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
- 格式:ppt
- 大小:1.90 MB
- 文档页数:22
游牧民族的价值观
游牧民族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游牧民族通常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深知自然界的规律和力量,因此非常尊重自然,并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自由奔放: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通常比较自由奔放,他们不受固定住所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迁徙和狩猎。
这种生活方式也让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主,不拘泥于传统的束缚。
3. 团结互助:游牧民族通常需要相互协作才能生存,他们一起狩猎、一起分享食物和资源。
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也成为了他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勇猛好战:游牧民族通常需要面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外来侵略,因此他们通常具有勇猛好战的特点。
这种精神也成为了他们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游牧民族的价值观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自由、团结和勇猛的追求和尊重。
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的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它对于人类文化的产生和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地理环境对人类或人类社会的影响,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决定或不决定,而应该作全面的认识。
从总体来说,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人类的生产、生存、发展、消亡或离开这个环境提供了物质基础。
人类是自然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取决于自然环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人类的任何历史阶段特别是远古阶段,都离不开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2、决定了这一自然环境中的一切生物及其活动(包括人类及其活动),都不可避免地有一个产生、发展以至消亡的过程。
如许多生物物种的灭绝;关于人类消亡的话题:核武器的威胁、金字塔等早期人类文明的来源、佛教关于劫的说法。
3、在这个环境中的一切物质和由物质产生的能量。
既不能增加,也不会减少,只能是各种形式的转化或传递,除非受到这一环境之外(例如其他星球)因素的影响,或者离开这一环境。
4、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顺应这一环境的内在规律。
只有在这一前提下,人类才能够更好的利用、开发这一环境,使它向着有利于人类自身发展的方向转化。
从具体的地理环境来说,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具体的人和物上,地理环境一般只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只要对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还远没有达到它的极限,人类的发展就拥有相对广泛的自由。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创造文化的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工业化的加深,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存在着可供利用的最后限度,而现在的发展已经接近了这个限度。
人类虽然通过适应环境、改造环境而改造自身,但成为环境的主人后,便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
这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的,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得发展文化的机会,但毕竟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
教材认为,尽管地理环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但只要人类还没有超越这一限度,就能够拥有相对无限的活动余地(第25页)。
2021届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民居特点民居具有空间性,是人们在适应改造大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创造出来的,与当地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总结一些传统民居与环境的关系。
①黄土高原窑洞的特点:冬暖夏凉,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较少,黄土直立。
②北方民居的特点:屋顶较平,门窗少且小,墙较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降水较少。
③新疆平顶屋的特点:屋顶平,墙厚窗小。
反映的环境特点:气候干燥,多风沙,太阳辐射强。
④蒙古包的特点:便于拆卸,架设和搬运。
反映的环境特点:冬季寒冷,草地广阔,居民以游牧生活为主。
⑤江南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降水较多,便于排水),门窗多且大,墙较薄,便于通风散热。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的环境。
⑥云南傣族竹楼的特点:通风散热,防潮和防虫。
反应的环境特点:湿热、爬行动物、虫类多。
⑦青藏高原碉楼的特点:平顶,门窗少,墙厚。
反映的环境特点:高寒、光照强。
⑧东南亚民居的特点:屋顶倾斜,门窗多且大,多木桩支撑,且密集排列(类似于我国的吊脚楼),具有通风散热、防潮的优点。
反映的环境特点:湿热、河流密布、多沼泽。
⑨因纽特人冰屋的特点:防寒保暖,节省建筑材料。
反映的环境特点:终年寒冷的寒带环境。
二、跟踪训练蒙古包能满足游牧需求,尤其能够对抗草原上严峻的自然灾害,是游牧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妙体现。
下图示意蒙古包景观(左图)及蒙古包搭建过程(右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决定蒙古包呈圆形的因素是A.高温B.暴雪C.酷寒D.大风2.关于蒙古包各组件的说法合理的是①所有部件组装均用铁钉固定,以保持蒙古包稳固②门口较小且离开地面,可预防雪的堆积并抵御严寒③门口朝东南,可减少冬季风影响并获取更多光照④最高点的天窗能够改善采光和通风,促进空气流通⑤门的中上部开窗户镶嵌玻璃,目的是改善采光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④⑤3.蒙古包搭建地随着迁徙季节而调整,最合理的是A.春阳B.夏岗C.秋洼D.冬平【答案】1.D 2.C 3.B【解析】1.内蒙古高原多大风天气,同样的风力,圆形的蒙古包受力较小,结构更加稳定,D正确;内蒙古高原夏季气温相对凉爽,冬季寒冷,A错;蒙古包外形呈圆形与暴雪和酷寒等因素关系不大,BC错。
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地之一,同时也是游牧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独特的文化遗产,对于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内蒙古自治区游牧文化概述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游牧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丰富的游牧文化内涵包括草原文化、牧民生活、蒙古族传统习俗等。
草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自然资源,而游牧文化则是与草原息息相关的文化形态。
游牧民族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依靠放牧生活,传承了丰富的牧民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
游牧文化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传统,也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理念和方式。
1. 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内蒙古自治区的草原是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而游牧文化则是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保护者。
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使得草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管理,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维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促进草原生态恢复近年来,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和破坏,如过度放牧、草原草食动物数量剧增等问题。
而传统的游牧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传统的放牧方式能够避免过度放牧,游牧民族在放牧过程中也会关注草原植被的成长和更新,这有利于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3. 传承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游牧文化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文化遗产,传承了丰富的草原文化和生态智慧。
通过传承和弘扬游牧文化,可以加强人们对草原生态环境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促进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保护草原生态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和智慧支持。
1. 挑战:现代化生产方式对传统游牧文化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游牧文化生活方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逐渐被现代生产方式所取代。
这对传统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对策:坚持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内蒙古自治区应该坚持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积极探索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生产方式的结合,倡导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保护草原生态环境为目标,促进游牧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金蒙之际的漠南山后地区》篇一一、引言漠南山后地区,位于古代金蒙两族交汇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的门户。
金蒙时期,此地作为历史舞台上的一处重要地带,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经济生活形态。
本文旨在通过研究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生产、民族交流等历史要素,为理解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提供一些参考。
二、自然环境与地理特征漠南山后地区位于北疆,气候寒冷干燥,多山少水。
该地区地形复杂,山地、草原、沙漠交错分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山地的陡峭与草原的辽阔相互映衬,使得这一地区成为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相互交融的交汇处。
金蒙时期,人们根据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经济生活方式。
三、经济生产与社会发展在经济生产方面,漠南山后地区的游牧民族以畜牧业为主,农耕民族则以农业生产为主。
这种经济形态的差异使得两族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然而,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两族在交流中互补互利,共同推动了地区的发展。
此外,该地区的矿产资源丰富,如金、银、铜等金属矿藏的开采与贸易也为当地带来了繁荣。
在社会发展方面,金蒙时期,漠南山后地区的民族融合趋势日益明显。
各民族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这种交融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上,还体现在精神文化上,如音乐、舞蹈、服饰等各个方面。
四、民族交流与文化传承民族交流是漠南山后地区的重要特色之一。
金蒙时期,中原汉人与北方各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在这种交流中,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例如,蒙古族的草原文化与汉族的农耕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此外,该地区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也成为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五、结论综上所述,金蒙之际的漠南山后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
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经济生产方式和民族交流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历史的长河中,该地区不仅成为了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流的门户,还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经济生活形态。
中国东西南北中各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人文性格的关联郭幸伟摘要:地域民居风格与当地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不同地域,民族,民风的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性格各异的民居建筑文化。
反过来,民居建筑风格也影响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文性格。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关联。
关键词:民居建筑风格;地域人文性格;一、概述在电力设计院工作出差之余,对全国各地民居建筑风格有所观察。
不同地域:东北,西北,中原,西南,东南五个方位地域民居建筑风格与当地当时自然环境,自然材质,人文性格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二、东北区域1.北方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发现各单体建筑间距空阔,建筑与道路之间绿化距离大。
同时建筑少有高层,低矮3-4层居多。
因冬季太阳照射斜度大,为了更好的受到照射,建筑规划在间距与高度方面均适应高寒气候。
再留意国家地域由北向南建筑间距呈现空阔--适中--密集的规律。
除了上面气候因素,另外两因素,其一北方平原多南方山地多,其二北方人口没有南方密集。
2.为防止热量对流损失,酒店等大堂进门均设置有门斗,例如吉林地区一般酒店大堂入口设三道玻璃,每道玻璃间距1-2米,第二三道玻璃之间设置旋转门斗。
防止热量损失,保证大堂内舒适度;酒店外墙设置370厚墙体;窗户采用双层,两层玻璃窗户之间10-15cm空间;3.公交车也有一奇怪现象,后门逢站不自动打开。
后门手扶立柱上有按钮,要下车需提前按按钮。
司机位置有指示灯亮起。
到站时司机通过控制开关打开后门下人。
减少无谓开后门次数来减少车内热量损失。
4.辽宁朝阳二塔,辽代建筑,风格粗犷,与中原及南方之塔俊秀风格不同,明显有少数民族印记。
5.北京,天津南北文化融合。
比中原文化,融入了胡同文化和东北屯文化。
口音都流露一股京胡的味道。
北京胡同与吉林,唐山胡同又不同,后者街更宽,一户户散落街两边,像是胡同的原始雏形,人少地广,自然成街。
北京胡同街道相比更规整精致些。
6.气候条件及民族交融,建筑风格装饰相对简单,布局开朗大度。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 ·60·文章编号:2095-6835(2017)02-0060-02自然与民族的融合——内蒙古民族纹样卷草纹的探究欧梓楠(武汉理工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广东省商业职业技术学校,广东广州 510000)摘 要:蒙古族的装饰纹样是内蒙古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其所展现的不单是内蒙古人民的一种情感,更是对精神文明的一种延续和自然的融合,也是社会在不断进步中所延伸出的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
首先简析了内蒙古的历史与文化及内蒙古族纹样,然后对卷草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对设计进行了说明,分析了卷草纹在服装与装饰饰品中的运用。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纹样;卷草纹;女裙设计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ki.kjycx.2017.02.0601 内蒙古的历史与文化及内蒙古族纹样1.1 内蒙古的历史与文化简析在内蒙古的历史时期中,其中部、西部、河套地区是在中国农业文明、鲜卑、契丹、女真、放牧民族的交替统治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蒙古属于满州,当地的历史中,更多是不同部落交替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
由此可见,内蒙古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摇篮,也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
大窑文化、红山文化、河套文化等闻名海外,各个民族用他们的智慧一起开拓了这片广袤的大地,同时也创造并且发展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特别是在图案的纹样上,更是具有了自己的艺术特点。
1.2 内蒙古族纹样介绍1.2.1 盘肠纹盘肠纹是内蒙地区最常见的纹样之一,其代表的意义为吉祥。
实际上盘肠纹是中国一个非常通俗、古老的纹样,与中国联通的标志相似。
其发源时间可追溯至蒙古族民族的起源,自从13世纪成吉思汗建立元朝后,盘肠纹便与汉民族的文化整合。
盘肠纹象征着吉祥、如意,整个纹样具有非常立体的效果。
大西北的独特地理环境如何塑造当地文化大西北,那是一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
从雄伟的山脉到广袤的沙漠,从奔腾的河流到辽阔的草原,这片土地的每一寸都散发着与众不同的魅力。
而正是这些独特的地理元素,深深地塑造了当地丰富多样且独具特色的文化。
大西北的山脉众多且高大险峻,如昆仑山、天山等。
这些山脉不仅是地理上的屏障,也是文化的分水岭。
在古代,山脉阻挡了外敌的入侵,使得居住在山脚下的人们能够相对安稳地生活和繁衍。
同时,由于山脉的阻隔,不同地区的人们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山区的人们善于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出了独特的农牧业。
他们在陡峭的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耐寒的农作物;在高山草原上放牧牛羊,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手和勇敢坚韧的性格。
这种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孕育了勤劳勇敢、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大西北的沙漠地带,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等,虽然环境恶劣,但也塑造了当地独特的文化。
沙漠中的居民深知水源的珍贵,他们发明了独特的灌溉系统,如坎儿井,将地下水引到地面,用于农业生产和生活。
在漫长的与沙漠共存的岁月里,他们形成了节约水资源、珍惜资源的意识。
沙漠中的旅行文化也是别具一格,骆驼成为了重要的交通工具,商队在沙漠中穿梭,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沙漠的广袤和寂静,培养了人们的忍耐和毅力,也让他们对生命和自然充满了敬畏。
大西北的河流,如黄河、塔里木河等,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文化的摇篮。
黄河在大西北蜿蜒流淌,孕育了悠久的华夏文明。
沿黄河流域,人们发展了灌溉农业,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
他们遵循着季节的变化,播种、收获,形成了规律的生活节奏。
塔里木河则滋养了塔里木盆地的绿洲,使得绿洲成为了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河流不仅提供了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还带来了便利的交通,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草原是大西北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如呼伦贝尔草原、那拉提草原等。
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他们的生活与牲畜息息相关。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
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
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
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
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
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
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
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
”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
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
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
内蒙古地方史内蒙古地方史是指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演变的学科。
本文将简要介绍内蒙古地方史的主要内容。
1. 内蒙古地理与环境内蒙古位于中国北方,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对内蒙古地方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内蒙古地处于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交接处,东临河套平原,北临大兴安岭。
地处内陆,地势较为平坦,气候干燥,草原广阔,适宜草畜经济的发展。
2. 内蒙古的历史沿革内蒙古地方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时期的内蒙古地区属于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
在中国历史上,内蒙古地区隶属于多个朝代的疆域之内,如北魏、西魏、北周、北齐、隋朝等。
隋唐以后,蒙古社会逐渐形成,成为游牧民族的中心地区。
在现代历史中,内蒙古地方史经历了蒙古独立运动、内战时期、解放战争等重要事件的影响。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自治区。
3. 内蒙古的文化与经济内蒙古地方史中,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包括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多个民族。
蒙古文化在内蒙古地区有着重要地位,蒙古包、草原文化等成为了内蒙古的标志性元素。
经济方面,内蒙古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导,草原牧区的养殖业发达。
另外,内蒙古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
这些资源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内蒙古地方史的意义内蒙古地方史的研究对于了解内蒙古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内蒙古的历史沿革和各个时期的发展特点,可以深入了解内蒙古地区的特色和特点,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之,内蒙古地方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通过研究内蒙古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和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发展这个地方。
希望本文能够对读者对内蒙古地方史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论游牧民族的形成及其生态理念专业班级:汉语101 姓名:罗铁真学号:201001903028摘要: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之中,中国长城以北的土地上,曾经有无术游牧民族在这里生存、发展、兴盛而后又走向没落。
在北国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又一幕盛衰更迭的草原牧歌。
本文将针对游牧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代表人物等方面解读游牧民族的成因及其生态理念。
关键词:游牧民族、地理、人文、形成原因、游牧民族的生态理念游牧民族:天幕下的雄鹰,草原上的歌者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
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
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
成因之地理环境: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①众所周知,我国北疆气候恶劣,酷暑严寒,温差极大,不利于农作物的种植生长。
但较大的温差却能大大的减少牲畜之间传染病的流行。
而且草原上的土地不便于开垦,倒不如发展畜牧业,直接利用草原上的饲料资源。
②游牧民族的放牧方式为逐水草而迁,当遇到一片水草丰美的草原时,牧民将会暂时停留下游牧的脚步,在那里安营扎寨,当牛羊将那片草地上的牧草吃光之后,牧民也就随着牧草的消失而迁徙离开。
但牧民放牧的地点并不是毫无方向的,放牧的地点一般是固定在两个较大的范围内,两个大范围内的牧草资源轮流使用,是一种简单的再生产方式。
而这种生产方式则决定了游牧民族没有停下脚步定居的那一天,他们只能赶着马车,带着蒙古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迁徙。
③我国北疆地势平坦开阔,草料资源充足,利于马匹、牛羊的畜牧。
人文成因:游牧民族——阴狠而豪迈,重情义而轻人伦①.豪迈。
草原儿女体型粗壮,眼睛有神,颧骨突出,头发卷起,声音洪亮,臂力过人,威猛彪悍,被视为匹夫之勇的楷模。
但心地善良,性格好爽,敢爱敢恨,少有外门邪念,纵横酒场。
草原上的天高云淡、一望无际,赐予了草原儿女广阔的胸襟以及热情豪迈好客的性格。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主要的民居形式,理解气候、地形、地质和生物等自然因素对我国民居的影响。
2、了解我国傣族、藏族的传统民居服饰,理解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3、了解我国的地方菜系,理解自然环境与饮食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图片说出我国不同地区民居、服饰、饮食特色。
2、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我国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对我国文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的了解,培养理解与尊重地方文化传统和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七(1)班学生整体上课堂气氛很活跃,对地理事物很感兴趣,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但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刻,容易忘记。
所以课堂上应该讲练结合,反复强调重点知识。
3重点难点大体了解我国不同地域不同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地方文化特色。
4教学过程活动1【讲授】自然环境对居民、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引入)提问:上一章我们学习了自然资源,知道了因为有了自然资源,人类才得以生存与发展。
那什么是自然环境呢?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有什么关系?自然环境对我国各地的民居、服饰和饮食等会产生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活动:全班分成四个大组,以小组竞赛(抢答题)的形式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板书第一节自然环境对居民、服饰和饮食的影响板书一、自然环境板书(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讲授:学生观察屏幕上的江南水乡的民居的图片,注意观察图片中的信息,然后提取有关信息进行分析,最后形成结论。
例如江南的民居屋顶的坡度大,有利于排水,是因为经常下雨。
窗户小,可减少阳光照射,是因为外面气温高,墙体刷成白色,可以反射阳光。
多河流,以船为交通工具,是因为气候湿润,地势低洼,河网密布。
总结: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不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
学生活动:(完成探究一)与小组成员一起仔细观察,说一说,下列的民居都用了什么材料来建造?住在里面是冷是热?通风好不好?这些民居与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有什么关系?学生仔细观察图片,通过讨论的形式去自己解答问题。
自然因素影响民族关系的例子
1、南方的农耕与北方的游牧
中国自秦朝统一起就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在我国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被划分成了地处南方的农耕经济区和北方的游牧经济区,他们建立的政权即‘中原王朝’和‘游牧政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地理位置决定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和社会制度。
迁移不断地习惯导致了游牧民族不耐农耕之苦,农耕民族则更加有稳定性。
这些都影响着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
2、经济的单一性导致战争
北方的游牧民族的生活是一种流动性极强的生活,这决定了他们的经济单一性很强,这样的生活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让他们像农耕民族一样等待一年的收成季节那是极为困难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物品的产出无法满足日常的需要。
这使得他们开始与中原王朝进行物品交换以及进行贸易,形成互市制度。
他们对于农耕民族所生产的物品有着强烈的依附性。
当这种制度被中原王朝用以作为控制游牧民族的一种手段时,它们就南下进行侵略,而中原王朝为了阻止这种侵略,双方便爆发了战争。
3、自然原因导致战争
北方游牧民族这种生活方式可谓‘靠天吃饭’,受自然因素影响极大。
若受到恶劣的自然灾害时,他们的物品产量就大量减少,没有办法与中原王朝去进行物品交换;而牲畜作为它们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在受到自然灾害的时候也会大量死亡。
这时,游牧民族就需要主动挑动战争,以此来掠夺所需的生活用品。
而气候也是与战争息息相关,当天气相对舒适时,有利于农耕民族的农业发展,导致中原王朝的强盛,同时老百姓也会北上开垦荒地;当极端天气出现时,对农耕文明会给予沉重的打击,中原王朝衰败,游牧民族则趁此大肆南下。
地理环境对民族性格的影响地理环境与民族性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自古以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塑造了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本文将从地理环境的各个方面探讨其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
气候对民族性格的影响气候条件对民族性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例如,在炎热多雨的热带地区,人们倾向于过着悠闲、放松的生活,而在寒冷干燥的寒带地区,人们则更加勤奋、自律。
气候还影响着人们的饮食习惯,如炎热地区的人们普遍喜欢吃辣椒,以驱寒散热。
地形对民族性格的影响地形对民族性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防御和经济等方面。
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容易形成封闭、保守的民族性格。
而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交通便利,更容易形成开放、进取的民族性格。
此外,地形还影响着人们的居住方式,如游牧民族在草原上过着迁徙的生活,而农耕民族则定居在平原地区。
水文对民族性格的影响水文条件对民族性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水资源利用、交通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更容易发展农业和渔业,形成勤劳、善于经营的个性。
而水资源匮乏的地区,人们则更加珍惜水资源,形成节约、耐苦的民族性格。
生物对民族性格的影响生物因素主要指动植物资源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在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人们更容易获得食物,形成乐观、宽容的性格。
而在动植物资源匮乏的地区,人们则需要艰苦的劳动才能维持生活,因此更容易形成坚韧、勤奋的性格。
土壤对民族性格的影响土壤条件对民族性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发展,使人们更容易获得食物,形成乐观、懈怠的性格。
而贫瘠的土壤则需要人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维持生活,因此更容易形成勤奋、节俭的性格。
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社会地理环境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地理环境,包括城市布局、交通网络、经济区域和文化传播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