。
阿希认为,人们从众的行为应该还和人群数量有关,所以他又进一步改进了实验,分别将志愿者同一名到多名实验助手组成小组。
当只有志愿者和实验助手组成的两人小组进行测试时,当助手故意回答错误时,志愿者的最终成绩几乎和单独回答时一样好。
但是当助手增加到两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上升到13.6%。
当助手增加到3个人时,志愿者的错误率就到了31.8%。
再继续增加助手数量时对志愿者的错误率已经没有显著改变。
一.什么是从众?社会心理学家对从众的认识基本上强调它是人在群体压力下做出的某种行为。
如周晓虹在《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版)中所提出的经典从众定义:“在强大的群体压力前,很多人都采取了与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意见。
这种个人受群体压力的影响,再知觉判断、信仰及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时蓉华的《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一书在承认“受群体影响”基础上,强调从众是“改变原有的态度和行为”。
认为“从众是个人在社会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时蓉华)。
而另一些学者则是强调“表现与大多数人一致”。
如乐国安和沙莲香认为从众是在群体中不知不觉地感受着群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群体压力可能是“真实的或想象的”(路海东),又有一些人不仅有群体的“压力”,还应有“群体的导引”(屠文淑)。
对从众的定义,宋官东(1997)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从众是正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景中,人们自觉不自觉以地人确定行为为准则作出的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反应倾向。
”“传统观点更强调从众行为的被动、盲目性(不由自主)和外部归因的情境模糊性和他人确定行为的明确性。
”(宋官东)二.从众现象表现形式对从众行为也要具体分析。
一般有这样几种表现形式:一是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所谓口服心服。
二是口服心不服,出于无奈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
三是完全随大流,谈不上服不服的问题。
就从众心理的客观影响来看,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主要看从众行为的具体内容。
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都不足,自制能力又不强,因此在多数情况下,从众行为不同程度地带有盲目性。
中学生中既有口服心服的"真从众"。
也有口服心不服的"假从众"。
"真从众"往往是所提出的意见或建议正合本人心意,或者自己原无固定意向,或者是"跟多数人在一起不会错"的随大流思想。
"假从众"则往往是碍于情面或者免受群体的指责和惩罚。
三。
从众的原因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
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
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
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
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
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
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
“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
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
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
“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
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
“向东去!向东去!“……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
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
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
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的原因主要有:“相信他人心理”、“寻求安全心理”、“忠于集体心理”、(郑雪、申荷永);“信息压力”、“规范压力”、(道奇;杰拉德,1955);“长期的生活习惯”、“希望得到众人的认同”、“行为参照的需要”(邹海燕、柳礼泉、张君等)。
岑国桢对学者们研究从众的原因进行综合出从众原因有5种:1。
“为了免受责难”2。
“为了表示友好”;3。
“表示归属群体”;4。
“多数人更正确”;5。
“图省事不费心”。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群体”、“个人”、“情境”被普遍认为是影响从众的因素。
群体因素:从众是群体施加给个人的一种影响结果,因此群体的特点对于个体从众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已总结出的影响从众的群体因素主要有三点:1)群体规模:从众行为与群体规模密切相关。
实验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是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的。
在阿希的实验中,他将群体人数由 2 到 12 进行改变。
发现 2 个人的群体创造出的从众压力要大于一个人的,3 个人的要大于 2 个人的,但是 4 个人和 3 个人所创造的群体压力大致相同。
杰拉德(H.B.Gerard,1968)和米尔格莱姆等人(gram et al.,1969)也做过与群体规模有关的从众实验,同样发现群体在 4 人以下的时候,随着人数的增多,从众行为也增多,但当群体大于 4 人时,群体规模不在引起从众率的变化。
2)群体的凝聚力:群体凝聚力(cohesiveness)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
社会心理学家多依奇等人(M.Deutsh et al.,1955)做过一个阿希式实验,不过在他的实验中,改变了小组间的关系,让几个小组进行竞争比赛,看哪个小组出现的错误更少,并对优胜的一组进行奖励,以此来增加临时性实验小组的凝聚力及与个人关联的密切程度。
结果表明,在竞赛的情境中,群体成员会努力地、有意识地、自愿地尽量达成一致意见。
实验表明,在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群体里,每个成员都会有很强的压力感,从而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
3)群体自身的一致性:群体自身的一致性,是构成群体压力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影响从众行为产生的主要条件。
很多从众行为的产生,都是在个体看到群体中的他人采取了相同的行为,个体为了保持和群体的一致性而产生的。
同时,很多研究证实,对群体一致性的任何破坏,都会导致从众率的显著下降。
小群体的行为表现会非常明显地影响到整个群体从众行为发生的比例。
阿希及莫里斯(参见时蓉华,1996)的研究证实,无论群体规模如何,只要群体出现不一致,即使持不同意见的人没有任何权威,都会使从众的比率大大下降。
阿希的研究发现,如果判断群体中再加入一名真被试,则从众比例也会明显下降。
莫罗夫等人(M.Malof& A.J.Lott,1962)及艾伦(V.L. Allen & J.M.Levin,1971)的研究证明,群体不一致意见一旦出现,无论持不一致意见者与真被试在情感和态度上是否相同,都会导致从众率的下降(参见时蓉华,1996)。
不同的情景对于从众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下是已总结出的五类情境因素:1)刺激物的性质:刺激物的性质是影响从众的情境因素之一,人们更容易对模棱两可的刺激物的判断做出从众反应。
心理学家克雷奇(D.Krech&R.S.Cruthfield,1963)的研究也表明,在被试可以非常肯定的项目上,从众率只有 15%,较为肯定的项目为24%,而难于肯定的项目从众率为 36%。
阿希的实验研究也发现,当卡片上线段的客观差异变得较小,进行正确回答的客观概率下降,从众的比例上升。
这一点意味着在情境的模糊性较大、人们较难做出自信判断时,更容易从众。
2)个人地位:人们的从众行为往往因为其在群体中的地位不同而有所不同。
权威者往往因为社会角色定位的关系,被认为有权力和能力,常常表现出更多的自信和能干,信息渠道多,因此易于赢得地位较低的个体的信赖,从而使更多的低地位者跟从。
张道田(1999)的一项研究表明,引起从众心理压力的大小,与已经发表过意见的成员人数和威信高低成正比,如果威信高者和多数成员已经发表了一致意见,这时,后发表意见的特别是威信相对低些的成员就会产生从众倾向。
3)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对从众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
一方面,群体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对从众行为的影响是不同的。
交互作用的早期阶段更容易发生从众行为,因为这个阶段双方处于互相适应阶段,双方都试图建立规范。
在这样的情况下,双方互相接纳对方的程度较高,比较容易说服和接受他人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