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处理措施与冠心病二级预防
- 格式:ppt
- 大小:21.06 MB
- 文档页数:89
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的一些重要问题动脉粥样硬化是累及全身动脉系统,包括冠状动脉、颈动脉和主-股动脉血管床的慢性血管性疾病,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病和间歇性跛行。
动脉粥样硬化是当今世界范围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疾病、全球性重负和世纪的挑战。
近30年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尤其在循证医学原则的指导下,获得了大量前瞻性干预的随机临床试验(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RCT)的证据,在此基础上产生了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NCEP ATPIII)和the Joint Task Force of European以及中国的血脂异常干预参考方案等各个国家的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指南。
冠心病的预防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重要的部分。
本文主要阐述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冠心病二级预防目标范围与策略近来,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概念与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
冠心病二级预防最初涵盖的仅仅是心肌梗死后的患者。
之后,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目标扩大到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疾病客观证据的患者。
最近,随着人们认识到,糖尿病患者在预后意义上是冠心病的等危症,使冠心病二级预防进一步扩展到冠心病高危人群,这一原本为冠心病一级预防的范畴,包括1)有多重危险因素,在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20%的患者;2)糖尿病(尤其有另外一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者);3)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和4)先前有过心肌梗死,这代表了心血管疾病最高危的人群。
二级预防的重要策略为:1)评估每一个体的全身综合危险因素(global cardiovascular risk);2)干预所有的危险因素和3)从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herapeutic lifestyle changes,TLC)启动,其内容包括限制饮食摄入的热量,控制体重、有氧代谢运动、戒烟和控制血压。
冠心病二级预防手册冠心病概述: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由于供应心脏能量和营养物质的血管——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者血管痉挛,使得管腔狭窄甚至闭塞,从而导致心脏的血液供应减少,引起心脏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这样,心脏的功能发生异常,浮现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为1900 万人,其中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
在我国,冠心病及脑卒中同样是居于首位的致死性和致残性疾病,每年有260 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 13 秒就有一人因此而死亡。
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以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年轻化,心血管疾病问题将日益突出。
大约70%的冠心病死亡和50%的心肌梗死发生于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已确诊冠心病患者发生或者再发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机会比无冠心病病史者高出4-7 倍。
心血管疾病是可怕的,但最大的惨剧在于它本是可以预防的。
尽管目前的医学水平尚不能彻底治愈冠心病,但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上一些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已经充分证实:对冠心病患者坚持实施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即冠心病二级预防,可以有效防止或者减少急性冠脉事件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冠脉性猝死的发生。
美国近 30 年人均寿命延长了6 年,其中 3.9 年归功于心血管危(wei)险因素的控制和预防。
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稳定性决定,与冠心病的危(wei)险因素密切相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心率加快、精神应激等因素均可导致斑块不稳定。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证据显示,通过有效的冠心病二级预防措施,综合控制多种危(wei)险因素,促使易损斑块稳定,可显著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
所以,对于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坚持依照冠心病二级预防的要求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和用药,就有望预防诸如急性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冠脉性猝死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心肌梗死的急救措施心肌梗死的急救措施篇(1):心肌梗死的急救方法介绍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急性心梗是个突发病,每个人都应了解它的急救方法。
下面是百分网我为你整理心肌梗死的急救方法介绍,盼望能帮到你。
心肌梗死的急救方法若身边无救助者,患者本人应马上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救援到来之前,可深呼吸,然后用力咳嗽,这是有效的自救方法。
作为家属,假如发觉家人突发心肌梗死,应当保持镇静,坚决急救:1、拨打120:尽快与医院、急救站联系,请医生速来抢救或送医院抢治。
2、就地平卧:马上让病人就地平卧,双脚略微抬高,严禁搬动,由于任何搬动都会增加心脏负担,危及生命。
3、冷静:如有家用常备药箱,马上取出硝酸甘油片让病人含化,或将亚硝酸异戊酯1支,用手巾挤碎捂鼻吸入。
同时口服1-2片安定片,使病人冷静下来。
四周的人也不要大声说话。
4、吸氧:如有供氧条件,应马上赐予吸氧。
5、人工呼吸:如病人心脏突然停止跳动,家人切不行将其抱起晃动呼叫,而应马上采纳拳击心前区使之复跳的急救措施。
若无效,则马上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直至医生到来。
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的缘由现代社会,中青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主要由以下几个缘由引起的:1、压力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进展,各行业竞争机制不断加强,中年轻人在社会、家庭及工作岗位上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体力劳动削减:现代化人出门小汽车,进门乘电梯,体力劳动大大削减,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患者越来越多。
3、饮食及环境污染:膳食结构的变化及环境污染的侵害,也易于引起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紊乱。
综合以上因素,长期如此,心脏的血管壁内皮损伤、血管内膜渐渐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明显加快,这是引起心肌梗死的基本缘由。
而一旦消失持续熬夜、过度疲惫、嗜烟酗酒、饮食不节等诱发缘由时,血管持续痉挛收缩、血液粘度增加、局部血栓形成,最终导致突然消失血管闭塞、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引言概述: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减少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二级预防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心肌梗死的二级预防措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心理支持、定期随访和康复训练。
一、药物治疗:1.1 抗血小板药物: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减少血液凝块形成的风险,防止再次发生心肌梗死。
1.2 抗凝药物:对于高风险患者,如有房颤等心脏病变的患者,使用抗凝药物可以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
1.3 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物可以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担,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二、生活方式改变:2.1 戒烟:吸烟是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患者应立即戒烟,以减少心脏负担。
2.2 饮食调整:建议患者采取低脂、低盐、低胆固醇的饮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减少红肉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2.3 锻炼: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脏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减少心肌梗死的风险。
三、心理支持:3.1 患者教育:医生应向患者详细解释心肌梗死的病情和治疗方案,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3.2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3.3 支持小组:参加心脏康复支持小组可以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互相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和积极性。
四、定期随访:4.1 医生随访:定期复诊是心肌梗死患者管理的重要环节,医生可以通过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2 心电图监测: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心脏功能异常,预防心肌梗死的再次发生。
4.3 心脏超声检查: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五、康复训练:5.1 心脏康复计划:参加心脏康复计划可以通过定期锻炼和监测,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5.2 营养指导:康复训练期间,营养师可以提供科学的饮食指导,帮助患者调整饮食结构,提高康复效果。
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和美国心脏病学院(ACC)于2001年曾经发表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CAD)二级预防的专家共识文件[1]。
近4年来完成的有关重要临床试验的结果,进一步支持降低冠状动脉和其它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危险因素的治疗,并且拓宽了治疗的适应症。
在此基础上,AHA和ACC 适时制订和发表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二级预防指南》。
新版指南中建议CAD的二级预防包括10个方面,并且提出了实施这些建议的具体目标和措施。
一、新版指南的主要内容㈠戒烟⒈目标彻底戒烟,不要接触吸烟环境。
⒉建议⑴患者每次就诊时,医师要询问吸烟问题。
⑵要求吸烟患者戒烟。
⑶评估吸烟患者是否愿意戒烟。
⑷帮助患者制订戒烟计划。
⑸安排随访,建议患者参加有关的宣教活动或药物治疗,包括尼古丁替代治疗和丁氨苯丙酮治疗。
⑹强调工作中和在家中避免接触吸烟环境。
㈡控制血压⒈目标所有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40/90mmHg。
如果患有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则血压控制在<130/80mmHg。
⒉建议⑴所有患者均应开始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控制体重、增加运动锻炼、减少酒精摄入量、限制钠盐,强调多吃水果、蔬菜和低脂肪饮食。
⑵如果血压³140/90mmHg,或者糖尿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压³130/80mmHg,则开始尽可能应用b-受体阻断剂和(或)ACEI,达到目标血压,必要时可以加用噻嗪类利尿剂。
㈢调脂治疗⒈目标LDL-C控制在<100mg/dL。
如果甘油三酯³200 mg/dL,则非HDL-C(即总胆固醇减去HDL-C)应当<130mg/dL。
⒉建议⑴以下建议适用于所有患者:①启动饮食治疗。
减少饱和脂肪②补充植物stanol /醇(2克/日)和粘稠纤维(>10克/日),可以进一步降低LDL-C。
③增加每日活动量并控制体重。
④鼓励多吃 omega-3脂肪酸鱼油或胶囊(1克/日),以降低风险。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规范急性心肌梗死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由于斑块的突然破裂、血栓的急剧形成造成管腔的急性闭塞,血流被阻断,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溃,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肌缺血时间过长发生坏死。
在一些诱因的作用下更易发生,如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使得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病理改变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伴血栓形成,血管腔完全闭塞;心肌呈凝固性坏死,心肌间质充血、水肿,伴多量炎症细胞浸润,以后坏死的心肌纤维逐渐溶解,形成肌溶灶,随后渐有肉芽组织形成.【临床表现】1.先兆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病前数日有乏力,胸部不适,活动时心悸,气急,烦躁,心绞痛等前驱症状,其中以新发生心绞痛和原有心绞痛加重最为突出,心绞痛发作较以前频繁,硝酸甘油疗效差,应警惕心梗的可能。
2.症状(1)疼痛。
最先出现,多发生于清晨,疼痛部位和性质与心绞痛相同.但程度重,持续时间长,超过20分钟至数小时,休息或硝酸甘油无效,可伴濒死感,少数人早期就迅速出现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2)全身症状。
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
发热多在疼痛发生后24~48小时后出现,体温多在38℃左右.(3)胃肠道症状。
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重者有呃逆。
(4)心律失常。
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以24小时内最常见.室性心律失常最多,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在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时,易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下壁心肌梗死常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5)低血压和休克。
休克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多为心源性。
(6)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
3.体征(1)心脏体征。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因治疗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它是指由持久性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的一些急性心肌坏死。
临床表现通常包括持久性胸骨后剧烈疼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损伤标记酶的升高,以及急性心肌损伤和坏死心电图的进化。
根据梗死的范围,心肌梗死可分为透壁性心肌梗死和心内膜下心肌梗死。
根据病变的发展过程,心肌梗死可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
由于某些诱因,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在破裂斑块表面,形成血块(血栓形成),突然阻塞冠状动脉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此外,心肌耗氧量急剧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以下专家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1、过劳过度的体力劳动,特别是负重、过度的体育活动、持续的紧张和疲劳,会增加心脏负担;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硬化狭窄,不能完全扩张,导致心肌缺血。
剧烈的体力负荷也会导致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
暴饮暴食许多心肌梗死病例发生在暴饮暴食后。
吃了大量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加;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会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因此,冠心病患者应高度重视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便秘在老年人中很常见。
临床上,由于便秘时用力屏住呼吸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
老年人必须足够重视,保持大便通畅。
6.吸烟,大量饮酒吸烟和大量饮酒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心肌耗氧量增加。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每周都有前驱症状。
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对硝酸甘油的影响变差。
长期心绞痛突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