酵母菌分类方法研究张金龙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7
酵母母的知识点总结一、酵母菌的分类酵母菌是一类真菌,被划分在真菌界的酵母门中。
酵母门下共有8个目、22个科、123个属及1500多个已知的种。
酵母菌的分类还在不断地更新和调整中,因为科学家们对酵母菌的分类系统仍存在争议。
在工业应用中,常见的酵母菌主要有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食品酵母(Candida utilis)、酿造酵母(Kluveromyces lactis)等。
在生物学研究中,更常用的是酿酒酵母。
在酵母菌中,酿酒酵母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酿酒酵母主要用于酿酒生产,其在葡萄酒、啤酒、黄酒、米酒等酒类的发酵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同时,酿酒酵母也被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领域。
二、酵母菌的形态结构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其形态结构较为特殊。
酵母菌的细胞大小在3-4μm左右,形状呈不规则圆形或卵形。
酵母菌的细胞壁由蛋白质和多糖组成,具有较高的弹性和柔韧性,能够保护细胞内部结构,同时维持细胞的形态。
酵母菌的细胞内含有细胞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其中,线粒体是酵母菌的能量中心,通过线粒体呼吸作用产生细胞内的ATP,为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提供能量。
酵母菌在生长过程中还会形成菌丝,菌丝是由多个酵母细胞共同聚集而成的一种结构。
菌丝的形成对于酵母菌在环境中营养的吸收和生长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酵母菌的生长特性酵母菌是一种典型的好氧生物,能够在含氧环境中进行呼吸和生长。
酿酒酵母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能够快速繁殖,其生理生化过程相对复杂,需要蛋白质、碳源、氮源等多种营养物质。
酿酒酵母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8-30℃之间,当温度超出这个范围时,酵母的生长速度会受到影响。
此外,酵母在pH在4.0-6.0范围内生长最佳。
在这一范围内,酿酒酵母的代谢活性最强,生长速度最快。
酵母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获取碳源、氮源、磷源等多种营养物质来维持其正常的生长和代谢。
武汉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白云边酒酿造微生物分析及东方伊萨酵母发酵特性研究Brewing Microbes Analyzing andFermentation Study Of IssatchenkiaOrientalis in Baiyunbian Liquor2011年5月分类号密级U D C 学校代码10496武汉工业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白云边酒酿造微生物分析及东方伊萨酵母发酵特性研究Brewing Microbes Analyzing andFermentation Study Of IssatchenkiaOrientalis in Baiyunbian Liquor论文作者刘婷婷指导教师缪礼鸿教授学科专业微生物与生化药学论文提交日期论文答辩日期答辩委员会主席评阅人2011年5月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武汉工业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武汉工业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武汉工业学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
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本和电子文件。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摘要本实验从大曲和原料小麦中分离获得5株有明显差异的细菌和霉菌纯培养物,分别命名为WB-1,WB-2,WP-1,ZP-1和ZP-2。
其中细菌WB-1和WB-2与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和Bacillus subtilis 菌株的16S rDNA相似性分别达到99%和100%;另外三株霉菌WP-1,ZP-1和ZP-2与壮观拟青霉Paecilomyces spectabilis,伞枝犁头霉Absidia corymbifera和微小根毛霉Rhizomucor pusillus菌株的18S rDNA序列相似性分别达到99%,100%和88%。
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酿酒酵母菌的分离及其分类鉴定的开题报告一、题目:宁夏贺兰山东麓葡萄酿酒酵母菌的分离及其分类鉴定二、研究背景:葡萄酒是一种古老而珍贵的酒类,以其独特的风味和健康功效,受到全球消费者的喜爱。
葡萄酿酒酵母是葡萄酒酿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微生物。
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葡萄产生的酿酒酵母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研究葡萄酒酿酒酵母在不同环境下的生态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贺兰山东麓地区是我国葡萄酒生产的重要产区之一,但对其葡萄酒酿酒酵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因此,本研究旨在分离贺兰山东麓葡萄酿酒酵母并对其进行分类鉴定,为该地区葡萄酒酿造技术的改进和完善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 样品采集:从贺兰山东麓地区的不同葡萄酒酿造场所采集葡萄酒和酒渣样品。
2. 酵母分离:使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对样品进行酵母分离。
3. 酵母筛选:在PDA培养基中筛选出以快速生长和高产酒精为特点的优良酱香型酵母。
4. 酵母分类鉴定:使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优良酱香型酵母进行分类和鉴定。
四、研究意义:1. 研究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酿酒酵母的生态特性,为改进该地区葡萄酒酿造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2. 分离和筛选出优良酱香型酵母,有望作为贺兰山东麓地区葡萄酒酿造的重要酵母菌株,推动其酒类产品的提质升级。
3. 借助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酵母分类鉴定,可以为酿酒行业提供一种快速、准确的酵母种类鉴定方法。
五、预期成果和工作计划:1. 成果:(1)成功分离出不同来源的葡萄酿酒酵母菌株,筛选出优良酱香型酵母。
(2)完成对葡萄酿酒酵母的分类鉴定,明确其系统学分类地位和酵母特性。
2. 工作计划:(1)6月份:开始样品采集和酵母分离工作。
(2)7月份:对分离出的酵母株进行基本生理生化特性的分析和筛选。
(3)8月份:完成对优良酱香型酵母的分类鉴定,并对其生长特性、酵母代谢产物、葡萄酒发酵能力等进行评价。
(4)9月份:撰写论文和做结题报告。
注:本文仅供参考,请勿抄袭或抄袭后果自负。
一、引言生物学是探讨生命现象的科学,它着眼于生物的结构、功能、发育、进化以及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在生物学的学习中,对于酵母菌和霉菌的分类和演化也是必要的。
酵母菌和霉菌是两种常见的真菌,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对酵母菌和霉菌的分类和演化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深化我们对生物学的认识和理解。
二、酵母菌1.酵母菌的分类酵母菌是各种单细胞真菌的总称,它包括很多种不同的菌种,属于真菌门中的子门酵母菌门。
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底物依赖型酵母菌,它们只能利用简单的底物进行代谢活动,不能完成有机物的降解过程。
另一类是底物非依赖型酵母菌,它们能够完成很多有机物的降解,并能利用所分解的有机物进行代谢活动。
2.酵母菌的演化酵母菌约有4亿年的生命历史,属于较古老的物之一。
古代地球上的环境条件和现代大致相同,但是氧气含量远远低于现代,酵母菌在这个环境下得到了生存和繁殖,逐渐演化出了一系列的菌株。
随着时间的推移,酵母菌的种类越来越多,形态也日益多样化,逐渐进化成为了现如今的酵母菌。
三、霉菌1.霉菌的分类霉菌是常见的一类真菌,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长繁殖。
根据形态和生物学特征,霉菌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原始霉菌,包括囊霉属、乳霉属和黴霉属;另一类是真菌类,主要包括青霉属、链霉菌和毛霉等。
此外,还有一些霉菌的分类尚未确定,属于“未定属”。
2.霉菌的演化霉菌约有1.5亿年的历史。
霉菌的演化历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食物和其他生物的竞争等。
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霉菌逐渐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形态和种类,以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
比如,一些霉菌形成了菌状体,能够在土壤中分泌腐殖质;一些霉菌形成了孢子,能够在空气中传播和繁殖;还有一些霉菌产生有益的菌丝体,可用于制药和食品工业中。
四、总结酵母菌和霉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真菌。
它们的分类和演化历程对我们了解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王志伟第一篇: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王志伟酵母菌分类学的研究进展07级农学系生物技术2班王志伟0701024208一、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一些新方法应用于酵母菌分类中,使酵母菌分类学研究从过去的传统分类系统过渡到以遗传特征(DNA序列)为主要依据的现代分类系统。
本文将介绍脉冲电泳核型分析(PFGE)、PCR-LFP和RAPD 3种分子生物技术的方法、原理,以及在酵母菌分类鉴定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指出了各种技术的局限性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脉冲电泳核型分析(PFGE)PCR-LFPRAPD应用进展二、简介经典分类学方法在酵母菌分类中的应用经典分类学方法是酵母菌分类学方法的基础,包括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学特征包括宏观特征(菌落特征)、微观特征(细胞形态、无性繁殖方式、有性生殖方式、孢子类型、假菌丝的形成)等;生理生化特征包括对糖发酵和碳、氮源化合物同化的能力,对外源维生素的依赖性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能力等生理学特性。
但是,随着酵母菌资源库不断丰富和新种不断被发现,单靠经典的形态学和生理生化差异作为酵母菌种间鉴别依据有时是不够的。
所以现在该法只能作为酵母鉴定系统的基础辅助其他分类方法使用。
三、分子分类学方法在酵母分类中的应用rDNA序列分析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用于判断不同分类群亲缘关系远近的指标, 在rDNA中, 26SrDNA(LSU)和18SrDNA(SSU)以串联重复的方式排列,在细胞内有数以百计的拷贝,增加了扩增成功的可能性。
rDNA内某些片段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同一细胞内不同拷贝的rRNA基因序列,因协同进化作用而被均一化,因此每一拷贝的序列是相同的。
当前酵母分类中最为常用的包括18SrDNA、26SrDNA D1/D2区、ITS 区等[1]。
序列分析的大致流程是:活化菌株,提取目的菌株的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使用酵母菌通用引物扩增相应的区域,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纯化后进行测序;将测序得到的序列提交到Genbank等核苷酸数据库,与库中所有酵母菌的同源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与相似度最高的序列的碱基差异越小, 成为该序列所对应菌种的可能性就越大。
酵母菌的染色与观察摘要:本实验通过用美蓝染色制成水浸片来观察酵母形态和出芽生殖方式,并区分酵母菌死活细胞。
以生长在麦氏培养基上的酿酒酵母为材料,采用Schaeffer-Fulton氏染色法,进行子囊孢子的观察。
关键词:酵母菌水浸片法子囊孢子出芽生殖前言酵母菌是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细胞核和细胞质有明且分化,个体比细菌大得多。
酵母菌的形态通常有球状、卵圆状、椭圆状、柱状或香肠状等多种。
酵母菌的无性繁殖有芽殖、裂殖和产生孢子;酵母菌的有性繁殖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
美蓝为无毒性染料,其氧化型为蓝色,而还原型为无色。
用它对酵母菌染色时,由于活细胞的新陈代谢作用,使细胞内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能使美蓝从蓝色的氧化型变为无色的还原型,所以酵母的活细胞无色;对于死细胞或代谢缓慢的老细胞,则因它们无此还原能力或还原能力极弱,而被美蓝染成蓝色或淡蓝色。
因此,用美蓝水浸片不仅可观察酵母的形态,还可以区分死、活细胞。
子囊孢子是子囊菌类真菌有性生殖产生的有性孢子。
在酵母菌中,能否形成子囊孢子及其形态是酵母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之一。
酵母菌形成子囊孢子需要一定的条件,所以对不同种属的酵母要选择适合形成子囊孢子的培养基。
麦氏(McClary) 培养基( 葡萄糖-醋酸钠培养基) 有利于酿酒酵母子囊孢子的形成。
1材料1.1菌种酿酒酵母麦氏琼脂斜面培养物。
1.2溶液和试剂葡萄糖,KCl,酵母浸膏,醋酸钠,琼脂,蒸馏水,5%孔雀绿水溶液,0.5%番红水溶液,95%乙醇,0.01%美兰水溶液。
1.3仪器和其他用品酒精灯,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烧杯,试管等。
2实验步骤2.1培养基的制备2.1.1麦氏琼脂培养基的制备麦氏(Meclary)琼脂培养基的配方如下:113℃灭菌30min。
2.1.2液体培养基的制备取0.5g酵母膏、1g蛋白胨、2g葡萄糖加入100ml水配制成液体培养基。
2.2斜面接种无菌操作由酿酒酵母麦氏琼脂斜面培养物挑取菌种,在已冷凝好的斜面培养基上划线接种。
酵母菌YH1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特性研究刘鑫1,刘春海1,杜丹1,朱博1,李伟1,2,杨菲红1(1.辽宁菲迪饲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辽宁兴城125100;2.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摘要:为了得到一株酿酒酵母,并得到该菌株在一定条件下的生长特性,本试验从葡萄架下的土壤样品中分离纯化出1株菌株YH1,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对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对其进行了遗传稳定性评价。
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酿酒酵母,且该菌株生物量维持在5.43~5.92g·500mL -1之间,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通过测定该菌株在酵母浸出粉胨葡萄糖(YPD )琼脂培养基中不同时间内的氨基酸态氮、pH 和总糖的变化曲线以及致死温度,了解了该菌株的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在发酵过程中耗糖量主要在前6h ,氮元素的消耗情况要高于含氮化合物的生成情况,pH 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整体维持在5.5~6.5期间,菌株数在第18h 后生长趋于平缓。
该菌株在加热10min ,温度高于58℃的条件下,少有或未有菌株生长,并得到该菌株在27℃,180r·min -1的条件下为菌株最适发酵条件。
关键词:酵母菌;酿酒酵母;分离鉴定;遗传稳定性评价;生长特性中图分类号:TS20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084(2024)01-0040-07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Yeast YH1andIts Growth CharacteristicsLIU Xin 1,LIU Chunhai 1,DU Dan 1,ZHU Bo 1,LI Wei 1,2,YANG Feihong 1(1.Liaoning Feidi Feeding Technology Co.,Ltd.,Xingcheng 125100,Liaoning China;2.Heilongjiang Academy of Agricutural Science Livestock Veterinary Branch,Qiqihar 161005,Heilongjiang China)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a strain of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obtai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estrain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a strain YH1was isolated and purified from the soil samples under the grape trellis,and the strain was identified by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and its genetic stability was evaluated.The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train was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the biomass of the strain was maintained 5.43-5.92g ·500mL -1,and it had good genetic stability.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strain were measured by measuring the change curves of amino acid nitrogen,pH,the total sugars and lethal temperature of the strain in yeast leaching peptone glucose (YPD)agar medium at different tim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ugarconsumption of the strain was mainly in the first 6h,the consumption of nitroge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and the pH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and then an upward trend,which remained at 5.5-6.5as a whole,and the number of strains tended to grow flat after 18h.The strain was heated for 10min at the temperature higher than 58℃with little growth or no growth,the optimal fermentation conditions of the strain at 27℃and 180r·min -1were obtained.Key words:yeast;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evaluation of genetic stability;growthcharacteristics作者简介:刘鑫(1995—),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微生物。
甘肃地区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分离及其分类鉴定的开题报
告
标题:甘肃地区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分离及其分类鉴定
研究背景:
葡萄酒是一种重要的酒类,其酿造过程中酵母菌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种类的酵母菌对葡萄酒的风味、香气及质量产生着重要影响。
甘肃是一个葡萄酒产区,但是该区域葡萄酒的酵母菌组成及其多样性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为了更好地了解甘肃地区葡萄酒的酵母菌组成及其多样性,本研究拟分离并分类鉴定甘肃地区葡萄酒相关酵母菌。
研究内容:
1. 采集甘肃地区不同品种的葡萄和葡萄酒样品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微生物学评价。
2. 从样品中分离出葡萄酒相关的酵母菌,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
3. 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分离的酵母菌进行分类鉴定,鉴定结果将与国际上已有的酵母菌分类系统进行比较。
4. 研究甘肃地区葡萄酒的酵母菌组成及其多样性,分析其影响因素。
研究意义:
1. 结合微生物学评价及分子生物学鉴定,全面了解甘肃地区葡萄酒相关酵母菌的种类、多样性、地理分布规律及其对葡萄酒特性的影响等方面的信息。
2. 为甘肃地区葡萄酒酵母菌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参考。
3. 为葡萄酒酿造相关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甘肃地区,葡萄酒,酵母菌,分离,分类鉴定。
浅析酵母菌的分类及应用一、酵母的多样性酵母(Saccharomyces)其实并非一个单一的物种,而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真菌微生物!酵母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微生物,能将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于整个自然界,是一种典型的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是一种天然发酵剂。
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超过1000种不同的酵母种类呢!这些酵母在形态、生理特性和生态分布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根据酵母菌产生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它们大致分为三类:①形成孢子的酵母菌:这类酵母菌能够通过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或担孢子。
子囊孢子是由子囊菌产生的,酵母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
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小单细胞微生物,能将糖发酵成酒精和二氧化碳,分布于整个自然界,是一种典型的异养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够存活,是一种天然发酵剂。
②不完全真菌或假酵母:这类酵母菌不形成孢子,但主要通过出芽生殖来繁殖。
它们被称为不完全真菌或者“假酵母”。
这些酵母菌的无性繁殖主要是通过出芽的方式进行,即在环境条件适合时,从母细胞上长出一个芽,逐渐长到成熟大小后与母体分离。
③兼性酵母菌:这类酵母菌可以根据环境条件选择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的方式。
在营养充足的情况下,它们可能通过出芽进行无性繁殖;而在营养不足的情况下,它们可能会形成孢子进行有性生殖。
常见的重要酵母菌各属包括酿酒酵母属(Saccharomyces)、裂殖酵母属(Schizosaccharomyces)、汉逊酵母属(Hansenula)、毕赤酵母属(Pichia)、假丝酵母属(Candida)、球拟酵母属(Torulopsis)和红酵母属(Rhodotorula)等。
其中,酿酒酵母属是目前研究最透彻、对人类社会贡献最大的酵母属,是酿酒工业的主要菌种,还用于制造面包、糕点及医药工业等2.酵母的应用酵母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哦!它们是面包和酒类生产中的关键微生物,赋予了这些食品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酵母菌分类根据荷兰Lodder&Kreger-vanRij所着“TheYeasts,ATaxonomyStudy”分类主要依据是1.形态2.对硝酸盐或碳源的利用3.对糖的发酵性形态与大小:因酵母种类不同而不同,同一种也会因培养条件或发育时期不同而有异,一般直径约在5μm,显微镜40X及100X接物镜下皆可观察到。
cerevisiae型:球形与卵形(如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isiae)ellipsoideus型:椭圆形(如葡萄酒酵母Saccharomycesellipsoideus)pastorianus型:香肠形apiculatus型:柠檬形trigonopsis型:三角形增殖法:主要为营养增殖(即出芽生殖(budding)),偶而发生有性生殖时则行子囊胞子来增殖。
母细胞(mothercell):原来的细胞子细胞daughtercell):增殖後的细胞多极出芽(multilateralbudding):同一个细胞上数个地方可以出芽者两极出芽(bipolarbudding):只有细胞两端才会出芽者(如Kloeckera spp.)伪菌丝(pseudomycelium):出芽後的细胞一直连成很长,呈菌丝状者(如Candida spp.) 真菌丝(truemycelium):有些酵母会形成如同霉菌具有隔膜(septum)的真菌丝(如Endomycopsis spp.,Trichosporum spp.)分裂酵母(fissionyeast):非出芽,而是在细胞中央形成隔膜再分裂成两个细胞者(如Schizosaccharomyces spp.)出芽分裂(budfission):出芽後基部不缩小,在子细胞与母细胞之间直接分裂的酵母谓之(如Saccharomycodes spp.)子囊孢子(ascospore):在不利的环境下,在酵母的生活史中某一部分会形成子囊孢子有孢子酵母(sporogenousyeasts):能产生子囊孢子的酵母称之无孢子酵母(asporogenousyeasts):不形成子囊孢子之酵母一倍体营养细胞(haploid):由二个一倍体细胞接合後再形成子囊胞子者(如Schizosaccharomyces)出芽时分裂的二个核融合後在母细胞内形成子囊孢子者(如Debaryomyces)母细胞与出芽细胞间融合後的核,移到另一个出芽细胞内形成子囊孢子者(如Nadsonia) 二倍体营养细胞(diploid):环境不合适时,停止出芽生殖,直接减数分裂产生子囊胞子(如Saccharomycodes(孢子能在子囊内直接接合成两倍体)或Saccharomyces(发芽後的胞子间才接合成两倍体))子囊(ascus)内的孢子数,普通为2or4,多者可8or16,偶而会有奇数,其形状有:无孢子的酵母则无核融合或细胞接合,且营养细胞上突出的小柄(sterigma)长出子细胞,并以弹射的方式形成射出孢子(ballistospore)(如Sporobolomyces),有些会形成特有的厚膜休眠孢子(teliospore)(如Rhodosporidium),这类的酵母都是属於担子菌类(Basidiomycetes)。
酵母菌分类方法研究学生姓名:张金龙系别:农学系专业班级:生物技术2班学号: 0701024228指导老师:卢显芝2010年6月摘要:酵母菌是一个复杂的类群,其分类系统经数代酵母菌分类学家的努力正日趋完善,分类学方法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深化, 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子分类学方法给整个生物系统学和进化研究方法注入了活力,也使酵母菌的系统发育研究更接近于生物起源的本质。
关键词:酵母菌分类方法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微生物的通俗名称,并非是系统分类单元。
酵母菌属于真菌,是具有核膜与核仁分化的较高等的微生物,细胞内有线粒体等较复已杂的细胞结构。
目前已知有1000多种酵母,根据酵母菌产生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的能力,可将酵母菌分成3类:形成孢子的株系属于子囊菌和担子菌。
不形成孢子但主要通过芽殖来繁殖的称为不完全真菌。
在真菌分类系统中分别属于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
[1]与其他微生物相比,尤其是细菌和丝状真菌,酵母菌的种数很少,但是其分布范围却很广泛。
酵母菌大多数为腐生,生活在含糖量较高和偏酸性的环境中,如水果、蔬菜、花蜜及植物叶子上,尤其是果园、葡萄园和菜园的土壤中较多。
由于酵母菌拥有丰富的酶系统和蛋白质,对高糖环境、高碳环境、高渗透压环境等具有较强适应性,可以为其他生物体提供营养物质,可以代谢重金属或者降解某些难降解的物质,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
[2]因此分类研究作为其他各方面研究的基础,研究手段不断改进,分类系统不断更新。
其中大致有三种分类方法:传统分类方法、化学分类方法、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
1 传统分类方法传统分类学方法是酵母菌分类学方法的基础 ,包括形态学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
形态学特征包括宏观特征(菌落特征)、微观特征(细胞形态、无性繁殖方式、有性生殖方式、孢子类型、假菌丝的形成)等;生理生化特征包括对糖发酵和碳、氮源化合物同化的能力 ,对外源维生素的依赖性和不同温度下的生长能力等生理学特性。
经典分类学方法在酵母菌分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权威的酵母鉴定系统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然而,它存在的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酵母菌形态学特征可能随着培养基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必须采用标准化方法;有些种类或结构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具有相同的代谢途径 ,它们所反映的遗传基础是有限的;有些双糖、寡糖和多糖代谢的初始阶段往往是由单个可变基因控制,造成鉴定结果的不稳定;形态学特征观察费时耗力,操作周期长达数周。
[3]2 化学分类方法2.1 同工酶电泳同工酶电泳在微生物分类中广泛应用,而且有不少成功的实例,以蛋白质的分子性状和电泳技术为基础的同工酶的电泳分析就是其中之一。
同功酶分子结构和大小的不同反映了基因结构的不同,即从侧面反映菌株间的遗传信息和系统演化关系。
曾用于酵母分类研究的同工酶有酯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歧化酶、苹果酸脱氢酶等。
[4]同工酶电泳方法简单易行,能精确地反映菌株之间的微小差异,适用于红酵母属的种级分类,也适用于种下分群,可以作为传统酵母菌分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2.2 辅酶Q的类型分析辅酶Q的类型分析常用于酵母菌的分类。
辅酶Q是一种类维生素物质,是呼吸链中一些重要的辅酶,在电子传递系统中作为电子载体,普遍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生物中。
其作为分类的基础在于其异戊烯基侧链单元的长度,根据苯环一侧异戊二烯单元构成的侧链数(n)可将酵母菌的辅酶Q类型分为Q-6至Q-10,且具有属内专一性。
子囊菌酵母的辅酶Q类型为Q-6至Q-9,担子菌酵母为Q-9至Q-10。
目前,对酵母菌泛醌类型的确定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质子核磁共振谱法(NMR)或反相薄板层析法。
[5]在酵母菌分类中,辅酶Q可作为区分子囊菌和担子菌及判断属内异源性的参考指标,也可作为酵母菌分类的重要辅助手段。
2.3 脂肪酸和多糖分类法20世纪70年代,脂肪酸在微生物分类中的作用引起微生物分类学者的注意,但到80年代初才真正把全细胞脂肪酸用于酵母菌分类,先后有人对假丝酵母属、红酵母属、红冬孢酵母属、克鲁维酵母属、毕赤酵母属和酿酒工业用酵母菌等类属酵母菌的脂肪酸作了测定,并根据脂肪酸数据对这些酵母菌分群,提出一些用脂肪酸进行快速鉴定的方法。
还有人根据全细胞脂肪酸对某些属种的亲缘关系作了探索,对脂肪酸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也有应用聚类分析或求相关系数的方法,多数作者只直接根据脂肪酸含量的差异对菌株进行分类,因为脂肪酸含量为数量性状,在菌株较多时只有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才能对结果做出较科学的解释。
此外,酵母胞壁甘露聚糖的糖分分析法和核磁共振氢谱(PRA)测试法也曾用于酵母的分类和鉴定。
[6]由于脂肪酸分类法和多糖分类法能反映的信息有一定局限性,操作繁琐,可靠性差,近几年来,这方面的报道甚少,已基本退出酵母菌分类鉴定,仅有少部分指标仍作为酵母分类的辅助手段。
3 分子生物学分类方法3.1 DNA序列分析随着DNA序列分析技术的日趋成熟和简易化,序列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酵母菌的分类鉴定以及系统学研究。
其中,rRNA基因(rDNA)及其转录间区(ITS)的序列是最为常用的,包括18S rDNA、26S rDNA的D1/D2、ITS、5.8S rDNA 。
这些序列均己经公布于GenBank/EMBL/DDBJ等国际核酸序列数据库,为酵母菌的分类鉴定带来极大的便利。
序列分析的大致流程是:活化菌株,提取目的菌株的基因组,并以此为模板使用DNA酵母菌通用引物扩增相应的区域,扩增产物经电泳检测,纯化后进行测序;将测序得到的序列提交到GenBank等核苷酸数据库,与库中所有酵母菌的同源序列进行相似性比较,与相似度最高的序列的碱基差异越小,成为该序列所对应菌种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可以从核苷酸数据库中下载同源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
[7]3.2 DNA限制性酶切片段多态性(RFLP)RFLP是 REFP的改进形式,采用 DNA探针和分子杂交技术,特异性更强。
RFLP是将不同菌株PCR扩增的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由于不同菌株的同源序列往往具有不完全一致的酶切位点,因此酶切产物经电泳分离后会表现出片段长度差异。
[8]酵母基因组含有丰富的遗传信息,不同菌株的DNA序列具有不完全一致的酶切位点,这就为酵母菌分类上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3.3 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RAPD(随机扩增多态DNA)是 WIUIAMSJ 和 WELSHJ 两个研究小组于1990 年同时提出的一项多态分析新技术,是在PCR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由于该方法中选用引物的碱基是随机的,所用引物可达成百上千,可检测到生物体的整个基因组,既能检测有功能的基因编码区,又能检测到重复序列区。
与 RFLP相比,RAPD大大减少了如制备克隆、Southern 印记、分子杂交等准备工作 ,简化了技术过程所需的条件 ,它以随机寡核苷酸为引物,比 RFLP多态片段短许多,更方便种与亚种的鉴别。
[9]RAPD的主要缺点有:(1)RAPD标记中的EB染色带往往是一种混合标记,是在基因组DNA中扩增位点不一,长度可能相同或不同的一组片段的混合片段标记。
(2)RAPD的扩增带多为显性标记,不能区分个体基因型是纯合型还是杂合。
(3)稳定性和重复性较差。
3.4 DNA-DNA杂交虽然目前已能够对长达几千个碱基的DNA片段进行序列分析,但进行全序列分析实际操作中仍有难度。
然而,DNA杂交可以找出 DNA之间的核苷酸序列互补程度,从而推断不同酵母菌基因之间的同源性。
[9]将2个菌株的变性DNA混合在一起,在一定条件下单链 DNA分子复性形成杂合分子,亲缘关系愈近的菌株, DNA序列就愈相似,从而复性就完全,即同源百分率越高。
DNA同源性分析一般用于区分形态学方法不易鉴定的酵母种类,最适于亲缘关系较近的菌株。
现在普遍认为同源率在70%以上代表同一种,同源率40%-70%之间的代表同一种内亲缘关系比较远的菌株 ,40%以下则被认为代表不同的种。
测定方法主要有固相法和液相法。
固相法是将DNA固定于支持物滤膜上,通过DNA间的相对结合率来计算同源率的一种方法;而液相法的DNA-DNA杂交在溶液中进行,通过测定其熔点温度差异来计算同源率。
3.5 GC含量分析法GC含量是指 DNA碱基中G+C碱基对的摩尔百分比,是最早用于酵母菌分类学研究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也是DNA特征值中最简单的一项。
[10]它反映了DNA在碱基组成上的差异,可作为酵母菌种级水平的分类参数。
通常酵母菌的GC含量在27%~70%,担子菌酵母为50%~70%,子囊菌酵母为27%~50%。
GC含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3种,即热变性法、浮力密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
其中,热变性法因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应用较为广泛。
不同种属酵母 DNA的GC含量一定不同,但相同的GC含量的菌株未必是相同或相似种。
因此,GC含量仅适用于亲缘关系较近的菌株,对于亲缘关系很远的菌株可能具有相同的GC含量。
3.6 脉冲电泳核型分析(PFGE)脉冲电场凝胶电泳可以在琼脂糖凝胶中用电泳分离。
完整的酵母染色体DNA 分子从而测定酵母细胞染色体条数及其大小。
染色体条数、大小和形态结构,代表了一个生物所含有遗传物质的多少及其组成形态该特征随物种变化而变化,因而具有特定的系统分类学意义。
脉冲电泳的原理是通过不断改变电场,迫使 DNA分子的泳动方向作相应的改变,小的 DNA分子比大的变形快,泳动速度快,从而将不同大小的 DNA分子分开。
随着脉冲电泳仪的改进以及完整染色体DNA提取方法的发展,脉冲电泳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酵母菌的分类学研究中。
[11]3.7 其他核酸分析法3.7.1 实时 PCR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在PCR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基团,利用荧光信号积累实时监测整个PCR进程的定量分析方法。
如有人用实时PCR对 Candida sp.和果汁腐坏酵母进行了检测和鉴定。
3.7.2 基因芯片法随着人们对酵母基因组序列的了解和掌握,可以设计出大量的核酸探针并将其固定在一定的介质上,通过DNA-DNA杂交方法,这些探针能够扩增出基因组上的ORF或者原位表达一些序列以达到检测和鉴定的目的。
近年来,出现一种新的DNA-DNA杂交方法,即基因芯片法,它们拥有约6000个酵母基因的DNA微阵列一比较基因组杂交法。
目前,Candida albicans的基因芯片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
3.7.3 RNA二级结构RNA二级结构用于微生物分类正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研究表明,RNA二级结构比其一级结构在进化上具有更高的保守性,基于一级结构的RNA二级结构预测使得大量RNA二级结构易于获得。
RNA二级结构能够将比较重要的某一个或几个碱基突变进行放大化,而在序列比对中却只能将其作为一般的碱基差异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