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木结构建筑——蒙古包的材料、结构与设计特征
- 格式:pdf
- 大小:22.21 KB
- 文档页数:11
蒙古包搭建方案1. 引言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方式,其特点是形状独特、稳定性好、适应各种气候条件。
本文将介绍如何搭建蒙古包,并提供搭建蒙古包所需的材料清单和步骤。
2. 材料清单搭建蒙古包所需的材料如下:•蒙古包构架:木材或竹子•蒙古包外皮:帆布或防水布•蒙古包地面:草垫或地毯•支撑杆:木材或竹子•地套:塑料膜或防水布•固定工具:绳子或麻绳•其他:锤子、钉子、刀具等3. 搭建步骤步骤一:准备地基在选择搭建蒙古包的地点时,应选择平整的场地,并清理场地上的杂草和石块。
如果地面比较硬或者存在排水问题,可以在地面上铺设草垫或地毯以增加舒适度和隔热效果。
步骤二:搭建蒙古包构架1.在地面上插入蒙古包的支撑杆,形成一个圆形的框架。
杆的数量和长度应根据蒙古包的大小和高度来确定,一般为9根或13根杆。
2.将蒙古包构架的顶部固定在一起,可以使用绳子或麻绳进行绑扎,确保构架牢固。
3.在构架的底部固定每个支撑杆,可以使用木材或竹子加固。
步骤三:安装蒙古包外皮1.在蒙古包构架上覆盖帆布或防水布,以作为外皮。
确保覆盖整个构架,并用钉子或夹子固定外皮,以防止被风吹走。
2.在蒙古包的外皮上留出门的位置,并用拉链或扣子进行封闭,以方便进出。
步骤四:处理地套1.在蒙古包内铺设地套,地套可以使用塑料膜或防水布。
地套的作用是防止水分渗透到内部,并提供额外的隔热效果。
2.将地套边缘固定在蒙古包构架的底部,确保地套平整并紧贴地面。
步骤五:完善细节1.检查蒙古包的构架和外皮是否固定牢固,如果有松动或漏水的地方,及时进行修复。
2.在蒙古包内部放置家具、床铺等,以增加舒适度。
3.增加通风口,以保证蒙古包内部的空气流通。
4. 注意事项•在搭建蒙古包时,需要注意安全,避免使用锋利的工具或不符合安全标准的材料。
•在选择材料时,应考虑材料的质量和适应气候的能力,以确保蒙古包的稳定性和防水性能。
•在搭建蒙古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安装顺序和细节处理,以确保搭建的蒙古包满足居住的需求。
蒙古包简介
蒙古包——游牧民族神奇的摇篮,它是了解游牧蒙古人的窗口。
蒙古包是人类建筑史上值得骄傲的创举,它并不是某个建筑大师的独创,而是中亚众多游牧民族几千年住宅文化发展的结晶。
它是中亚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创造出的举世无双的建筑形式。
蒙古包建筑不需要土坯和砖瓦,木料,也不需要金属,只需要少量木材,毡子和皮条。
它把建造房屋,对资源的消耗降到了最低点。
它又是最合利于环境保护的建筑。
蒙古包的种类很多,各个地方的蒙古包随地域不同而存在着差异。
主要表现在哈纳(墙壁),奥尼(橡子)的长度,陶纳(天窗)的形式,布日叶素(房顶和外墙覆盖材料)门和门帘的设计以及内部装饰等方面。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中,进入了蒙古包发展史上的新时代。
由于牧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国内对蒙古包的需求量不断增长。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伊金霍洛镇于1998年建起了蒙古包制作厂家。
伊金霍洛镇蒙古包厂,现在技术力量雄厚,用料正宗考究,做工装饰精细,图案古色古香,不但保持了古老蒙古包的风格,而且还有创新和发展。
因此,定为鄂尔多斯地区蒙古包定点生产企业。
市级消费者信得过的单位。
近几年来伊金霍洛镇蒙古包生产厂家生产的蒙古包除当地外还远销于全国许多旅游景点。
蒙古族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包蒙古包的艺术特色蒙古包作为游牧民族传统生活住宅,以其独特的结构与搭建方式、装饰图案设计和材料的应用,形象具体的展现出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真挚热爱之情与其所具有的杰出智慧。
那么你知道蒙古族为什么要选择蒙古包吗?下面小编来为你介绍蒙古族建蒙古包的原因和艺术特色。
蒙古族选择蒙古包的原因(1)建造蒙古包方便迁徙与草场恢复。
游牧民族的食品主要是肉食,如何能让牛羊生长的草地及时得到恢复,牧民通过春夏秋冬不断迁徙,使各处草场得到休养,下一年再继续使用。
游牧的生活方式是对大草原的选择,也不是哪草场好就去哪,而是根据季节、气候、草场、牲畜和人的情况,有规律的迁徙的生产、生活方式。
(2)关于蒙古包的稳定性的知识。
人们逐渐认识这种菱形的结构却比以往的正方形结构更为稳定,且可以伸缩。
这种发现使建筑的动态性,即房屋的结构需要满足可移动、轻便和便于拆卸的要求有了实现的可能。
(3)保证蒙古包的冬暖夏凉的知识。
蒙古包搭建在向阳背坡处,以避风雪;夏季则搭建在视野开阔、凉爽通风处,以防暑热。
蒙古包外围春冬用毡子,而夏秋就因地而异多用草覆盖。
蒙古包的艺术特色蒙古包的外部造型历经北方游牧民族不同发展时期的演变,经过狩猎时期的椎体支架尖顶形态、游牧迁徙时期圆形拱顶形态和开天窗毡帐形态的渐变,形成了现今科学美观的穹顶造型形态。
同时基于对自然的无限崇拜,蒙古族人民将象征美好的自然事物形态融入到蒙古包结构造型中,构建了蒙古包独具特色的整体造型,形成了别具风格的住宅建筑艺术特色。
草原上广为流传的一首民歌形象直观的描述出了蒙古包的造型特色。
因为仿照蓝天的样子,才是圆圆的包顶;因为模拟苍天的形体,天窗才是太阳的象征;因为模拟天体的星座,吊灯才是月亮的圆形。
这就是穹庐――我们蒙古人的家庭(一)蒙古包装饰图案元素蒙古包的装饰图案设计创意源自于蒙古族人民内心对草原的痴迷热爱,源自草原游牧民族对蓝天绿草与河流的真挚情感。
蒙古包装饰图案内容元素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分别是自然崇拜、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蒙古包的产品设计理念蒙古包,作为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帐篷,更是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的产品设计。
蒙古包的设计理念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力。
首先,蒙古包的产品设计理念体现在其简约而实用的结构上。
蒙古包由木框架和覆盖物组成,结构简单而坚固,能够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
这种简约的设计理念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于实用性和功能性的追求,他们在设计蒙古包时考虑到了居住环境的特殊性和自然条件,使得蒙古包成为了适应草原环境的理想居住建筑。
其次,蒙古包的产品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其灵活性和可持续性上。
蒙古包的结构设计使其能够轻松拆卸和搬运,适应了蒙古族游牧生活的需要。
同时,蒙古包的材料选取和制作工艺也体现了对可持续性的考量,木材、毛毡和绳索等材料均可以在草原环境中找到,并且可以循环利用,符合当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此外,蒙古包的产品设计理念还体现在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上。
蒙古包的圆顶设计使得室内空间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同时也有利于空气对流,使得室内环境更加舒适。
此外,蒙古包的外部覆盖物采用了毛毡等材料,能够很好地抵御风雨和寒冷,保持室内温暖。
这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在设计蒙古包时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和居住舒适性,使得蒙古包成为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居住建筑。
综上所述,蒙古包的产品设计理念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对于居住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力。
蒙古包的简约实用、灵活可持续和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建筑,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体现。
希望在未来的设计中,能够更多地借鉴蒙古包的产品设计理念,将其智慧和美学融入到现代生活中,为人类创造更加舒适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浅述蒙古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蒙古包中暗含了哪些思想和文化)蒙古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居住习惯,并相应产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建筑——蒙古包。
在蒙古族的漫长居住史中,围绕蒙古包的一系列与牧民息息相关的事物,随闻名的演进,又逐渐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
圆形结构圆形,在游牧民族建筑雏形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完整和饱满是蒙古族人注重的的重要审美原则之一,蒙文音译“翰鲁格台格儿”,意思是“无窗的房子”。
人们时常将草原上的蒙古包比作散落在绿色地毯上的明珠,其完整与饱满的体现“圆”也是民间美术造型的稳固不移的定则。
圆形,有圆满、“全”的意思,以“圆”为中心的哲学思想正是精神内涵物化后的表现。
如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歌谣《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便可见端倪。
总之能万物造化、凝聚生命力量的造化之力似乎永远与“圆”有着难分难舍的关系,故蒙古包将圆形的意义发挥到极致,从建筑外形、结构、图案都以“圆”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敬。
另外,圆形的蒙古包还有其实用价值,如圆形建筑更加具备坚固性,能够避免强风等恶劣天气带来的影响,还能化身计时工具,起到“日晷”的作用,在不同季节阳光的照射下判断时间。
颜色含义蒙古族十分重视色彩的抽象性和象征性。
传统蒙古包通体白色,只在包顶、包门处做少量装饰。
白色在蒙古族人的心中十分崇高,涵盖事物美好开端、福气、平安、纯洁的含义。
而从实际角度考虑,白色反光、少吸热,能够大幅缓解草原夏季酷暑。
而在冬季,洁白的羊毛毡又是极好的保暖材料。
除此之外,蒙古族人对色彩鲜明、愉快、活泼的明亮色调十分偏爱。
游牧生活让牧民在感悟自然的同时也体味着孤独,所以他们对鲜艳的色彩有强烈的敏感和热情。
图案装饰蒙古族的装饰图案源于对自然的敬仰和天地万物循环往复的理解,常见到连续、适合和单独这几种民间常用的装饰纹样来构成图案的基本要素。
这些图案无一例外反映出茁壮、有生命力、蓬勃、欣欣向荣等主题,没有反应残缺、孱弱等主题的图案,比如最具有代表性的云纹,是蒙古族吉祥的象征,往往都是饱满圆润的形象。
蒙古包的产品设计理念
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居住建筑,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结构体现了蒙古族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利用。
蒙古包的产品设计理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蒙古包的外形设计简洁而美观,呈圆顶圆底的锥形,整体呈现出流畅的线条和和谐的比例。
这种设计理念源自于蒙古族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他们认为圆形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包容力的形状,能够更好地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其次,蒙古包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采用了木杆和毡子组合而成,整个结构可以迅速拆卸和搭建。
这种设计理念反映了蒙古族对于生活方式的理解,他们需要一种能够适应草原环境、方便搬迁的居住建筑,因此蒙古包的设计非常贴合他们的生活需求。
此外,蒙古包的内部设计也非常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内部设有炕、炉灶和家具等生活用品,能够满足蒙古族日常生活的需要。
这种设计理念体现了蒙古族对于家庭和生活的重视,他们希望能够在简单的居住环境中享受到舒适和温馨。
总的来说,蒙古包的产品设计理念体现了蒙古族对自然环境、生活方式和家庭的理解和追求。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在传统蒙古包中得到体现,也可以启发我们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更加注重环保、实用和舒适,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和美好。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蒙古牧民住宅与呼和浩特建筑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融合了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内蒙古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地区,其建筑风格独特而充满特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内蒙古牧民住宅以及呼和浩特市的建筑风格。
一、内蒙古牧民住宅内蒙古是一个草原丰饶的地区,牧民是这片土地上最典型的居民。
牧民住宅以包牙为代表,被称为“蒙古包”。
蒙古包是用天然草原材料建成的,具有独特的外形和结构。
蒙古包是圆顶结构,由木架和毛毡或帆布外皮构成。
木架由若干根木棍组成,形成了一个圆形的框架,然后在框架上铺上毛毡或帆布,并用绳索固定。
蒙古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搭建和拆除,非常适应牧民的游牧生活方式。
在内部布置上,蒙古包通常分为两个区域:前半部分是居住空间,后半部分是储藏和牲畜居住的区域。
居住空间通常以火炉为中心,周围摆放着家具和生活用品。
牧民住宅的布局简洁而实用,适应了牧民的生活需求。
二、呼和浩特建筑作为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市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与牧民住宅有着明显的差异。
现代呼和浩特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建筑,也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
其中,内蒙古大剧院是呼和浩特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该建筑采用了元素丰富的蒙古族传统民居风格,外立面装饰着精美的彩画和雕塑,体现了蒙古族的文化特色。
此外,呼和浩特的民居建筑也有其独特之处。
传统的蒙古族民居通常采用砖木结构,外墙铺有白色的涂料,给人以明亮和干净的感觉。
房屋的屋顶多为瓦片覆盖,形成独特的斜坡。
随着城市的发展,呼和浩特的现代建筑也逐渐兴起。
现代化的公寓楼和商业建筑在城市中崭露头角。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大多是玻璃幕墙,给人以现代化和开放的印象。
总结: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内蒙古牧民住宅和呼和浩特市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
牧民住宅的蒙古包具有简洁实用的结构和布局,适应了牧民的游牧生活方式。
呼和浩特的建筑则展现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
这些建筑丰富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多样性,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蒙古包建设方案1. 引言蒙古包,又称为蒙古包帐篷或蒙古包帐篷,是蒙古族等游牧民族常用的传统居住结构。
蒙古包以其独特的外观和环保的特性而备受关注。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蒙古包的建设方案,包括选址、搭建过程和维护等方面的内容。
2. 选址蒙古包适合建在平坦、开阔、通风良好的环境中。
在选址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平坦度:选址要尽可能选择平坦的地形,以确保搭建蒙古包的稳定性。
•通风性:选择风向畅通、通风良好的位置,以保持蒙古包内部的空气流通。
•排水性:避免选址在低洼地区,以防止雨水积聚。
3. 材料准备搭建蒙古包所需的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木材:选择质地坚硬、耐久的木材,如松木或柏木。
•羊毛毡:用于包裹蒙古包外部,保温防水。
•小股作为绑结的材料。
•高密度纤维布:用于铺设蒙古包内部的地面,增加舒适度。
4. 搭建过程步骤1:准备工作在搭建蒙古包之前,需要先进行准备工作,包括将选定的材料准备齐全,清理搭建区域。
步骤2:搭建基本结构1.找到蒙古包的中心点,并将一根较长的木材垂直插入地面,作为蒙古包的支撑中心。
2.围绕支撑中心,将一系列木材倾斜放置,形成圆形的结构。
3.将木材的顶端绑在一起,以加强结构的稳定性。
步骤3:安装被罩1.将羊毛毡平铺在木材结构上,确保覆盖整个蒙古包外部。
2.使用小股将羊毛毡固定在木材结构上,确保被罩牢固。
步骤4:内部装饰1.在蒙古包内部铺设高密度纤维布,以增加地面的舒适度。
2.根据需求在蒙古包内部布置家具和装饰品。
步骤5:维护•定期检查蒙古包结构的稳定性,避免木材老化。
•定期清洁蒙古包内部,保持卫生环境。
•在需要时进行维修或更换被罩。
5. 总结蒙古包作为一种传统的居住结构,具有独特的外观和环保特性。
通过本文档的建议和指导,您可以了解蒙古包的选址、搭建过程和维护方法。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顺利建设和享受舒适的蒙古包生活。
蒙古包的特点简短1.蒙古包的特点是什么蒙古包的特点:(1)适合自然环境蒙古包以圆形为总风格,无棱无角,呈流线形。
包顶为拱形,其承受力最强,包身近似圆柱形,上下形成一个强固的整体。
因此,草原上的沙暴和风雪,不会使蒙古包陷于灭顶之灾。
搭盖坚固的蒙古包,可以经受冬春的十级大风,由于包顶是圆的存不住水,下雨落雪的时候,把蒙古包的顶毡盖上,它就形成了一个球状封闭体。
因此它还能经得住草原上的大雨。
连续几天几夜的大雨,下得房倒屋塌,它却安然无恙,再大的雨也不会漏进包里。
蒙古包冬暖夏凉。
蒙古地方自古奇寒,逗三九的严寒,会冻裂三岁牛的犄角地。
然而蒙古人世世代代居住的蒙古包,没听说冻坏一个人的,因为其一,包里有火,牧区有的是牛羊粪,只要火一生起来,立刻热浪扑面。
其二,冬天毡包外面加厚,里面又绑一层毡子,隔风性能较好。
其三,睡觉的时候,把家里烧暖,把套瑙盖上,门堵严,盖上羊皮被、皮袍,怎么会冷呢?其四,还可以在包里盘座暖炕,从外面烧火。
如果包内热的厉害,还可以通过顶毡调解;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在视野辽阔的高地搭上毡包,人坐其中饮酒唱歌,真是花香袭人,凉风扑面,奶油飘香,不啻仙宫帝阙。
因为蒙古包形似球体,以白色为主色调,有较好的反光作用。
其背面可以开天窗,还可以把围毡边撩起来,使其八面来风,如坐凉亭。
尤其适合制做奶食品,因为不会酸得过劲。
现在有的蒙古包已不住人,夏天专门用来做奶食品。
(2)适应游牧生涯搭盖迅速:搭盖蒙古包不必严格择址,只要周围水草好就行。
蒙古包是一种组合房屋,各个部件都是单独的,搭盖时不用很多人参加,二人足可。
到一个新地方以后,把它们从车上卸下来,只需生着火熬好奶茶的时间,一座蒙古包就搭起来了。
熬茶时还是野炊,到了喝茶的时候,已经坐在蒙古包里了。
拆卸容易:拆卸蒙古包,比搭盖还容易许多。
两个人拆卸只需十几分钟。
围绳、带子都是活扣,很容易解开。
带子一解开,毡子和架木就自动分离。
哈那、乌尼、套套瑙都是分根分片的,很快就可以拆卸开并折叠起来。
蒙古包的组成部分蒙古游牧人民族传统的住房。
古称穹庐,又称毡帐、用于游牧。
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
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
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
制作不用水泥、土坯、砖瓦,原料非木即毛,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
1.蒙古包的架木:蒙古包的架木包括套瑙、乌尼、哈那、门槛。
(1)套瑙蒙古包的套瑙分联结式和插椽式两种。
要求木质要好,一般用檀木或榆木制作。
两种套瑙的区别在于:联结式套瑙的横木是分开的,插椽式套瑙不分。
联结式套瑙有三个圈,外面的圈上有许多伸出的小木条,用来连接乌尼。
这种套瑙和乌尼是连在一起的。
因为能一分为二,骆驼运起来十分方便。
(2)乌尼乌尼通译为椽子,是蒙古包的肩,上联套瑙,下接哈纳。
其长短大小粗细要整齐划一,木质要求一样,长短由套瑙来决定,其数量,也要随套瑙改变。
这样蒙古包才能肩齐,能圆。
乌尼为细长的木棍,椭圆或圆形。
上端要插入或联结套瑙,头一定要光滑稍弯曲,否则造出的毡包容易偏斜倾倒。
下端有绳扣,以便于哈那头套在一起。
粗细以哈那决定,一般卡在哈那头的丫性叉子中,上端正好平齐为准。
乌尼一般由松木或红柳木制作。
(3)哈那哈那承套瑙、乌尼,定毡包大小,最少有四个,数量多少由套瑙大小决定。
哈那有三个神奇的特性:其一,是它的伸缩性。
高低大小可以相对调节,不像套瑙、乌尼那样尺寸固定。
一般习惯上说多少个头、多少个皮钉的哈那,不说几尺几寸。
皮钉一般有十个皮钉,十一个皮钉等等(指一个哈那)。
皮钉越多,哈那竖起来越高,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小;皮钉越少,哈那竖起来越低,往长拉的可能性越大。
头一般有十四、十五、十六个不等。
增加一个头,网眼就要增加,同时哈那的宽度就要加大。
这一特点,给扩大或缩小蒙古包提供了可能性。
做哈那的时候,是把长短粗细相同的柳棍,以等距离互相交叉排列起来,形成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小网眼,在交叉点用皮钉(以驼皮最好)钉住。
蒙古包的作用蒙古包是蒙古族传统的民居建筑,也是蒙古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是由牛皮、毛毡和木材制成的圆顶帐篷,通常由柱子支撑和固定在地面上。
蒙古包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用途,使它在蒙古族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蒙古包作为一种移动的住所,为蒙古牧民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蒙古包的圆顶设计使其具有良好的通风和隔热性能,能够适应各种气候条件,包括严寒的冬季和炎热的夏季。
蒙古包内部通常有一个火炉,火炉可以为居民提供温暖,并用来烹饪食物。
蒙古包的结构稳固,能够抵抗强风和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为居民提供安全的住所。
其次,蒙古包作为蒙古族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蒙古包可以追溯到蒙古帝国时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
它是蒙古民族生活方式的体现,反映了牧民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的生活方式。
蒙古包内部布局简单而实用,通风良好,使牧民可以轻松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包括睡觉、进食、储存食物和制作手工艺品等。
蒙古包的特殊构造和材料选择也反映了蒙古民族在寒冷气候下的智慧和适应能力。
此外,蒙古包在蒙古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中起着重要的社会功能。
蒙古族是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组织,蒙古包是家族活动和社会交流的场所。
蒙古包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明确的功能和用途。
家庭成员可以在蒙古包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农牧业和家庭生活的各种任务。
同时,蒙古包也是家族和社区成员聚会、娱乐和庆祝的场所。
蒙古族人民通过在蒙古包中合作和交流,维系着家庭和社区的结合,传承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此外,蒙古包还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一定的经济和旅游作用。
蒙古包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吸引了众多游客和艺术爱好者的关注。
许多人来到蒙古包,体验牧民生活,学习蒙古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和创作。
一些蒙古族家庭将蒙古包改造成民宿,为游客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这些活动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机会。
蒙古族建筑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区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创造了方便迁徙的毡包建筑形式,又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斜仁柱,就是北方狩猎部落为了满足抵御严寒及迁徙的需要造的一种可移动式住房,由几十根木杆聚在一起绑扎成圆锥状骨架,外面覆盖上多张兽皮来构成,这是比较原始的居住形式。
斜仁柱大兴安岭鄂温克族的“撮罗子”赫哲族的“马架子”美国印第安人的蒂皮也是类似这种斜仁柱圆锥形帐棚式的居住形式。
斜仁柱几经演变,公元前7世纪已呈穹庐状。
公元前5世纪基本定型,并成为北方戎狄在游牧生活中的主要居所。
在《史记·匈奴传》的记载中这种居所被称为帐或落。
它不仅是居所的称谓,也是部落实力的计量单位,若干帐和落表示着部落人马的多少,力量的强弱,每个帐或落实际上就是一个毡包。
到了公元12世纪,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统一了北方,毡包的制作达到鼎盛,出现了能够容纳上千人的巨型宫帐式毡包。
几十头牛牵引的豪车型毡包说明毡包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公元16世纪满族入关建立清朝后,这些毡包被统称为蒙古包。
“包”在满语中是家的意思,蒙古包就是蒙古人居住的家。
蒙古包的主体结构由哈那、套脑、乌尼等标准构件组成的轻质骨架。
哈那是指木制的可伸缩折叠的环形网状墙。
套脑实际上是木制的圆形天窗。
乌尼则是指天窗与墙之间的伞状椽条骨架。
架设蒙古包的时候,先在地面挖浅槽,然后竖立网状哈那,再把伞状的乌尼用皮条扎紧在网状墙上,将套脑扎紧在伞状椽条上,最后在外面披羊皮或毛毡,用绳索捆紧。
这样的结构构造简单,轻便耐用,非常便于拆装。
一座蒙古包的总重一般在三百公斤左右,拆卸或安装一个小时内即可完成。
蒙古包内的布局,入口的地方一般是朝向东南或正南,这样便于采光和抵挡西北寒风。
从宗教意义上讲13世纪前蒙古族信奉萨满教,有拜日的习俗,入口朝南和东南,每天一早出门的时候就可以受到太阳的恩泽。
蒙古包内分为几个生活区,一进包门的正对面(11、15)是主位,是主人居处和接待贵宾的地方。
中国古代建筑民居建筑之“蒙古包”建筑总揽
在蒙古和新疆哈萨克等民族的聚居地,还流行着一种可以移动的住房,这就是为了适应游牧生活而建造的毡包,因为蒙古族用得最多,所以俗称为蒙古包。
这种毡包平面为圆形,里面用木条编成框架,外面包以羊毛毡,直径有四—六米,高二米,顶部还留有圆形的天窗,以便采光和通风(图27)。
蒙古包便于拆卸和安装,毡包、框架加上牧民的生产、生活用品,驮在马背上就可以随着主人云游四方。
它的外表简洁朴素,里面往往铺挂着地毯和壁毯,色彩鲜丽。
在茫茫大草原上,在郁郁葱葱的天山脚下,灰白色的蒙古包三五成群,在一片天然绿色的环境里,形象十分引人注目。
图27 蒙古包剖面图 (选自《中国古代建筑史》)
简单地介绍以上的民居种类,并不是说我国古代就只有这几种民居建筑了。
在我国辽阔的疆域里,在50多个民族地区中,由于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曾经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这些民居成为我国古代优秀的建筑遗产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建筑.楼庆西.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文章内容说明
本文根据“中国古代建筑.楼庆西.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一书的相关章节整理而来,本站免费发布,仅供网友学习使用,若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说明
文章配图,部分为原书配图,部分为编辑人员根据文章内容大意配图,图片来自网络,拍摄者无法查询,目前为免费使用,图片版权归原拍摄者所有,图片拍摄者(所有者)若发现本站使用了您的图片,可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愿意与您协商,为您的图片支付适当的费用,若协商不成,我们会对图片进行删除处理,感谢您的理解。
描述蒙古包的文字
蒙古包,又称为“毡房”或“包子房”,是蒙古族传统的圆顶帐篷,具有独特的外形和建造工艺。
以下是对蒙古包的描述:
蒙古包外观宏伟,以其独特的圆顶设计而闻名。
它由一系列坚固而柔软的木杆构成,支撑着整个帐篷。
这些木杆通过巧妙的结构和绑扎方式相互交错,形成了坚固的骨架。
帐篷的外部覆盖着由厚重的毡毯或羊毛制成的覆盖物,这些材料既保温又防水,使得蒙古包在寒冷的高原气候中成为理想的居住结构。
毡毯上常常装饰有各种鲜艳的图案,展现了蒙古族传统的工艺美学。
蒙古包的入口通常面向南方,以躲避刺骨的北风。
入口处有一个小巧的门,方便人们进出。
蒙古包内部宽敞且通风良好,中央的炉子散发着温暖,为居住者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在蒙古族传统文化中,蒙古包不仅仅是一种居住工具,更是家庭、社群的象征。
蒙古包的建造过程和使用习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蒙古族对大自然的感激和对生活的热爱。
蒙古包,是草原上独特而美丽的风景,也是蒙古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之一。
中困林学会术材科学分会第i+二次学术研讨会论义集2
010福建·福州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木结构建筑——
蒙古包的材料、结构与设计特征高晓霞郑宏奎(内蒙古农
业人学材料科学.?j艺术设计学院呼和浩特010018)
摘要:本文从材料、结构和设计等方面对中困北方游牧民族
传统术结构建筑——蒙古包进行了综合探讨与分析,得jl
{了这一优秀传统建筑的绿色设计、术结构三绒窄问网架结
构和快速拆裟特征的结论.关键词:传统术结构蒙古包设
计特征WoodStructureBuilding
sofTraditionalEthnicSpo
rtsinNorthChina——-】Ⅵater
ials,StructureandDesignC
haracterofMongoliaYurtG
AOXiao·xiaZHENGHong-kui(C
ollegeofMaterialSciencea
ndArtDesign.InnerMongolia
AL口iculmreUniversity,Hohh
ot,010018)Abstract:Thepap
frdiscussedandanalyzedm
aterial.structurcanddesig
nCharacterofMongolianyun
--WoodStructurcbuildings