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法诊断尖锐湿疣的对比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5.21 KB
- 文档页数:2
对比分析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在肿瘤病理检查中的效果差异【摘要】目的研究在肿瘤病理检查当中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的差异。
方法将本院自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4例肿瘤患者当作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使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常规技术进行病理检查,将手术的病理结果当作金标准,对比两组诊断结果准确率。
结果对比诊断准确率,免疫组化技术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技术(P<0.05)。
患者接受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后的满意度评分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
结论进行肿瘤病理检查时,免疫组化技术的准确率高于常规技术,能够将误诊率和漏诊率降低,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价值,且患者接受诊断过程中心理和生理的舒适度更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常规技术;肿瘤病理检查[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and conventional technique in tum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Methods 64 tumor patient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9 to may 2020 were taken as the research object.All patients needed to use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ology and conventional technology f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he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the operation were regarded as the gold standard. The accuracy of the diagnostic resul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the accuracy of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technique (P < 0.05). The patients' satisfaction scorewas higher after being diagnos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P < 0.05). Conclusion in tumor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the accuracy of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ology is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technology, which can reduce the misdiagnosis rate and misseddiagnosis rate, provide more effective reference value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and the patients have better psyc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comfort in the process of diagnosis, which is worthy of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 words] immunohistochemical technique; Conventional technology;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umor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患有肿瘤的患者逐渐增多。
免疫组织化学法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乳腺癌HER-2状态一致性的对比研究张欢;罗洞波;赵兵【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HER-2/neu gene amplification by FISH in breast carcinoma tissue specimens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with that of immunohistochemical (IHC) analysis.Methods IHC and FISH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HER-2 protein and amplification of HER-2gene,respectively,in paraffin-embedded tissues from 1 032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the conformity between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IHC and FISH was studied.Results Among 1 032 cases of paraffin-embedded specimens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373 cases (36.1%) were positive by IHC,while 659 cases were negative (63.9%);HER-2 gene amplification was found in 325 patients (31.5%) by FISH,gene non-amplification in 707 cases (68.5%).In 373 patients whose HER-2 proteins were positive,HER-2 gene amplification was found in 293 cases,resulted in a coincidence of 78.6%(293/373).In 659 patients whose HER-2 proteins were negative,HER-2 gene non-amplification was found in 627 cases,resulted in a coincidence of 95.1%(627/659).The kappa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Kappa=0.7581,P <0.000 1),there wa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the two methods.Conclusion There were a high coincidence between the HER-2 gene examined by FISH and the HER-2 protein detected with IHC.%目的对比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法(IHC)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乳腺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蛋白表达和基因状态的一致性,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IHC法及FISH法分别检测1 032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石蜡包埋标本的HER-2蛋白表达和HER-2基因状态,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 032例乳腺癌患者术后石蜡包埋标本,用IHC检测HER-2蛋白表达阳性者373例,占36.1% (373/1 032);表达阴性者659例,占63.9%(659/1 032).FISH检测HER 2基因扩增325例,占31.5% (325/1 032);基因非扩增707例,占68.5%(707/1 032).373例HER 2蛋白为阳性的患者中,HER-2基因扩增293例,符合率为78.6%(293/373);659例HER-2蛋白为阴性的患者中,HER-2基因非扩增627例,符合率为95.1%(627/659).2种方法检测结果比较一致性较好(Kappa=0.758 1,P<0.000 1).结论 IHC检测乳腺癌HER 2蛋白与FISH检测HER-2基因结果一致性较高.【期刊名称】《新疆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1)002【总页数】5页(P199-202,207)【关键词】乳腺肿瘤;HER-2基因;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免疫组织化学法(IHC)【作者】张欢;罗洞波;赵兵【作者单位】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乌鲁木齐830011;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日间病房,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在乳腺癌患者中,大约20%~30%存在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基因的扩增或者过度表达,在临床实践中,对石蜡包埋组织HER-2/neu蛋白进行检测的有免疫组织化学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Southern blot、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RT-PCR)、原位杂交技术(CISH)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这些技术都可以用于评估HER-2基因扩增状态[1-2]。
原位杂交检测HPV与EBER中常见问题与对策林蓁【期刊名称】《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年(卷),期】2014(030)008【总页数】3页(P928-930)【关键词】原位杂交;HPV;EBER;制片质量【作者】林蓁【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74医院病理科,厦门36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8原位杂交检测与免疫组化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其可提供分子水平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成为病理辅助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在病毒感染、肿瘤异常基因等鉴别,特别在诊断某些人类疾病,无法得到可靠抗体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检测方法,现已被有效地应用到现代病理学研究及诊断中。
原位杂交操作步骤多,存在不稳定因素和人为差异,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假阳性与假阴性。
如何提高制片质量,正确发挥原位杂交优势,笔者现将目前病理科常用的石蜡原位杂交(HPV、EBER试剂盒购自福建泰普生物公司)检测过程中总结的几点经验建议介绍如下。
1 原位杂交检测操作常见问题原位杂交检测常见问题,多为各种不良因素导致的假阳性与假阴性。
出现假阴性有以下几种可能性,临床送检组织过小或取到的肿瘤成分过少;送检组织未及时固定,使用的固定液种类不匹配、配制浓度或用量不足等,使检测组织中目的核酸未能完好保留;组织石蜡块保留年份太久或制作环节出现失误,可使待测切片质量不佳,影响后期杂交效果;待测切片脱蜡不彻底,在前期处理中修复不到位或消化不足、消化过度,试剂及探针质量不佳、失效或用量不足;杂交、孵育的温度、时间掌握不当等各种失误均可导致假阴性结果。
出现假阳性可因组织的切片制备、操作过程中非标本RNA污染,造成染色假像;探针质量不佳或纯度不高、杂交后洗涤不足等非特异性结合造成杂交显色定位不清,在不应该出现的部位显色或显色模糊不清、成片出现等;DAB沉渣附着、显色背景或复染太深,影响结果判读;出现特殊阳性标记时,缺乏诊断依据等。
针对上述问题,下面结合原位杂交操作过程各细节,做出相应对策和质量控制,防止假阴性与假阳性出现。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对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概述和解释。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是两种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或核酸的表达情况。
通过对这两种技术的原理、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的介绍,可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并合理应用这些检测结果。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比较分析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本文的目的和文章结构,提供一个整体的框架来帮助读者理解后续内容。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说明和讨论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并对它们之间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通过了解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领域以及实验步骤等方面信息,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这些检测结果,从而能够更科学地进行相关研究工作。
此外,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发展趋势的讨论,对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未来的应用进行展望,并提供一些建议。
2. 免疫组化检测结果:2.1 原理和方法: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通过特异性抗体对目标分子进行检测。
该技术基于免疫学原理,利用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结合来定位和可视化感兴趣的蛋白质或分子。
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抗体,该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或多克隆抗体,并且需要与所需检测的目标分子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然后,在样本处理过程中,对组织或细胞进行固定、包埋等步骤以保持其形态结构,并消除内源性酶活性。
接下来,将样本切片后进行染色处理,通常采用荧光标记物或酶标记物进行可视化显示。
最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2.2 应用领域:免疫组化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
它在肿瘤学、神经科学、器官发育等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肿瘤学中,通过免疫组化可以检测肿瘤组织中的细胞分子标记,从而对肿瘤类型、分级和预后进行鉴定。
在神经科学领域,免疫组化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探索神经元的分布、表达和功能。
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HPV感染与P16、Ki-67蛋白表达戴瑜珍;何松;喻朝霞;胡晓安;张润【摘要】目的:探讨HPV在官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感染情况及其与P16、Ki-67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HPV、P16和Ki-67蛋白在200例不同程度官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表达情况.结果:HPV在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总检出率为64%(128/200),HPV 6/11在尖锐湿疣组中检出率最高,HPV16/18在宫颈鳞状细胞癌、CIN组中尤其在CINⅡ~Ⅲ组中阳性率显著性增高.随着官颈病变程度的加重,P16和Ki-.67蛋白的阳性表达也呈递增趋势.结论:高危型HPV16/18感染与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密切相关;抑癌基因P16蛋白的表达上调参与蛋白对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P16蛋白还可作为鉴别官颈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增生的标记物;联合检测P16和Ki-67蛋白对宫颈CIN的诊断及分级具有辅助诊断价值.%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human papillomavirus ( HPV) infection statu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xpression of protein PI 6 and Ki-67 in cervical squamous epithelial lesions. Methods; In situ hybridiza-tion(ISH)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 HPV subtypes,PI6 and Ki-67 in 200 cases of cervical squamous epithelial lesions with different degrees. Results:HPV positive accounted for 64% (128/200) of all specimens screened,in which the subtype of HPV 6 and 11 was found the highest in warts of condyloma acumi-naturn and of HPV 16/18 identified positively was more frequent in samples of 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d CIN specimens, especially in those of CIN II-III. PI 6 and Ki-67 were positively expressed with the progression in cervical squamous epithelial lesions. Conclusion:The high-risk types HPV 16/18 infection i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of cervix, and upregulatedP16,the tumor-suppressor gene, suggests that this protein is involved in the tumori-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cancer, and further may serve as a proliferation marker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cervix lesions are neoplastic or non-neoplastic. Importantly,combined detection of P16 and Ki-67 protein is useful for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期刊名称】《皖南医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06【总页数】5页(P457-461)【关键词】宫颈鳞癌;官颈鳞状上皮内瘤;HPV;P16;Ki-67【作者】戴瑜珍;何松;喻朝霞;胡晓安;张润【作者单位】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安徽安庆246003;南通市肿瘤医院病理科,江苏南通226361;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安徽安庆246003;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安徽安庆246003;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病理科,安徽安庆246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鳞状细胞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癌前病变和恶性肿瘤。
尖锐湿疣组织中VEGF、Flt一1水平检测及意义姚亚琼,尹光文‘。
张恒坡,金芳草,靳彬(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450052)摘要: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eF)和fins样酪氨酸激酶(nt-1)在尖锐湿疣(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CA组织(观察组)和20例正常上皮组织(对照组)中VEGF和Fit-1表达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40/40)、100.00%(20/20),Fit.I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oo%(40/40)、100.00%(20/20),两两比较P均>0.05。
其中观察组VEGF表达(+)4例,(++)16例,(+++)20例,强阳性表达率为50%;对照组分别为6、12、2例和10%,两组强阳性表达率比较P<0.05。
观察组Fit.1表达(+)0例,(++)9例,(+++)31例,强阳性表达率为60.9%;对照组分别为3、12、5例和25%,两组强阳性表达率比较P<O,05。
结论VEGF和Fk-I参与了CA的发病过程,并可能在促进CA血管生成及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尖锐湿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fras样酪氨酸激酶;血管生成中图分类号:R752.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09)51-0016-03DetectionandsignificanceofVEGFandFit一1IeveI.nlesionsofcondylomaacuminatumYAOYa—qiong。
YlNGuang-loen.ZHANGHeng-po。
JlNF8ng—cao,J1NBin(‰FirstAffiliatedHospital,ZhengzhouUnivers渺,Zhengzhou450052,P.尼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roleofVEGFandFit-1intheoeclllTenoeandd钾elopmentofcondylomaacumi-natum(CA).MethodsSPimmunohlstochemlstrymethod硼susedtome¥匮tlretheexpressionofVEGFandFit.1in40ca.Be8ofCA(observedgroup)and20normalskincontrols(controlgroup),andthecorrelationbetweenthetwoindexeswereanalyzed.ResulmThepositiveratesofVEGFandFit-1intheobservedgroupandcontrolgroupwereboth100.OO%.Nosign击eantdifferenceWagfoundinthepositivemt瞄ofVEGFandFit-1betweenthetwogroups(P>0.05).InobservedgrouptheexpressionofVEGFwere(+)4cas∞,(++)16ca8e8,(+++)20c坦tse8,andstrongpositiveexpressionrateW8850%.Thecontrolgroupwere6,12,2∞8档and10%.StrongpositiveexpressionrateofVEGFinthetwogroups惴significantlydifferent(P<0.05).Inobservedgrouptheexpressionofnt一1were(+)0cases,(4-+)9ca8船,(+++)31伽s∞。
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准确性分析【摘要】:目的探析免疫组化基数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及准确性。
方法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4名住院患者,患者均接受穿刺活检和免疫组化技术检验,将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诊断效果予以对比,并分析。
结果免疫组化技术诊断准确率77.8%(42/54)显著高于穿刺活检70.4%(38/54)。
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免疫组化技术诊断满意度(96.2±6.8)分、信任度(95.3±6.5)分较穿刺活检(79.3±3.6)分、(81.8±3.7)分有显著优势。
比对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较,免疫组化技术诊断的准确率较高。
适合临床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病理诊断;准确性肿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多数的患者在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当出现明显的不舒适病情已经发展成为中晚期,只采取形态学检查很难诊断病情,穿刺活检作为常用的病理检查,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性,患者的配合度不高。
免疫组化技术为新型的检验技术,检测准确率较高,有利于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1]。
本文结合我院接治的54名患者,通过两种不同诊断方法,比对诊断结果。
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于2019年10月至2021年8月期间我院接治的54名住院患者,其中31名男性,23名女性,年龄23至72岁,平均(41.2±2.5)岁。
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1.2.1穿刺活检54名患者均接受穿刺活检,根据病灶区域显示,在超声的引导下,将病变组织提出出并进行穿刺活检。
1.2.2免疫组化技术54名患者均接受免疫组化技术检查,应用MaxVison试剂盒,进行浸蜡、脱水,福尔马林溶液等操作。
将取出的组织中提取出2×1.5厘米的组织快,通过福尔马林进行6至8小时的固定,随后进行脱水、透明、浸蜡。
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双染法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滕孝静;王卫东;谢建兰;周小鸽
【期刊名称】《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3(12)14
【摘要】目的在淋巴瘤病例中建立EB病毒编码小RNA(EBER)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双重染色法.方法使用双染试剂盒在石蜡切片上先做原位杂交再做免疫组化.结果双染成功后细胞和组织结构完整.原位杂交阳性细胞的胞核呈蓝黑色,免疫组化阳性细胞的胞膜呈红色,双阳性细胞的核与膜蓝红对比鲜明,背景清晰.结论此方法可直观地判断感染EB病毒的细胞属于B细胞还是T细胞,有助于淋巴瘤的诊断.
【总页数】3页(P1106-1107,封3)
【作者】滕孝静;王卫东;谢建兰;周小鸽
【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 [J], 司成;曾智;占承志
2.免疫组化结合原位杂交双标记检测套细胞淋巴瘤中免疫球蛋白κ、λ限制性 [J], 万红萍;涂露霞;盛以芸;熊振芳;陶雪勤;梅金红
3.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亚型检测中的应用 [J], 刘洪博;刘艳彩;张新丽;侯素平;邱雷;张晓娟
4.T/B(CD3+CD20)淋巴细胞免疫组化双染技术在淋巴瘤诊断中的应用 [J], 周航波;马恒辉;饶秋;周晓军
5.EBER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双染中酶消化和抗原修复的优化 [J], 何娇;罗陆侨;廖集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尖锐湿疣结果对比分析摘要】目的:总结性探讨分析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在尖锐湿疣中的检测价值。
方法:将110例门诊诊断为尖锐湿疣的蜡块进行连续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对比染色,并在光镜下观察。
结果:原位杂交92例表达HPV DNA阳性;免疫组化技术染色68例HPV多克隆抗体染色阳性,两者联合应用检测到104例呈阳性反应。
结论:原位杂交技术的检测结果优于免疫组化技术,两者联合使用更加有利于尖锐湿疣的检测,使检测阳性率提高。
【关键词】免疫组化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尖锐湿疣【中图分类号】R综合医学【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2-0135-02尖锐湿疣为一种性传播疾病,在临床工作中较为易见,其发病率近几年逐渐上升。
此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1]。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是否出现尖锐湿疣、病情的转归、发展与宿主的载量、病毒的型别、免疫功能的关系十分密切[2]。
尖锐湿疣发病和复发或许和HPV的免疫逃逸以及宿主或者局部的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相关。
其病理诊断工作主要依靠免疫组化技术或者HE染色,然而尖锐湿疣的诊断工作有许多问题,免疫组化的阳性检测率低,HE切片典型(含血管丛、角化不全和挖空细胞),使尖锐湿疣和假性尖锐湿疣的区别难度更大[3]。
本次临床研究将免疫组化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同时运用于尖锐湿疣的检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临床研究的对象为110例尖锐湿疣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21到53岁,病程10天到3个月,皮损都位于外阴部,大小为0.5厘米×0.3厘×0.2厘米~0.8厘×0.5厘米×0.5厘米,表面乳头样或者菜花样,固定组织时采用10%中性福尔马林,之后脱水、石蜡包埋、切片,切片的厚度为4微米,之后进行HE染色。
捞于涂有多聚赖氨酸的玻片上,进行原位杂交技术和兔疫组化技术对比染色。
女性外阴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的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江珍云【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年(卷),期】2010(6)5【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外阴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的临床与病理鉴别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09年4月我院门诊诊断或疑似为尖锐湿疣及假性湿疣的患者230例,观察并对比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点,并辅以HPV免疫组化及核酸原位杂交检测;收集230例尖锐湿疣及假性湿疣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用HPV克隆抗体行免疫组化染色,用HPV6/11DNA的寡核苷酸探针行原位杂交.结果: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的上皮均呈乳头状结构,但尖锐湿疣有明显的基底细胞增生、上皮增厚,具有典型的挖空细胞,假性湿疣则无相应改变.191例HPV免疫组化染色,尖锐湿疣HPV-Ag阳性99例(占51.83%),HPV6/11DNA阳性182例(占95.28%),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39例假性湿疣HPV-Ag-HPV6/11均为阴性.结论:假性湿疣局部表现易与尖锐湿疣混淆,灶状分布空泡细胞及HPV检验阳性是尖锐湿疣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据此可提高尖锐湿疣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总页数】3页(P52-54)【作者】江珍云【作者单位】东莞市南城医院,广东东莞52307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2.5+3【相关文献】1.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疣的临床病理观察151例 [J], 伍天会2.80例尖锐湿疣及92例女阴假性湿疣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J], 徐瑞峰;王艳3.女阴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的临床病理诊断分析 [J], 刘维;童和林;蔡光辉;毛辉4.207例女阴尖锐湿疣与假性湿疣临床病理特点及分析 [J], 杨奇5.80例尖锐湿疣及92例女阴假性湿疣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J], 徐瑞峰; 王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在尖锐湿疣病理诊断中的意义
尖锐湿疣是一种常见的性传播疾病,其病理诊断通常采用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可以检测病变组织中的病毒蛋白,例如HPV蛋白,从而确认病变与HPV感染的关联。
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则可以检测病变组织中的HPV DNA,从而直接确认病变为HPV 感染所导致。
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应用可以提高尖锐湿疣的准确诊断率,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同时,这些技术也可以用于对HPV感染的检测和筛查,提高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机会,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
因此,在尖锐湿疣的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结果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这听起来像是科学家们的魔法咒语,但其实它们是研究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和基因的重要工具。
想象一下,科学家们就像侦探,利用这些技术寻找身体里的秘密。
嘿,别想歪了,这不是侦探片里的悬疑剧,而是真正的生物医学探索。
免疫组化就像是给细胞打上“我是谁”的标签,让我们一眼就能识别出那些重要的蛋白质。
而原位杂交则是另一种酷炫的技术,能让我们看到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简直像是在细胞的舞台上放大镜头,聚焦那些闪闪发光的基因。
在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准备好样本,像是准备一场盛大的派对。
他们把样本处理得漂漂亮亮,接着加入各种化学试剂,这些试剂就像是派对上的小道具,帮助识别和标记目标蛋白。
想象一下,一群蛋白质在细胞里聚会,免疫组化的试剂就是DJ,把每个蛋白质都点亮,闪闪发光。
哇,那个样子可真让人兴奋。
然后,科学家们会用显微镜观察结果,真是个视觉盛宴。
通过这些神奇的染色反应,他们能够一眼看出细胞的状态,是否健康,是否有病变,像是在读一张细胞的“身份证”。
再说说原位杂交,这玩意儿就更有趣了。
科学家们用一小段DNA探针,就像是一封信,专门去找目标基因。
就好比你在寻找一个老朋友,发了条信息给他,结果他就在那儿等你。
探针找到了目标基因,立刻就会发出亮丽的信号,哇,这时整个细胞就像是参加了灯光秀一样,五光十色。
通过这些技术,研究人员可以看到基因的表达情况,简直让人目不暇接,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科学家们也会遇到挑战,比如试剂的选择、样本的处理等,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他们得耐心琢磨,反复实验,直到找到最优方案。
就像厨师在调配菜肴的调味料一样,每一次实验都是一次新的尝试。
可是,没关系,失败也是成功之母嘛,科学家们总是乐于从每一次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实验结果就像天气预报一样,有点出乎意料。
明明以为会有个大惊喜,结果却发现原来只是小水花;根本没想到的地方却给了你一个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