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ppt
- 格式:ppt
- 大小:984.50 KB
- 文档页数:14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认识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及其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和归纳生物特征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情感,树立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意义。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种类及其特点。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三、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多媒体展示:教师展示一系列周边环境的生物图片,如校园里的树木、花朵、蝴蝶、小鸟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提问引导:教师问:“大家平时在校园里或家里都注意到哪些生物?你们觉得它们有趣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观察经验。
学生回答: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自己注意到的生物和它们的特点。
二、知识讲解(10分钟)定义生物多样性:教师详细解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强调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性。
生物多样性意义:通过举例和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如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食物和药物等。
互动问答:教师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保护生物多样性很重要?”鼓励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学生互动环节:分组调查(20分钟)分组与选择区域:学生被分成4-5人的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调查区域(确保安全并有丰富的生物种类)。
调查工具准备:每组准备记录本、相机、放大镜等工具。
实地调查:学生在指定区域内寻找并记录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鼓励他们使用相机拍照,记录生物的特征和习性。
教师指导: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调查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分享与交流(15分钟)小组整理:学生回到教室,小组内部先整理调查结果,准备向全班展示。
小组报告:每组选一名代表,使用多媒体或展板展示他们的调查结果,包括照片、记录的生物特征和习性等。
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周边环境的实地调查,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分类等实验技能。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临开一中初一年级(上)生物学教稿编号______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制作人:梁瑾审核人:程芳时间:2012.9.3(第1周)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作调查记录。
2、尝试对简单的生物进行归类。
预习提纲1、调查的一般方法:首先要明确和,制定合理的。
调查过程要记录。
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和,有时要用进行统计。
2、调查的范围如果太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可以选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
简称抽样调查。
3、尝试对调查的生物进行分类:⑴按照形态结构,分为、和。
⑵按照生活环境,分为和。
⑶按照用途,分为、、和。
巩固训练1、当我们对森林中某种植物的密度进行调查时,若调查的范围很大,我们最好采用的调查方法是()A大体估算B全部逐一数过C分成几块进行调查,然后累加D分成几块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求平均值2、下列属于调查法的是()A人口普查B观察蜘蛛结网C养鸟和狗D喝饮料3、根据你的调查,下列生物归类正确的是( )A 螃蟹、蟋蟀、西瓜为陆生生物B鸡、猪、鸭为家禽C 小麦、玉米、水稻为作物D海带、鲫鱼、鸵鸟为水生生物4、调查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的实验中,记录内容不包括()A生物名称B生物食性C生物数量D生活环境的特点5、下列各项中采用了调查法的是()①我国每年清查一次森林资源②我国定期进行人口普查③医生对学生患龋齿情况进行统计④对蛙卵发育过程进行观察A ①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6、按照形态结构进行归类,生物可以分为()A植物、动物、细菌B植物、动物、病毒C植物、动物、其他生物D植物、动物、真菌7、我国古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把植物分为草、谷、菜、果、木五大类,他对这些植物进行分类的主要依据是()A按照生物的形态结构B按照生物的生活环境C按照生物的用途D按照生物的亲缘关系课后反思:。
1.1.2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生命观念:通过分组调查实践,学会调查的方法,并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
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认识植物的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尊重环境的理念。
2. 科学思维:(1)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2)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活动方案,并学会做调查记录。
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合作探究的能力3. 态度责任:在调查实施中,关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从而渗透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通过对校园绿化提合理化建议的探究,唤起热爱生命、保护和美化环境的尊重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2. 教学难点:组织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要求学生调查了解周边环境的生物,尝试对所知道的生物归类,初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根据我校所处地理位置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生物调查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对课题进行了小小的调整,即以学校植物园中的植物为重点调查对象,通过学生的亲身实地考察,实现教学目标。
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环节:讨论怎样进行调查→制定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实施调查活动过程→调查活动汇报和评价。
四、课前准备(1)材料准备:调查表,笔,卷尺,望远镜,放大镜,照相机,摄像机,温度计,湿度计,动植物检索简表等用具。
(2)教师准备:课前培训各组小组长,内容包括如何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记录生物的形态特征、如何查阅资料、如何对生物进行归类,等等。
五、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回顾上节学习的生物特征的知识,然后呈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师生朗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课件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1.1.1生物的特征PPT课件1.rar件1.rar件2.rar第二章PPT课件1.rarPPT课件2.rarPPT课件1.rarPPT课件2.rarPPT课件3.rarPPT课件4.rar课件1.rar了解生物圈1.1.1生物的特征PPT课件2.rar1.1.1生物的特征PPT课件3.rar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PPT课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PPT课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一课时)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第二课时)1.2.1生物与情况的关系(第二课时)1.2.1生物与情况的关系(第二课时)1.2.1生物与情况的关系(第二课时)1.2.2生物与情况组成生态体系PPT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PPT课件2.rar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PPT课件3.rar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PPT课件4.rar 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体系PPT课件1.rar PPT课件2.rar第二单位第一章1.rar2.rar1.rar2.rar3.rar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体系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2.1.1练使用显微镜PPT课件2.1.1练使用显微镜PPT课件2.1.2植物细胞PPT课件1.rar2.1.2植物细胞PPT课件2.rar2.1.2植物细胞PPT课件3.rar2.1.2植物细胞Flash课件.rar2.1.3动物细胞PPT课件.rar2.1.4细胞的生活(第一课时)PPT课件2.1.4细胞的生活(第一课时)PPT课件2.1.4细胞的生活(第一课时)PPT课件2.1.4细胞的生活(第二课时)PPT课件1.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二课时) PPT课件2.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二课时)PPT课件3.rar 2.1.4细胞的生活(第二课时)PPT课件4.rar 课件1.rar课件2.rar课件3.rar1.rar2.rar3.rar1.rar2.rar3.rar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2.2.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PPT2.2.1细胞通过盘据产生新细胞PPT2.2.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PPT2.2.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PPT课件2.2.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PPT课件2.2.2植物体的布局条理PPT课件2.2.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PPT课件2.2.3植物体的布局条理PPT课件2.2.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PPT课件2.2.4单细胞生物PPT课件1.rar2.2.4单细胞生物PPT课件2.rar第三单位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PPT课件1.rar 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PPT课件2.rar 件3.rar第二章第三章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PPT课3.1.2种子植物PPT课件1.rar3.1.2种子植物PPT课件2.rar3.1.2种子植物PPT课件3.rar被子植物的一生3.2.1种子的萌发PPT课件1.rar3.2.1种子的萌发PPT课件2.rar3.2.1种子的萌发PPT课件3.rar3.2.2植株的生长PPT课件1.rar3.2.2植株的生长PPT课件2.rar3.2.2植株的生长PPT课件3.rar3.2.3开花和结果PPT课件1.rar3.2.3开花和成效PPT课件2.rar3.2.3开花和成效PPT课件3.rar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课时) PPT课件1.rar 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一课时) PPT课件2.rar 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课时) PPT课件1.rar 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课时) PPT课件2.rar课时) PPT课件3.rar三课时) PPT课件1.rar三课时) PPT课件2.rar课时) PPT课件3.rar第四章造者PPT课件1.rar造者PPT课件2.rar造者PPT课件3.rar第五章气PPT课件1.rar气PPT课件2.rar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二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第三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
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知识点1: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法1.调查的含义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这就是调查。
人口普查也是调查。
2.调查的一般方法调查时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选取合适的调查样本,调查过程要如实记录。
调查的结果要整理和分析,并用数学方法统计结果。
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要求,备好材料用具。
然后设计具体的方法和步骤:(1)选择调查范围。
(2)分组,选一名责任心强的组长,能充分发挥我们本身的主动性。
(3)设计调查路线。
(4)调查记录,要设计好调查表,并如实记录调查内容。
(5)归类,对调查到的生物根据分类的依据进行归类。
(6)将归好类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3.调查时的注意事项(1)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
(2)调查时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
(3)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
(4)注意安全。
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不要一个人走到偏僻的地方;不要攀爬高处;不要下水;防止被动物咬伤等等。
知识点2:生物的归类对生物进行归类,按不同的标准,归类的结果就不一样:(1)按照形态结构特点,生物可分为植物、动物、其他生物三大类。
(2)按照生活环境,生物可以分为陆生生物、水生生物等。
(3)按照用途,生物可以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考点1:调查法【例1】对于范围较大的调查对象,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下列适合用抽样调查的是()A.调查本班学生的近视率B.调查某校学生的男女比例C.调查某省七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D.人口普查答案:C点拨:抽样调查就是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分析。
由于抽样调查的结果不能精确地反映真实情况,所以人口普查不适合用抽样调查。
如果调查的范围太大,而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一般情况,就可以采用抽样调查,如某省七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就可以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测量、记录和统计。
1.1.1 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利用观察认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2)通过观察与讨论,尝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科学思维:(1)观察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认识一些常见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2)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习性等进行总结和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加强保护生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对周边环境中生物的观察,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和讨论,尝试区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三、教学设计思路六年级学生对于生物充满好奇,但对于生物的了解却不多,本节内容教师通过播放韭菜和小麦的图片设疑“你能区分哪个是韭菜,哪个是小麦吗?你是依据什么来区分的?”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从而应用在生物学的学习中。
认识生物,是学生从具体的生物个体到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存在形式——生物圈的认识的起步。
因此,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观察认识周围环境中的生物对于后面的学习可以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师在本节课重点要通过图片、生活经验和视频来引导学生学会并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交流讨论分析自行得出结论。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韭菜和小麦的图片,设疑“你能区分哪个是韭菜,哪个是小麦吗?你是依据什么来区分的?”,引入课题。
【新课学习】学习目标一、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那我们想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科学探究的方法由哪些呢?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理解畅所欲言。
师生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收集和分析资料法等等。
过渡:今天的这节课要认识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要想认识这些生物,就必须要掌握观察的一般方法。
那什么是观察呢?PPT讲解:观察法。
师生归纳总结: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第一单元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基础巩固1.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清华附中对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采用的科学方法是()A. 推测法B. 调查法C. 比较法D. 模型制作【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题关键是熟知调查的基本方法、一般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解答】科学调查的步骤: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有序的调查方案→实施实验调查方案,并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
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
为配合垃圾分类工作,清华附中对每天产生垃圾的种类和数量进行摸底,采用的科学方法是调查法,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栩栩如生地记录了昆虫的本能及习性,他研究昆虫的方法主要是()A. 观察法B. 实验法C. 调查法D. 模拟法【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解题关键是理解观察法的过程和要求。
【解答】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
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
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法布尔研究昆虫的本能及习性时,没有改变昆虫的生活环境,也没对昆虫施加任何影响,因此,法布尔对昆虫的研究方法是观察法,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3.我市某些学校不重视对学生用眼卫生的科学指导,导致在校学生近视率大幅上升。
为有效保护学生的眼睛,首先要准确了解学生近视的原因,你认为应选用()A. 观察法B. 测量法C. 调查法D. 实验法【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科学探究的方法,明确调查法的概念是解答的关键。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一、教学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生活环境。
3、关注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
二、重点和难点1、调查活动的组织和实施2、学生观察和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
三、教材分析本节活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生物的特征”的延续,同时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基础。
从内容来看完成本节调查活动后,学生能知道生物分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的关系打基础。
从活动设计上看,观察室最基本的科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后的一次实践活动,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必要的知识、方法和能力,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
四、探究活动(一)材料准备调查表,笔,卷尺,望远镜,放大镜,照相机等(二)实施1.选择调查范围,校园(考虑到对环境的熟悉和安全方面)。
2、分组制定活动方案。
每个小组的活动方案合理可行,组内分工明确,落实到人。
3、调查。
(1)沿着每组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进行调查,关注不同生物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关系。
(2)在观察中学会认真仔细观察,学会借助工具仪器测量,并对对象进行如实记录,生物名称、数量、环境等资料,数量可以使数字也可以用多,少,很多,很少等词描述,描述尽可能具体详细,如:茎(草本、木本、藤本,高度、颜色、形状等)叶(形状、质地、叶脉、颜色、等)花(气味、颜色、形状、花瓣等)果实,种子等。
(3)对于不认识的生物进行编号或者拍照,作进一步的学习。
4、归类整理以小组讨论为主,陈述归类依据。
5、汇报与评价各小组进行全班汇报,各小组交流学习,生生互评,兼顾各组表现应时进行激励性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注意事项1、参考课本的调查表或者设计适合本组的调查表。
2、活动中,注意保护生物,不做损害动植物的事情,不破坏生物的环境。
3、注意安全五、教学反思学生对调查校园植物很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