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ACS二级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44
冠心病二级预防手册冠心病概述: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脏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者血管痉挛,使得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心脏的血液供应减少,引起心脏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这样,心脏的功能发生异常,浮现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为1900 万人,其中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冠心病及脑卒中同样是居于首位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每年有260 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 13 秒就有一人因此而死亡。
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轻化,心血管疾病问题将日益突出。
大约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发生或者再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病史者高出4-7 倍。
心血管疾病是可怕的,但最大的惨剧在于它本是可以预防的。
尽管目前的医学水平尚不能彻底治愈冠心病,但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充分证实:对冠心病患者坚持实施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冠心病二级预防,可以有效防止或者减少急性冠脉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脉性猝死的发生。
美国近 30 年人均寿命延长了6 年,其中 3.9 年归功于心血管危(wei)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稳定性决定,与冠心病的危(wei)险因素密切相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心率加快、精神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显示,通过有效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综合控制多种危(wei)险因素,促使易损斑块稳定,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所以,对于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坚持依照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要求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用药,就有望预防诸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性猝死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引言概述: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心理支持、定期随访和康复训练。
一、药物治疗:1.1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防止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1.2 抗凝药物:对于高风险患者,如有房颤等心脏病变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1.3 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二、生活方式改变:2.1 戒烟:吸烟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患者应立即戒烟,以减少心脏负担。
2.2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红肉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2.3 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三、心理支持:3.1 患者教育: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心肌梗死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2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支持小组:参加心脏康复支持小组可以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四、定期随访:4.1 医生随访:定期复诊是心肌梗死患者管理的重要环节,医生可以通过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2 心电图监测: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异常,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4.3 心脏超声检查: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五、康复训练:5.1 心脏康复计划:参加心脏康复计划可以通过定期锻炼和监测,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5.2 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期间,营养师可以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提高康复效果。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随着介入、溶栓技术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近期预后得到很大的改善,但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患者度过急性期之后病死率、复发率仍较高。
MI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心梗再发、心梗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绞痛等进行干预。
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应用非药物及药物治疗,减少梗死后并发症及猝死的发生率, 延长患者寿命, 提高生活质量。
1心梗后二级预防主要内容1.1预防再梗再发性心肌梗死是影响冠心病患者中、远期预后的重要心脏事件之一。
一般认为高龄、男性、肥胖、吸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也是MI和再发性MI的重要危险因素。
1.2心梗后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MI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缓慢型心律失常。
在AMI幸存的人群中50% 以上可发生心律失常。
主要原因是:①心肌缺血导致电生理发生改变;②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多产生室性心律失常);③心衰和心室重构(多产生房性心律失常)。
1.3心梗后心衰MI发生后,因心肌缺血、坏死,其收缩性及顺应性均降低,使心排量和射血分数减低,从而引起心脏前后负荷均增大、心肌缺血心室重构最终导致心力衰竭。
影响MI后心功能不全因素:①性别、年龄及心肌梗死后临床过程;②梗死面积、心肌梗死时LVED 、LVEF、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是否接受溶栓治疗及是否行PTCA 治疗,糖尿病、高血压也是AMI后是否发生心功能不全的相对独立危险因素。
1.4心肌缺血主要防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
梗死后心绞痛(Post Infarction Angina,PIA)是AMI后1个月内又出现的心绞痛,是AMI常见并发症,根据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20%~30%。
可能与梗死相关的冠状动脉残存严重狭窄,侧支循环不充分或是与梗死无关的其他冠状动脉也有严重狭窄病变,引起远离梗死部位的心肌缺血有关。
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二级预防措施作者:张卫海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09年第15期心脑血管疾病可以通过加强自我保健,坚持规范治疗来加以防范。
常见的预防分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指控制好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干预的靶点通常是那些尚未发生脑血栓、脑栓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但存在危险因素的人群,以防止首次事件的发生。
心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防治措施,日的是降低病死病残率,同时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事件的复发。
二级预防的措施包括一级预防的所有措施,要积极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另一方面是可靠持续的药物治疗。
二级预防提倡“双有效”,即有效药物、有效剂量。
不连续服药、吃吃停停,是心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禁忌,不但效果不好,而且危险性增加。
二级预防措施的“ABCDE”原则A:阿司匹林主要是抗血小板凝集和释放,改善前列腺素与血栓素A2的平衡,预防血栓形成;近年主张长期服用小剂量(至少75 mg/日)阿司匹林可有效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当然,预防缺血性卒中阿司匹林也具有重要地位。
研究提示在年龄/>45岁的女性,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以降低首次卒中的风险。
对于已经有冠心病的患者,为了预防脑卒中,应该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对于急性缺血性卒中,若不进行溶栓治疗,应该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mg/日,应用2~4周后调整为二级预防长期用药剂量75~150 mg/日。
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应该在溶栓治疗24小时后使用阿司匹林,剂量为100~300 mg/日。
除非有阿司匹林使用禁忌证,否则不能用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代替阿司匹林。
B:控制血脂、血压高血压、高血脂是脑卒中、冠心病的致病诱因,属原发性高危因素疾病。
有效治疗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复发;戒烟、控制血压和血脂异常对于已有心肌梗死和心绞痛的病人特别重要。
国内外几乎所有研究均证实,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冠心病的一级预防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糖、高度肥胖、胰岛素抵抗、遗传因素、精神因素、饮食结构不良、吸烟、活动量小等均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根据冠心病易患因素,一级预防内容包括:控制血压、血脂,积极治疗糖尿病,避免超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情绪等。
预防冠心病应从日常生活做起:①起居有常。
早睡早起,避免熬夜工作,临睡前不看紧张、恐怖的小说和电视。
②身心愉快。
避免长期精神紧张、过分激动、暴怒、惊恐、过度思虑。
③控制饮食。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应进食一定量蔬菜水果,少食油腻、脂肪、糖类食物,避免超重。
④戒烟限酒。
吸烟是造成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应绝对戒烟。
可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不能喝烈性酒。
⑤劳逸结合。
避免过重体力劳动或突然用力,饱餐后不宜运动。
⑥体育锻炼。
运动应根据自身身体条件、兴趣爱好选择,如打太极拳、乒乓球、健身操等。
要量力而行,使全身气血流通,减轻心脏负担。
⑦饮用硬水。
软水地区须补充钙、镁。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是针对已经患了冠心病的患者(包括支架术后和搭桥术后),为了控制或延缓冠心病的进展,使病情长期保持一个稳定状态,或使原有的病变改善,从而达到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非药物治疗冠心病的发病、治疗、病情控制、康复等都与生活方式有密切关系,良好的生活方式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的基础。
第一,要学习一些冠心病防治知识。
要了解冠心病的发病原因、加重因素、治疗措施、常用药物的使用方法、日常生活应该注意的问题,以便在防治该病时给予积极的配合。
还应保持乐观情绪,树立战胜冠心病的信心。
其次,要注意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如戒烟、调整饮食、减轻体重、适量的体力活动和锻炼等。
一般认为,对病情稳定但有症状的心绞痛病人,或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的隐性冠心病患者,锻炼的效果最好。
对无并发症的心肌梗死患者、支架术后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之后的病人,可以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和运动。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病后6个月内再发心脏缺血事件危险非常高,加强包括调脂治疗在内的二级预防尤为重要。
ACS患者的调脂治疗须关注以下问题。
何时检测血脂?根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下简称《指南》),ACS住院患者应在入院即刻或24 h内检测血脂,并以此作为参考值。
ACS发病后血脂水平变化有一定规律∶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下降10%~20%,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20%~30%,且上述改变在发病24 h内即可出现并持续数月。
故ACS患者应尽早测定血脂。
怎样合理应用降脂药物?对ACS患者进行调脂治疗,首选他汀类药物(他汀)。
2006年《第二次中国血脂临床控制状况调查》显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和氟伐他汀等是目前国内ACS患者最常用的他汀。
《指南》推荐,ACS患者(属极高危人群)LDL-C应降至<80 mg/dl(2.07 mmol/L)或较基线水平降低40%。
为实现强效降脂,他汀使用剂量往往大于常规剂量。
在增加药物剂量的同时须密切监测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如肝脏转氨酶升高,肌炎、肌痛甚至横纹肌溶解等,尤其须关注《指南》中提及的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高危人群。
出于对安全性的顾虑,在我国临床实践中,联合治疗的比率非常低。
新型肠道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可用于单纯他汀类药物治疗不能达标、不能耐受或只能耐受小剂量他汀的患者,其与他汀联用时患者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实现ACS患者LDL-C 达标的一种药物选择。
是否应根据LDL-C水平启动他汀治疗?一系列研究(MIRACL、PROVE IT-TIMI 22和A-to-Z等)提示,将LDL-C水平降至62~72 mg/dl 可进一步改善ACS患者预后,但许多ACS患者基线LDL-C水平并不高,此类患者甚至不使用药物也可使血脂达标(<80 mg/dl)。
《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要点本指南的要点如下:一、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的概念和目标心脏康复是一种结合运动康复、药物治疗和心理支持等多学科综合干预的方法,旨在改善心脏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指南明确了心脏康复的六个目标:改善生活质量、减少再发病和死亡风险、控制心脏症状、改善运动能力、控制危险因素,以及提供心理社会支持。
二、适宜参与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的患者指南明确了适宜参与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的患者范围,包括心脏事件后的患者、心脏手术后的患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血管介入治疗后的患者以及部分高危人群。
三、康复和预防的内容和方法四、康复和预防的评估和管理指南提供了一系列评估和管理的指导原则,例如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和心理状态等。
五、药物治疗的原则和要点指南明确了药物治疗的原则和要点,包括选择合适的药物、搭配合理的药物组合、辅助药物持续使用等。
六、康复与预防的时间和阶段康复与预防的时间和阶段分为早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以及恢复期,指南提供了相应的康复与预防方案。
七、康复和预防的效果评估和持续管理指南明确了康复和预防的效果评估和持续管理的方法和要点,以便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干预。
八、康复和预防中的个性化管理指南强调了康复和预防中的个性化管理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制定相应的康复和预防计划。
九、康复和预防的团队合作与阶段性评估指南提倡多学科团队合作,包括心血管病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专家和心理专家等,通过定期阶段性评估,监测患者的康复和预防效果。
通过以上要点,中国心脏康复与二级预防指南为医务人员提供了一份全面系统的指南,旨在对心脏康复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进行规范和提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指南的有效实施有助于减少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血管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