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打印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17 MB
- 文档页数:32
第1篇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2)掌握经纬线的概念和作用;(3)认识地球的五个带和七大洲;(4)了解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2. 经纬线的概念和作用;3. 地球的五个带和七大洲;4. 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地球的五个带和七大洲的分布;2. 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2. 学生回答:地球是一个球体。
二、新课讲授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直径和赤道周长。
(2)学生观察地球仪,进一步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1)教师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和公转的周期。
(2)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
三、课堂活动1. 教师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和公转的重要性。
2. 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经纬线的概念和作用(1)教师讲解经纬线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经纬线的划分和特点。
(2)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经纬线的分布。
2. 地球的五个带和七大洲(1)教师讲解地球的五个带和七大洲,引导学生了解各带的气候特点和七大洲的分布。
(2)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五个带和七大洲的分布。
三、课堂活动1. 教师提问:地球的五个带和七大洲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地球和地球仪1导学案学科初一地理编号1 主备人王培莉执讲人王培莉时间2014-9-4审核人授课班级1-3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第 1 课时,共 2 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经线的特点及经度的标度规律。
2、记住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弄清经纬线的区别。
教学重点1、经线的特点。
2、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难点1、经线的特点。
2、东西半球的划分。
课前准备编写导学提纲,课前发给学生,搜集问题卡,制作多媒体课件导学案【模块一】一、《基础知识展示》——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并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1.零度经线叫______,零度纬线叫______。
2.地球是一个____部位略扁的______的球体。
3.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是______,与赤道垂直相交的线是______。
4.度数自西向东增加的是____经度,度数自北向南增加的是____纬度。
5.地球的平均半径为______千米。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______的不规则的球体。
6.经线指示______方向,纬线指示______方向。
7.经度分东经和西经,习惯上用英文字母“______”、“______”分别作为东经和西经的代号。
8.国际上习惯用西经______度和东经______度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9.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是________度。
10.________以北的纬度叫北纬,________以南的纬度叫南纬,南北纬各________度。
11.位于24°N,175°E的某地属于________半球,________半球,_______纬地区________。
12.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________网,它可以确定地球上任何一点的________。
【模块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1、探究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交流展示,你不理解的地方)2. 有关经线和纬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B.每一条经线长度相等,每条纬线长度也相等C.由某地沿着同一条经线前进,最后还回到这条经线D.在地球仪上,每一条纬线都是一个圆圈【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考生有关经线和纬线的知识,以及正确理解经线、纬线的基本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3课时)学案【学习目标】1、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的位置。
2、经纬网定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用途。
【重点难点】熟练运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地理位置。
【自主学习】一:经线和纬线二:纬度和经度【合作探究】20° 0° 20°探究一、根据经纬度定位15。
根据经纬度在图中标HM、B两点的位置°。
A:北纬15°东经20° B:南纬15°西经20°15°1、 经纬网定义:在地球仪上, 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 相互交织形成。
2、 经纬网的作用: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在、 、交通、军 事、气象观测等方面有广泛用途。
3、经纬网定位【拓展延伸】小壳随父母去原始森林探险,突遇大雾,不慎将随身携带的指南针遗失而迷路。
机灵的小亮用手机拨通了求助电话,求助站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地图上GPS 上哪一组经纬度,止确记录了小亮一家在迷路时的准A:(125° E, 40° N)B:(125° W, 40° N) C: (125° E, 40° S) D:(125° W, 40° S)【优化训练】读图完成下列题目: 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A _________ , B __________ ,C ________ ,D ___________ , 【课堂构建】 探究二、判定经纬度坐标1、 写出右图中A 点的经纬度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写出右图屮B 点的经纬度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于经纬网定位A卩 •的准确地点,使小亮一家顺利的走出丛林20° 0° 20°E _________ ,F ____________ o 【学后反思】无数条二:经度和纬度【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略合作探究二1、 40° N 60° W2、 B : 75° N S 145° E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经线和纬线 定义 形状 长度 指示方向 经线 __________ 连接南北两极并tL 与纬线垂 直相交的半鬪 纬线 与地轴垂1‘1•并II 环绕地 球•周的lill 圈 半圆 长度相等从赤道到两极逐渐变短, 到两极成 ----------- 南北 东西线圈间 的关系 都相交于两极除两极外都平行 无数条【课堂构建】1、经线纬线2、位置航海航空【拓展延伸】A【优化训练】A 20° E 20° NB 20° W 30° SC 30° E 10° SD 140°E E 170°E 40° NF 160° W 50° N。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第一章: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地理这门课程,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以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引入新课:课本第一页的前言部分,这段文字描写优美,就让我们从这里走进地理,探索地理的奥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章第一节教师演示地球仪: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长江、黄河的水为什么滚滚东流?为什么黄河的水是黄颜色的?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讲授新课:(一)揭开地理之“谜”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教师总结:我们把上述问题归结一下,会发现上述问题中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它们成为存在于同学心中的地理之“谜”。
其实,关于地理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学习了地理,就有可能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解开同学心目中的地理之“谜”。
提问:地理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来历如何?请同学读第二页的“地理”一词的来历。
过渡:其实我们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二)地理知识与应用1、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学生活动:请同学看第三页的两张图,讨论回答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
(滑雪--在有冰雪地方才可进行;冲浪--在海边;)提问:你还能从日常生活中列举一些地理知识的例子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生活好、工作好、学习好,我们必须了解地理知识,必须学习地理。
2、地理与生产建设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
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让学生读一读“荷兰的风车”。
七年级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学案设计初稿第一节 地球与地球仪学习主题一:认识地球1.地球的形状是:()A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B 、皮球似的正球体C 、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 、天圆地圆2.关于地球不正确的叙述是:( )A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九大行星之一B 、在太阳系中地球是唯一适合人类生活的场所C 、地球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4万米学习主题二:地球模型1.通过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称作:( )A 、子午线B 、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C 、180°经线D 、东一区的中央经线2.表示地球某一点经纬度的正确写法是:( )A 、35°,115°B 、45°N ,120°WC 、南纬30°S ,东经70°ED 、60°S3.若要使房子周围的门窗都朝南,房子只能建在:( )A 、赤道上B 、北极点上C 、南极点上D 、本初子午线上4.下列各点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 )A .西经30度,北纬30度B .西经10度,北纬10度C .东经170度,南纬30度D .东经175度,北纬10度5.本初子午线是:( )B.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东西半球的分界线6.某地的东面是东半球,西面是西半球,南面是南半球,北面是北半球。
该地的经纬度是:( )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0°C、西经20°,纬度0°D、东经180°,纬度0°7.下列各点属于中纬度地区的是:()A、经度0°,纬度0°B、东经160°,纬度40°C、西经20°,纬度20°D、东经180°,纬度80°8学习主题三: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1、读图1,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A、B、C三地的地理位置:A: 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B: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C:经度___________,纬度_________(2)在图中A、B、C三地中,位于南、北半球分界线上的是______地,位于东半球的是_______地,位于西半球的是_____地。
知识讲解:1、什么是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
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就是某条经线和某条纬线的交点。
2、读出某点坐标的步骤1.读出该点纬线度数,并根据0 °纬线(赤道)判断出是南纬还是北纬;(北大北纬,南大南纬)2.读出该点经线度数,并根据0 °经线判断出是东经还是西经;东大东经,西大西经3.写出经纬度:(纬度在前,经度在后)。
3、确定任意两点的位置关系判定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依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在中心点处画出十字坐标(顺着经线为南北,顺着纬线为东西),以此进行方向判别例1 写出图中A、B点的坐标A:(40°N,40°W)B:(20°S,20°E)4、确定任意两点的位置关系判定依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①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为正南正北的关系;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为正东、正西 的关系。
②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在判定两点间的方位时,依据经线指示南北,纬线指示东西,在中心点处画出十字坐标(顺着经线为南北,顺着纬线为东西),以此进行方向判别。
判断图中AC 、AD 、AB 之间的方向关系。
C 点在A 点的正西方向D 点在A 点的正南方向B 点在A 点的什么方向?东南160° E 30° S W160° W120° N10° S10° CDA B课堂练习:写出各点的坐标A(60°N,40°W )B(0°,20°W)C(60°N,0°)D( 90°N,40°E)D ACB。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感知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感受前人不畏艰难的探索精神。
2.学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观察地球仪,说出它的基本构造,并尝试自制简易地球仪。
学习过程【基础链接】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亮像明亮的圆盘。
站在地球表面,我们无法看到她的全貌;正如苏轼的一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让我们寻着古人的足迹,经历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全过程……【新课学习】学习主题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阅读课本P2-3,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古代人凭直觉认识世界,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怎样的?2.最早证实地球是球体的事件是什么?3.人类如何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的?4.从这个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二、填出下面用来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表面积;地球平均半径;最大周长。
学习主题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三、阅读课本P4-5,认识地球仪。
1.地球仪的定义:人们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的把它缩小,制做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2.地球仪的作用:可以方便我们认识地球的,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
【我的问题】请写出你自主学习后发现的问题:【拓展深化】你有自已的地球仪吗?观察它的结构和表面内容,写下你的发现。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B.直到卫星照片成功拍摄,人们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C.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D.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足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了2.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正确的是()A.天圆地方 B.是个球体 C.是个圆 D.以上说法都对3.下列关于地球大小的数据,描述正确的是()A.地球的极半径约6337千米B.地球的平均半径约是6371千米C.地球的体积约12830亿立方千米D.赤道的长度约是8万千米图1-14.下列有关地球仪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地球仪就是地球本身B .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一定比例缩小而成的C .地轴是地球内的一根轴,离开它地球无法转动D .以上说法都不对 5.人们把地球仪做成标准球体,是因为 ( ) A .为了美观 B .为了便于地球仪转动C .地球赤道半径与极半径是相等的D .地球缩小到地球仪大小时,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二、综合题6.图1-1是“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读图并结合课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新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学案第一课时学案学习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学习重难点:学会利用相关地理现象和数据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会观察地球仪和使用地球仪。
(难点)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要求:阅读教材图文资料,标画地球的形状,找出描述地球大小的数据)二、自主学习检测(目的)正确描述地球的形状,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地球表面积1、在古代,关于地球的传说存在着"_______"与"_______"的假说。
2、读图1.1回答:麦哲伦环球航行从______出发,经过______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________海峡,进入______洋,1521年到达________群岛,向西穿过______ 洋,绕过非洲南端的______角,终于在1522年9月回到西班牙,完成环球航行。
3、读图1.1和1.2回答: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规则球体。
4、读图1.2回答:地球的表面积约_________平方千米,地球平均半径约________千米,地球赤道周长__________千米。
三、系统总结地形状:。
球地球表面积:。
和大小:最大周长:。
地平均半径:。
球仪地球仪:地球的模型四、课堂达标1.人类的家园是指()A.每个人的家庭B.自己的家乡C.我们的祖国D.地球2.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棋盘似的正方体B.倒扣的盘子C.球体D.圆形3.地球的平均半径是()A.6378千米B.6371千米C.6357千米D.4万千米4.地球的表面积是()A.5.1亿平方千米B.5.1亿千米C.5.1亿立方千米D.5.1平方千米5.关于地球仪正确的叙述是()A.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B.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C.地球仪是用颜色和符号来表示事物的D.地球仪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6.关于地轴错误的叙述是()A.地球自转轴B.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C.地球上就有地轴D.地球仪上才有地轴7.关于北极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B.地轴北段与地球的交点C.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D.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五、生活拓展阅读下列材料,思考问题:地球的形状在古代,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认识地球的真面目,如古代巴比伦人认为大地是龟背般隆起的空心山。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瞄准目标,找到学习的方向)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2.了解收集地理信息的各种途径,知道收集地理信息的重要性。
3.对获得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进行分析、综合、探究其特征与成因,思考其相互关系。
4.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我的学习我做主)学习任务一: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技能),了解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第6页第二段,找出地图的制作方法并划出,可知地图是把地球表面某一区域的景物,按,并用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就成为一幅地图。
2.阅读课文第7页第一段,请回答地图主要有哪两大类?分别包括哪些类型。
现在地图家族的新成员是什么?3.地图的三要素是、、。
学习任务二:学会收集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之本)。
请大家阅读课文第11页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等途径收集地理信息。
学习任务三:学会思考地理问题(是学习地理的关键)。
大家阅读课文第12页上半部分内容,并思考你最近从不同途径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如:为什么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经常发生地震?为什么我国北方、南方的部分地区常发生旱灾、水灾?为什么南方能大面积种植柑橘,北方却不行?总结:观察和了解地理现象,发现地理问题,探究其成因和规律。
进一步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有许多种,对比、分析、综合、联想等等方法都将助于我们的地理学习。
学习任务四:在野外旅行中学习地理(是学习地理的重要途径之一)。
也许你曾经到野外旅行过,请阅读课文第12页下半部分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经历,回答:1.在出发前,应首先设计旅行活动方案,内容应包括、、、、、、等。
2.野外旅行的内容丰富多彩,包括(至少说出5种)3.野外旅行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至少说出5种)4.野外旅行要准备好等工具。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2、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3、通过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4、运用地球仪,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重点和难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纬线的特点,经纬度划分[参考资料,辅助工具]地理图册、地图、地球仪[学习过程]一、认真看书,完成预习(P2-P7)1、地球的形状,首次实现了环球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的。
2、记住地球大小的三大数据:平均半径千米,最大周长千米,地球表面积平方千米。
3、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
4、地球的自转轴叫,它与地球表面交于两点,其中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叫。
二、风采展示、解决问题1、通过预习,用自己的话阐述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2、小组讨论,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能够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参考教材,结合生活,小组派代表发言)3、小组合作,制作简易地球仪。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1、将一只乒乓球当作地球仪,并在上面画出经纬线,标出度数,根据你做的地球仪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何两条纬线长度都不相等。
B、在各经线中本初子午线长度最长C、所有的经线、纬线的形状都是圆周D、所有纬线都是圆周,所有经线都是半圆2、有关本初子午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西半球的分界线B、东西经度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3、地球仪上的赤道的长度千米,它是半球的分界线4、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20ºW 160ºEB、20ºE 160ºWC、0º 180ºD、赤道5、某点以西是西半球,以东是东半球,以南是南半球,以北是北半球,该点位于()A、经度0º,纬度0ºB、经度180º,纬度0ºC、160ºE、纬度0ºD、20ºW,纬度0º6、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地理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一)一、学习目标1.请了解地球是个球体,人类如何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2.必须掌握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本初子午线。
学习重点、难点下面的知识很重要,请掌握: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下面的知识有点难,请多加理解,并且在课堂中认真听讲:1.经纬线的特点;地球仪上判断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及经纬网定位。
二.自主学习(知识网络)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十分规则的椭球体大小:极半径6356.8千米、赤道半径6378.1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周长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轴----地球自转轴(假想)地球仪北极----地轴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南极----地轴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三.合作探究2经线和纬线的特点比较定义特点纬线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圆;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两极成点;指示东西方向;纬度相同,长度相等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半圆;长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3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度数起点线度数划分代号半球划分经度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东经(E)西经(W)20°W、160°E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纬度赤道(0°纬线)向南、向北各分作90南纬(S),北纬(N)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四.分层检测1)初级练习: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线总共有360条B.纬线总共有180条C.经线和纬线都有无数条D.经线和纬线都是斜交的2.关于经线的说法,正确的是()A.相邻的经线都是相互平行的B.本初子午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C.从某地出发,沿着同一条经线朝前走,最后能回到出发的地点D.每条经线的长度都相等,任何一条经线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3.关于纬线的说法,错误的是()A.纬度越高,纬线越短B.纬线指示东西方向C.纬线是与经线垂直相交的整圆D.任何一条纬线圈,都能把地球分为两个半球4.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这样在南北极点各有()A.一个方向B.两个方向C.三个方向D.四个方向5.习惯上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A.0°经线和180°经线B.20°E,160°WC.0°经线和0°纬线D.20°W,160°E2)中级练习:1、查看地图,90°E、30°S的地方位于 ( )A.太平洋上 B.北冰洋上C.印度洋上 D.大西洋上2.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某人从赤道以北40千米处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各走100千米,最后他位于()A.出发点 B.出发点以北C.出发点以西D.出发点以东3)拓展练习:1.下列四个地点当中,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的是()A.130°E、20°NB.40°W、30°SC.170°E、50°ND.10°W、40°N2.关于经纬度的变化规律正确说法是()A.以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西、向东愈来愈大B.以180°经线为界,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愈来愈大C.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180°D.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愈来愈大,到北极点和南极点时,纬度为90°五.梳理与反思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示东西方向的是__________线,指示南北方向的是_______________线。
(2)所有经线都交于______,长度______,并与_______线垂直相交。
(3)所有纬线都互相________,长度_______,变化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_________,到两极成________。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二)一、学习目标1.了解高、中、低纬度的划分2.理解经度变化与位臵的东西关系;纬度变化与位臵的南北关系;经纬网。
请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地点位臵的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下面的知识很重要,请掌握:1.在经纬网上确定位臵下面的知识有点难,请多加理解,并且在课堂中认真听讲:1.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臵关系。
二.自主学习(知识网络)0度到30度为低纬度;1 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30度到60度为中纬度;60度到90度为高纬度。
2.东西半球的划分:其中阴影部分为东半球范围。
3.赤道划分南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以北为北半球。
三.合作探究4.经度分布规律:5.纬度分布规律:从赤道(0度纬线)向北向南纬度逐渐增大,最大为90度。
6.在经纬网上确定一点的位臵:利用经纬网可确定任何一点的地理位臵(地理坐标——经度、纬度)如北京地理坐标(40°N,116°E)掌握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进行经纬网定位的关键。
四.分层检测1)初级练习:1.A地的地理坐标是120°W,10°S,B地的地理坐标是120°W,15°S。
A、B两地与赤道距离正确的说法是()A.相等B.A地距赤道近C.B地距赤道近D.A地距赤道远2.下列地点中,其位臵符合东半球、北半球、低纬度三个条件的是A.165°E,25°NB.23°W,15°NC.15°W, 35°SD.15°W,25°N2)中级练习:1. 某地往北是北半球,往南是南半球,往西是西半球,往东是东半球,该地区位于()A.160°E,纬度0°B.20°W,纬度0°C.160°W,纬度0°D.20°E,纬度0°2.判断下图中A、B、C、D四地的经纬度位臵及其所在半球和低、中、高纬度地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位于东半球和南半球的是________,位于西半球和北半球的是__________。
位于低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_________;中纬度地区的是______________。
3)拓展练习:1、读左下图回答问题。
(1)A点的经度是__________,纬度是_________它位于高中低纬度地区的___________。
(2)B点的经度是________,纬度是________,它属于_________半球、__________半球。
(3)从S点出发,无论朝哪个方向走都是正_________方。
五、梳理与反思1.某地往西是西半球,往东是东半球,往北是高纬度,往南是中纬度,该地位于()A.160°W,23.5°SB.20°W,60°SC.20°W,60°ND.160°E,30°N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一)一、学习目标1.请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2.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3.请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学习重点、难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二.自主学习(知识网络)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①地球的自转:(1)自转规律:①绕地轴旋转②方向—自西向东③周期——一天(2)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②地球的公转(1)公转规律:公转中心——太阳,公转方向——自西向东①公转轨道(黄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公转周期——一年③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
2.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①昼夜交替:朝向太阳的半球是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夜②时间差异:经度每隔15°,时间差1小时;三.合作探究1、下列地理现象中,由地球自转原因产生的是 ( )A.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四季变化C.昼夜长短的变化D.昼夜交替现象2、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天是 ( )A.冬至日 B.夏至日 C.春分日 D.秋分日四.分层检测1)初级练习:1、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 )A.365天B.30天C.三个月D.24小时2、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是 ( )A.北回归线上 B.南回归线上 C.赤道上 D.南北极圈上2)中级练习:1、山东省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 )A.6月22前后 B.12月22前后C.3月21前后 D、9月23 前后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 )A.自东向西转B.逆时针转C.顺时针转D.自西向东转3)拓展练习:1.南北半球昼夜等长的日期是( )A.3月21日和6月22日前后B.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C.6月22日和9月23日前后D.9月23日和12月22日前后五.梳理与反思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A.四季的变化B.昼夜长短C.昼夜更替D.昼夜2、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说法正确的是 ( )A.自转产生昼夜长短变化B.公转方向自东向西C.地球运动总是先自转后公转D.自转公转周期不同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二)一、学习目标1.请了解地球公转运动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2.请理解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3.请学会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学习重点、难点下面的知识很重要,请掌握:1.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下面的知识有点难,请多加理解,并且在课堂中认真听讲:1. 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
二.自主学习(知识网络)1.地球公转重要特征: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保持66.5°的夹角,而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①一年之内,阳光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太阳直射或接近直射的地点获得太阳光热量多,气候终年炎热②四季的划分:北半球的春季:3、4、5,夏季:6、7、8,秋季:9、10、11,冬季:12、 1、2.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
2.掌握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位臵间的关系(北半球)春分 夏至秋分 冬至 日期 3月20日或21日 6月21日或22日9月22日或23日 12月22日或23日 阳光直射点 赤道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昼夜长短 昼夜平分 昼长夜短 昼夜平分 昼短夜长3.能够在地球公转示意图上正确标出两分、两至的时间:4.地球上的五带:①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既无直射现象,也无极昼和极夜现象,四季变化大;②热带——有直射现象,终年气温很高;③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获得太阳光热少,终年气温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