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调查身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3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多样性,认识到保护生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研究方法,对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进行观察和调查。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
3. 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
4. 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5. 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实践行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实践行动。
2. 教学难点: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调查表、标本、实物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望远镜(可选)、录音机(可选)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周边环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和环境。
2. 讲解: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讲解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
3. 实践:分组进行周边环境生物调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
4. 总结: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报和讨论,总结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实践行动。
5.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评价学生对调查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对生物观察和记录的基本技巧的应用能力。
4. 评价学生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的方法的掌握程度。
5. 评价学生对保护生物和环境的实践行动的意识和行动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自然保护区或植物园,加深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2. 开展校园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精选3篇)《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篇1一、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把握调查的一般方法,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知道如何进行归类分类。
2、方法与过程:①会设计调查表格。
②会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情感态与价值观:关注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把握调查的一般方法。
2、难点:能通过调查,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三、学法指导重视记忆,掌牢双基,发挥主动性制造性突破难点。
四、学习过程1、同学依据下列思索问题略读课本绽开自学。
如调查的一般方法是什么?如何设计调查表格?如何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2、小组内绽开沟通争论相互取长补短形成比较统一的熟悉。
3、小组展现自学成果,看哪个组表组表现好?不同组之间补充板书内容:(一)、常见的调查有:、等。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是:确定、、,,,,等。
(三)、学会设计表格:(四)、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①根据,将生物分为②根据,将生物分为③根据,将生物分为4、老师确定同学的表现,强调出错点和难点。
5当堂理解巩固6、当堂达标7、当堂训练:(1)下列探究活动,可实行调查法进行的是()a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农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他所采纳的分类依据是()a形态结构b生活环境c生物用途d大小多少(3)小明在调查家乡的生物种类时发觉,原来是我省最常见的鸟类——麻雀,现在已经数量较少,甚至在有些地区很难发觉。
造成这种现象的缘由主要是()a人类的滥捕乱杀b其生存环境受到破坏c缺少充分的食物d被它们的天敌所捕食(4)下面是某同学在进行校内生物调查时,记录的生物名称:松树、法桐、一串红、狗尾草、蚱蜢、蝴蝶、蚂蚁、蜘蛛等,请你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并简洁介绍它们的生存环境。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篇2一、设计理念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对全体同学,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提倡探究性学习'。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设计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篇一: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一、活动目的1.通过对校园里各种各样的生物进行观察和学习使学生既学到许多生物分类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野外识别生物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为学校调查清楚校园的生物资源提供一些资料二、活动内容: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三、活动方案(一)准备阶段20xx年10月14日—10月18日1、确立课题活动开始先设计生物调查表下面是学生自己设计的“生物调查表”:2.活动分组学生采取自愿的方式组成兴趣小组4~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并确定组长第一小组:杨凯(组长)第二小组:黄龙(组长)第三小组:王莎(组长)第四小组:李刚(组长)3.制定计划设计调查路线鼓励学生形式要多样化老师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生物标本、对生物进行归类等方面的培训4.材料用具调查表、笔、放大镜、照像机、软尺、采集箱等(二)实施阶段XX年10月21日25日实施计划:l.调查记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了校园各种生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活环境、数量等并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了分类将归好类的生物资料进行了整理填写在生物调查表上2.制作并鉴定标本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制作了生物标本在标本右下角贴上标本签写上名称、编号、采集日期、地点等并保存了起来以备鉴定时查用3.制作卡牌学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弄清校园内生物的种、科、属、学名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等知识给校园植物编写名录制作塑料质地的卡牌4.挂牌学生将自己制作好的卡牌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挂牌后还可以为植物拍摄照片让来到校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认识所有的植物对学生的评价:通过这次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利用科学工具书籍查阅知识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培养增长了他们的植物知识他们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校园并不断完善建构学生自我活动反思: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动植物资源已成为当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急需的重大问题只要全人类携起手来一定能让自然界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调查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加强了。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教案综合训练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诗句中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选项诗词生物的特征2.右图是单目显微镜结构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转动①使镜筒下降,此时眼睛要从侧面注视④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③和④放大倍数的乘积C.调节⑤上的光圈可以改变视野的大小D.⑥是反光镜,分为凹面镜和平面镜3.端午节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大部分地区都有挂艾蒲(用艾草和菖蒲编织而成)的习俗,挂艾蒲有驱除灾疫的寓意。
右图为艾草叶肉细胞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起支持和保护细胞的作用B.②能控制葡萄糖进出细胞C.③控制艾草的生长、发育和遗传D.④存在于艾草的每个细胞4.图甲表示制作并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操作步骤,图乙是动物细胞模式图,图丙是单目显微镜构造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正确的操作步骤是a→b→c→dB.图乙中染色最深的结构是②,它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遗传C.观察时,为了使物像更清晰,应调节图丙中的②细准焦螺旋D.细菌和真菌都有图乙中的结构②5.一粒小小的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池塘中的小鱼可以长成大鱼,这都与细胞分裂密不可分。
下图是两种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甲乙A.图甲表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图乙表示植物细胞分裂过程B.两种细胞的分裂都是细胞质先分裂,细胞核后分裂C.两种细胞在分裂的准备期间都发生染色体的复制D.两种细胞的细胞质一分为二的方式是不同的6.近年来,干细胞技术迅猛发展,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下图为干细胞的培养过程示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表示细胞的生长,细胞不能无限长大B.经过程②产生的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不变C.②③说明干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D.经过程③后,细胞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遗传物质都发生了变化7.“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的记录。
2.了解生物的分类。
3.开展校园内的生物调查活动4.培养同学们的分工合作、组织、语言能力,通过调查培养热爱生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设计调查方案、调查的一般方法、调查步骤。
教学难点通过调查,学会合作,提高自己对调查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调查法、小组合作法、分析讨论法。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习课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出示图片:一些植物、动物。
问:我们对生物的知识来自哪里?二、新授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先自读课文,了解这部分内容。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
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总结:观察法、调查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实验法。
调查的目的如果想知道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如果我们想知道校园生物究竟有哪些?我们又该怎样做?调查的目的: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五年清查一次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调查的过程一般过程:1.确定调查目的和范围。
(校园的生物)2.分组,4~5人一组,选一个组长。
3.准备调查表,笔(有条件的可拿望远镜、放大镜或照相机等)。
4.确定调查路线。
5.作好调查记录。
注意事项:调查中应注意安全第一,发扬互相帮助的作风。
并注意爱护生物资源。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实地调查调查要仔细,注意不容易发现的生物种类,详细记录。
结果整理统计:调查到的生物种类有多少?归类:按不同分类标准分。
例如可分为:1.按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动物、水生动物。
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调查表的设计三、练习1.调查时要选取的对象是()A.对象中的一个B.对象中的一部分C.全部对象D.以上都对2.下列生物按生活环境划分的是()A.猫头鹰和鼠B.鱼和河水C.空气和阳光D.狗和水草3.关于调查的不正确叙述是()A.人口普查也是调查B.森林资源的清查是调查C.要对调查的对象逐个进行D.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4.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下列哪项工作不是调查时应该做的()A.确定调查目的和对象B.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C.选取样本抽样抽查D.整理分析调查结果5.下列活动,可采用调查法进行的是()A.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四、总结一、调查一般过程:1.确定调查目的和范围。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请两个小组展示归类整理的结果,并互相交流,提出疑点。
教师解答疑点并进行总结:1、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校园内生物种类的分布情况,为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2、调查步骤分为确定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实地调查、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等步骤。
3、在调查时要注意保护生物和环境,不要捕杀或破坏生物和其生境。
4、归类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生物的分类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性和生境需求,为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提供依据。
5、归类整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分类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我们对生物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每一小组展示的问题:在调查中,你们小组调查了哪些生物?你们是按照什么特征进行分类的?分成了多少类?每类有多少种?请选出每类中的1-2种生物,介绍它们的生活环境。
说一说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根据小组间的交流情况,进行互评。
同时,老师也会给出评论。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1.在调查中,你有想到哪些问题?2.思考如何书写调查报告?可以结合练题3和实验报告册。
3.谈一谈你在调查中的收获。
总结:在关心生物的同时,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更为重要。
巩固练检测反馈:1.下列活动中,可以采用调查法的是()。
A.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B.海底珊瑚礁成分的测定C.优良作物品种的培育D.光照对植物生活的影响2.某同学在调查活动结束后,将有关的生物分成了植物和动物。
他所采取的分类依据是()。
A.生物用途B.生活环境C.比大小多少D.形态结构3.下面是某同学设计的“调查全国初一年级学生的近视发病率”的几种方案,最合理的是()。
A.每省设立一个调查小组,负责对该省全部学生进行调查。
B.确立一个调查小组,逐省逐地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统计。
C.选取部分城市和农村初一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D.选取一个城市或农村的初一学生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4.调查时首先要明确目的和对象,制订合理的方案。
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
关于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定义和分类。
2. 培养学生对身边生物的观察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生物的定义: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繁殖等。
2. 生物的分类:介绍生物的分类体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生物。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他们身边的生物,分享观察到的生物特征。
3. 课堂小测:进行简单的生物分类小测,检查学生对生物分类的理解。
第二章:观察植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特征:介绍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等基本特征。
2. 观察植物: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植物的外观、叶、花等特征。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物,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特征。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特征。
第三章:观察动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动物的特征:介绍动物的形态、行为、生活习性等基本特征。
2. 观察动物: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动物的外观、行为等特征。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特征。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动物,记录它们的外观和行为特征。
3. 课堂分享:让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描述动物的特征。
第四章:观察微生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特征:介绍微生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基本特征。
2. 观察微生物:学习如何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外观和生存环境。
教学活动:1. 引入话题: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的特征。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观察不同的微生物,记录它们的形态和生活环境。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2. 调查方法及技巧。
3. 周边环境生物的调查与分析。
三、教学重点:1.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2. 调查方法及技巧。
四、教学难点:1. 调查方法的运用。
2.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PPT、调查表格等资料。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调查区域。
3.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入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
2. 学生分享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二、讲解调查方法(10分钟)1. 教师讲解调查方法及技巧,包括观察、记录、分类等。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三、分组调查(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调查区域。
2. 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如尊重生物、保护环境等。
3. 学生开始调查,记录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种类。
四、总结与分析(10分钟)1. 学生回到教室,分享调查成果。
2. 教师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如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态环境的状况等。
五、讨论保护生物多样性(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2. 学生提出保护措施,如植树造林、减少污染等。
3. 教师总结并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2.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教学反思: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其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和保护措施。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启示。
七、实践活动(15分钟)2. 教师提醒注意事项,如尊重他人、安全第一等。
3. 学生开始实践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八、分享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回到教室,分享实践活动成果。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
情感目标: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教学重难点】重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生命是美丽的,生命现象是神奇的,面对色彩缤纷的自然界,你也许会为春草的萌发、新生儿的诞生而欣喜,会为秋叶的凋零、生命的远逝而叹息;你会赞美“天高任我飞”的鸟儿,也会感叹“海阔凭我跃”的鱼儿。
你想过没有,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是哪些生物呢?你对它们熟悉吗?想一想,议一议: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述的生物及环境。
今天我们就当一次“小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学案导学、自主学习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学法指导:调查,科学分类。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1.两人合作探究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问题(1)①为便于调查过程能顺利、便捷地进行,需设计调查表格。
模拟教材提供的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对校园植物的调查方案的设计以及调查表格的设计。
②如果让你调查一袋种子的发芽率,为确保调查结果的可靠性。
你该怎么做呢?③调查中应当注意哪些事项?问题(2)①对校园植物种类的调查结束后,对所调查的这些植物种类,应如何归纳与整理?②生物归类有哪些方法?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方法之一。
可以抽样调查。
对数据结果进行科学处理。
(2)对生物分类,可以较好的研究生物。
3.师生互动教师点拨、讲解问题A: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