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外营养处方设计与审核
- 格式:pptx
- 大小:585.56 KB
- 文档页数:48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2021年-肠外营养液处
方设计和审核
肠外营养液处方设计和审核
肠外营养液处方设计和审核是肠外营养治疗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正确的营养处方设计和审核可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营养支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以下是一些关于肠外营养液处方设计和审核的要点:
1.营养素的选择:肠外营养液处方应根据患者的代谢需要
和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营养素,包括氨基酸、葡萄糖、脂肪乳剂、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
2.营养素的配比:肠外营养液处方中各种营养素的配比应
根据患者的代谢需要和病情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能量和营养素,同时避免营养素过度或不足的情况。
3.营养素的剂量:肠外营养液处方中各种营养素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营养支持。
4.营养素的输注速度:肠外营养液的输注速度应根据患者的肠道耐受能力和肝肾功能进行调整,以避免输注过快或过慢导致的不良反应。
5.营养素的监测:肠外营养液输注后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电解质水平、肝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营养液的配方和输注速度,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营养支持。
答案:
单选题:
1.A
2.B
3.对
4.对
5.对
6.对
7.对
多选题:
1.ABD
2.ABCD
3.AB
判断题:对对错对对。
胃肠外营养胃肠外营养液的合理使用胃肠外营养(又称静脉营养):胃肠外营养的发展是现代医学的重要进步,是通过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能量及各种营养素的一种营养支持方法,它与一般临床上常用的静脉补液有根本的区别,静脉输液除了供给液体外,只能供给一小部分热能和部分电解质,而胃肠外营养可以按照病人的需要输入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包括热能、氨基酸、脂肪、各种维生素、电解质和微量元素。
胃肠外营养不受病人食欲和消化功能的影响,在病人不能进食,没有消化酶的参与下,仍能使患者得到其所需的全部营养物质。
是抢救重危病人的有效措施之一。
主要适用于不能经口或鼻饲摄取食物者如肠梗阻、坏死性胰腺炎、消化道病等;因消化或吸收障碍无法通过胃肠系统获取营养时,如严重胃肠水肿、吸收不良综合征;超高代谢致营养不足,如严重烧伤、创伤;严重营养缺乏而需手术者以及需特殊营养配方者。
在具体实施中可分为部分肠外营养(PPN)和全胃肠外营养(TPN)二种,部分肠外营养主要是经肠营养摄入不足的一种补充,全胃肠外营养亦称全静脉营养,其提供的热能和营养素可满足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如处理得好需要时可长期使用达数年。
①部分肠外营养(PPN);又称低热量肠外营养,根据患者经肠营养不足的具体需要,经周围静脉补充水解蛋白、氨基酸、葡萄糖及电解质,需要时还可另再经一周围静脉补充脂肪乳剂及维生素,由于此种方法只能提供部分的营养素需要,一般常用于无严重低蛋白血症,基础营养状况尚可的病,人,常用的营养液有复方氨基酸、5~10%葡萄糖电解质和10~20%的脂肪乳剂或单输等渗氨基酸。
②全胃肠外营养(TPN):可分由中心静脉输入含一定浓度的氨基酸(4.75%),葡萄糖(25%)、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的标准中心静脉营养的葡萄糖系统和经周围静脉输入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混合液及以另一线输乳化脂肪的脂肪系统,此二系统各有利弊,可由临床医师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选定。
全胃肠外营养使用技术比较复杂,要求严格,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要对病人进行严密细致的全面临床观察和实验室监测,除每日记录出入液量,注意全身反应外,还应观察血常规、电解质、血糖、氧分压、血浆蛋白、尿糖、酮体及尿生化等情况,要根据病人体内代谢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营养液配方,防止发生并发症,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消毒,保护好输入导管,做好导管的护理、防止感染、防止导管拔出,导管进入静脉处的敷料每24小时应更换1次,更换时严格按无菌操作程序处理,注意观察换下的敷料有无异常情况,留置的导管只能专作输入营养液的入口,不能兼作采血样、监测静脉压、投药、输血等用途。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TPN的组成:TPN的一般组成包括糖(5%GS、10%GS、50%GS)、脂肪(MCT、LCT、MCT/LCT、结构脂肪乳)、氨基酸(普通氨基酸、肝安、肾安)、电解质(10%Nacl、10%Kcl、25%MgS04、11.2%乳酸钠、10%葡萄糖酸钙)、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水溶性维生素、复合维生素)、微量元素。
处方中不应单用其中几种,特别是不单用脂肪乳或氨基酸。
此外,肝素钠、雷尼替丁、磷制剂。
肠外营养液(TPN)有关数据要求:1、液体量规定:一般方法:液体量:1500ml/20kg体重,体重每增加1kg,一般液体量增加20ml液体。
可视临床情况加以调整,鼻胃管引液、腹泻、烧伤、创伤需增加液体量;肝病、肾病、心肺疾病、闭合性脑外伤需减少液体量,但总体积一般不少于1500ml。
成人每天需水量30~40ml/Kg/d,儿童每天需水量50~100ml/Kg/d。
2、葡萄糖浓度规定:若液体量需要限制,可以配合使用5%、10%葡萄糖和50%葡萄糖注射液。
葡萄糖在TPN中的比例(g/ml)一般应小于23%,最好小于15%,PN稳定,如外周途径则<10%,减少刺激。
3、能量规定和糖脂比:非蛋白质热卡由葡萄糖和脂肪提供,能量的需要量取决于病人的基础代谢和病情需要,一般在1800~4000 kcal,每日推荐供能20~30Kcal/Kg/d。
糖与脂肪热量的1:1~2:1,能量供给应循序渐进式,如从20 kcal/kg/日逐增,对于严重应激病人,短期内予以“允许的摄人不足”(permissive under feeding) 反而对病情有利。
肿瘤患者糖:脂肪供能少于1:1或倒置,高糖代谢增加脂肪供能,胰岛功能或肺功能受损者,应降低葡萄糖的热卡比;血脂偏高者,应适当降低脂肪乳的热卡比,而脂代谢失常、休克、急性胰腺炎患者要禁用脂肪。
非蛋白质热卡中的脂肪与糖的比例:按规范,脂肪供能占PN应<50%,一般30~50%,每日不超过2g/d;糖供能占PN的50%~70%,每日不超过7g/d。
肠外营养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一、肠外营养药物的使用
(一)营养支持应有适宜的适应证。
(二)应针对患者的疾病与营养状态,选择合适的营养治疗方案。
(三)根据肠外营养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及时发现、预防和处理可能的并发症,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药学部的肠外营养临床药师根据院内肠外营养的会诊需求,提出个体化用药指导。
二、肠外营养药物的配制
肠外营养药物的配制按照《全静脉营养液调配操作规程》执行,由药学部静配中心统一配制。
三、肠外营养药物的管理
(一)定期举行肠外营养药物合理应用培训和学习。
(二)药学部静配中心负责对调配的临床科室的肠外营养药物处方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对处方不合理的及时与开方科室沟通、反馈,指导临床科室肠外营养医嘱的规范开具。
(三)定期对临床科室上报的关于肠外营养药物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在内网上公示。
给TPN处方审核药师的一些参考一、TPN和AIO简介全胃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 是指通过胃肠外途径提供机体代谢过程所需全部营养的营养支持方法。
目前采用的主要途径是经静脉内输给,故又称静脉营养。
TPN可为那些营养不良或短期不能经口进食的病人提供肠外营养支持。
TPN目前常用的给药方法是全合一(All in One, AIO)输入法即将肠外营养所需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电解质、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各种成份按一定的比例、一定的程序混合于一玻璃瓶或塑料袋中。
这几乎包括了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科学的方法混合配制(选择科学、稳定的处方,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配制),安全地用于人体。
二、TPN的成份及特点(一)葡萄糖是供能的基本物质,每克能提供 4 kcal 能量。
葡萄糖输入人体后有明显的节氮效果。
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率为0.5g/h/kg,每天最大的利用率为750g,但实际用量每天以300~400g为宜,因为超量可引起高血糖和糖尿,甚至转化为脂肪沉积在内脏。
(二)脂肪乳其主要营养价值是供能和提供必需脂肪酸。
一般用量为每天1~2 g/kg。
输脂肪乳剂有以下几个优点:①供能量大,产热量高达9 kcal/g;②溶液等渗,对血管内无损伤,可供周围静脉输注;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同时提供必需脂肪酸;④在创伤应激状况下也可全部被机体利用;⑤代谢后不增加呼吸商,因此不增加肺的功能负担;⑥与葡萄糖合用有更明显的节氮效果。
脂肪乳剂Intralpid有10%、20%、30%三种不同浓度,20% 乳剂所含磷脂量与等容量10%乳剂相同,而含热量加倍,因此,在提供相同热量时,用20%乳剂可使磷脂摄入量减少,避免高磷脂摄入后可能发生的体内脂代谢异常。
对入水量受限制者(如心、肾功能不佳入水肿病人等),用20%乳剂更为合适。
严禁将高浓度电解质液和其他许多药物(如肝素等)直接注入脂肪乳中,否则可影响脂肪微粒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